从档案期刊的特点看我国档案研究的发展_档案学论文

从档案期刊论文特征看我国档案学研究之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特征论文,档案论文,期刊论文论文,档案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档案学论文是档案学术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档案期刊是档案学术研究成果最主要的交流园地。因而,通过对档案期刊论文特征的统计分析,是了解我国档案学术研究特点及发展变化的最重要的实证方法之一。本文以《档案学研究》、《四川档案》等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且有较大影响的23种档案期刊为母本,[1]统计这些期刊1987年和1994年刊载的档案学理论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研究论文的选题、作者及引文分布特点,分析和说明档案学及其研究的发展与变化。

一、选题分布

一般而言,档案学学科研究从总体上可以粗略地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大研究区域。不同时期,由于学科建设、工作实践以及学科研究者研究选择方向和重点的不同,因而两大研究领域选题分布的比重理应有所差异。

论文选题分布统计表 表一

统计不同年度档案学论文选题分布于表一显示:820篇论文中,基础理论研究论文为294篇,占35.85%;应用理论研究论文为526篇,占64.15%。由于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管理性质的学科,因而这种分布从总体上来讲,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比重仍然偏大,而研究力量过多地投入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则不利于档案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值得庆幸的是,从年度的分布上看,1987年基础理论研究选题占39.43%,而1994年基础理论研究选题只有32.62%,降低了6.8个百分点。由此表明90年代我国档案学研究与80年代后期相比较,出现了明显的重心下沉面向应用研究的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恐怕在于,80年代我国档案事业百废待兴,档案学学科建设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亟待解决,再加之80年代是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倍出的特定年代,人们一方面以极大的热情不断地吸收、移植多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于档案学学科建设,一方面又以极大的激情规划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走向,因而有关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档案事业宏观大势发展的研究选题成为档案学研究选题的热区。[2]进入90年代之后,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若干重大现实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档案学的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如档案的定义、档案学学科体系结构、学科性质划分等等,人们经过80年代的探索与论争已经形成基本的共识,逐步将学科研究的注意力转向应用理论研究上来。再加之,市场经济形式在我国的确认和确立,给档案工作实践的社会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我们面对极为丰富但又极为复杂的档案实践的现实,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应用理论研究中去,以期回答档案工作实践向我们提出来的不少的为什么以及我们必须回答的怎么办的问题。正因如此,90年代的我国档案学研究更为突出地体现出学术研究前沿性和现实性的应用学科研究的特点和走向。而这一特征凸现的本身,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意味着档案学的逐步成熟和档案学术研究队伍的成熟。

进一步将应用理论研究论文选题的具体分布统计于表二显示:(1)从总体上看,526篇应用理论研究论文中,档案事业管理、档案管理、档案人员管理等管理性质研究论文212篇,占40.30%居首位;一般和特殊的现实问题的对策性研究论文162篇,占30.80%居其次;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统计分析材料等实证性研究论文46篇,占8.75%居最后。其他各方面的应用研究论文106篇,占20.15%。由此表明,管理性质的研究在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与档案学本身所具有的管理性学科特征是相适应的。但实证性研究处于最落后的地位,又与档案学之实践性特点不相适应,轻视和不注重调查研究、实验分析是档案学研究的一大不足,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档案学研究中的现实问题。

应用理论研究选题分布统计表 表二

(2)从年度间的具体分布看,1994年管理性研究论文占35.05%,较1987年的46.81%下降了11.26个百分点;对策性研究论文所占比例由1987年的27.23%上升到1994年的33.68%,上升了6.45个百分点;实证性研究论文也由1987年的5.11%上升到1994年的11.68%,上升了6.57个百分点。由此表明,对策性和实证性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使得90年代的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体现出少空洞多实在的征兆。而管理性研究选题比重的下降,又从一个侧面说明诸如事业规划、教育布局、馆网分布等宏观大势研究的冷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实证性研究论文虽然占全部论文的比重极低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但1994年与1987年相比较,年度间的相对增长幅度却高达183.33%。说明实证性研究越来越为档案学研究看好,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表现出由粗糙到精细的微妙变化,凸现了应用理论研究之务实的良好倾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90年代我们档案学研究之学风与方法的变化。但我们仍然应该高度重视的应是,在现实的社会经济形式与过去相比发生极为深刻的结构性和体制性变化的条件下,在档案工作实践与过去相比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发生变化的际遇中,深入档案工作实践的基层空间和前沿阵地,体味档案工作实践的现实脉动,尤应加强实证性研究以把握第一手资料,才能真正做到档案学研究之理论联系实践。

二、作者分布

档案学论文作者是档案学术研究的直接参与者,因此研究档案学论文作者特征是了解档案学术研究队伍群体特征和个体特点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3]

1.数量分布。统计论文作者数量特征于表三显示:从总体上讲,820篇论文中合著论文为117篇,论文合著指数(合著率)为14.27%;论文作者数为984人次,篇均论文作者数为1.20人次。由此表明,档案学论文合著指数与相邻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相差无几,[4]但篇均论文作者数较相邻学科为低,说明档案学研究的协作与合作能力一般,论文的个体生产率较高而集体生产率较低。从年度间的分布看,1987年论文合著指数仅7.47%,1994年上升到了20.37%;篇均论文作者数1994年也由1987年的1.11人上升到1.28人,增长幅度是明显的。由此说明,一方面档案学研究的合作和协作能力在增加,学术研究的集体和群体意识在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档案学术研究的深入和精细发展,单兵突破各自为阵的研究方式,面对日益复杂的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研究困难在增大,合协作研究已成为解决科破难题的重要研究方式。

论文作者数量分布统计表 表三

另外,统计不同作者数论文分布于表四可以看出:从总的来讲,单兵突破形式的研究在档案学研究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85.73%);而在有限的合作与协作研究中又以参与人数少的2人合作或协作研究占绝对优势的地位,2人合著发文量占全部论文的10.24%,占合著论文的71.79%。而2人以上的多人合著论文只占全部论文的4.02%,占全部合著论文的28.21%。虽然1994年与1987年相比较论文合著率有较大的提高,但增加部分仍然以2人合著占主要地位,而多人次的合作与协作研究并无明显的变化。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档案学合作或协作研究主要以自发的形式为主要特征,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范围的协作攻关是档案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这种自发性质的合作与协作研究一般受到环境因素、地理因素的限制,参与人数总是较少而又总是大多发生在同事、师生、同行之间。[5]恰恰这种自发性的合作与协作研究又凸现出档案学术研究之分散性与群众性的特征。由此看来,要想进一步提高档案学术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益,恐怕在相当程度仍然有赖于强化档案学研究的组织性和协调性,从而减少研究中的重复问题,并以集体的力量和群体的智慧解决档案学术研究中的重大问题。

不同作者数论文分布统计表 表四

2.结构分布。研究论文作者结构分布特点,可以了解档案学研究队伍的来源与构成,以便有的放矢地加强学术研究队伍建设。

统计不同层次来源的论文作者于表五显示:来自地县级基层部门的发文作者为800人次,占全部作者数的81.30%,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来自各种高等、中等院校的作者达102人次,占10.37%,居其次;来自省级及其以上单位的作者为82人次,占8.33%,居最后,而在不同年度来自不同层次作者分布的变化不大。由此表明,我国档案学研究的主力军分布在地域广阔的地县基层空间,这也正是我国档案学研究具较突出的群众性特征的基础。这一特点与相邻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作者来源有极大的区别。档案学论文作者这种分布基层的广泛性在相当程度成为档案学研究选题分散和重复大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一支在地域分布广阔,在结构上又差异极大的研究队伍有计划地协调地进行档案学术研究,是我们的研究队伍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作者层次来源分布统计表 表五

统计不同行业来源的论文作者于表六显示:来源于档案行政事业部门的档案专业干部为913人次,占发文作者的92.78%;来源于非档案专业单位的作者为71人次,占7.23%。档案学术研究的绝对主力在档案专业单位,这是合乎常理的,因为专业研究必须专业人员。再考虑大多来自非档案专业单位的作者本身亦在非档案专业单位从事档案专业工作,因此不难断定档案专业干部是档案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但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1994年来自非档案专业单位的发文作者比1987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只占全部作者数的5.24%。这种变化似乎隐约地告诉我们,非档案专业单位的档案专业干部的档案学术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下降,档案学术研究益发向档案专业单位高度集中,这种变化不太利于我们在面对档案工作实践发生全方位变化时全面深刻地了解和把握各类型机构和单位档案工作实践细微发展与变化。

作者行业来源分布统计表 表六

统计不同区域来源的论文作者于表七显示:不同行政区域中,发文作者人次最高是华北地区,为217人次,占22.05%;发文作者较多的还有西南地区(19.21%)、华中地区(17.39%)、华东地区(17.07%)。发文作者最少的是华南地区只占7.11%。由此表明,档案学研究力量在国内区域分布上以华北地区更为集中,这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处于该区域有直接关系。而文化经济较为落后的西南地区亦集中了较多的档案学研究者,这恐怕与西南地区一些省份如四川的一些地县对档案学研究实行奖励政策有关。经济文化都较发达的华中和华南地区理所当然集中了不少的档案学研究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尚未发现有港台和国外的研究在国内档案期刊上发文,这表明我国的档案期刊在港台和国外的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可以说于期刊而言,谁能首开先河地引港台和国外的档案学研究者在其上发文,势必极大地提高期刊本身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作者地域来源分布统计表 表七

三、引文分布

1.数量分布。研究期刊论文引文数量分布是评价期刊和学科研究情报吸收能力的最重要和有效的方法。[6]统计论文引文情况于表八显示:(1)从总体上看,著录有引文的论文为144篇,引文著录率为17.56%;全部论文中著录有引文共1180条,篇均引文量为1.44条,著录有引文的论文平均引文量为8.19条。由此表明,档案学论文引文著录率较低,篇均引文量更低于国内外科技期刊论文的平均水平。[7]既表明档案学研究情报吸收能力较差,亦说明档案期刊本身的情报吸收能力也不强。

引文数量分布统计表 表八

(2)从不同年度间的分布看,90年代我国档案学研究和档案期刊本身的情报吸收能力都较80年代有较大的提高,引文著录率由1987年的14.69%增至1994年的20.14%;篇均引文量由1987年的1.03条增至1994年的1.81条。表明我国档案学研究者的情报意识有所增强,更加注意对现有研究成果和新方法、新观点、新理论的吸收与借鉴,同时也说明档案学研究的关连度和连续性也在增强。

2.科学分布。分析论文引文学科是研究了解与本学科相关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程度的重要方法。统计全部引文学科分布于表九显示:(1)档案学研究引用借鉴较频的学科有12个学科,共被引1061条,占全部引文的89.92%。实际上,档案学研究借鉴和引用的学科高达50余门,但学科分散,这也符合一般科学研究借鉴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规律。(2)学科论文的学科自引率为67.97%,说明档案学有较强的学科自给能力,表明档案学自身的学科独立性也较强,但同时也显示出档案学研究在充分借鉴多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上还难尽人意。(3)历史学与档案学联系最为密切,被引达5.68%,其次是文书学被引达2.71%,认为档案学源于历史学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文书学与档案学同源而联系较多亦符合实际。

引文学科分布统计表 表九

学科引文量 % 学科引文量%

档案学802 67.97 情报学80.68

历史学 67 5.68

文化学60.51

文书学 32 2.71

行政管理学 60.51

哲学 21 1.78

统计学50.42

政治经济学 11 0.93

化学50.42

图书馆学

10 0.85

其他学科 199 16.86

目录学8 0.68

合计 1180100.00

3.文献分布。分析学科论文引用文献的构成,是研究本学科研究情报吸收来源的重要方法。统计引文文献分布情况于表十显示:(1)从总体上讲,期刊是档案学研究最重要的情报源,占引文量的51.69%;其次是图书,占42.63%。期刊和图书是档案学研究占绝对优势的情报文献,两种类型文献合计满足了档案学研究95%的需求量。这种分布特征基本符合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文献利用分布的规律。(2)从年度间看,图书利用比率在下降,由1987年的50.38%降至1994年的38.67%,而期刊利用比率却在上升,由1987年的46.62%升至1994年的54.29%;特种文献利用比率亦在上升,由1987年的3.01%升至1994年的7.04%。由此表明,期刊日益成为档案学研究文献利用的主体文献类型,体现出档案学研究日益重视学科研究的现实动态和发展趋势。而特种文献引用绝对量和相对量虽然较小,但年度间的增长幅度却高达358.33%,体现出档案学研究的“技术性”、“实证性”在不断地增强,因为研究中引用的特种文献绝大多数为业务规范、技术标准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经常引用的特种文献类型。

引文文献分布统计表 表十

4.语种分布。研究论文引文语种分布可以说明学科研究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以及档案学研究者本身的外语水平。统计引文语种分布情况于表十一显示:档案学研究直接从原文外语文献中吸收情报的能力极低,原文引用率只有1.95%,中文引用比率却高达98.05%。与国内社会科学研究论文12%的外语原文引用率相比较,[7]仍不可同日而语。但值得庆幸的是,1994年虽然外文引用率仅占2.69%,而与1987年进行相对比较,引用原文的增长幅度却高达950%。分析国内档案学论文外语原文引用比率低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外语原文资料方面在国内流通不畅;但重要的原因恐怕仍旧是因为档案学研究者外语水平太低,缺乏从原文文献中吸收有价值的情报的能力。

引文语种分布统计表 表十一

四、简要结论

1.无论是80年代还是现在,档案学研究选题仍然表现出偏重于基础理论的倾向,虽然90年代我国档案学研究已经表现出重心下沉面对基层面对应用的趋势,但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惯性作用依然强劲。因此,如何直面已经变化了的环境条件的档案工作实践的现实特点,加强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仍然是提高档案学理论研究现实性和实践性的关键问题。

2.我国档案学研究及至目前虽然个体分散的特征较过去有所改变,但各自为阵单兵突破的研究方式仍占绝对优势的地位。既便在十分有限的合作研究中,参与人数少合作范围狭的带有典型的自发性特征的研究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加强档案学研究的组织协调,提高档案学研究群众参与的组织性和协调性是减少重复提高研究水平的关键所在。

3.档案学研究和档案期刊的情报吸收能力仍然较低,而档案学研究者外语水平不高更加大了学科研究情报吸收能力与相邻和相关学科间的差距,档案学学科自给能力在增强表明了档案学学科独立性的增加,而与档案学相关密切的学科有十余门,联系紧密的仍然首推历史学。因而,要求档案学研究者有相当的历史知识,要求档案工作者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是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注释:

[1]母本期刊为:《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档案工作》(《中国档案》)、《四川档案》、《上海档案》(《上海档案工作》)、《湖北档案》、《湖南档案》、《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北京档案》、《档案》、《陕西档案》、《辽宁档案》、《黑龙江档案》、《吉林档案》(《兰台内外》)、《贵州档案》、《机械电子档案》、《航空档案》、《云南档案》、《河北档案》、(《档案天地》)、《档案管理》、《广东档案》、《天津档案》。

[2]罗力:《90年代档案学研究断想》,《四川档案》1991年6期。

[3]罗力:《档案学术研究合作现象的研究》,《四川档案》1994年1期。

[4]刘瑞兴:《图书馆学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度》,《图书情报工作》;汪冰:《我国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研究》,《情报学刊》1990年5期。

[5]罗力:《档案学术研究合作现象的研究》,《四川档案》1994年1期。

[6]丘峰:《“中国图书馆学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图书馆学》1991年3期。

[7]孟连生:《中文科学引文分析》,《情报学刊》1983年1期。

标签:;  ;  

从档案期刊的特点看我国档案研究的发展_档案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