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地区文化中心外部界面设计策略研究论文_唐号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文章选取文化中心外部界面为研究对象,根据湿热地区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时代技术特征,结合国内外案例,总结归纳相关设计策略。

文化中心是指通过公共空间将两种或以上不同属性的文化功能(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歌剧院、青少年宫等)综合、集约地组织在同一城市实体中,不同功能之间相互支持和促进,形成互补与共生关系的一座大中型公共文化建筑。

图1文化中心发展演进及构成示意图(来源:自绘)

外部界面是文化中心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的部分,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交流与围护。对于湿热地区文化中心外部界面设计的策略建构,首先要把外部界面当成一个系统来研究。因此,本文分别从外部环境、文化表达、技术集成三个层面来总结文化中心外部界面设计策略,建立多重目标适应的设计策略群。

一、界面组织的环境表达

内部公共空间界面的交流功能主要体现在与城市景观环境的对话关系上,界面的围护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自然气候环境的适应性方面。

1、界面对于自然气候环境的适应

文化中心开放性是建立在舒适性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必须重点关注自然气候环境。在湿热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之下,文化中心外部界面需要满足建筑遮阳、通风和隔热等需求。

1)利用界面形体遮阳

通过界面形体的倾斜达到建筑自遮阳目的,是文化中心界面遮阳最为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广州歌剧院的造型设计突破以往建筑的结构特点,通过维护界面强烈的凹进凸出者面造型以及倾斜的剪力墙柱体系形成良好的自遮阳效果。

2)利用界面构件遮阳

界面构件遮阳是传统湿热地区惯用的遮阳方式,主要包括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挡板式四种基本模式。文化中心外部界面结合精细化的遮阳构件,不仅有助于遮阳和节能效用,还可以使公共空间界面尺度更加人性化,弱化了因内部空间尺度巨大而给人带来的压迫感。

3)利用双层表皮调节环境

针对湿热地区气候特点以及文化中心外部界面的通透性特征,采用双层表皮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适应湿热气候环境,有效地抵挡了外部不稳定气流和太阳光的直射,同时增加了观众对于内部公共空间的体验层次。

4)利用水幕墙降温

在文化中心外部的设计中,通过流水与幕墙的集合,不仅可以产生物理上和心理上的清凉作用,还能使空间充满动感和生命力,有效地降低太阳光对内部空间的直射。

2、界面对于城市景观环境的适应

本文基于湿热地区城市景观环境特征,通过界面消隐和界面反射两个方面阐述文化中心外部界面对于城市景观环境的回应。

1)界面消隐

文化中心内部公共空间界面消隐是指通过玻璃等材料表现空间的透明性,使得建筑内外空间界限变得更为模糊,界面空间的围蔽特征被消解,室内空间室外化。这样一来,由材质和形式等造成的公共空间界面与城市边界环境冲突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Margot and Bill Winspear歌剧院位于达拉斯市的AT&T表演艺术中心区,建筑最具特色的便是环绕四周的遮阳篷廊和极为透明的公共大厅玻璃。歌剧院的形体在透明玻璃的围合之下变得模糊化,加上表演大厅红色的内部界面与外部透明玻璃的对比,整座建筑就更具透明性。通过界面的消隐,歌剧院的空间极具开放性,给人一种不知不觉就身在其中的参与感。

2)界面反射

文化中心界面反射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静态要素主要包括建筑、景观等,动态要素包括外部空间活动、环境变化等等。文化中心通过界面反射,为建筑自身增添了活力,建筑本身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了动态发展的态势,自身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界面形象,是与环境相融合的一种新型方式。

二、界面形态的文化表达

湿热地区文化中心外部界面形态的文化表达要立足于湿热地区城市历史文脉环境,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要求,运用新型材料、现代结构逻辑以及技术手段将传统建筑文化、界面语言等进行创新和转化。

1、相似性融合

主要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已有建筑或者已经获得当地文化认同的传统或现代建筑为参考,选取与这些建筑界面相近或者相同的材质以及传统工艺进行界面设计,通过材料观感的统一来实现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的融合与强化。

2、象征性变异

湿热地区文化中心的界面象征性变异就是要利用现代技术和材料穿透传统文化符号表层,将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经过抽象、浓缩形成了地方独有的文化符号,进入文化深层含义的表达。

佛山公共文化综合体的方案中,设计从岭南的鱼水文化提取符号进行现代转义,结合现代材料和结构技术并遵循简单合理的建筑逻辑,生成了整座建筑的公共空间界面。

1、界面的材料技术

文化中心外部界面的材料技术主要体现在丝网印刷和单元式再造两个层面。界面的丝网印刷是指在连续的透明表皮上叠加相应的字符图案,并与当地文化相关联,最终形成复合多义图案的空间透明界面。单元式再造是指在数字化技术时代今天,通过对原本统一的玻璃单元进行多样化加工,并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组合,满足建筑的时代性和地域性需求。

2、界面的结构技术文化中心外部界面的结构技术也是构成空间整体氛围的关键因素,设计应充分结合湿热地区传统文化意象和结构设计传统,运用新型的结构逻辑和技术表现空间界面形象。深圳文化中心内部公共空间设计,代表了界面结构设计的较高水平。设计师矶崎新先生通过金树和银树的概念,寓意“文化森林”,树形的结构支撑使得公共空间界面变化丰富,成为整个建筑的亮点。

3、界面景观环境生态设计

界面绿化是湿热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充分显示了对于气候适应的智慧。文化中心外部界面采用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的方式能有效减少对于界面构造处理的投入,实现景观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总之,文化中心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城市文化建筑的主流营造模式,设计理念也趋向于低碳节能、人性化、多元化等方向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文化中心外部界面设计策略的梳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下,为将来的文化中心建设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韩冬青.融入城市 强化内容 整合设计——关于文化建筑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 建筑学报,2012,07:8-11.

[2]王宇洁,仲利强.当代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间设计[J].中外建筑,2009,04:119-122.

[3]卢峰,何雅婷.文化建筑:回到城市生活[J].城市建筑,2008,09:7-9.

[4]刘文.模糊边界——日本禅文化在建筑中的演绎[J].建筑与文化,2013,07:72-73.

[5]王静.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以湿热地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1,04:73-74.

[6]陈杰,梁耀昌,黄国庆.岭南建筑与绿色建筑——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岭南建筑生态绿色本质[J].南方建筑,2013,03:22-25

论文作者:唐号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  ;  ;  ;  ;  ;  ;  ;  

湿热地区文化中心外部界面设计策略研究论文_唐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