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投博与投壶的“功能与需求”
——会饮与宴饮游戏的文化通约性比较
侯薇育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01)
摘 要: 考投博(Kottabos)与投壶是古代宴饮与会饮礼仪中的游戏活动,对历史文明进步和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古希腊自由随性的宴饮游戏考投博与源自儒家礼教的投壶虽有差异,但在文化现象的通约性上,二者的功能和需求有异曲同工之处,体现在思想背景的相似性、传播过程中的增值性和实践作用后的功效性。作为文化衍生需求的娱乐品,筵席上的游戏与经济或社会的强制需求相联系,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普遍法则,也是人对社会环境的控制和重组之间互动优化的结果。
关键词: 考投博;投壶;会饮;宴饮;游戏;文化通约性
一、投壶与考投博
投壶是源于中国古代射礼的一种宴饮游戏,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史书《左传·昭公十二年》。文章描述了晋昭公和齐景公举行宴会,席间以箭投入壶中为乐的场景。投壶的器皿金属制、陶瓷制等均可。箭用未剥木皮的柘木或酸枣木制成。壶中盛红小豆,箭投入后不至于弹出。游戏开始时,有专职的司射主持游戏、布置场地并安排乐师奏乐。宾主依次投壶,将箭头一端投入壶中才算投中。决出胜负后,进行罚酒和立马的游戏奖惩。
集体主义中的集体“既可以表现为作为国家、民族、社会等普遍的集体,也可以表现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局部的集体”[6]。 与大学生群体关系最为密切的除国家、社会等宏观层面上的集体之外,还有学校及校内社团、班级等各类微观层面上的集体。 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各层级集体的发展状况以及大学生群体对它们的评价和感知,影响着该群体对集体主义教育及集体主义价值原则的接受与认可程度。
大约在同时期的公元前4世纪左右,古希腊城邦在会饮席间盛行一种名为“考投博”①的游戏,仅能男士参与。大家围坐在一起,从浅酒杯中饮酒,喝到只剩下酒渣时,用一个手指穿过器皿的把手,旋转器皿并扔出剩下的酒和酒渣。在比较讲究的会饮场合,人们会用类似钹的金属制品代替普通的托盘。只有当酒渣击中上部,掉落到下面的钹上,并发出响声才视为获得胜利。
尽管内陆与沿海有着迥异的地理环境,先秦的诸侯和士大夫们与彼时的希腊贵族无任何交流往来,人类的天赋造就了中西方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创造出具有互通与共享性的文化成果。据文化功能学派的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手段,人类凭借器物、制度和习俗等文化建立功能性条件,社会文明在悄然中得以进步。在生活和劳动中,当人们的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时,游戏作为探索体验相关文化内涵的理想媒介,其替代功能为人们提供与现实生活中相距甚远的假想空间,可以满足一定价值的精神需求。
饮水安全,实乃民生大事。作为一个水资源极度短缺的省份,农村饮水安全受到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从“饮水解困”到“饮水安全”,从“饮水安全全覆盖”到“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我省农村饮水从“面的覆盖”迈向了“质的提升”,广大农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考投博与投壶的“功能与需求”
(一)功能属性
道歉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什么环境中,采取哪一种致歉策略,如何对他人的致歉进行回应,都是一门不简单的艺术。为了理解清楚汉泰学生在选择致歉策略上的不同,我一共设计了18个日常生活的情景,并且对各个情景都作了相应详细的描述,受调查者要根据个人真实的学习生活经验,在问卷中做出相应的回答。
考投博和投壶基于筵席饮酒这一共同的情景架构,才有了文化上的通约之处。相似的经济背景和物质条件构成了会饮和宴饮文化的情景,席间游戏作为行动就在其中发生,原本投箭和扔剩下的酒与酒渣的行为只是游戏参与者个人化的行为,但是有了筵席饮酒这个场景,人的行为本身在互动中展现了社会性的特征。酒充当文化传播中的媒介时,席间严肃的政治讨论和竞技的投掷游戏都显得轻松有趣,传统的信念与习俗由此产生。
在法国,文化活动是公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正因为艺术与文化在公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历任总统都将相关的改革作为竞选纲领。如萨科齐认为文化是国家的创新动力,奥朗德将文化教育作为引导公众价值观的主要方式,马克龙则希望通过文化教育的公平来实现社会公平。
(二)需求属性
游戏作为文化娱乐的表现形式,追溯其思想背景来源,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发展受到长期作为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西方人称之为儒教,但它是非宗教性文化。西方文化是在古希腊文化基础上吸收犹太文化形成发展起来的。在价值观念上,中西文化虽然源于不同的思想体系,但认知相似。考投博和投壶作为酒席上的游戏,目的是娱乐,评价标准是投准,游戏性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比投准,无论是城邦帮主和贵族,还是国君和士大夫,游戏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情况下,中西方的地理、历史及文化传统等的差异性隐而不现,可见的是价值观上一致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
会饮可视为一种特殊私学教育方式。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父亲带领儿子参加会饮,让年轻人利用平时学习的体育技能与贵族们进行娱乐交流,使得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的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培养,这是每个组织化制度的运行都需要为其成员提供的特定习艺期。在东方的宴饮席上,会饮游戏投壶活动有揖让、进退等礼节,以“礼”实现社会有序运行,这即是其独特的礼仪教育性能。
三、中西文化之通约性
文化通约性即不同文化互通与共享彼此成果的特性。古代的希腊和中国相距甚远,因不同地理环境而衍生出西方海洋文化与东方大陆文化,二者的发展起始条件和后期发展过程有很大的差异性。由于背后隐藏的共同特质,二者呈现出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接近性。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被理解为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一种功用性或功能性的手段”,是一种“使人能生活,能确立某种安全、舒适和繁荣的标准的介质”[1](P74)。人类文化活动是在物质文化基本要素的介入之后,在机体与次生环境的文化之间,依靠与习俗、传统之间的持续互动发展下去,在社会和教育等方面均发挥了相应的有利作用。
(一)思想背景的相似性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任何文化理论必须从人的机体需求开始。他认为“维持每种制度的人力资源(human material)必须得到再生、型塑、训练,并授予部落传统的全部知识”[1](P116)的衍生需求的对应方式即为“教育”。
文化需要更新并维持正常的运转,往往要借助教育方法和机制来管理和维持秩序。投壶起源于射箭,它是社会上层催生的活动,有自己独特的礼仪教育性能。《周礼》记载,中国古代的酒正就是以“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3](P111)来从国家层面管理酿酒和用酒的规章制度。非制度因素的管理往往都是由习俗来充当的。马林诺夫斯基指出,习俗是指所有受传统节制和形塑的身体行为形态[1](P95)。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注重理性与人文教养,投壶作为礼俗,具备立德正己、君子之争等文化特征,也是社会基层单位实行的一种训规的办法。以“礼教”的规范将酒文化的发展引向正确的轨道,通过历史特定制度和习俗形成的治理关系,游戏成为上层阶级对下层民众生活行为、道德礼仪进行干预和调节的有效手段,满足了使用者和广义社会的需求,从而实现了其功能。
(二)传播过程中的增值性
从社会功能上看,古希腊的会饮等级划分十分明显,参与者均为男性贵族,偶尔能进入会饮场合的女性也是为酒席助兴表演的女艺人,可见,会饮是贵族们表明身份和权利的手段。1968年考古发现,在波塞多尼亚的一座公元前5世纪的墓室壁画中就描绘了一位年轻男子玩“考投博”的情景。这种社会团体性质聚会上的游戏,“在古代文化中有极其重要、肃敬乃至神圣的礼俗”[2](P14)。
文化为“众所公认的价值附着于其上的那些实在对象的总和”[4](P27)。考投博和投壶看似是单纯的体育竞技类游戏项目,加以特定的历史背景、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和思想渊源等要素,就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原本不具有的文化价值。这其中,传播者、中介和接受者都是影响文化增值的必要因素。
(三)实践作用后的功用性
在会饮和宴饮的社会场景中,饮酒的助兴游戏作为一种行为习惯得到了回报和强化,说明它产生了一定的功效。从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来看,会饮和宴饮上的游戏作为一种文化要素,它与根本需求的满足之间会建立直接或功用性联系。饮酒筵席中所需掌握的运动技术推动了体育投掷技能的发展,饮酒礼节的习俗和相应社会环境下酒政类规则的实施则是权威或强力推动下对当时社会文化的驱动。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任何关键的行为体系如果不和人类的需求及其满足直接或间接地相关联,都不可能继续存在。”[1](P126)从文化分析的维度看,考投博和投壶虽然呈现的是游戏娱乐活动的形式,但也具备一定的教育价值,为经济技能的进步作了准备。这种集体聚会的形式,通过组织中的特定功能和活动指向共同的目标,从而实现技能、教育和权力活动的整合,展现了文化给予的衍生力量的作用。
四、结语
文化起源于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与衍生需求,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其功能,转化为物质力量。考投博与投壶代表着当时社会先进的、健康的文化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为社会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西文化与文明间的误会与冲突正逐步减少,我们更应关注文化的通约性,使得文化的交流传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从而维护政治稳定,推动文明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注释
① Kottabos的希腊文为κότταβος,是古希腊会饮筵席上的一种铜盘投掷游戏,目前在中文刊物和维基百科中均未见正式的中文译名。笔者根据音意融合翻译的原则,结合单词发音,译为“考投博”,一是取游戏中“投掷”之意,二是我国古代称民间赌输赢、角胜负的游戏为“博戏”。
参考文献
[1] B·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 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3] 周礼[M].徐正英,常佩雨,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4] H·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M].凃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07-0243-02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07.107
收稿日期: 2019-07-05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Kottabos与投壶的‘功能与需求’——文化哲学视域下古希腊会饮与中国古代宴饮礼仪游戏的文化通约性比较”(项目编号:SK2017ZD57)。
作者简介: 侯薇育(198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哲学、英语教育。
(责任编辑:梁士奇)
标签:考投博论文; 投壶论文; 会饮论文; 宴饮论文; 游戏论文; 文化通约性论文;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