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掉创伤的炸药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炸药包论文,创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次,当女儿或拖拉,或因贪玩打翻了润肤霜,或不想吃饭撒了米汤……总之,当那些不太合我意的事发生时,她总会看着我的脸,怯生生地问:“妈妈,你生气了吗?” 刚开始,我没有太在意。小孩子嘛,最在意的就是妈妈的反应。可是,这样的情景经常出现,我就警醒了:我真的是一位特别爱生气的妈妈吗?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在我脸色已变,但大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不高兴以前,她就已敏锐地察觉到了。然后,她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妈妈,你生气了吗?” 经常被这样问,一方面我很舒心,因为孩子能觉察到大人的不满,并主动调整自己行为,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孩子的发问更多的是给我带来压力和担忧。 我相信每个妈妈都爱孩子,更相信每个孩子会更爱妈妈。幼小的孩子对妈妈的爱比大人对孩子的爱更本能、更无条件,他们可以适应不太舒服的规条、舍掉某些期望去配合父母,让自己变乖,以得到父母的爱。 女儿很喜欢的一个小姐姐小雨就是这样。小雨是姥姥带大的,姥姥总是教育她:“要照顾小妹妹,要懂礼貌,要爱干净……”小雨常常把自己手里的东西分给别的小朋友吃,有时小朋友太多,东西分不过来,她自己一点都不剩,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小朋友嚼自己的棒棒糖和饼干。 看着小雨那副明明委屈却装作无所谓的模样,我真心疼。我相信,孩子的本能是不愿意如此分享东西的。可是,刚刚5岁的她为什么能够做到呢?这是因为姥姥总是鼓励她:“小雨,妹妹比你小,你应该让给她呀。”“给别人吧,没关系的,这样才是好孩子。” 姥姥是在教育小雨做个好孩子,但也是在变着法子鼓励她委屈自己。可是,做个好孩子难道比满足自己的需要更重要吗?类似孔融让梨的事情,不仅小雨能做到,所有孩子都能做到。只要重要的养育人表现出这样的期望,孩子就会去“填空”。 孩子有孩子的天性,单纯、好奇、贪玩,能力和自律性没有大人强是理所当然。那些让大人生气的家庭琐事,从表面上看,好像错在孩子,因为他们总是动作太慢、办事不力,但究其深层的原因,其实是孩子没有满足大人的期待,大人期待他们听话、顺从、让人省心。 我不希望孩子讨好我,更不希望她用委屈自己的方式来成全我的期望。我不想做个容易生气的妈妈。因为在一个情绪不平稳的妈妈身边,孩子会过度关注大人的情绪,根本不可能做好自己。 既然不想因为孩子之过而生气,又不想因此驯服她,那么我生气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最近观摩到的一段录像解开了我的心结。 那是一段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录像,治疗师接待了一对来自香港的夫妻。夫妻俩结婚18年,育有一儿一女。妻子很苦恼,因为她和丈夫在一起时,只要自己一表现出不高兴、不礼貌或不满意,丈夫就会勃然大怒,甚至恶语相骂。 治疗师把注意力放在丈夫身上。丈夫很认真、诚恳,没有外遇,对妻子的为人很赞赏,两人的感情基础也不错。可是,为什么妻子的一个脸色或者一语不逊,就会让他爆发超出常人常情的愤怒呢? 治疗师问:“生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他说:“感觉愤怒、无措、惶恐、羞耻。” 治疗师问:“这种感受让你想到了什么场景或什么人吗?” 他想了一会儿,说:“想到了老师,想到了父亲,想到了我小时他们责难、羞辱我的经历。” 治疗师鼓励他讲述这些经历,并分析了这些经历背后的情绪创伤如何影响了现在的生活。虽然那些人和那些事早已成为过去,但是因此而带来的情绪并没有被疏解,而是程式化、习惯化地泛化为一种内在反应。 别人一表现出不满,就会触动丈夫内心的习惯性按钮,让他自动开启之前的创伤体验。换句话说,他并不是因为妻子的不顺从、不礼貌而发火,而是因为他本身携带了一个“炸药包”,只要碰上一点小火星,就会发生大爆炸。 想要调和两人的关系,仅改变互动模式只是表面化的解决方法,必须追根溯源,卸掉丈夫的“炸药包”,使过去的经历不再影响现在的他。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案例。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这样那样的创伤,都背着或大或小的“炸药包”。我在跟女儿互动的时候也是如此。小时候我被父亲严苛压制,内心想反抗却不敢反抗,情绪极度压抑,以至于一听到他的声音我就莫名反感。 现在,虽然我和父亲的关系早已缓和,但这种反应模式却并没有被卸下,在我和老公、女儿的互动中一再出现。当他们不顺从、自说自话或反对我的观点、行为的时候,我就觉得被打击、被否定、不被理解和接纳,就会立刻变脸或竖起身上的刺。 情绪比大脑走得快。在那个当下,大脑还没来得及想是什么让我不高兴,生气的情绪就已占据全身。那一刻,我并没有活在当下,而是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失去了对自己的把控,在已经习惯和内化的情绪反应模式里失控了。 情绪平稳的人了解了这些,也许会对身边容易发怒的人有一丝理解和同情吧。那些怒气也许不完全是针对当下的过失,而是多年摩擦的积怨,或来自发怒者本人的某些经历。 感谢女儿,她那澄清的心灵像一面镜子,反射出我的斑斑驳驳。我相信,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我自己,把过去的创伤一点点修补回来,不让过去的创伤影响现在的我或迁怒别人,当下情绪当下解决,完完全全生活在当下的这一刻里。 这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在还没有做好之前,我想至少我觉醒了。当女儿再问“妈妈,你生气了吗”时,我会告诉她:“宝贝,妈妈不是生你的气,妈妈只是有点不高兴,但这并不是因为你。”取出受伤的爆炸袋_亲子成长论文
取出受伤的爆炸袋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