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地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半岛论文,城市群论文,探析论文,为例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作为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速度, 许多年份达到20%以上。而且,沿海地区的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其发展更是迅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城市连绵成带,已经崛起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五大沿海地区城市群。这些城市群近年来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工业化速度增长迅速,可以说,沿海城市群经济的超常速发展,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然而,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人口激增,城市化进程加速,使沿海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城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经济增长速度不相适应)、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水资源日趋衰竭、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
1.1 沿海城市群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沿海地区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区位条件好、政策的优惠、劳动力、土地价格低廉等优势率先迅猛发展。但发展到90年代,这些优势已经或正趋于消失。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原先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已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迫切实行产业的更新换代,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将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的重点,耗能大、污染重的劳动密集型的工业生产将逐步转移到周围地区。但由于受到区域政策体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中心城市与周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的产业转移的障碍较大,从而也牵制了沿海地区城市群的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城市群内部工业结构趋同化现象严重。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性不强,各城市的工业结构相似性程度高,专业化程度低,必然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问题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也削弱了城市间经济联系及城镇间网络的进一步完善。
1.2 城市群生态环境恶化
伴随着沿海地区城市群的经济高速增长,城市人口激增特别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地区。而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短缺或不配套,使得城市自然环境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都日趋恶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沿海地区许多城市开放初期实际上是采用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是以环境破坏、资源消耗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注重经济速度,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然,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势必会增加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进一步牵制经济的高速发展。尽管近年来,沿海地区的城市也注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改善工作,环境质量下降的速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形势仍很严峻。加之我国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工业结构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资源消耗大,“三废”排放量大的基础工业仍将会有较大发展,故沿海地区仍将面临环境污染的严重威胁。而且,80年代起,沿海地区由于燃煤排硫量的增加,从华南到华北沿海一线,普遍出现酸雨,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另外,沿海城市群还存在着资源特别是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现象,即使是原来水资源比较充沛的南方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由于城市群内乡镇企业较发达而布局分散,水资源受到的污染也较严重,许多城市的用水也显得较紧张。
沿海城市群作为我国改革的前沿阵地,要在下一个世纪继续保持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并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赶上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就必须缓解这些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的速度。
2 实证分析
山东半岛沿海城市群属于环渤海经济圈内的一部分,隔海与辽中南半岛城市群相望,主要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4个省辖市20 个县级市及3个县,面积4.4593万km[2],占全省的28.46%;人口有2396.3万人,占全省的27.40%;非农业人口有801.96 万人, 占半岛城市群的33.47%。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和开放政策, 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迅猛提高。 1996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397.63亿元,占山东省的40.23%;工农业生产总值为 3612.36亿元,占全省的31.94%,其中工业总产值为2169.24亿元,占全省的44.6%。因此,山东半岛城市群不仅在山东省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沿海地区五大城市群中占有重要位置。
然而,山东半岛城市群在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生产的扩大,人口激增,同样出现了制约城市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许多因子,突出表现在:
2.1 城市经济结构亟待调整优化
2.1.1 产业结构层次低
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也是决定城市经济功能和城市性质的内在因素。表1 列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1978年和1996年两个年份的产业结构,以显示本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改革开放18年来,本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不断降低,威海市第一产业的比重竟在这段时期内降低了30个百分点。显然,目前工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然而,如果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本区的产业结构仍显较低,各城市中,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均在50%以下, 第三产业的比重除青岛市外均在1/3以下。而整个城市群的第三产业只占31%,低于第一产业的比重。
表1 山东半岛城市三次产业比例变化情况
Table 1 Changes of industry proportion of cities ofShandong Peninsula
三次产业比例 青岛市
烟台市潍坊市威海市 半岛城市群
(1978年)
23:53:24 45:34:21 45:42:13 56:28:16 37:43:20
(1996年)
19:46:35 22:49:29 23:46:31 26:46:28 32:47:31
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1978,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
2.1.2 城市工业结构趋同
由表2中可以看出, 山东半岛沿海城市群的工业结构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工业结构的趋同化也比较严重。纺织、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工等工业部门均在各城市的工业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产业结构的趋同化限制了各城市的专业化分工,不利于城市群的规模经营,降低了整体效益;另一方面,工业结构的高度化不够,高耗能、高耗原料的产业仍占重要位置。整个城市群工业结构中,以食品加工、纺织为主分别居第一、第二位,这两个工业部门的工业产值合计为507.61亿元,占本区工业总产值的19.38%。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据《山东省环境质量报告书》指出,山东省废气及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为数不多的重污染产业,如电力蒸气热水产工业、化工、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业和冶金工业,它们大多属于资源高耗型产业[1]。一般来说,重污染产业规模越大,环境污染也就越严重。 此外,纺织业、食品等轻工业以及机械电子业的废气排放量尽管不大,但排放浓度高,对局部大气环境的影响也较大。
表2 山东半岛各城市工业产值居前5位的工业及产值比重(%)
Table2 Industry types (output value:from lst to 5th )and output value proportion of cities of Shandong Peninsula
区域第一位 第二位第三位 第四位第五位
青岛 电器机械及器 纺织食品加工 化学原料与化学 橡胶制造
市材制造(12.14) (9.41) (6.12)制品(5.99) (5.69)
烟台 非金属矿物业 食品加工 电器机械 普通机械制造 有色金属采
市(9.66)
(8.55) 及器材制造 (6.95)选(6.58)
(7.01)
潍坊市 纺织 食品加工 专用设备 化学原料与化学 普通机械
(15.76)(12.00) 制造(9.14) 制品(8.32)
制造(6.58)
威海市 食品加工 专用设备 橡胶制造 普通机械制造 非金属矿物
(17.38) 制造(9.49) (8.02)(7.56)业(6.41)
半岛城 食品加工纺织电器机械及 普通机械制造 非金属矿物
市群
(10.53)(8.85) 器材制造(6.85)(6.02)
业(6.00)
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
2.2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由于本区的人口激增,生产扩大,加之开放发展初期的管理不善,本区的城市生态环境一度恶化。全区的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大气和水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大大严重超标,加重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本区的酸雨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加重了土壤和水体的破坏。
由表3可以看出, 山东半岛各城市及城市群的“三废”排放量如按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的密度计算,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其中半岛城市群SO[,2]的排放密度竟超过全国水平的7倍以上; 而作为城市群核心城市的青岛市的“三废”排放量密度更大,各项指标均在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SO[,2]的排放量密度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 倍以上;如果按国家大气质量二级标准(0.06μg/L)计算,当SO[,2]的排放量密度超过6t/km[2]的水平时,大气环境就会达到污染, 则本区的污染严重超标。因此,本区的青岛市属于重污染城市,而烟台、潍坊、威海则属于中等污染城市。
表3 山东半岛城市群“三废”排放密度分析表(1996)
Table 3 Effluent density of "three wastes" of the urbanagglomera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工业废水
废气
排放总量 排放总量
SO[,2] 烟尘
(t/km[2])
(10[4]Nm[3]/km[2]
(t/km[2])
(t/km[2])
青岛市 8767.23
534.7618.828.32
烟台市 3834.64
404.487.88 3.64
潍坊市 6688.92
452.749.26 3.48
威海市 5062.53
366.088.30 3.31
半岛城市群 5536.64
447.5111.024.66
全国平均
2144.68
115.831.49 0.79
固体废弃物
排放总量 综合利用量 贮存量
(t/km[2]) (t/km[2]) (t/km[2])
青岛市 310.95 182.54123.83
烟台市 483.05 232.07188.42
潍坊市 151.96 98.37 47.29
威海市 137.97 82.28 55.19
半岛城市
287.09 156.50108.61
全国平均
68.64 29.55 29.5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山东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
加之本区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重化工为主体的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产业还将有较大的发展,“三废”排放量必将继续增加,环境与经济的矛盾将不可避免的加剧。
2.3 资源短缺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体上讲,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许多地区特别是华北、西北地区缺水问题比较严重,而长江以北的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缺水问题。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水资源严重匮乏,一方面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半岛地区处于季风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内径流季节变化大,且陆域狭小,河短流急,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差而引起水资源不足,半岛城市群内人均水资源量与产水模数分别为 401.87m[3]/人,223400m[3]/km[2],均远低于全国水平的人均水资源量和产水模数2298.0m[3]/人,29.46万m[3]/km[2],半岛地区原本寄希望于的“南水北调”的东线方案,近期已不能实施,而引黄济青、引黄济威、济烟等受黄河径流影响大。核心城市—青岛市更是严重缺水的城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80mm,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370m[3],是全国人均量的14%,世界人均量的4%;另一方面,城市水污染问题的加重, 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近年来半岛城市群内工业废水排放量平均每天都在2000万吨以上,其中,有70%左右的废水未得到达表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已造成大部分河流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环境严重污染。
水资源严重短缺,迫使一些地区特别是城市地区大量超采地下水。地下水超采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和城市地面沉降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的产生,并容易引发各种人为的灾害。
另外,本区煤力、热力、电力等二次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也十分突出,下个世纪本区欲改变大气环境质量,减少用煤量,就需要从外地调入天然气。目前,胜利油田的天然气已无大的潜力可挖,而且本区的工业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已出现供需缺口。为此,本区只寄希望于更远的天然气田,建设长距离的输气工程,又意味着增加更多的投入。
2.4 城市群内部交通基础设施需进一步改善
尽管山东省内铁路纵横,半岛城市群也拥有众多的港口,但城市群内仅有一条胶济—兰烟铁路和济青高速公路连接省内国内的主要大中城市,而威海、龙口等许多港口城市,都远离交通线,内路交通不便;且,随着汽车的增多、人口的增长,各大中城市区内交通更显拥挤,不仅使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相对下降,也直接影响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所以,区内基础设施,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 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城市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因此,有必要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等因子统一到一个体系中进行研究。
一是应把自然资本的保护和增长列入经济政策目标和指标体系,把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二是现行国民核算体系没有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有缺陷的,同时也是没有持续能力的经济核算体系,应将环境污染、资源消耗所引起的价值损失与经济增长纳入到统一的国民经济收入计算体系中,变传统计算经济增长引起的收入为计算可持续收入。所以,要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核算体系(包括框架、理论与定价方法),用“绿色GDP ”(即可持续收入)的核算方法取代传统的GDP核算方法[2]。把生态与经济纳入到一个统一系统中去考虑的计算方法为:
可持续收入=可测量的收入—家庭预防支出—居民区污染失去的价值—人为资本贬值—环境资本贬值
由以上的计算公式,我们也可以明确,可持续性的标准原则应是经济的节约必须高于环境价值的贬值和人为资本贬值的总和[3]。
另外,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采取相应措施,依据代表性和准确性的原则,从已有的统计、调查监测资料的众多指标中,选取若干个不同城市经济实力强弱,文明程度高低、生态环境质量优劣的综合指标,建立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类的单项评价体系。
3.2 调整产业结构与合理布局产业
沿海城市群的实施可持续发展顺利与否,关键在于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合理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的调整。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降低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例,把产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二是优化工业结构。要通过外引内联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机械、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并引进和发展一些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而能耗低、低污染的新工业部门和高新技术工业。如电子、仪器仪表、新型建材等,使本区的工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转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同时也要注意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三个转变: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品转变,由主要出口粗加工产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产品转变,由主要出口低档产品向主要出口高技术产品转变。三是在城市群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要注意城市群内部中心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合理地进行产业替代与转换,避免城市间的产业趋同化与重复建设,发挥专业特色和城市优势,缓解各地区争夺原材料、分割市场的矛盾和冲突。
同时要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和布局;对布局不合理的老企业要改造,结合工业调查,关、停、并、转、治、迁,使其趋于合理;对于新建工业要合理布局,禁止在城市生活居住区、水源保护区、名胜古迹与风景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兴建污染环境的企业。
3.3 强化资源与环境管理
目前,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对策,主要解决城市经济承受力不足和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但由于客观存在着制定政策者与实施政策者之间的鸿沟,加之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主体企业是在能自负盈亏的基础上才考虑环保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包括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迫使许多经济效益差、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大科技投入的份量,推广清洁生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是控制污染的关键所在[4]。要在制定与实施环保法规过程中, 应注意与之配套实施其他法规,如增加污染企业的税收,加大对环保产业的金融信贷资金的扶持等。要重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过程,而不是其处理结果,努力转变社会行为方式特别是与消费有关的行为方式[5]。
城市污染严重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因此要积极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尤其是要加快完善排水管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改进道路交通,建设垃圾处理设施,不断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的能力。
3.4 建立可持续的区域城市网络
为避免因人口和产业活动的集中在城市群范围内产生过度拥挤现象,造成区域性的生态环境恶化,当前有必要借鉴外国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积极发展城际交通系统,加快高速公路干线的建设,提高其通达性能,以促进沿线工业布点,推动沿线工商业区和小城镇的发展;加强各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和协作,促进大城市的一些功能向中小城市扩散,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或多个城市之间的中心腹地,设立生态走廊和生态保护区,使之成为具有生态可持续性的区域城市网络[6]。
收稿日期:1999—04—09;修订日期:1999—08—12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中国城市群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工业污染论文; 中国水资源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