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邓小平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_邓小平理论论文

量化:邓小平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_邓小平理论论文

定量:邓小平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要思维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量论文,现代化建设论文,思维论文,理论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定量研究是指运用数学工具对事物进行数学分析、计算、测量的思维方法,它是人们形成科学认识和作出科学决策的思维基础。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美的地步。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达到如此“完美的地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成功地运用了定量研究。

一、定量——邓小平制定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思维基础

列宁指出:客观事物既具有质的方面又具有量的方面,“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1〕。 不仅要研究事物的质的方面即定性研究,而且要研究事物的量的方面即定量研究。邓小平从这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立场出发指出:“制定一切政策,要从实际出发”〔2〕“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3〕。因此, 研究事物的量是邓小平制定一切政策的思维基础,显然,也是邓小平制定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思维基础。

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国情,在中国国情的多样性量中,小平同志主要研究了两个方面的量:一是反映中国国情自然状况的量。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世界总人口1/5多的人口。“中国是个大国……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4〕。 二是反映中国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国民生产总值的量,中国“又是个小国,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不过三百美元”〔5〕。“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工资只有四五十元”〔6〕。中国国情的量决定我们要“增加人民的收入不容易,短时期内要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很不容易”〔7〕。制定现代化战略目标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 “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8〕。 “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过短”〔9〕。 小平同志正是在充分研究了中国国情量的基础上,才为我们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第一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实现小康;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没有邓小平对中国国情的定量研究就没有邓小平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也就没有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科学性。

二、定量——邓小平选择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的思维基础

在战略目标确定以后,科学地选择现代化战略重点对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小平同志所以把农业选择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研究了中国“有百分之八十人口分布在农村”这一人口分布的量。

“中国百分之八十人口分布在农村”,首先关系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否巩固。中国百分之八十人口分布在农村表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是在我国国民经济部门中比较薄弱的部门。中国“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它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10〕,只有首先解决好农业问题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关系着中国是否稳定。“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11〕,“如果不解决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12〕。“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13〕。只有首先解决好农业问题,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局势。最后是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14〕,“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15〕。只有解决好农业问题,才能确保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没有邓小平对中国人口分布量的深入研究也就没有邓小平关于农业是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的科学选择。

三、定量——邓小平提出现代化建设必须保持“适度”发展速度的思维基础

在事物质和量的这一对矛盾中,一般说来,质是主要的,质决定量,但并不是说量是无足轻重的或可以忽视的,量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毛泽东指出:“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不懂得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16〕小平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学会分析事物的量,做到“心中有数”。

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他指出:在人口众多,人均收入低、基础比较落后的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争取尽可能高的发展速度。“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17〕,“翻两番能不能实现……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18〕。只有争取尽可能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力争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才能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否则,现代化建设就有“落空的危险”。但是,经济发展速度也不能过高:“发展要适度,经济过热就容易出毛病”〔19〕,他通过分析提出:经济发展速度必须“适度”,经济发展速度能否“适度”关系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不能实现,会不会落空”,“靠不靠得住”。

确定适度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一个参数极其复杂的系统。“这要老老实实地计算”,“要抓紧调查研究,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20〕。小平同志在“分析”和“计算”时,运用模糊集合论的数学工具,研究了几个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参数。

参数一:经济效益。在制定规划时要“重视提高经济效益,不要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21〕。翻两番“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22〕,适度的经济发展速度应是不仅不妨碍获得经济效益,而是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参数二:人口因素。“要把人口因素计算在内,这样算,究竟每年增长速度要达到多少”〔23〕?适度的经济发展速度要充分考虑中国人口这一不断增长着的变量。

参数三:国民经济的比例。“我们要从宏观上管理经济,应该把农业放到一个恰当位置上”,否则“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24〕。适度的经济发展速度应是不仅不破坏国民经济中的正常比例关系,而且是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按比例发展。

参数四:人民的生活水平。“年增长百分之六的速度是不是真正实现第二个翻两番?这个要老老实实地计算,要最终体现到人民生活水平上”〔25〕,适度的经济发展速度应是不妨碍人民生活水平而且能够保证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参数五: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既要“特别地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26〕,又要防止经济过热。“经济过热就容易出毛病”〔27〕。适度的经济发展速度应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

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确定适度的发展速度的具体数字,但却为我们提供了确立经济发展速度是否适度的参数。体现出小平同志定量思维的科学性。

四、定量——邓小平阐明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意义的思维基础

科学阐明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意义对增强人民对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信心,激励全国人民一心一意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平指出,现代化战略目标不是一个渺小的目标,而是一个代表“中华民族雄心壮志”的宏伟的战略目标。

事物的量是具有一定质的量,一定的量必然体现一定的质。因此,研究事物的量以及事物数量的变化不仅可以增强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而且可以深化对事物质的认识。邓小平所以把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称之为是一个“代表中华民族雄心壮志”的战略目标,主要基于如下定量研究。

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收入达八百至一千美元,这个数字并不高。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微不足道,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财富不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没有多大的贫富差距。因此,人均收入对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实现了小康,人均收入达八百美元,中国现在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一万亿美元,这一万亿美元不仅表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而且表明我国已是一个较强的国家。因为“到那时,如果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办教育,就是五百亿美元,现在才七八十亿元”〔28〕。“如果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来搞国防,就是一百亿,要改善装备容易得很。……一百亿美元能办很多事情”〔29〕。

如果我们在小康的基础上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四千美元,那时中国有十五亿人口,年国民生产总值就是六万亿美元,这六万亿美元,不仅表明中国已进入到世界的先进行列,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而且表明中国可以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如果我们实现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国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消除了同发达国家两、三世纪至少一个半世纪的差距,表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不但是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30〕。

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是一座定量思维的丰碑。小平同志不仅是定量研究的倡导者,而且是运用定量研究的典范。学习邓小平定量研究的思想,对深入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1〕《列宁选集》第四卷第435页。

〔2〕〔3〕〔4〕〔5〕〔6〕〔7〕〔8〕〔9〕〔10〕〔11〕〔12〕〔13〕〔14〕〔15〕〔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8、2、94—94、11、224、161、224、117、65、117、237、237、 78、354、355—356、288、22、22、16、354、159、354、354、288、 305、162、88、225页。

〔16〕《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32页。

标签:;  ;  ;  ;  ;  

量化:邓小平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