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再认识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再认识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命题,经典作家已作过精辟的论述,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 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尤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要不断丰富其内涵,作进一步深入探 讨。

一、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实现人的自由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内涵曾作过高度概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 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 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4、259、261页。)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要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则要把资本主义社会改造成 为一个联合体。这就是“解放全人类”的含义。自由一词源于拉丁文libertas,原意是 从被束缚中解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自由并不是与纪律相联系的概念,而是束 缚的反义。纪律是理性人的自愿行为,而束缚是强加在人身上的一种异化力量。提倡自 由,不是反对纪律,而是反对束缚。把束缚与纪律混为一谈,等于承认束缚的合理性, 自由就变成了“鸟笼”。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人们将永远无法理解,自由怎么会成为马 克思追求的终极目标?

纵观马克思的学说,人的自由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人类在未能掌握自然规律之前被 自然所束缚,只能听从“老天爷”的摆布。二是人类在生产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受到劳 动者与生产资料彼此分离的状况所束缚。这种分离造成了奴隶制、农奴制、雇佣制。马 克思指出:资本“会在与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过程中,从直接生产者即工人身上榨取一 定量的剩余劳动,这种剩余劳动是资本未付等价物而得到的,并且按它的本质来说,总 是强制劳动,尽管它看起来非常象是自由协商同意的结果。”(注:《资本论》第3卷第 92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社会主义就是要克服束缚人的异己力量,真正实现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自由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充满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然而,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点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的理论带有思辨的性质,因而在 实践中被忽视了。其实,实现自由是一个过程,具有很高的实践性,离开了它,社会主 义的人际关系将失去自由中的和谐。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两方面的自由具有关联性,自然的束缚程度 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束缚状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以后 ,“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直到现在都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 一样而与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起来,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 。人们自己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对立的,现 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 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 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 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注:《反杜林论》《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忽视自然和生产关系这两方面自 由的关联性,凭着一厢情愿去解决生产关系中的束缚,很容易使社会主义变成空想。

二、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知识生产力

实现人的自由,离不开物质力量,合格的社会主义只能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产生。 这个生产力是什么,科学的社会主义必须作出回答。

马克思曾经认为,与青铜器相对应产生的是奴隶社会,手推磨相对应的是封建社会, 蒸汽机产生资本主义。那末,未来社会的生产力标志是什么?我们在《共产党宣言》中 找不到一个经典的表述。马克思在宣布资本主义丧钟敲响的时候,没有对未来社会的生 产力做出有说服力的判断。

这并不是思想先驱者的不足,而是因为以往的历史还没有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生产力应 有的特征。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机的发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掌握,还只是停留在机械能 和热能的转换上。应该说,青铜器、手推磨、蒸汽机,本身并不带有社会的标记。我们 不可能从工具去推断社会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的推断之所以能够成立,只是因 为从青铜器到手推磨、再到蒸汽机,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那时的技术进步比较 缓慢,用工具的变化作为生产力的标志,尽管并不准确,却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在资 本主义以后的历史中,科技进步大大加快,一切新的工具不等到固定下来就会变得落后 。在这种情况下,用工具作为生产力的标志必然失效。对生产力的认识,如果停留在工 具和器物的层面上,将无法解释当前世界发生的现象,也无法真正把握历史规律。

21世纪的人们终于看到了马克思、列宁都没有看到的知识经济,而邓小平关于“科学 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引导我们从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 关系变化,去认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三个要素组成的。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 ,三个要素在生产力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处在深刻的变化之中。最初的生产力可称为自 然力是第一要素的生产力,人类的生存主要取决于大自然能够直接提供的食物。第二阶 段是以“生产工具为第一要素”的生产力。这一阶段以蒸汽机的发明为始点,机器代替 了手工工具,蒸汽力、电力代替了人力、畜力,庞大的火车和轮船代替了独轮小车和木 舨帆船,人类把原来要直接依靠器官和体力来完成的劳动转移到了他们所创造的生产工 具上去,从而使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达到了人类靠自己的器官和体力所无法达到的精度和 规模。

机器当然也是劳动者制造出来的,但由于它与劳动者处于分离的状态,变成了一种异 己的力量,劳动者只能依附于机器和资本,成为资本的奴隶。正因为如此,近代经济被 称为资本经济。在这一阶段,科技虽然在资本经济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仍然只 是实现资本增值的手段。如果知识违背了资本的意愿,它同样会受到抛弃。珍贵的知识 和发明,常常因为暂时缺乏商业价值而被资本视若敝帚。

现在出现的种种迹象表明,资本在生产要素中独领风骚的时代将在本世纪谢幕告别, 经济舞台的活剧,将由科学技术来领衔主演。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一切体力劳动和重复性 的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断降低。上一世纪30年代,美国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 数目占劳动人口总数的33%,今天已减少到17%。预计再过10年将降到12%,到2020年将 不到2%。与此同时,从事科技开发和研究的劳动人数在成倍地增长。两种情况都说明, 非创新性劳动将不再是生产活动的主体。

科学技术的加速度运动一方面造成了产业中资本密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加速了资本 的老化。就集成电路产品来说,按照西方的摩尔定律,几乎每隔3年就有一次更新。这 样,凝固的资本很容易成为陈旧技术的殉葬品。资本的使用价值是带来利润,资本一旦 失失却了领先的技术,也就失却了使用价值。这就导致了资本对技术的依赖。资本服从 技术,听从技术调遣,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

知识生产力的形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马克思坚持认为,社会主 义的所有制是一种“联合体”,又是不同于小生产私有制的另一种私有制,即“社会的 个人所有制”。对马克思的这个天才预测,过去我们一直未能确切理解,今天,知识经 济的曙光给我们带来了醒悟。人的大脑,作为知识生产的主要劳动资料,其运作的条件 只能“属于私人”。知识的占有是与人的单元性连在一起的,人的大脑天然就是一个生 产知识的独立单元。体力,可以在鞭子的驱赶下完成金字塔的建造,在资本家严厉的目 光下完成轮船的通航和运河的开凿,但大脑的创造会在强制中失去灵感。因此,在知识 经济时代,只有冲破传统雇佣关系这个外壳,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知识生产力 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经济基础,是人的自由进入新纪元的物质条件,也就是建设社会主 义的经济基础。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劳动产权本位论

劳动是人的本质,保证每一个人的劳动成果,是人的自由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要废 除生产资料私有,但要保证每个人的劳动私有。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可以说是 阐述劳动私有权的专论。全文的重心就是批判那些“平等的权利”、“平等的分配”等 陈词滥调。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劳动虽然已经不是商品,但经济制度 要保证“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这里通行 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也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 形式的同量劳动量交换。”(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11页。)至于什么 叫“交换”,马克思的概念是极其明确的,交换就是“决定个人分配给自己的一份所要 求的产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6页。)在这里,马克思特意把 “分配”和个人的要求同一到双方接受的产品量上,说明了劳动者在按劳分配中的主动 地位,也就是“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第11、11页。)马克思的所有这些思想都是对劳动私有要求的肯定,都是承认利 己主义的合理性。

马克思当然看到了个人天赋、工作能力、家庭负担等等的差别,但权利只能用同一尺 度来衡量,劳动是属于劳动者自己支配的权利,劳动者本人可以放弃劳动的权利,但社 会不能去剥夺劳动者的权利。在未来,劳动者所要求的权利将不再体现在物质的回报上 ,这有待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劳动形式的改变。在现实中,衡量劳动者权利的尺度只能 是劳动。中国的实践已经从反面证明,在经济领域批判劳动私有,就是批判社会主义, 批判社会主义生产力。

四、社会主义的现实途径:以人为本的市场经济

到底有没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如果说有,为什么通行的是 同一个游戏规则;如果说无,为什么要人为地冠之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

如果仅就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说,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东方学者,都已经形成共 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所谓市场机制,就是通过价格围绕商品价值的涨落反映供求 关系,实现劳动时间和物质资源的按比例分配。然而,对人类来说,市场机制毕竟是一 种较低级的调控手段。市场机制所依靠的是微观经济对市场变化做出的反应。这是一种 消极的、被动的功能。这种反应永远不可能与市场变化同步,当企业通过价格变化而采 取新的行动时,实际上已经落后于新一轮的市场变化。因此,市场机制是一个不断试错 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物质财富的浪费和损失。资本主义的历史足以证明这一点 。市场平衡机制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人的活动被一种外在的力量所制约,是人受到束 缚的表现。人类不可能永久依靠市场去实现生产力的整体性、均衡性和有序性。

至于计划的功能,目前难以实施,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生产力发展存在着层次上的参差不齐,各部门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相差悬殊,劳动 形态极其复杂,各种产品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有很大的伸缩性、可变性和不可预见性。这 使得社会无法做出精确的平衡计划。二是计划手段的制约。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社会 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跟踪千变万化的经济活动,各种数据的处理远不能达到精确、传递的 速度不能及时。在这种情况下,计划越是完整,越是无所不包,越是官僚主义的产物。

可以设想,到了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这种情况将完全改变。到那时,劳动密集、资 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差别在各行业中已经消失,由于机器人的广泛使用,产品中的体力 劳动含量几近于零,企业每天的生产活动可以在瞬间传递到中央控制器,而中央控制器 也可以立即把新的指令传递到企业中。这样,企业执行的是日度计划而不是年度计划。 那时,计划所可能造成的浪费一定会比市场调控所造成的损失小,经济波动周期将大大 缩小。

如果仅就资源配置的平衡功能来说,“看得见的手”比“看不见的手”更为优越,自 发的、带有一定盲目性的市场平衡机制终将被科技的神力所否定。

那末,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就在于劳动产权的计量问题上。按 照马克思的设想,劳动产权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计量。但同一个劳动时间内的劳动强度和 密度是可能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按同一个劳动时间给予同一张证书是不公平的。 它意味着在社会总劳动中,一部分人的劳动强度和密度被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所稀释。虽 然另一部分人并没有占有这部分人劳动的本意,但制度却允许他去占有别人的劳动。

这种制度违背了马克思所提倡的等量交换原则,破坏了劳动产权的本位。这种不良的 稀释机制一旦形成,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后来出现的苏联和中国虽然没有完全 按照马克思的“证书”办法去做,但都或多或少地贯彻了劳动时间的计量方法,其结果 出现了列宁所称的“怠工”和中国所说的“大锅饭”。虽然苏联和中国都力图用保尔和 雷锋的形象来避免这种现象,但这些努力收效不大。

关于劳动的难易和质量问题,马克思当时看到的情况是:机器大生产要求劳动者“做 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操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4、2 59、261页。)的劳动。因此,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 内发展,并且轮流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在这个情况下,用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报酬当 然是可行的。即使劳动熟练和技巧上的不同,这个差别也不至于悬殊,只要在计算劳动 时间时,再加一个系数就可以了。

问题就出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倍数关系如何确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无 论是工厂内部的分工还是社会分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较之马克思那个时代有了无可 比拟的发展。劳动形态和性质的千差万别,是无法通过纯技术的方法来衡量它们之间倍 数关系的。

社会主义要实现劳动产权原则,而劳动产权原则却在实践中遇到难题,这就是传统社 会主义的尴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是采用曲折的方法通过市场来体现每个 劳动者应得的回报。其做法是:第一,让劳动者成为自主选择劳动岗位的主体,而不是 当螺丝钉式的主人翁,被社会摁在那个岗位上。劳动者的最初选择可能是错的,但社会 不要在他失败以前剥夺他选择的权利。与此同时,用人岗位也可以选择他,形成双向选 择的格局。第二,不仅岗位的选择是双向的,报酬的确定也是双向的。劳动者个人可以 在相同劳动难度和强度的岗位中选择给予报酬最高的单位,用人单位可以在能够提供相 同难度和强度的劳动者中选择要求报酬较低的个人。这就叫市场体制。在这种体制下, 劳动者再不会有任何埋怨。传统社会主义的低效率,当然与决策失误有关,但真正要命 的是忽视了劳动本位原则及其实现的办法,由于造成了劳动上的不公平。它带来了一种 无法估量的无形损失,那就是计划的报酬方式极大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潜能的发 挥。

在社会主义社会,物与物之间交换的尽头是一种劳动时间与另一种劳动时间的交换。 既然两种劳动时间的交换之间有一个倍数关系,并且这个倍数关系只能通过市场去确定 ,那末,一切物质的产品必须通过市场去流动,否则的话,意味着把一部分人的劳动成 果平调给另一些人,这是对社会主义劳动产权本位原则的否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保证劳动本位的实现,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只是为了资本 的增值。前者以人为本,后者以资为本,两者有着貌合而神离的区别。

五、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知识化的劳动者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之所以代表未来社会的生产力,不仅仅 因为他们是在大工业中诞生的,而且是因为大工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劳动者知识化。这等 于“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4、259、261页。)昨天的无产阶级不可能自然而然地成 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要有一个改造自身的过程,使自己成为知识化的劳动者。 既然奴隶与奴隶主、农奴与封建主都要在新社会的门槛上同归于尽,那末,从历史的逻 辑来说,被机器所奴役的无产者,也将在新的生产力中与资本家一起消亡。只有知识化 的劳动者才能代表历史的走向。

邓小平曾说过,中国是个不合格的社会主义。这个不合格,首先是劳动者的素质不合 格。中国解放之初,5.4亿人口中80%是文盲。十年动乱期间,中国的教育完全处于瘫痪 状态。这样的一支队伍怎么能够建设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当我们能够通过教 育和自然更替,使大多数劳动者成为有创新能力的智力型劳动者时,合格社会主义的朝 晖才能闪动在东方的地平线上。

六、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资本主义之所以要灭亡,不仅仅是因为剩余价值的不公平,而且是因为资本在生产力 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这个趋势已经发生在资本主义内部。在表象上看,资本主义的变 化似乎脱离了马克思预见的轨迹。有人曾经作过这样的统计,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 代,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为2%左右。进入20世纪的100年间,工业平均增长率为3%左右, 高于以前。在20世纪的60年代,平均增长竟高达6%。1953~1972年间,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5%。

难道马克思的理论失灵了?当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眼光冷静地去观察资本主义保持 活力的原因时,其结论正好相反:资本主义的现状恰恰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按照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否定之否定”的运行规律,资本主义在否定了小生产 的生产方式后,就开始否定自己。在第二个否定的量变过程中,现代资本主义本身已经 包含了未来社会的种种因素。从马克思对股份制的高度评价,就可以看到,《资本论》 时代的西方国家已经发生了“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 弃”,并且创造出“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而到了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财产的意义正在减弱。由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绝大多数私人 的财产,实际上都在社会上运作,为社会创造繁荣,创造就业,推进科技进步。这正如 马克思所预见的,股份制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 。

资本主义正在重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不断缩短职工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者的物质 文化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建立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通过征收高税率来减轻 贫富差距。

早期的资本主义把资产阶级“整个整个的阶层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而现代资本 主义,则使无产阶级中一个又一个的阶层变为所谓的中产阶级。让今天美国的“无产者 联合起来”,无产者的人数优势何在?在美国,拥有股票的家庭几乎占总数的一半。技 术入股已成常事,收益的股权化,使劳动者的收入不再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与此同 时,有的政府明文规定,股份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要有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参加。

这一切的变化使资本主义出现了新的特征。

不能简单地把资本主义的这些变化理解为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让步政 策”,它是知识经济在资本主义内部孕育发展的结果。由于工农、城乡、脑体劳动三大 差别的消失,由于资本地位的下降和知识作用的提高,一个现代企业只有发挥全体人员 的智慧和创新能力才可能生存下去。当越来越多的无产者拥有知识的时候,当知识对经 济的作用大于资本的作用时,资产阶级不能不应顺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美国克罗拉大学 教授马拉布尔曾经在《改造美国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说道:“我们必须敢于具有历史 的想象力,敢于做马克思主义者。如果我们能够这样,1989~1990年所谓的社会主义的 死亡,总有一天会像凤凰那样将其自身转化为新生。”可见,资本主义社会的有识之士 已经看到,在人类迈向知识经济之际,社会主义将是不可阻挡的。

标签:;  ;  ;  ;  ;  ;  ;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再认识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