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校论文,长和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在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的伟大历史变革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我国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是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几年来,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以及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做了艰苦努力,积极进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提高了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创造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当前还有许多理论问题、认识问题、实践问题急需解决,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和教师都应有一种紧迫感,并各自从自身的角度去努力逐步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加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伐。
本文试图以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为对象,针对当前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谈谈自己对中小学校长与教师如何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我们认为,“应试教育”是以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为教育目的,并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目的的根本不同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不是在进行“应试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当然,初期可能还是不完善的素质教育)。根据教育目的的差异认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作出自己是在进行“应试教育”还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评价。
我们提出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当然是明确地指出了我们过去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我认为这个估计是符合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实际的(在下一个问题中,我将专门讲“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当然,“应试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它也包含有提高学生素质的因素。因为“应试教育”中,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必然会注重研究各科教材,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并通过考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固然会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但是,这种提高是以削弱德育、加重负担、摧残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所以说,“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学生,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那么,实施素质教育要不要考试呢?有人把取消考试、废除百分制、实行5级等分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起点与一种标志, 这种认识与做法是片面的。历来的考试都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考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要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科学地运用考试这种手段,来促进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比如认真地对待每次考试,并通过考试及其知识质量分析,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工作,必然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可见,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要科学地运用考试这种手段,进行必要的应试训练,这与“应试教育”中的考试是有区别的。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反对频繁的考试、搞突然袭击、以考试压学生、用考分排队等。
二、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才能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最近几年来,为了推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经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如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开展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批判;采取一些改革措施,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条件等。但“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倾向,在某些方面或某些地区仍有愈演愈烈之势”,这虽然与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具有其艰巨性、复杂性与长期性有关,但其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及其严重危害缺乏深刻认识。如果“应试教育”在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心目中,在社会上成了过街老鼠,大家都真正认识到它在“误人子弟”、“坑人子弟”,甚至在“害人子弟”和影响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谁还会固守“应试教育”不放呢?!
我认为,“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包括显性危害与隐性危害,其显性危害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至少在口头上已认识到这一点,但其隐性危害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甚至至今还很少人提及。
“应试教育”的显性危害可列出很多条,归纳起来主要是:其一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95%的人成为“失败者”,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其二只重视智育(实为只重视考试知识的教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素质低下”;其三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对待学生、摧残学生。
“应试教育”的隐性危害其后果重于显性危害。它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身心的摧残上。由于“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的状态;举行频繁的各类考试、按分数排队;用考分的高低来区分学生的优劣,扼杀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极大地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现在,有些中小学生承受的过重负担和压力,就象一个弹簧经常受到超过其弹性限度的外力作用,表面看来,这种外力去掉之后,此弹簧还能恢复原来的形状,没有受到什么损害,其实,经常受到这种外力作用,此弹簧的弹性已受到损坏,并逐渐“老化”,而缩短此弹簧的使用寿命。“应试教育”对中小学生的身心摧残,也正是这样,往往要过几十年之后,才能看到学生身心遭受摧残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那么,这样看待“应试教育”,是不是全盘否定我们过去基础教育的成绩呢?不是的。我们必须肯定:现在各行各业的骨干,都是过去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他们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还要认清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解放近50年来,没有培养出象过去的大师那样水平的杰出人才,是与“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关的;二是随着考试竞争的激烈、升学竞争的加剧,“应试教育”越来越突出,现在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一切围着考试转,考什么教什么;搞大运动量,搞题海战术;猜题、压题、指定考试范围;频繁的模拟考试,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严重摧残学生身心健康。当今,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社会的到来,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尤其是人才竞争的加剧,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加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当务之急,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目标。
三、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依靠广大教师的艰苦努力;它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自觉性。
目前,在宣传、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把实施素质教育看成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跟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联系不起来,等待着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环境、机制以后再去实施素质教育,这种认识与想法是错误的。
的确,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抓的事情。比如改革课程结构(我主张中小学只设两类课程,即“必修课”与“选修课”,不提“活动课”,因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中都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活动,提出“活动课”容易引起歧义;在课程改革中,要减少“必修课”,增多“选修课”,使学生有更多的自学、实践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每门“必修课”应提出不同程度的标准,允许学生达到最低标准即可。美国有的中小学同一年级只设三、四门必修课,开设几十门选修课,其必修课提出“当地标准”、“全州标准”、“国家标准”等方面要求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改革高考与中考制度与办法等。加速上述几个方面的改革,必将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当然,上述几个方面的改革,难度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作为中小学校长与教师不能等待这些方面的改革完成之后,再去实施素质教育,而要有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自觉性和紧迫感,并从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面对当前的现实情况,校长和教师应如何去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是抓好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要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难点所在。没有教育观念的更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只能是一句空话。作为校长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一是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全新的教育观,就是教师要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与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二是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如何看待与衡量素质教育的质量?看素质教育的质量,首先要看每个学生的进步幅度;其次要看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三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
第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都必须明确,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中小学生80%的学习时间,都是在课堂上渡过的。只有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那种忽视课堂教学,靠搞新花样、新点子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不可取的。
看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主要看他能否下功夫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处理好重点与难点;认真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法,并注重指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教师讲授为双向交流(指师生之间的交流)或多向交流(即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一位优秀教师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爱学习、会学习。
当然,这里提到的课堂教学,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其它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现在,有的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这当然是对的,有的学校把有某种特长的学生编在同一个班,还称这种班为“素质班”,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我们要把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到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来。
第三,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积极参加教育改革实践活动
中小学教育如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如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里有很多理论问题、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素质教育的复杂性,活生生的教育对象,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中小学校应逐渐建立起一种机制,引导与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积极参加教育改革实践活动。这应成为衡量教师是否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标准。
当前,“办好教育,必须依靠教育科学研究”、“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要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不断提高积极参加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和教育科研活动的自觉性。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参与,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抓好几项重大改革(如:课程体系改革;建立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改革中考与高考制度等)。广大教师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体,我们要千方百计调动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并把它落实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改革实践活动”等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