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县崇德中学,福建 泉州 362400)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宝库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我国人民经过很长的历史时期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从语文教学课程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上研究,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阶段的重点和关键性内容,因此,适当的在常规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入一部分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展与思维的丰富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学科的结合渗透路径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结合渗透
引言: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在新课程的标准要求下,应当在内容的丰性和思维的发散性上重点进行加强。而且,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本身就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实施来看,其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只有找到这些问题的针对性解决办法,才能真正实现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正规的课堂教学有效融合。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义
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形式上是丰富多彩的,且其来源和性质是经过我国广大的劳动人们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创造和发展,保存并传承下来的一部分宝贵的内容[1]。从传统文化的内容角度分析,其既包括了抽象的思维和精神,也凝结在传承下来的风风俗习惯、器物服饰中。其中折射出我国的发展历史,也反映着劳动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作为一名中华儿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熟悉、了解和学习,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正向的思想心理状态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另外,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对个人的发展和人生的意义有更加科学的认知,语文课程的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与传统文化有较高相关性的内容,这使得两者相互渗透和交融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开展,有了较高的可行性和实际价值。且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从初中阶段就开始实行传统文化与常规教学的融合,对于学生更早更多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现阶段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缺乏规划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都是以既定的教学大纲作为指导和依据开展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一个时期内是不作为融合讲解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在现阶段有融合教育要求的背景下,教师由于对传统文化和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没有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因此,对于两者的融合开展教学的切入点和路径也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总体上对如何进行融合也并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使得两者融合的教育教学在程序上呈现出一种混乱感,不仅影对正常的教学规划,也无法取得融合教育的良好效果。对常规的语文课程学习和传统文化的教育都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对融合教育的教学效果评价不够重视
无论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还是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上,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目前学校教育系统内,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通常采用的是统一标准,这与语文课程教学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教学效果呈现有一定的冲突,且因为两者融合的教学效果在评价标准的确立上有一定难度,且缺乏专业的教学评价师资团队,所以,校方和教师对于这方面教学效果的专项评价不够重视,不利于切实实现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观察。
三、两者融合渗透的路径研究
(一)以教材为依托,探寻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
对于学校教育阶段来说,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课本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且通过对初中阶段语文教材的观察,可见其中包含和许多可与传统文化实现融合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师应当加大对课本研读的力度和深度,从而在课文内容中找到常规课程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育实现融合的切入点,适当地通过拓展和发散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结合到常规的教学内容中,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程第二单元《论语10则》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完成了课文内容的教学后,通过组织古代典籍的学习和鉴赏这类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和了解《论语》这一著名古代典籍的兴趣,并在活动开展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出传统文化学习和交流的氛围,首先从思想意识和学习体验上,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3]。为其与常规语文课程教学的融合打好基础。
(二)利用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引入传统文化
在新的教学环境和背景下,教育教学的思维和理念中,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要求和目标,这种创新不但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编写和规划上,也包括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的创新。在实现创新的方法上,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讲,一方面,其应当积极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内涵,找准其与常规语文教学的有效切入点,同时掌握一些先进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方法,有效地应用一些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如教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的对山海经这部典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的环节选取山海经中的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经典故事,并寻找其相应的多媒体影片或纪录片,让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先观看其中的经典故事,再引入本课的学习,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巧妙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在神话故事的选择上,如《精卫填海》和《嫦娥奔月》就是学生所熟悉的可选的故事内容。
(三)搭建实践平台,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条件
在传统文化的内容中,有许多都是在当今社会中仍然非常重要且基础的品质和精神,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进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起相应的实践平台,使其真正的将传统文化的要求和精神落实到行动上,从而在其思想和行为习惯上形成一定的规范作用,达到教育层次深度的提升[4]。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课文《傅雷家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引用传统文化中相关的《弟子规》和《三字经》中的内容,教育学生应当懂得尽孝道,并组织《我给父母的一封信》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交流沟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父母的付出和对子女的感情,让学生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其能够主动关心和爱护父母,尽到子女的孝道。
(四)注重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
除了在实际教学中完成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教师还应当通过开展专项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观察。例如,举办古代典籍的阅读交流会或者以古诗词为主题,举办赛诗会等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检验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掌握情况。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是新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更是其了解我国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发展进程的一个机会和途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学习,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同时,还应当结合教材内容的实际,找准常规教材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点,从而在日常教学中将两者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实现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对我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和了解。
参考文献
[1]薛占杰.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中华少年,2017(32):53-53.
[2]沈明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7(24):126-127.
[3]李占强.探究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12).
[4]吴颖.理论与实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2):65-68
论文作者:黄锋源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学生论文; 内容论文; 教师论文; 文化教育论文; 传统论文; 常规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