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中国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界经济迅速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和印度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力量。印度是南亚的大国,也是中国的重要邻邦之一。印度和中国一样,那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在20世纪中期摆脱殖民主义的束缚,走上民族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两个都是热切渴望崛起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们的优势比较,它们的竞争合作,它们的经验教训,都是21世纪的宝贵财富。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在世界上是有目共睹的。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目前两国的GDP之和已占到全球GDP总量的18%,而1990年这一比例只有10%。更重要的是,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经济增长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在2003年,中国和印度的GDP增长已经占了全球GDP增长量的32%,而在1990年这一数字只有13%,以美元计算,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和印度的名义GDP增长平均速度分别为8.3%和7.0%,而除了中国和印度的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只有4%。
这两个亚洲国家的相似点很多,同时差异也很大。曾有人如此具体地评价道: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人口之和占世界总人口的38%。中国现在号称是“世界工厂”,印度现在号称是“世界的办公室”。中国有硬体的优势;印度有软体的优势。中国的民营经济刚刚有20多年的历史;印度的民营经济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会说英语的不多: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中国只有20多年的开放历史,缺少国际化的经验;印度却有100多年的国际化历史,有着丰富的国际化经验。[1]
不管这种评价是否准确,中国与印度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各有长短,如果将印度作为一面镜子,可以映衬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很多成功和不足之处。
一、经济改革与增长模式各异
几乎是同时——印度在1947年,中国在1949年——成为现代国家,但它们的发展模式迥异。它们的改革起点不同:中国从1979年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改造了中央计划和贫穷落后的农业经济,印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改革,今天已成为一个混合经济国家。
中国总体上渐进式(中间不乏采取一些激进的措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25年。通过几个主要方面的结构性改革,如政府部门通过普遍意义上的9年强制性义务教育和更具有进取性的劳动力市场化改革,改善了中国的人力资本状况,又充分利用人口庞大且增长迅速的特点,实现高企的国内储蓄率,以及通过降低外国在中国投资的门槛而实现外国直接投资(FDI)的迅速增长,从而实现了资本积累,这种资本积累又被恰当地引导到了发展基础设施网络,以建造经济发展所需的理想平台,资本在这种平台上更加充分地利用了中国庞大而廉价的劳动力。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商品和服务出口,其中一个目标就是附带改善国内需求和提高中国产品的成本竞争力。这一切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过去25年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9.5%(而改革前的25年里这一数字只有5.8%),使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拉开了距离。
印度采用了一种考虑各方利益的渐进式改革模式。这种模式更加强调首先具备一个发展完备的制度架构,包括法律框架、知识产权的保护、各种各样的市场规则和重新分配机制等。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印度就开始了其内部和外部的各项改革,包括缩小国家政府部门对商业投资的干预、减少国家对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价格的不当限制、不断地降低税率和减少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等。但在经济改革政策贯彻的12年之间,这些改革举措并没有促进印度GDP的加速增长,1992年~2003年,印度的GDP年均增长速度也只有5.8%,与改革前的20世纪80年代大体相当。迄今,印度改革的最大成效是改善了宏观经济环境和减少了生产费用。从很多角度来看,印度经济的增长速度尚不能完全反映其未来的增长潜力。
印度的国际知名公司都是土生土长的,如软件业巨擘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和维普罗公司,以及生物技术和制药领域的后起之秀兰巴克西公司和雷迪博士实验室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和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塔伦·康纳在2003年8月一期的《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所指出:“事实上,印度主要依靠有机的成长,更加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资源,它选择的道路很可能比中国以外国直接投资为动力的方式更能带来可持续发展。”“中国由出口带动的制造业振兴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物,这些投资实际上取代了中国国内的创业。”
关于印度对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的论点的确值得注意,因为统计数学似乎佐证了这一假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2年为8%)约为印度(2002年为4.6%)的两倍。但是,中国的储蓄额(5420亿美元)比印度(1220亿美元)高出3倍多,更不用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额(2003年为535亿美元)是印度(2003年为35亿美元)的15倍。据国外专家分析,中国过去10多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为7%,而印度增长率为6%。但中国储蓄率高达40%,加上外资都被投入经济发展;而印度储蓄只有24%,外资也比较少。这实际上等于中国每投入40美元只挣7美元,而印度投入24美元就挣6美元。[2]
二、经济结构和体制环境不同
在经济结构方面,通过比较中国和印度产业结构构成,可发现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1998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分别是18.4%、48.7%、32.9%,印度各占29.3%、24.7%、45.9%,而世界产业构成为5%、34%、61%。相比之下,中国第一、第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小,印度第一产业比例太大,第二产业比例过小,第三产业比重比中国大,但比世界水平低。可见,中印两国产业结构都存在不合理之处,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与印度在制造业方面都已拥有雄厚和多元化的基础,并且形成了新型产业导向和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的制造业自不必说,有了“世界工厂”的说法。即便是印度,也已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如纺织、化工和机械加工是其传统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印度在食品、精密仪器、汽车、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方面发展迅速,已渐具国际竞争优势。从整个产业基础和环境看,印度制造业配套完整,产能巨大,产业链条布局和内部结构合理,其间的失衡现象、薄弱环节或缺失甚少。
与中相比,IT产业,特别是软件业是印度在世界上最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比尔·盖茨在1997年访问印度时说过,21世纪的软件超级大国不是美国、日本、欧洲,而是印度。如今,虽然在印度找不到一条像样的高速公路,但却建有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虽然10亿人口中近一半是文盲,但却拥有50多万合格的软件人才,20多万常驻海外的软件工程师。这似乎是个悖论,但却是无可争议的现实。印度软件业在过去10年中发展尤为迅速。1990年,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出现的时候,它创造的产值还不足20亿卢比。但此后它以每年高于50%的速度持续增长,1990~2000年创造的产值超过2450亿卢比。据印度软件和服务企业全国协会与世界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研究表明,印度软件产业仍将以50%以上的增长率继续发展,到2008年,其产值将达到850亿美元,出口逾500亿美元。另据印度软件和服务企业全国协会对2020年的前景预测,届时信息技术产业创造的产值将占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28%。除了软件业外,印度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办公室终端服务、信息服务、会计服务、技术服务、资讯服务和各类远程服务的智能产业也正方兴未艾。据统计,全球500强中,有一半将“办公室”转移到了印度,甚至世界银行的会计部门也已经转移到了印度。在IT应用服务业这个领域,印度公司将有望成为全球的领导者。
在体制环境方面,印度拥有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资本市场。印度银行多数都是民营银行,运转良好,坏账率很低,整个银行体制比较健全。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直到2001年,印度的银行资产中仅有大约10%属于不良贷款。这个数字与印度愿意承认的差不多。椐2003年11月18日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到当年的3月底,印度银行系统总的不良资产减少超过200亿卢比,占净资产的4.4%,为3276.4亿卢比;占总贷款额的比例为8.8%。而同类数字,仅是中国银行业愿意承认的也至少在25%以上。印度的资本市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监管制度非常完善,全国有23个证券交易市场,其中最大的孟买交易市场,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是中国的5倍。2003年印度股票市场的表现与它的经济增长相互辉映。汇丰投资管理的印度基金经理指出,印度股市持续上升,已吸引了大批外国投资者,2003年11月~12月的资金流入创历史以来的最高记录。作为印度股市指针的孟买BSE指数,2003年12月19日收报5541.3点,较上一年底的3374.9点,累计上升了64.19%。令所有印度基金2003年大丰收。在香港可以投资的6只印度基金,2003年回报率由73.76%至106.38%不等,而且升势未停,预计会吸引更多新资金进入这个新兴市场,吸引力不逊于中国。而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印度比,可谓相形见绌。过去两年中,中国物物交易市场的繁荣让世界叹为观止,但股票市场却表演着全球独一无二的跳水。据统计,至少有8000亿人民币市值化为乌有。[3]
印度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机制也更加健全。2000年,根据亚洲里昂证券对全球25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所做的调查显示,印度在规范化管理方面排名第6位,而中国仅列第19位。印度政府除了制定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的基本框架之外,在更多的时候充当的是服务者的角色。在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约束下的印度市场,已经形成了支持和保护市场化运作的制度基础,为国内外投资者和市场参与各方提供平等的游戏规则,这些因素都大大提高了印度市场的效率和信誉。
早在殖民地时期,印度就有很多民营企业,它们和印度国大党有着很深的渊源,并支持了国大党的独立运动,印度独立之后,政府没有限制这些民营企业的发展。到今天,很多大型民营企业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使印度民营企业积累了比中国民营企业丰富得多的经验,它们经营稳定,机制成熟,早已走向世界,能够同欧美大公司竞争,还有一批世界级企业和企业家。目前,一批新财团、跨国公司和世界级企业也正在崛起,印度公司在信息技术、生物制药领域已出现了好几个世界顶尖企业。比如印度最大的公司塔塔集团,它下属的子公司塔塔咨询服务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软件服务咨询公司之一。在印度,像塔塔集团这样的大型私营企业在很多行业占据了垄断地位。印度政府允许民营经济进入除基础设施之外的所有领域。但现在印度政府也开始允许一部分民营企业涉足基础设施领域。在2002年《福布斯》杂志对世界上最好的200家中小型公司年度排名中,印度就有13家上榜,而中国内地一家也没有。
与印度的民营经济相比,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只有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时间,而且规模都很小,实力不强,迄今为止中国没有一家民营企业的规模能够与印度塔塔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相比。根据世界经济论坛CCI评比显示,中国的微观竞争环境不如印度,特别是公司的成熟程度和商业环境,中国与印度的差别较大。这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初级市场远不及中国繁荣的印度,在货币与资本的高级市场上却比中国更有效率。印度的产业体系已在国际分工中找准了定位,并找到了发挥优势的方面,印度的现代经济制度环境,特别是金融环境和法制环境已与国际接轨,这些都是印度经济腾飞的基本条件。
三、发展绩效与未来竞争力比较
1982年,中国人均名义GDP以美元计算只有275美元,稍稍低于印度的人均280美元,然而,现在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印度。在这段时期,中国GDP增长率年均达到了9.5%,而印度只有5.7%。在2003年,作为强劲增长的结果,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4万亿美元,是印度5750亿美元GDP总量的2.5倍,中国的人均收入是印度人均收入的两倍。此外,如果以美元计算各国的名义GDP,中国占据了世界GDP总额的3.9%,而印度占据了1.6%的份额,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各国GDP,中国的份额是12.6%,而印度为5.7%。中国在IMD竞争力排名中处于中游,但与印度相比名次大大靠前。IMD竞争力排名说明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比印度强。但两国都需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
具体来讲,中国和印度目前的出口增长状况是两国竞争力比较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印度相比,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压倒性优势可以说明目前中国更胜一筹。中国的商品和服务业出口贸易额比印度高出约6倍,而且增长速度也更快。2003年,中国以美元进行的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额就比印度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还要高。以部门的标准来看,印度的出口优势部门更倾向于高劳动密集型和低资本密集型产业。与之相对比的是,中国几乎在所有的制造业部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的成功来自各行业更高的劳动密集型和更高的资本密集型以及需要更高水准的基础设施产业的成功。实际上,根据占据全球出口份额的对比来看,印度仅仅在钢铁和软件行业方面超过了中国。
中国经济比印度经济开放得多。到2005年,中国对制造业产品征收的平均关税将降至9%,印度则为30%。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是印度的15倍。印度融入全球供应链的程度也要低得多。可以说,至少在未来10年内,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仍将高于印度。印度成年人中的文盲比例为39%,而中国为9%。阻碍印度经济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障碍是印度的储蓄率。印度的储蓄率为24%,仅为中国的一半,不足以提供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投资。
从长远来看,印度和中国都会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然而,印度需要贯彻更加具有竞争力的改革措施才能追赶上中国在劳动力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产业的增长步伐。在基于资源的工业中,印度能够发挥出比中国更大的优势。但是,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将再次检验印度建设和维持一个必需的物质基础设施平台的能力。在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方面,中国会一直领先于印度。
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蔚为壮观。然而,通胀压力、银行坏账、迅速加剧的收入分配不合理以及犯罪,都威胁着中国的经济稳定。在未来发展的某些方面,印度占据了一个比中国更为有利的位置。再有,印度的银行系统相比之下拥有的不良资产更少一些。20年之后,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很可能会超过中国,因为印度人口更加年轻,增长速度也更快,因此,印度的劳动力将持续增加,而中国的劳动力将随着人口老龄化而放慢增长速度。
与中国相比,目前印度在世界上的经济影响力仍较小,但印度的长远经济潜力不容小视。确实,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印度的增长速度紧随中国之后稳定在全球第二的水平。它多少昭示人们,尽管道路曲折,行动蹒跚,但这个大国不可低估。
在近年连续取得国民经济持续较高增长的成绩后,印度政府已经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蓝图,即在未来的10年中力争经济年均增长7%~8%,到2010年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4]当然,印度目前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传统与现代交织,原始与发达混杂,落后与文明并存,赤贫与豪富同在,这些都在牵制印度崛起的速度。但是,印度开始崛起确是个不争的事实。从发展阶段看,如果说中国经历了起步阶段,目前正处在腾飞阶段,那么印度经济尚有待腾飞。谁也不会怀疑其腾飞之日的到来,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在世界不断唱响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的同时,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既有过友好的历史,也有过不愉快的过去的发展中大国,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雨波折之后,现在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相互看待对方,为建立睦邻友好关系而努力,惟经济发展为先,惟人民福祉为首,这样才能彰显两国的历史智慧。处于经济快车道的中国龙与“正驶出车站”的印度象,它们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和谐关系,将会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新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