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组合 提高解题能力论文_蓝苑

优化组合 提高解题能力论文_蓝苑

广东省兴宁市新陂中心小学 514500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尝试中创新,在尝试中发现问题,通过多种尝试比较,优化组合提高解题能力,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我采用灵活的教法进行优化组合:知识迁延法、直观演示法、尝试练习法、质疑问难法、画龙点睛法。为学生创造了比较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

一、知识迁延法

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展开学习,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开始第一件事就是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旧引新、创设情境,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我首先出示一组复习题:1.张华每分钟走60米,2分钟走了多少米?3分钟呢?2.李诚每分钟走70米,2分钟走了多少米?3分钟呢?根据学生回答,从而引出:“速度×时间=路程”这道数量关系式。通过这个练习,很自然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学习相遇问题做适当的铺垫。

二、直观演示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直观演示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启动思维的开端。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概念、性质、公式等往往是从具体事物或例子引入的。于是我出示相遇问题的课件演示。“张华和李诚家相距390米,有一天,张华打电话找李诚借书,他们相约着步行街前行……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们应该怎样出发呢?行走的方向又是怎样呢?结果会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看课件演示。然后再一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两个人走路可以怎样走呢?进行讨论,并鼓励他们找朋友来演示。学生可太感兴趣了,能大胆地找朋友上台表演。有的表演面对面走的,有的表演向反方向走的。这时我又引导其余学生从他们走的时间、方向、结果上进行观察,分别用一个词语进行概括出相遇问题的特征,通过情境教学帮助学生积累表象,顺利理解题意,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同时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导入,连贯自然,揭示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尝试练习法

教师要把握好“导”这一环节,根据准备题的特点,我首先给出有关条件:“智明每分钟走54米,小龙每分钟走52米,5分钟在校门口相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求学生根据相遇应用题的特点编一道求路程的相遇应用题,让他们小组议一议,想一想,然后指名编题:“智明和小龙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智明每分钟走54米,小龙每分钟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让他们通过读一读,找一找从中获取知识,掌握相遇应用题具备的特点:同时出发,相对而行,最后相遇。为了让学生理解题意,我先用动画课件演示,然后组织学生按题意“走一走”。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理解题中数量间的关系。接着放手让学生根据已学数量关系进行尝试练习,并出示思考题,小组进行讨论: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先要算什么?再算什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完成尝试练习后,让多名学生说解题思路,口述解题方法,最后再启发学生用另一种方法解答并归纳解题方法。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彻底弄懂“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甲路程+乙路程=总路程”这两道关系式,我又设计了课件验证这个环节,通过验证,加深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从而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了教学目标。通过尝试练习,使学生体验到经过主动探究,得到解决问题方法后那种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目的。

四、质疑问难法

尝试例题完成后,让学生质疑问难,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如一位学生提出“同学上台演示时,有两位同学背对背同时同地向相反方向行走的,又该怎样求路程呢?”甲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位同学跃跃欲试,于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出现两种答案:1.40×3+38.5×3;2.40×3-38.5×3。教师不给予肯定,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然后小组进行讨论验证,说明是错误的。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结果同学们发现了第二种解法,最后的总路程比一辆车走的路程还少。相遇时间、总路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相遇问题的特点和意义。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画龙点睛法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时思路是对的,但总是差那么半步,觉得眼前山穷水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路的同时,应加以评价提示,使学生从“山穷水尽”中发现“柳暗花明”。如不少学生解答“两列火车从两车站相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甲车开出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时,根据“甲路程+乙路程=总路程“或”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得出数量关系式为(44+50)×2或44×2+50×2,而忽略了是否“同时出发”这一特定条件,教师肯定学生找出的关系式是正确后,同时提出问题:相遇后,两车行的时间是否相同?这一提示使学生注意到“相遇路程不等于两地路程”,从中找到解题的关键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起到对比、梳理、概括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整节课,通过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和谐地统为一体,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变得更加清晰,解题方法更加灵活,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论文作者:蓝苑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2月总第2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4

标签:;  ;  ;  ;  ;  ;  ;  ;  

优化组合 提高解题能力论文_蓝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