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关于理想学生形象的内隐观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教师论文,形象论文,理想论文,学生论文,内隐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1(2009)01-0142-06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1],是教师解释教育现象,规范自己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的一个内隐的解释性框架,具有主体性、真理性、情感性和评价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对教师观念系统中内隐层次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由于内隐观念系统更多地在无意识水平发生作用,对教师内隐观研究比较常见的范式是特征词法。由于该范式借鉴了人格研究的某些方法论思路,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模式,避免了研究工具的先验预设,给内隐层次的大样本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研究路径。国内现有文献所见的教师内隐观研究大多采用了该范式,并集中在心理健康标准[2][3]、创造性学生特征[4]、课堂参与[5]等几个少数领域。因此,特征词范式在教师内隐观念系统中的实践也有待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学生观是教师教育观念中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最基本的教育观念,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6]。一般而言,教师总是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价值判断调整、监控教学行为。小学教师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生的形象总会有一个预期,这种预期直接决定了教师采用何种方式对全体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教师教学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对于教师理想学生形象内隐认识的研究国内尚不多见。本研究认为,教师的理想学生形象是以人格为核心的多特征的综合反映。因此,可以从人格的角度来研究和建构教师的理想学生形象。目前,在人格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是“大五”学说,即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情绪稳定性以及经验开放性等五维度的人格结构。但有证据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既有与大五学说相一致之处,也存在较大的文化特性[7][8]。具体到小学生的人格特征而言,研究者采用通过与家长开放式访谈获得的形容词问卷得到了3、6、9、12岁组的人格特征,发现其维度主要是由智力、认真性、宜人性、外倾性、情绪稳定性和自主性组成[9]。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小学生人格测量结构包括认真自控、智能特征、情绪性、亲社会性四个维度11个特质[10]。这两个结构大体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是,这些研究不同程度地回答了“现实学生的人格结构是什么样的”,却没有回答“教师的理想学生形象是什么样的”,也就难以对教师内隐观念中理想学生形象进行价值判断,难以有针对性的施加教育干预,因而对教育教学的参考价值有限。
本研究拟在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背景下,采用内隐研究的特征词范式对小学教师的理想学生形象进行考察,探讨小学教师对理想学生形象有关特征的偏好;同时,明确教师内隐的理想学生形象结构的维度与基本特点。通过本调查研究,为小学教师内隐观念系统研究和小学生形象建构研究等提供参考,也为小学教师教学实践以及教师教育提供相关的心理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取样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浙江省杭州市留下镇中心小学、青蓝小学、文三街小学、拱墅区德胜小学教师以及东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海宁市电大、海盐县教师进修学校等参加培训的小学教师共400名,回收有效问卷390份,有效率为97.5%。其中,男性72人,女性318人;教龄在5年及以下的86人,5—10年的98人,10—15年的73人,15年—20年的96人,20年及以上的37人;初级职称及以下的180人,中级职称170人,高级职称40人;农村教师48人,乡镇教师95人,县城及城市教师247人;小学低段教师114人,中段教师144人,高段教师130人;最高学历为大专及以下的199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91人;班主任教师230名。
(二)研究程序
首先,在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学习的30位小学教师中采用开放式问卷,请教师描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学生形象。收集整理后,从中选出频率较高的形容词或短语。邀请部分小学教师对词表进行仔细分析后,删除有歧义的、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过于严格的和意义重叠的词汇后,编制了41个形容词组成的核查表。由于涉及到理想学生的形象品质,因此进入词表的均为褒义词汇。为了防止被调查者对所有形容词采取相同的反应趋势,在正式施测时要求小学教师将41个形容词归类,第一类为理想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特征,第二类为理想学生应该具备的比较重要特征,第三类为理想学生具备的一般性特征,对每类别的项目多少不作限制。回收问卷后,采用4级计分方式对类别进行喜好评定,第一类的形容词计分为“4”,表示非常重要;第二类计分为“3”,表示比较重要,第三类计分为“2”,表示一般重要,剩余未归类的计分为“1”,表示该形容词所描述的内容对于理想学生而言可有可无。经检验,该词表的a系数为0.955,分半信度为0.808,表明了较好的信度。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全部数据经SPSS15.0 for Windows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教师关于理想学生形象特征喜好的评定
将小学教师对理想学生形象特征的喜好按照重要性评定平均值大小进行排序,作为其内隐层次的指标,其结果如表1所示(平均值相同时,标准差小者排前)。小学教师评定的理想学生10个最重要的特征中,“自信”“诚实”“责任感”是与自律的品质紧密相连;“有爱心”“乐观”“尊重他人”则与人际交往的品质关系比较大;“上进”“好学”“创新”“勤奋”属于学习与进取行为方面的。而排名最后10个特征中,“好的学习成绩”被评定为最后一个位次,说明了教师从以分数评价学生向以品质评价学生的转换;其次,“同情”“谦虚”“节俭”“理智”“纯朴”等传统的优良品质并不为小学教师所看重;进一步研究发现,排名靠后的特征词标准差都比较小,表明了教师评定的一致性。
由于上述的喜好评定是根据教师对词条重要性归类的推定,可能与教师得到明确排序指令的意识加工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把教师按照要求排序的结果作为外显层次的指标。为了探索教师群体的理想学生特征喜好顺序,要求被试在词表中选择自己认为理想的学生必须具备的10个最重要特征进行排序,越重要的排序越靠前。对收集到的排序信息采用赋值法进行加权处理,最后得到教师在外显层次经自我判断后所得到的特征排序(见表2)。
通过对表1、表2的对比发现,小学教师在内隐和外显两个层次对理想学生的特征喜好并不完全一致。在最重要的10个特征中,“乐观”的位次由第6上升到第2,“诚实”由第2下降为第6,“上进”由第4上升为第1;“尊重他人”、“知错能改”并没有被教师列为最重要特征,“善良”和“积极主动”在教师外显观念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在排序最后的10个特征中,“注重方法”由内隐的第40位次上升为外显的第32位,“谦虚”下降到第40位,“理智”下降到了最末一位,“节俭”由第35位下降到第39位;同时,“热情”被教师认为是不重要特征,“好成绩”在教师的外显观念系统中喜好相对较高。
(二)小学教师关于理想学生特征内隐观的结构
对核查表中的词汇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核查表的KMO系数为0.889(p<0.001),Bartlett值为8635.438(df=820,p<0.001),表明其中有共同的因子存在,适合因素分析。在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法和最大方差旋转,以0.45负荷量为取舍点,共提取出9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但是后面三个公因子的解释率总和为8.250%。因此,根据碎石图描述以及项目的因素负荷、因素载荷量、理论可解释性原则,提取6个因子,可以解释总体59.600%的变异。具体的因素分布情况见表3。
其中,因素1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在任务取向中的以“创新”为内核的态度与行为,包含好学和敢为两个基本类别,可以命名为“好学—敢为性”;因素2主要是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主动取向以及与此相关的因素,命名为“主动—亲和性”;因素3较多地涉及到学生以“诚实”为核心的真诚指向,命名为“坦诚—纯朴性”;因素4主要是“孝”“勇”“善”“谦”“俭”五个传统的优良品德,指向自身修养,命名为“善良—传统性”;因素5与个体自律的要素有关,命名为“果断—自律性”;因素6包含了个体对他人和国家的情感与要求,可以命名为“爱国—礼貌性”。
各条目的共同度在0.458~0.754之间,条目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432~0.785之间,均达到极其显著的相关水平(p<0.001),表明所有条目均围绕同一心理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计算量表总分排序后,将前27%作为低分组,后27%作为高分组,发现高、低分组被试在所有的条目上均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说明条目的区分度很好,对不同的被试能进行很好的鉴别。通过对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检验,总核查表α系数为0.957,除了因素4和因素6的α系数低于0.73以外,其余四个维度均高于0.78,内部一致性基本达到测量学要求,表明结构分布和因子提取有效,可以用来作为教师理想学生形象的研究。
用因素的喜好除以因素的项目数,进行归一化,得出项目的喜好,结果见表4。在教师的理想学生特征内隐观中,最重要的是因素3,其次是因素6,而因素1的喜好程度比较低。这说明,小学教师更多的希望学生具备“诚实”、“坦率”、“真诚”以及“礼貌”等特征,而不是在学习中的“上进”、“勤奋”、“好学”;更多的指向“学会做人”,而不是“学会做事”。
(三)不同背景小学教师理想学生形象结构内隐观的差异
通过表5可知,小学教师的不同年级段特点和是否班主任对理想学生形象的评定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了其一致性的特点。但是,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更加看重好学—敢为性在理想学生特征中的作用(p<0.05),而男性教师则更加强调学生在主动—亲和性、坦诚—纯朴性、善良—传统性以及爱国—礼貌性方面的修养(p<0.05),其中在果断—自律性方面的差异最为明显(p<0.001)。其次,除了上进性维度以外,高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低学历教师极其显著的注重主动—亲和性、坦诚—纯朴性、善良—传统性、果断—自律性以及爱国—礼貌性,展现出在“合作”、“做人”取向上的偏好。第三,不同教龄的教师在所有的评定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教龄在15—20年的教师在好学—敢为性的评定显著低于教龄为5—10年以及20年以上的教师(p<0.05);10—15年教龄教师在坦诚—纯朴性维度上的评定极其显著低于10年以下的教师(p<0.001),显著低于15—20年的教师;20年以上教龄教师对善良—传统性的偏好显著低于15—20年教师(p<0.05),极其显著低于10年以下的教师(p<0.001);同时,该教龄组教师对果断—自律性的评定也显著低于10年以下的教师(p<0.05),对爱国—礼貌性的评定非常显著低于10年以下教师,显著低于15到20年教龄的教师。这表明,总体上2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对理想学生特征的评定并不严格,而年轻教师可能对学生的要求更多,也更加严格一些。第四,研究发现,教师对理想学生特征的评定随职称的升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除好学—敢为性维度外,其余五个维度上均有程度不同的显著差异,在坦诚—纯朴性和善良—传统性维度上尤其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初级职称及以下教师在坦诚—纯朴性、善良—传统性、果断—自律性三个维度上与其余两个职称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主动—亲和性和爱国—礼貌性方面分别与高级职称组和中级职称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五,不同学校区域的小学教师评定也呈现出随城市化发展而下降的趋势,除好学—敢为性维度外,城市教师与乡镇教师和农村教师均存在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
四、讨论
(一)小学教师对理想学生特征的偏好
本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对理想学生的特征存在偏好,比较注重与自律相关的、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和与学习相关的特征,相对不重要的多集中在传统品质中;其次,小学教师内隐的理想学生特征与自我表述的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小学教师偏好的某些学生特征中,要么是对学生终身发展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的,要么是这些特征在小学阶段要求必须养成的,或者是社会所强调、但是目前学生还比较缺乏或者发展相对滞后的。对于学生的社会化而言,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规则、习得初步的社会规范并落实、掌握基础知识并奠定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是必须的历程,因此,小学教师对“自信”、“上进”、“诚实”、“好学”、“责任”、“乐观”、“爱心”等特征的偏好既是对当前学生发展的积极定位,也是对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缺陷的反思与忧虑。相反,喜好相对靠后的那些特征,有部分是在小学阶段具备与否并不特别重要,如“幽默”、“理智”等;有一部分特征本身是中性的,如“热情”,“好成绩”等,理想的学生是否具备并不包含价值判断的指向;但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比较注重的“谦虚”、“节俭”、“纯朴”等特征持否定态度,可能是教师受到学生应该张扬个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小学教师对理想学生特征判定所呈现出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待学生发展的矛盾性,即观念层次的看法与判断可能与实际的做法有抵触。这不仅反应在内隐和外显两个层次上排序的位次变化,也表现在对某些具体特征是否真的具有如此重要或不重要的怀疑上。如教师自认为上进、乐观是最重要的,但是实际工作中,却体现出对自信、诚实、责任感的追求;自认为善良和积极主动是比较重要的,但是在实践中对于尊重他人和知错能改的关注则更加充分一些。值得关注的是,在外显层次中教师注重了成绩,在内隐系统中却将“好成绩”置于最末的一个特征,体现出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动摇和否定。但是,对于“注重方法”的忽视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和警惕,因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而言,习得一定的方法,养成一定的习惯是“学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应该如何帮助教师形成以学生理想形象为中心的成熟学生观,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否则极可能忽视学生的生命价值追求而使教育走向肤浅和表面[11]。
(二)小学教师内隐的理想学生形象
由于本研究主要探索小学教师的理想学生形象,为了保证研究的效度,进入研究视野的都是褒义词汇,体现的是积极、正面的特征,对于消极、负面的特征没有入选,因而其形象具有理想化和虚拟化的特点,与以往人格研究中正负取向并存的结构模式有所不同。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内隐的理想学生形象是由六个方面构成的:好学—敢为性、主动—亲和性、坦诚—纯朴性、善良—传统性、果断—自律性、爱国—礼貌性,与大五人格学说存在一定的对应,如认真性可以与好学—敢为性对应,外倾性、宜人性与主动—亲和性也有诸多相似点。但是,本研究更多地支持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形象研究,如除了得出与认真、自控、宜人、外倾等国内小学生人格研究近似的结构维度外,也抽取出了坦诚—纯朴性、善良—传统性等中国人特有的人格特征[7],体现出了文化背景下的人格一致性。由于本研究特征词的选取量较小,样本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本身较好,因此,这一结构需要更大词汇量和更大范围的被试群体验证。从小学教师内隐理想学生形象中各维度的地位而言,尽管好学—敢为性维度的项目数和因子贡献水平最高,但小学教师对坦诚—纯朴性的期望最大,其评定平均值最高,而好学—敢为性的评定平均值最低。这说明,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行的今天,小学教师的学生观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以成绩判断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逐渐过渡到以内心品质为评价重点。对这个转变需要防止矫枉过正,放弃以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并不意味着抛弃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和方法习惯的习得。有关部门应该以此为契机,采取积极措施,因势利导,帮助小学教师正确认识各种关系,顺利实现这一转化。
(三)不同背景小学教师理想学生形象的内隐观差异
小学教师对某一个词汇或者某维度的喜好评定值高,既说明了该教师对这一词汇或维度所代表的特征偏好,也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了对理想学生特征建构的严格程度。
研究发现,不同年级段小学教师、无论是否班主任,对理想学生的形象评定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内隐观念中的同质性。但是,我们也发现: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在学生的品德修养、人际交往等方面更加严格,女教师则在好学—敢为性维度上的要求更高。这可能与评价方式存在性别差异有关,但也从侧面提供了一个启示,即小学阶段的教师性别比例的合理化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其次,尽管不同学历教师在好学—敢为性维度上偏好较为一致,但是高学历教师对小学生的个人品质要求更高,可能这部分教师更加明确品德修养、人际交往、自律等要素在学生终身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因而关注度更高。第三,在教龄、职称背景上,总体而言,教龄越长,对理想学生特征的严格程度越低,职称越高,对理想学生特征的严格程度越低。随着教学经验的日益丰富,教师对学生的成才模式有更多更现实的看法,其理想学生的形象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在评定中显得更加淡泊和豁然。在教学上,必然体现出教学控制感的成熟[12],也体现出教师专业发展的高阶性。第四,教师对理想学生的评定呈现随经济发达程度越高,喜好评定越低的总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小学教师的从教经历和个人知识能力结构体系有差异,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区域的社会环境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品质和发展取向也有所差异。此外,受区域亚文化的影响,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环境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尽相同。可见,对于小学教师学生观的建构,需要多方面考察教师的性别、学历层次、教龄、职称以及任职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使学生观既符合人才模式的社会需求,也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五、结论
1.小学教师对理想学生形象的评定存在偏好,且外显与内隐的偏好不尽相同;
2.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小学教师内隐的理想学生形象主要由好学—敢为性、主动—亲和性、坦诚—纯朴性、善良—传统性、果断—自律性、爱国—礼貌性组成,其中坦诚—纯朴性的偏好程度高于好学—敢为性;
3.小学教师对理想学生形象内隐观的建构受性别、学历层次、教龄、职称以及任职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的显著影响。
标签:传统观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