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文学科研究的新进展_哲学论文

97人文学科研究的新进展_哲学论文

’97人学问题研究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进展论文,人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人学研究在我国呈强劲势头,甚至有学者断言,人学将成为21世纪的显学。面对这一势头,学术界在1997年对中国人学研究历程及现状进行综合考察,对人学何以可能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力图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进行全面探讨。现将有关情况概述如下。

一、对人学研究历程及现状的综合考察

1997年4月,中国人学学会(筹)在北京成立, 这标明中国人学研究已步入一个广泛展开阶段。与此相应,一些学者对中国人学研究的历程及现状作了综合考察。

有学者把中国人学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发轫阶段(1978~1984年),讨论的主题是人道主义、人性、异化等问题,其思路多是指向过去,即在对十年浩劫置人民于非人境遇的批判中展开理论思索;2.继起阶段(1985~1989年),由人道主义的讨论转入人的自主活动、实践的唯物主义、主体性等讨论,其现实动力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并且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学的建构被提上理论行程;3.展开阶段(1990~1997年),对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怎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构建人学,并就人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等问题展开探索,二是实践上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现实进程与人的关系展开探索。

有学者指出,80年代以来,人的问题一直是我国哲学研究的一个主题。90年代以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人的问题和“人学”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两大热点,尤其是人学研究,已成为我国哲学领域的一大景观,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人学研究的实质底蕴和时代意义在于:1.为了从学术上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的问题研究的得失,综合对人的各方面的研究,克服研究之局限,使研究更具科学性;2.为了从理论上自觉地对完整的人进行专门、全面和系统的思考,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以填补理论上的空白;3.为了在现实层面上正确总结我国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解答现实所提出的人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人的设计”和“人学观念”;4.为了从人生观上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以及人生观念、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5.为从理论发展角度科学分析、评价和对待当代西方的人学理论提供正确的方法论。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人学研究主要是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的: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其性质,人学的对象,人学研究的方法论,以及人学的基本理论及框架。1.就人学研究的现状而言,学术界尚未真正认识到哲学与人学的内在关系及二者的未来发展,尚未能确实把握人学和唯物史观的分野与融合,也尚未能将人的概念以及人学与人的科学、人的哲学、人类学明确区分开来,而是随意使用这些概念。至于人学的性质,人们大多认为它具有哲学性质,但专门论述的文章很少。2.许多人对人的完整图景和人的本质内容的区分不是十分自觉和清楚,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人学对象的认识和确定还比较模糊。3.关于人学研究的方法论,有人注重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有人强调实践的思维方式,有人则从人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人的群体性和个性的统一出发研究和解决人的问题,这些观点的不同,主要也在于对人、人学的对象和地位以及哲学思维方式的理解不同。因此,问题解决的关键还在于如何清楚地认识和科学地确定人学的对象及其研究范围。4.学术界对人学的基本理论及框架的研究,也取决于人学的对象。据此,人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大致可分为上下篇:上篇为综合人学——人的完整图景论,包括三项基本内容,即人的科学的分类,人的科学的整合以及哲学、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综合人学的形成;下篇——完整个人的一般哲学理论,包括本质论、存在论、发展论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对人学何以可能问题的深入思考

任何一门科学或一种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对自身存在的根基与依据进行反思。人学研究也是如此。1997年人学研究的主题就是人学何以可能,对此主要有五种观点。

1.人学研究的历史学转向。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主体性和人学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之所以经久不衰,其原因首先在于,假若不了解人的主体性,就不能深入地理解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学处于哲学世界观和一切科学认识的关联点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然而,人在本质上是生成性的历史存在,所以作为认识方法的人本主义连同人学本身都要引入历史主义的原则,人学的本体论基础不是主体性,而是历史性;在人学之中,主体性是十分重要的,但只有在其历史境遇中,它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人学就其实质来说,是历史性的范畴,因此,人学得以走向科学的人学途径是进行历史学的转向。

2.人的成熟与人学的自觉。真正的哲学从本质上讲就是人学,因为人对对象世界及其内在关系的把握同时总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及其文化—历史内蕴的把握,但是,哲学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或自觉到自身的人学本质。哲学对其自身的人学本质的忽视是与人的不成熟状态相契合的,哲学开始意识到或自觉到自身的人学本质或者说人学开始走向自觉,是现代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人走向自由自觉的、总体性的成熟状态的逻辑后果。具体地说,人学的非自觉是与构成农业文明基础的“无主体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而人学的自觉则是与构成工业文明基础的市场经济相一致的。

3.当代中国人学建构的唯一可能路径是面对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情境及其世界文化史的大背景,摈弃那种抽象概念移植、推演和叠加的套路。中国当代人学研究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我们真实生活的映照。同时也应看到,当代中国人学初升的世界文化背景则是当代西方人学的黄昏,应正视这一新的逻辑参照系。还有,当代人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最新动态,是女性主义人学理论所提出的质疑:女性在传统人学研究的逻辑中何以缺席?所以,中国今天的人学研究“何以可能”如果是一个真问题,就不能仅仅是一条“man”或者“human”的男性中心主义的理论逻辑。

4.一个非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学科是不可能的,一个与“世界”观完全外在的哲学“人学”也是难以成立的,“人学”只能作为哲学发展的一个形态而存在。哲学人学的建构应立足于人学本体论的基础之上,并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提出一般的“人”的范畴,这个一般的“人”,并非对现实的实证,而是源于现实而又指向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人的关于人的“真理”、人的“理念”,因而是超时空、超历史的逻辑规定,但这种逻辑规定其实是人的历时态存在向共时态存在的转化或“晶化”;第二,“人”的范畴也是关于人之“道”的范畴,所以它的逻辑展开就是实然而又应然的“人生”,就此而言,人学不能不具有“目的论”属性,但此“目的”就是现实中的可能和观念中的“理想”;第三,人是现实的,从“人”出发,就是从现实出发,哲学人学由此而扬弃了传统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抽象性和独断性,人又是可能的,从“人”出发,就是从可能出发,哲学人学由此而赢得了新的哲学形态的理想性和宽容性。

5.作为人学的哲学,其内核是以反思的方式为人的存在立法。从历史的逻辑线索看,人的自我发现经历了三次重大转折:(1 )人类的诞生,标志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2)近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标志着人的重新发现;(3)法国哲学家福柯提出“人之死”, 则标志着当代人陷入了自我解构的境地,这使人学本身的合法性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于是,人学的自我辩护被提上日程。从人类的当代境况看,全球性的市场化和技术化浪潮,正在实际地消解着人作为“人”的现实存在,导致了人的自我遮蔽和自我迷失,这一事实使人的自我追问成为必要。人学研究应重视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人的自我设问即人是什么;人的存在的二重化,即其肉体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分裂;人的自我定位即其时空坐标与生存意义。

另外,还有两种思路值得注意:

一是要求正视经济人,确立市场经济人学的研究课题。其理由是,经济人是一个必要的理论预设,没有经济人的市场经济是难以想象的。经济人并不是一个整体的人,其思想和行为也没有统摄社会生活的全幅图景,而仅仅是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人。市场经济人的研究对象正是这种经济人,研究内容包括劳动主体、交换主体、分配规律承受主体和消费主体等四大方面。可以说,马克思是市场经济人学研究的开创者,他所开启的由经济人走向道德人、政治人和整体的人的研究行程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是从人的类生命与类本性出发,建构“类哲学”。其理由是,人是超越生命的生命存在,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具有永恒性的超生命即作为第二生命——“类生命”的本质,人的全部活动都旨在实现“类化的存在”。类本性是人的自为规定,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对人的类本性的研究构成“类哲学”。如果说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理论,那么,类哲学则是人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自觉形态的理论。马克思在哲学理论上所实现的变革的真实意义,正在于为类哲学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三、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全面探讨

学术界基本上肯定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存在,但对其可能的视野,有以下三种不同理解:

1.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人类对整体的人及其本质的一种哲学思考,其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于提升人的主体精神境界。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在其哲学思考中应体现实践性、开放性、扬弃性、综合性及人文性五大原则;在其现实指向上应倡导一种现代的生态意识,充分考察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深入研究市场经济与人的关系,这三方面分别辐射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其自我发展等最基本的人学主题。

2.马克思主义人学无论是从历史的起点,还是从历史发展的终极意义上,都把个人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一切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价值尺度,最彻底最充分地肯定了个人的存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落脚点,在于关注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互为条件。无论从人的社会解放还是个人解放的意义来看,我们今天的社会变革,都正在朝着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的方向迈进。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然不无现实意义。

3.马克思主义人学具有实践唯物主义的视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逻辑结构上是一种“三维结构”,它分别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现实实践活动这三方面而展开,任何孤立地从某种维度出发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看来,人们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整个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对人的具体的历史性价值的实现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视界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视界。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挖掘始终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以下两种观点值得关注:

一是强调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意义,认为马克思个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类的相互关系,方法论是以“社会中的个人”为原则。与“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相应,马克思提出了三种个人原型理论,即“原始完整的个人”、“片面孤立的个人”和“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马克思个人理论的重要范畴是个性和异化,终极关怀是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只有坚持马克思的个人理论,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才能给个人、个性以合理定位。

二是重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仍未跳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藩篱。马克思把劳动视作人的本质,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是异化劳动,是人的劳动本质的异化。这固然指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但是,一方面,马克思这时所讲的劳动是脱离开一切社会关系的劳动,是一个自然范畴,而不是一个社会范畴,不是社会学的真理;另一方面,马克思这时所讲的劳动是以人的本质为前提的,而人的本质又是一种抽象的、普遍的和理想化的人类本质,历史由此被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所以,马克思当时处于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的过程中,还尚未摆脱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羁绊。

标签:;  ;  ;  ;  ;  

97人文学科研究的新进展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