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形势_工人阶级论文

重视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形势_工人阶级论文

重视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情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形势下论文,重视论文,人民内部矛盾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新旧体制的转移、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致使人民内部矛盾在表现形式和特点上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产生了新的情况,由此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只有从理论上认真研究这些新情况,才能在实践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进而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基本协调,社会局势基本稳定,当然在基本协调、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还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情况。

一、贫富差距产生,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分配领域矛盾突出

十几年来,针对平均主义盛行的状况,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富裕起来的政策,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终于富起来了。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多数人的收入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当然,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也带来了新的情况:贫富差距拉大,分配矛盾突出。其表现是:

1、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上升较快,贫富差距拉大。

衡量贫富差别,国内外通常使用两个指标系统来测定。一是基尼系数测量方法,再是五等分测量方法,即欧希玛指数测量法。欧希玛指数和基尼系数是测定人们收入差别的两个计算方法。欧希玛指数是人口按收入高低分成五等份,然后看每个1/5的人口占全部总收入的比例,从而表现贫富差距。基尼系数是一个0到1之间的数值,其数值越高表明贫富差距最大。近几年,我国有些社会学家运用这两个指标系统对我国贫富差距状况进行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多次统计,他们的调查表明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上升较快,差距逐渐拉大。

据有关专家运用这两个计算方法的研究表明:1997年,按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欧希玛指数计算,收入最高的1/5人口占有全部收入的51.4%,次高的1/5人口占有8.63%,收入最低的1/5人口占有4.06%,高收入层占有总收入的比例是低收入层的12.7倍。根据基尼系数计算方法,我国贫富差距1979年为0.31,1988年为0.38,1994年为0.434,1997年为0.455。当然,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低于国际上南美、南亚、非洲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最高收入1/5的人口在总收入中占有比例一般超过0.5%,甚至超过了0.6%。从国际范围来看,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为适度。据世界银行测定,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为适度。据世界银行测定,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只有0.16,这个指标在全世界是最低的,这说明当时我国基本处于平均主义的状态。但一些专家提供的目前欧希玛指数和基尼系数的计算都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超过国际上一般认为适度的范围,收入差距比上升速度很快。

我国收入差距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A、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的差距扩大。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在1984年是1.7:1,1993年扩大到2.54:1,1994年进一步扩大到2.61:1,1998年为2.51:1。B、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扩大。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公布,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1.8倍扩大为1994年的3倍。1998年,占城镇居民20%的最高收入户年收入为10926元,占20%的最低收入户年收入只有2447元,相差4.5倍。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者的收入增长率,比10%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率高5个百分点。C、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扩大。1978年到1994年,农民收入的高低倍数由2.9倍扩大到6.6倍。199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达0.34。D、不同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扩大。1980年,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18元、181元和217元,东中西部收入基本接近。1992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1238元,东部人均1563元,中部1000元,西部983元。1993年,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民收入为1222元、802元和670元,东、中、西部收入差别为522元,逐渐拉大。1998年,东、中、西三大区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分别为3098元、2354元、1468元。E、脑体劳动者收入的差距扩大。F、不同所有制职工收入差距扩大。1994年,国有经济工资总额已到5178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城镇集体经济工资总额达607亿元,增长135%。1998年国有经济工资总额为6812.5亿元,城镇集体经济工资总额为1021.6亿元,其它经济类型工资总额为1462.4亿元。G、不同行业职工收入的差距扩大。1991年,职工年均工资收入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之比只有1.24:1,到1997年,职工年均工资收入最高的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电力、邮电、旅游、煤气、水生产与供应、综合技术服务等行业工资,已是职工年均工资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批发零售、餐饮服务、制造等行业工资的两倍多。其中,收入最高是航空运输业,年均工资收入为16865元,国有经济的航空运输业年均工资收入为15304元;其次是邮电通讯业,全行业年均工资收入为12056元,国有单位为12065元;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年均工资收入为17416元,国有单位为10528元。收入最低的是林业,年均工资收入为3918元。灰色和黑色行业造成的收入的差距扩大。

2、高收入层和贫困层开始形成。

十年来,贫富差距逐渐拉开,社会上开始显现一个高收入层。据1995年《改革》第二期载文,目前在大城市16.1%的私营企业主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中国目前亿万富翁已超过1000人,千万元户为数不少,百万富翁有300万人,年收入5万元以上者有500万户,约占全国总人数2%。有关部门统计,占全国人口不到3%的高收入户存款达2900多亿元人民币。据统计,中国城镇居民中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的最低收入户收入的差距已由1990年的2.9倍,扩大到1995年的3.8倍。1998年,城镇上10%最高收入户与下5%困难户平均每人年纯收入之比为4.95:1;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占5.57%,而800元以下的占6.63%。

高收入群体主要有:私营企业主,平均年收入五万,部分高达数百万,个别的上千万、上亿;“三资”企业和外国驻华机构的中方高级雇员,平均收入已超过6600美元,高的可达数万美元;一些个体工商户,平均收入是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的3.5倍,少数年收入高达十几万、几十万元;少数企业经营承包者,年薪高达100多万元;部分股票证券经营者、房地产开发商,收入高达百万元、数百万元;某些人才紧缺、有特殊专业技术的特殊职业、以及流通行业、金融企业和一些垄断性行业的从业人员,如律师、会计师、美容师、高级厨师、按摩师、运动员、演员、歌星、舞星、著名节目主持人、时装模特、经纪人、设计师、美术广告人员等,年收入也相当可观,几万至几十万不等;收入畸高、来路不当的人,其中包括卖淫、贩毒、贩卖人口等非法行业者。

与高收入层相对照是社会贫困层。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计,在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至1999年止为3400万人。据国家统计局研究人员统计,1991年至1995年全国城市贫困居民的总体规模为:年平均户贫困率为4.26%,贫困户343.2万;年平均人口贫困率为5.1%,贫困人口1326.8万人。1995年,各级政府采取制定最低工资制和贫困线以下困难家庭补助制等措施,贫困状况有所改善,全年户贫困率由上年的4.85%降为3.84%,降低1个百分点;贫困户比上年减少70.8万,为332.9万户;人口贫困率为4.4%,比上年减少1.3个百分点;贫困人口1242万,减少284万人。近年来行业之间分配不公造成的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成为现阶段影响居民贫困分布的重要因素。1995年,在国有、集体单位工作的贫困职工占全部贫困职工的55.5%,集中在政策性亏损和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较大的煤炭、机械、纺织等不景气行业,成为当前贫困家庭的主体。目前,城市贫困人口主要由7个社会群体构成:一是企业不景气,发不出工资或所发工资严重不足,只能用来维持基本需求的职工及家庭成员,约占贫困人口的30%;二是失业或待业人员,约占20%;三是部分离退休职工,约占17%;四是长期从事低收入工作的居民,约占10%;五是社会救济和优抚对象,约占5%;六是因物价上涨导致收入实际下降而低于贫困线的居民,约占10%;七是因其它因素导致贫困,约占8%。另据调查,城市贫困户人均收入为1059元,比全国平均收入水平低54.7%。贫困家庭用于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约为59.2%,处于仅能维持生存的状态。据全国残联调查,我国现有贫困残疾人500万人,其中有300万人由于重度残疾而处于特困状态。

3、社会分配秩序尚未理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某些分配不公现象出现。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政策,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这是成功的。然而,由于新旧体制转换,分配结构的变动,新的分配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存在分配不公现象,群众心理尚不平衡。第一,在收入分配制度上,除了占主体地位的按劳分配收入外,还有资产收入、投资收入、风险收入、股息收入、地区级差收入、资源配置不同的收入等,这些不同形式的分配格局尚未有效地形成一种合理配置、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相互补充制约的分配体制,显得无序,造成分配上的漏洞较多。第二,对由于地区差别、资源配置不同、工作岗位不同而造成的并非劳动素质能力因素导致的分配收入差别,群众反响较大。比如,同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党的机关部门工作和在银行工作收入差别就很大。第三,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各种调控监察体制尚未建立,使得有些人通过走私贩毒、偷税漏税、制造贩卖假冒伪劣产品、欺行霸市、炒卖股票房地产等途径而非法致富。第四,极少数人利用权力地位或官商结合,搞钱权交易,贪污受贿等,造成大量的灰色和黑色收入,造成不合理的贫富差距。第五,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体系尚未建立,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主要靠工作单位来解决,占人口74%的农民家庭主要靠自己来解决,对贫困层没有有效的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支持。群众对劳动致富造成的收入差距,是理解赞同的,有一定承受力,但对由于不正当的高收入、不公正的分配,甚至违法、犯法致富的现象十分不满,心理不平衡。

二、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发展很快,私营企业主群体和雇员群体的对峙、业主与雇员的雇佣关系和矛盾客观存在

我国现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格局,也可以说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是由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大部分组成,公有制经济处于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测算出1978年以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商、港澳台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时测算了2010年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变化(见下表)。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1978年

56%43%

1%

1993年

42.9% 44.8% 12.3%

1995年

41.5% 43.9% 14.6%

2000年

35.8% 41.3% 20.2%

2010年(预计)

34.7% 34.5% 30.8%

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上述变化及其发展预测,可以看出:

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已在我国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的总量增加,但比重下降,这是所有制政策调整的预期结果。今后至2010年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还将继续下降,但仍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将会进一步发展。目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尽管私营企业主人数不多,私营企业产值在我国社会总产值中只占一定份额,在资产、技术、经营、管理、产品数量、质量等方面与公有制经济相比还处于辅助地位,但是,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在我国已经形成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在解决剩余劳动力、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在社会经济的比重中所占份额逐步加大,增加较快。与此同时,私营企业主群体作为一个正在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社会阶层,作为一个拥有相当财富的高收入层确实存在。既然有私营企业和业主,那么就必然有雇主和雇员,存在着雇佣关系。另外,因有些法制尚未建立健全,一些私营企业存在着劳动条件差,劳动保护措施不全,工资欠缺,随意加班、克扣,甚至侮辱工友、雇佣童工等现象,致使业主与工人之间矛盾紧张。

三、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和组成、作用和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使得我国社会结构重组,社会矛盾关系复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特点、作用和地位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譬如,(1)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工人阶级的地位、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既存在整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中的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问题,又存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内部工人阶级的雇员地位问题。(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经营者与生产者存在一定矛盾;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逐步推行劳动合同制,工人原有的铁饭碗被打破,企业不景气,存在工人失业、就业不充分的问题,一部分工人感到领导阶级地位丧失,产生主人翁失落感。(3)随着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形式的落实,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工人个人收入差距拉开,造成工人因收入不同而分成为不同的收入群体。(4)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工人阶级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工人中的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越来越大,脑力劳动者的收入也逐步提高,在生产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例如,国有企业的工人、城镇农村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工人各占不同的比例,到1998年底,国有经济工人占15%,城镇集体经济工人占5%,其它所有制经济工人占7%,农村乡镇企业工人占73%。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人阶级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工人占24%,第三产业占27%。工人阶级的组成既有国有经济工人队伍,又有集体经济工人队伍,还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工人队伍,同时又分布在不同的产业、行业,结构呈多样化。(5)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特别是私营经济中,工人阶级与业主的矛盾和对立明显存在。

四、一些领导干部腐败、官僚主义现象严重,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干群关系和干群矛盾紧张

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领导和群众的矛盾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主线索。造成领导和群众矛盾紧张主要有三条重要原因:一是少数领导干部在生活待遇、利益享受上严重脱离群众,甚至贪污腐化,从根本上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二是有些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上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命令主义严重,决策失误,不代表甚至违背群众的利益;三是正确的领导同某些落后群众也存在矛盾。如一部分落后群众因自己眼前利益不能满足,或因思想认识问题没有解决,也可能会同坚持群众根本利益、坚持正确意见的领导发生矛盾。这些年干群关系之所以产生紧张,前两个原因起了很大作用。比如,一些干部利用特权,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利用职位敲诈勒索、贪污受贿、执法犯法、损公肥私、铺张浪费、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等等。这些虽然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影响恶劣,危害极大,严重损害领导的形象和威信,腐化社会风气,败坏干群关系。再比如,一些干部高高在上、滥用权力、官气十足、强迫命令、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办事拖拉、好大喜功、打击报复、压制民主、吹牛皮讲大话、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打击群众、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等,也严重伤害干群关系。这些年,干群关系紧张,城市有,农村也有,但农村尤为严重。

五、由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的大变化,我国社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诸方面、诸环节、诸因素的大变动,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在主体阶级、阶层仍然存在的前提下,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发生新的组合和分化

在我国社会目前阶段,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体阶级、阶层。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由于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格局的逐步形成,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政治因素、文化人文因素,特别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诸因素的作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的新条件下,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利益群体发生新的分化、组合,产生许多新的利益群体。

改革本身就是利益格局的新调整,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了,新的利益格局形成了,这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必将使原有社会阶级、阶层、利益群体发生结构性变化,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与阶级、阶层内部结构都会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利益群体形成,一些老的利益群体发生分化和新的组合。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成份的多样化,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人们之间的收入分配逐步拉开差距,使人们的经济状况、政治地位和思想态度多样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差别状况和矛盾客观存在,利益取向大体一致的人们形成一定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划分为不同的利益群体。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内部的利益关系是由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的群际关系构成的,在人民内部,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中的知识分子阶层存在的大前提下,存在着有一定利益差异和价值评价差异的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矛盾、摩擦和冲突,存在着由各类不同利益群体构成的复杂的利益结构。

以上分析了在新的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围绕这些新的情况,方方面面有些议论和看法,理论界、学术界也展开一些争论。比如:

1、对于我国业已出现的个人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问题,社会各界言论较多,有的认为“收入差距尚处于合理之中”,有的认为“贫富差别过于悬殊”,甚至还有的认为“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已达两极分化”。一方面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另一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现象。一方面,分配上已拉开一定的差距,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存在分配不公、差距过大的现象。总体上看,目前收入分配尚处于合理之中,不能说已达“两极分化”,我们总的原则是先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起来,反对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这一条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当然,分配不合理现象也存在,且有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这可能是社会矛盾发展的潜在因素,必须重视。

2、对于私营企业家群体崛起的现象,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形成了新的资产阶级。应该说这种观点夸大了分配不甚合理的现象,不能把私营企业家群体的产生说成是剥削阶级形成,不能把企业家与雇员的关系说成是全社会的两极分化。当然,对于私营企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社会效应,应当高度重视。

3、对于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和组成、作用和地位的变化,有些人误以为在国有经济企业中,厂长经理作为法人代表权力大了,他们才是企业的主人,工人无足轻重,不是真正的主人了。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工人处于被雇佣的被动地位,他们更不是主人了,对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产生怀疑。因此,必须正确看待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作用和构成变化,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领导阶级的作用。

4、对于少数领导干部腐败,官僚主义突出,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群众意见很大,舆论很多。甚至有的人打问号:是不是有特权利益集团?肯定地说,我们党的革命斗争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都充分地证明:我们党无愧是正确的、光荣的、伟大的党,我们的党员和干部绝大多数是经得起考验的,是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我们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也不是什么特权利益集团。至于个别人的腐败问题,并不代表党,也不代表全党绝大多数干部。

5、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利益群体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原有的阶级、阶层都不存在了,代之以新的利益群体,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也不适用今天的情况了,应当引用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家的利益群体分析方法。另一种意见则无视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现有阶级、阶层重新组合和分化,以及新的利益群体产生的现实,仍然坚持用老眼光来看待今天的新变化,仍然套用阶级斗争的办法,去分析、处理今天的利益群体及其群际矛盾。以上两种意见都失之偏颇,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离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应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科学原则的前提下,在承认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仍然是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体阶级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和利益群体方法,科学划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群体,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可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剥削阶级和阶级剥削的社会整体现象已经不存在了,作为社会整体现象的阶级斗争也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阶级差别仍然存在,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原因,又形成了许多新的利益群体。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利益和利益分析的理论,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及其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关系及矛盾,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现实课题。

总之,我们应当运用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要有明确的认识、肯定的说明、正确的回答,要讲出有说服力的事实和道理。只有科学地说明这些问题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既不要大惊小怪,看到主流,又要切实重视这些问题,把一些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才能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标签:;  ;  ;  ;  ;  ;  ;  ;  ;  ;  ;  ;  ;  ;  ;  

重视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形势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