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新中国70年的基本经验
□李抒望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用最先进的思想政治成果和智慧所选择出的强国之路,它包容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探索。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走自己的路”的深刻内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走不出一条自己的道路,照抄照搬人家的一套,走人家的路,它就丧失了历史主体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终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切合中国实际、顺乎举国民心、合乎时代潮流,这是中华民族主宰自己的历史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所在。“走自己的路”,是一个饱含着深刻历史辩证法的命题,它强调了历史主体的主动性、选择性和能动性。
第一,根据中国的国情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是“走自己的路”的基本含义。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会成功。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首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成果和经验,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不能以此为由否定社会主义,全盘西化。相反,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其次,中国式的现代化,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要吸收和借鉴苏联等反映社会主义道路一般规律的成功经验,但也要吸取其沉痛教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道路。中国不以别国模式为社会主义范本,因而也不同别国的社会主义模式共命运。
第二,依靠中国的力量建设自己的国家。 这是“走自己的路”的另一层含义。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所谓依靠中国的力量建设自己的国家,就是在中国办各种事情,不论经济建设还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还是社会建设,民用建设还是国防建设,都要依靠自己的物力、人力、财力,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才干,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自主地独立地去办,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外国人身上,不能把立足点放在外援上。外国人是很吝啬的,“越是富裕的国家越不慷慨,归根到底,我们要靠自己来摆脱贫困,靠自己发展起来”。退一步说,就是他们很慷慨,世界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慷慨地援助中国这样地广人多的大国而使之富裕起来。因此,我们只能“主要靠自己,同时不要闭关自守,可以多方面找朋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国际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我们必须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
由于互联网自身具有的信息传播快捷、高效等特点,其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提高我国主流政治文化传播的创新性、覆盖面和影响力。但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其所创造出的新型文化形态和信息传播样式,必然使主流政治文化传播呈现出的新特点并对其传播效果和引导能力建设产生多重影响。
毛泽东同志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独立自主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后,又成功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所觉察,并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提出鉴于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引以为戒”,“少走弯路”,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诸如关于要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抄外国的经验和模式,要从中国“一穷二白”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学说;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关于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中合乎科学的东西,但要坚决抵制和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关于发展商品经济,利用价值规律;关于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包括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毛泽东这些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构想,尽管还不够完善和系统,不够全面和具体,但其思想的提出和所作的探索是极为宝贵的。它毕竟是我国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的伟大起点,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了理论引导。令人遗憾的是,从1957年夏季之后,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作了错误估计,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全面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打断和否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可贵的探索,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走自己的路”的艰难探索
第三,坚决维护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争斗,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世界并不安宁。特别是某些国家或集团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干涉别国内政,践踏别国主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顶住外来压力,维护自己的主权和独立。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过去,我们在非常困难的时候,敢于正视现实,用弱小的力量顶住外来的强大压力。今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了,各方面都不同于过去了,更不怕任何外来的压力。同时,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拨乱反正,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严重错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寻找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和新的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新阶段。邓小平坚持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本质两个方面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本质,就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时所精辟概括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坚持不懈、孜孜不倦探索的正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正如他指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一直坚持的。邓小平同志的新贡献,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过去长期没有搞清楚的,搞清楚了,对过去长期认识不清醒的,认识清醒了,从而从根本上准确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指出:“在对社会主义作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导管脱落:血液透析过程中诸多管道相互连接,各个通道接口、线结处均容易出现导管脱落,护理人员在透析过程中未及时观察并发现的话则易出现导管滑脱引起出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励精图治、开新固强,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坚持群众路线中坚定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实践。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对思想认识、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有深刻的示范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突破和进展,无不来自群众的创造和推动。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又是检验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会一筹莫展、一事无成。首先,必须坚定依靠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那样:“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除了紧紧地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之外,别无良法。其次,要相信群众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能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措施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好作风中“最根本的一条”。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首先必须相信群众,如果我们连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都不相信,就难以做到正确地贯彻群众路线。再次,要创造条件,放手让群众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要用一些清规戒律束缚群众的创造力。对一些短时期还看不准的事物,不要急于下结论,也不要搞无谓的争论,要支持在探索中前进,并且坚持对的、改正错的。第四,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准绳。
自从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科学命题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词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布局和任务,接续作出了集中、全面、深刻地阐述,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时期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发明本心”是陆九渊心学的另一个核心观念。关于什么是“发明本心”没有众说纷纭的不同说法,它的含义很明确。“发明”不是“发明创造”的“发明”,“发明”是发现彰明的意思。“发明本心”就是去发现本心彰显本心。
模型的准确程度与拟颗粒的大小密切相关,拟颗粒越小,颗粒越多,计算结果越准确,但工作量也就越大,计算能力是该模型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气体拟颗粒在流动过程中不断破裂、混合,是瞬时性的,拟合时人为确定,局限于理想状况,目前发展还不成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走自己的路”,必须坚定道路自信,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坚持战略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在不断创新创造中坚定道路自信。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中蕴含着创新创造的巨大动力、潜力和活力。坚定道路自信,就是要把创新做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创造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唯有永不停顿地创新创造,才能推动中国道路始终立足高点、引领潮流;面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唯有永不停顿地创新创造,才能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面对新征程中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唯有永不停顿地创新创造,才会有应对难题、开创新局面的大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一个充盈着无限创新创造活力的民族、一个富有无穷创造力的党,定会以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造性实践,不断铸就中国道路新的辉煌。
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坚定道路自信。 过去,我们总是过多地看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对立性,总是强调要保持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凡事总爱问个姓“社”姓“资”,热衷于同资本主义对着干,使得社会主义的路越走越窄。岂不知社会主义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对立者,也是它的后继者。我们同资本主义有斗争的一面,也有互相学习、借鉴、合作的一面。现代文明成果是全世界的共同财产,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作为资本主义后继者的社会主义应该有比资本主义更有利的条件来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应该有比资本主义更为宽阔的胸怀和广泛的兼容性。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任何国家的资本集中都要依靠国际的力量,任何一国的技术都不可能在各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任何一国的管理经验都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哪个国家善于汲取别国的长处,就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那就要求不仅我们的经济体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我们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也应该是最先进的,是最能包容全部人类文明成果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政策绝不是权宜之计,而要贯穿整个社会文明阶段的全过程。
在砥砺文化自信中坚定道路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层精神追求。价值理念是发展道路的内核,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最本质的体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须坚守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精神基因、文化血脉,就一定能铸牢理想信念、坚守价值追求、聚合磅礴之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而让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自信。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坚定道路自信。 打铁必须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深入总结。但是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把握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和国家治理的系统对接、集成联动,充分发挥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作者系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教授)
标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论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文; 基本经验论文;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