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 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活化 、创新意识、学生发展、评价方式、紧密连接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4-094-01
一、把生活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如"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9元7角4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冲破传统教育教学思维的束缚。确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教育教学出发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增进与其他教师、其他学科、其他学校深入交流的胆量,不怕用"自己的短比他人的长",做到"一问三思,一思多变,一变多例,一例三问"的良好循环。新课标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效教学的着力点。变学生由"听中学"为"做中学",;由"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由"机械模仿地学习"为"探究性地学习"。只有了解学情,才能以学定教,教学才有针对性、有效性。通过动手,让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建立多种评价方式,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高效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五、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老师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的目标要求,及早发现学习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并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把小学生吸引到数学知识王国中去,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静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5期
2、罗良俊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12期
3、撒方贵 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19期
论文作者:刘青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5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数学论文; 解法论文; 评价论文; 课后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