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目标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系统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教育的社会活动,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教育以及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巩固和提高社会成员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取向多样化交汇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及运行日益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应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都提出和遇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如何面对和适应变化了和变化着的社会,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认同状况,把握影响政治认同变迁的社会因素,解释和解决社会成员已经或可能产生的诸多新的认识问题和思想困惑,引导政治价值取向,规范政治行为,培养和形成稳固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的新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一定历史时代的人们,在其社会生活中,必然要面对既定的社会规范和通行的社会基本原则。政治社会化实际就是人在政治领域的社会化,是指人们通过政治理念和规范的学习、传递及发展,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成为政治系统中的一分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社会政治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在个体层面上,政治社会化是个体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取向模式的形成过程,即获得“政治人”属性的过程。在社会层面上,是统治集团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化,通过各种途径将本系统奉行的政治取向模式和行为规范推介和宣传,力争被更多的社会成员所接受,以建立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及其运作的认同感,获取社会成员的政治支持。统治集团通过向社会成员传递关于政治价值体系、行为与观念的取向、准则和规范,引导、促使社会成员形成相应的政治信念和品质,培养政治能力,进而形成对社会既定政治状况的认同,并有序参与社会政治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政治生存环境与个人政治生存需要的统一。在现代社会,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和政治组织等都是进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主要的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政治主导集团组织开展的,对所属成员进行政治价值输出和政治行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整合社会政治意识、规范社会政治行为的政治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政治社会化的需要而进行的,同时也是一定的政治系统得以维系而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政治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其目的性上来看,具有两个层次:培养、提高政治认同和提高政治素质。这也是政治社会化的两个结果,当然,广泛意义上的政治素质理当包含了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在于培养政治情感、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和谐政治关系。(注: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9,20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在于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调控品德行为。(注: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9,201.)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社会思想政治要求和规范的传播及引导活动,是价值性、阶级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规定着其开展教育的内容必须是一定社会主导集团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期望和要求,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已被验证的、带有普世性的、积极的政治价值;另一方面,是执政党所倡导和奉行的具有特质的政治意识、政治理念及政治运作。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所属组织进行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思想教育活动,是整合思想意识,团结各种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动员和政治管理的社会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现实的政治生活,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劳动活动的利益关系的产物,一切政治活动的动因都是围绕着人的利益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的过程无不体现着利益的维护和争夺。现代社会中,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其他的各种社会利益,利益的实现机制从根本上来讲有赖于相应的政治活动,即在一定的利益关系的主导下,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倾向,并通过相应的政治行为所表现出的社会活动实现利益诉求。所以,追求何种利益价值并以何种方式和手段争取、维护和实现利益,使社会成员在政治选择中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取向。
二、政治认同是社会政治生活的聚焦
“认同”的概念发端于心理学,其内涵曾有着多种描述和界定。对于认同,心理学中一般解释为一种主观的归属感,是认同主体模仿、学习和内化的过程。在社会领域,认同被认为与人们对他们是谁以及什么对他们有意义的理解相关。认同的一些主要来源包括性别、国籍、民族、角色以及社会阶级等,一般分为社会认同和个体认同。个体认同涉及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个人在主观上的自我认同;后者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分类和综合评价。社会认同是有关某个集体的共同认同。社会认同也包括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前者是指群体认同,即群体成员在主观上所具有的群体归属感;后者是指社会分类,即社会对某一成员的群体归类和划分。社会认同指的是别人赋予某个体的属性,基本上是表明一个人“是谁”的标志。同时,社会认同也将该人与具有相同属性的其他人联系起来。(注:[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译者:赵旭东,齐心,王兵,马戎,阎书昌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或者说,“人的认同问题就是人的种种属性的集中体现。(注:王成兵.对当代认同概念的一种理解[J].学习与探索,2004(6).) 可以看出,“认同”概念最初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是个体内在的一种心理体验,而社会认同和个体认同则是以个体外在的某种社会属性而划分或界定,是个体一定的社会属性的反映和描述,认同主体只是作为被衡量和对照的对象而存在。
在现代社会里,社会现实中的个体是具有充分自我利益和自由选择意识并积极参与到不同范围公共事务中去的利益主体。人们对自己与社会、与他人所发生的一切关联进行处理时,必然要依赖和通过能够使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手段,而政治途径、政治形式和一切政治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各种利益交集关系的最高活动方式。事实上,任何利益主体都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同时任何利益也只有在社会中,通过特定的社会途径才能得到实现,现代社会中最集中体现、反映和调节利益关系的就是政治系统、政治活动。政治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由于其特定的利益诉求而形成一定的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政治生活是人们之间利益调节关系的根本反映,利益关系是政治生活的轴心。所以说,政治活动是人们在社会中存在的基础关系和活动之一,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器,理性的、文明的政治生活是社会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平衡器和稳定器。
人的社会属性集中体现于政治范畴,政治系统是“政治人”社会活动的结果,认同什么和能否被认同是政治系统与社会成员的互动关系中的基本问题。社会成员的政治意识倾向、政治态度以及相应的政治行为,形成了一定社会的政治认同状况。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现存政治系统、政治运作的同向性(或一致性、肯定性)的情感、态度和相应的政治行为。政治认同属于一定的主体所进行的政治活动的范畴,它既是主体对一定的政治对象认知趋同的过程,又是对一定政治对象进行政治行为支持的过程。相较于心理的认同,政治认同则是认同主体基于一定的利益而发生的主动性的选择活动,是认同主体进行一定政治意识和政治活动的实践过程。政治认同不仅是一种政治心理倾向和态度,更是一种现实的政治行为,是政治活动实践的结果。所以,政治认同不仅关系到政治主观意识领域,还专属于政治实践的领域,是政治价值的接受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统一。政治认同中,离开相应的政治行为,政治心理和态度则无从把握和体现,对认同主体政治系统也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政治认同在于通过认同主体的与政治倾向相关的政治行为,对政治系统发生一定的作用而体现其价值。“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A].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59.) 政治认同作为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只是意识范畴,更是实践的范畴。政治认同中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注: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A].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政治认同可以从多个维度上来产生:对政治价值的认同(理念、信仰、主张等),对政治实体的认同(国家、政党、政府等),对政治工具的认同(法律、政策等),对政治效能的认同(公平、效率等)等。政治认同按其认同对象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党认同、政府认同和政策认同等。各种认同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基础性的认同,政府认同和政策认同是直接和表征的认同,政治认同的核心是执政党认同。政治认同的一般机制可以从三个层级上描述:一是从本能——情感——理智;二是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政治行为;三是从服从——认同——内化。可以看出,在政治认同中,利益关系是政治认同的原动力,政治共识是政治认同的聚焦点,政治文化是政治认同的取向模式,而政治参与则是政治认同的直接体现。
政治认同的形成不是单一对应的直线联系和反映,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一认同主体在对不同政治对象的认同中,由于认同主体的利益差别、主观感受以及各种政治信息的非对称等原因,各种认同之间并不完全是同向、一致的,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政治认同形成过程中,由于认同主体个体心理的差别以及社会因素作用的向度和强弱的不同,形成具体的政治认同的不同状态。
政治认同的状态大体可以分为自觉的认同、盲从的认同、政治冷漠和伪认同。主动型认同是指认同主体具有积极探索政治价值的意识和行动,较高程度地接纳现存政治系统主导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运作,在政治生活中积极支持政治系统的认同状态。盲从型认同指认同主体自身没有明确的政治倾向和态度,不能主动进行政治价值的积极探索,被动接受现实政治系统或他人政治倾向的影响,是一种顺从强势的政治意识和力量而形成的消极认同状态。政治冷漠是主体不表现其政治意愿,对政治系统的活动进行无回应的沉默或回避,是对政治系统不对抗、不合作的消极疏离状态。伪认同是指认同主体由于某些特定的社会或个体的原因,不愿或无法表达自身真实的政治意识和倾向,虚假表现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的内涵具有意识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同时,因为受到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范围的局限,加之利益关系的不断流变,所谓绝对稳定的、永恒的政治认同是不可能存在的,政治认同是相对的、具体的、历史的,是一种随着历史条件而变化的动态的认同。政治认同是一切政治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广泛的政治认同是政治合法性的必备条件,也是合法性的结果或体现,同时,政治认同也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客观标志之一,是维系政治权力的社会基础。
有认同必然就会有认同的危机或不予认同的可能。应该看到,随着原有社会结构的分化,加之国家和社会内外环境的巨变,社会成员利益的交织和矛盾远较过去复杂,政治这一最古老的利益武器比任何时代的需要都来得强烈,这种社会现实必然衍生出政治认同现状的分化和消解,如果不能有效地巩固和提高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出现危机亦不再是惊人之语。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从总体来说是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意义上而存在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政治系统和社会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也不是没有边界的抽象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性特征,规定着它在特定社会结构和政治领域中的专门职能。
任何个体在社会属性尚未体现之前只是作为“自然人”而存在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人”同时也是“政治人”,“政治人”就是政治自我的形成,这种形成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实际就是人在政治领域的社会化,是在政治生活中形成自我。“政治自我意味着政治共同体的成员确定了这样一个结构:一是政治依属和政治忠诚,对某个政府、政党、阶级、社会、政治系统的关系的特殊意识;二是关于政治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感情;三是对政治活动的明确的观念。”(注: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8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形式,是对现存政治系统的正当性论说,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影响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相统一的实践过程。思想意识在根本上是来源于实践,但是具体个体的思想意识,除开个体实践和体验之外,主要是来自于教育所传授的信息: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灌输、宣传等基本的路径和形式,将政治系统的政治价值传播于社会成员;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则以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需求选择和处理所接受的各种政治信息,形成一定的政治倾向,外显为一定的政治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是施教者和受教者双向互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尽管还有着其他各种各样的社会价值,但其最现实的任务和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由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和变化的。对认同主体而言,政治认同是对一定的政治系统及其运作持有和采取同意的态度情感和相应的支持行为,认同的政治是他们希冀、追求的政治生活目标;对政治系统而言,作为动态的政治活动运作过程和现实,在其存在过程中力求成为社会成员认同的政治,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等为主要手段进行政治系统合法性的宣传,寻求社会成员广泛的政治支持。同时,从政治认同的需要出发,政治系统也因社会成员政治认同状况的反馈,主动调适政治系统自身的价值取向、结构功能和运作形式等,这是通过政治社会化以提高社会成员政治认同的根本所在。
作为认同主体,认同何种政治(包括政治理念、政治系统、政治结构、政治运作等),从根本上来说总归是围绕着认同者的利益而进行的,越是符合其利益(包括根本利益、直接利益、近期利益、长远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的政治理念、政治架构和运作,就越容易成为其认同的政治,特别是积极主动性的认同。反之,则不易形成认同。
现实的政治生活与尚未实现的政治理想总是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克服这种落差,取决于政治理想的科学性和政治过程的进步性。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改革中所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进步,也使得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政治系统的认同经历了不同的过程,这种认同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变化。政治认同状况流变呈现的趋势主要有:从感性认知层次向情感层次的转化;从本能移情的认同向自觉理性的认同转化;从强制被动的认同向自觉主动的认同转化;从高度集中的认同逐渐出现认同分化的迹象。这种改变的趋势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转型的结果。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的深化和追求个人利益的合法化,僵化的政治控制和被动的政治服从已逐渐被人们遗弃,在相对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里,社会成员自主进行政治生活,所以积极、理性的政治认同产生的另一面,不可避免地会有政治认同的消解。政治认同的消解,是在整个社会经历社会转型时社会分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变迁,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另一方面又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认同的历史性、动态性,要求以变化了的政治现实、以进步着的政治理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代表前进方向的政治要求和政治主张,以特定的渠道和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动员,以期得到社会成员的理解、赞同和支持,整合政治意识,规范政治行为,形成较高程度的政治认同。要达到这个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从现实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挖掘和提炼政治社会化的素材。现实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认同教育,社会发展的趋向——和谐社会又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生活,如何按照政治认同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政治社会化等,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四、以政治认同的需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得统治集团掌握和运用权力的基础和路径随之变化,促成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着执政党转化。在革命党时期,意识形态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执政时期,新的执政资源的培育和挖掘成了解决和巩固执政合法性的首要问题。在全社会的意义上,寻求政治认同的关节点已经不是仅靠传统意识形态的灌输就能解决的问题了,在社会运行的基点上,转型中和转型后的社会也从单纯围绕政治理想而运转的社会,变化为围绕现实利益而运行的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任务也从专政统治转向社会治理、从阶级革命转向保障权利。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失去存在的意义,相反越是有不同思想意识的纷争,越需要科学合理的政治思想来整合,因为科学的政治价值观不会自发生成于每个人的头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以什么去“化”和怎样去“化”注定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转型中要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同时符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促进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包括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一切促进社会进步的政治理念,都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所应该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是国家的根本性质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规律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基础上,更要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奠定稳固的政治认同。
政治社会化的直接目标是形成对现实政治的认同,政治认同是在学习一定的政治知识、实践一定的政治关系的基础上,在现实政治生活的体验和参与中才能形成的。马克思说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A].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59.) 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教育中,教育的重点恰恰是要对现实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作出科学的、准确的、及时的概括、解析和宣传,不能也不应该回避现实政治发展中的不足或影响政治稳定的隐患,这是形成政治认同的基础,也是社会成员政治认同巩固或消解的关键所在。在对现实政治状况和政治发展趋势的教育中,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形成和传播符合社会成员愿景的政治价值,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和基本原则从来没有排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权利等普世性的政治价值,在其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中,也把它们作为极其重要的核心思想:“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注: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A].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先进的政治理念、合理的政治架构和科学的政治运作方式, 结合现实政治的实际状况和动态,以教育这种独特的方式,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的社会化活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过程到目标,自身就要完整地体现政治活动的历史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于现实政治发展的潮头,前瞻政治发展的趋势,尊重教育规律和政治活动规律,才能进行有效的政治社会化,才能实现其形成、巩固和提高社会政治认同的工作目标。
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使得人们已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价值取向上去认识现实,社会成员透过多个不同的认知架构去认识社会和世界,政治意识和价值取向具有多样性和具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单向的理论灌输,而是从政治认同形成和变化的机制入手,关注社会成员所面对的政治环境、所处的政治关系和冀求的政治利益。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关注点、兴趣点不同,对政治生活的感受和体会不同,政治期望也有差异,政治诉求的内容和迫切性也不同。不同层次的群体在政治认同中的侧重和差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社会处境的教育对象的差异,分层次、分内容,有重点、有区别,对不同的社会分层的切入点和教育重点亦应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从政治理想,又要从现实的社会政治总的状况出发;既要从教育目标,又要从教育对象具体的社会条件和政治需要出发,探寻结合点和聚焦点,帮助社会成员建构起关于现实的全面、真实、理性的政治认知,才能为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政治生活提供可靠的、值得信赖的思想和行动指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重要作用。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在输出政治价值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抵消与政治体系主张相悖的其他政治价值的影响和作用,消弭歧见、辨别真伪,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还承担着政治认同危机的预警、预防的责任。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必须从政治认同的各个环节和现状着手,在政治认同形成的机制中找到切入点、落脚点和着力点,促成政治认同的形成和稳固。
政治认同固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实施效用密切关联,但是在政治认同形成和变迁过程中,还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作用的过程。除开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体系、结构、功能和运作之外,还取决于社会各种整合机制的协调作用,特别是社会政治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政治发展的趋势是政治认同的根本的规定性因素。在这种综合作用的系统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上,需要紧扣政治现实的状况,准确表达政治体系的政治要求,反映现实政治科学发展的趋势和走向。社会政治建设和发展的标准和目标,就是要形成广泛的政治认同,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政治,应该是理性的政治、进步的政治和文明的政治。应该说,体现文明政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巩固政治认同的最可靠、最有效的政治社会化方式。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创设了政治文明建设的必备基础,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业已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发展取向。这种对制度和目标的认同对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原则,积极推进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改进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以满足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原则,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围绕着“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政治价值取向的判断坚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缓解和消弭社会矛盾,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进一步明确政治定位和主要目标,与进步着的政治活动同步协调,才能在政治认同中发挥其特有的专门功能。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社会化论文; 政治意识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