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分析论文_龚宝先

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儿科 441700

【摘要】目的:评价持续质量改进对于提升儿科合理用药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作用。方法:医院儿科年开据处方12000~13000张,抽取2016年500份处方进行点评,分析发现存在问题主要为微生态制剂、维生素、蒙脱石的滥用比较突出,抗生素、中药注射液不合理应用比较突出,且为主要不良反应对象,用药方式选择不够合理。制定落实针对性的改进对策。结果:2017年处方抽检率高于2016年,2017年不合理用药情况、静脉用药情况、微生态制剂使用率、维生素使用率、中药注射液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2016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不合理应用问题比较突出,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儿科;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小儿系统、器官功能尚不健全,药物代谢特征与成人存在显著的差异,极易引起不良反应,同时主诉能力差、症状容易被掩盖,因器官功能不健全,不良反应的危害也更大,如不良反应引起的脑损伤会直接小儿的神经系统功能健全性,加强儿科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管理非常必要[1]。为进一步提高儿科合理用药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医院尝试加强儿科合理用药管理,取得较好的成果。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医院儿科年开据处方12000~13000张。

1.2 方法

1.2.1 合理用药问题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抽取2016年500份处方进行点评,点评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生素使用办法》等,同时阅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儿科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主要特征以下几个方面:①微生态制剂、维生素、蒙脱石的不合理应用情况突出,存在滥用情况;②抗生素仍然存在不合理应用,且也是不良反应发生主要药物;③中药注射液不合理应用,且为主要不良反应对象;④用药方式问题比较突出,静脉输液用药比重仍然比较高;⑤其他问题,不合理联合应用、带药出院过多等,如不合理的联合应用如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合理应用。。

1.2.2 对策

(1)建立完善临床药师制度:①加大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学参与的覆盖率,对于普通的对象,也适当的参与干预,如既往有不良反应病史、肝肾功能不良的对象、联合用药的品种较多的对象,制定科学参与标准。②规范药学干预的内容,对于医护人员咨询的普通用药信息,也需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如品种选择、剂型选择、联合方案、用药时机等,而不是单纯的“对”或“错”答案,需要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的信息支持[2]。③做好与儿科的信息交互,如许多中药中无不良反应、禁忌症的事项,需要与科室做好协作,及时发现相关不良反应,可疑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从不良反应监测当中第一时间知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上报。对院内发现的配伍禁忌、加强同行间探讨及研究。积极收集药讯信息,将成果进行转化,指导临床用药。④加强巡视,做好儿科合理用药的定期质量检查工作,进行现场的督导。⑤重视超药品说明书的用药的监管,对于非儿科用药需要特别监护,通过采用专家共识、患者知情同意等方面来规范这一行为,避免医患纠纷[3]。

(2)加强处方点评:①增加抽检的比率,儿科门诊处方点评每个季度不少于5%,住院不少于10%;②基于持续改进、PDCA循环原则,指导处方点评,特别关微生态制剂、抗生素、静脉用药、雾化吸入药物、中药注射液、维生素的合理应用质量改进,每月选择一个药物进行重点点评与持续质量改进,如2017年8月的“微生态制剂合理应用处方点评”[4];③丰富点评的内容,明确点评的标准,如微生态制剂,尽管使用非常安全,但是也需要有明确的适应症、使用证据,如大便菌群紊乱证据、不能和抗生素联合应用;⑥做好与科室临床医师的沟通,及时反馈;⑦明确药师处方点评结果的反馈,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对处方差错进行分级,每月1次总结,对失分较大的对象,进行惩罚,具体测试包括扣奖金、限制其处方权、推迟职称评级等[4-5]。

(3)咨询指导:①重视对家属的用药指导,以增强他们对药物的认识,需要家属对处方有疑虑,特别是那些中药注射液,担心用药安全,需要耐心解释,不勉强用药;②在用药窗口,需要做好用药的指导,更多、更好的咨询服务,发挥药师的指导作用。

(4)不良反应的反馈:对于出院的对象,需要加强家属宣教,若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通报。

1.3 观察指标

2016、2017年处方抽检情况、不合理用药情况、静脉用药情况、微生态制剂使用率、维生素使用率、中药注射液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学分析,处方抽检情况、不合理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采用 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7年处方抽检率高于2016年,2017年不合理用药情况、静脉用药情况、微生态制剂使用率、维生素使用率、中药注射液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2016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016-2017年合理用药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注:与2017年相比,*P<0.05。

3 讨论

儿科一直是合理用药管理的重点,在过去发现2016年存在微生态制剂、维生素、蒙脱石的滥用,抗生素、中药注射液不合理应用,用药方式选择不够合理等问题[5]。为此医院制定了针对性的质量改进对策,结果显示2017年不合理用药问题明显减少,静脉用药率、微生态制剂与维生素、中药注射液使用率也显著下降,提示改进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闫孝永,江春容.医院儿科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06例分析[J].中国药业,2017,26(09):82-84.

[2]陈志蓉.浅谈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及不良反应[J].海峡药学,2016,28(09):214-215.

[3]侯晓龙,张桂菊,高丽娟.儿科应用中药注射剂的现状与不良反应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03):245-247.

[4]高璇,李智平.236家医院儿科医务人员自身因素对儿童不良反应上报率影响的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2015,50(02):182-186.

[5]朱玲玲,宋静,倪祥浚.2012年我院儿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03):1.

论文作者:龚宝先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4

标签:;  ;  ;  ;  ;  ;  ;  ;  

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分析论文_龚宝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