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自然与发展有道_有道论文

山水自然与发展有道_有道论文

山水自然与开发有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水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发有道的关键,就在“出入以度”四个字上。所谓“度”,表面看好像是“数”或大或小的技术问题,骨子里却是文明意识和思维方法问题。

现在,发展要讲谐调,社会要讲和合。以《周易》为根底的中国古典思维方法,讲求二二相对,但更讲相交相合,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八卦中乾与坤、坎与离两对卦具有解释生命现象的象征意义。天地乾坤相合而为大自然,人秉天地之气,坎(肾)离(心)相交合而为“生人”(具有生命体征的活人)。心火由上而下,肾精由下而上,水火相交相合,此称“相济(既济)”,人体健康,元气充沛。无论心过弱火过旺,或火过弱心过旺,直到肾水熄了心火,或心火灭了肾水,均称“(生命)未济”,萎靡不振,恹恹有疾,久病不治则死。故《周易》曰:“水火合则生,水火离则病,水火绝则死。”你看,中医多用心肾互济互补的辨证方法治疗这类元气衰弱引起的疾病。然而,有些西医比较死板,往往心病治心、肾病治肾,岂知强心则伤肾,激肾则害心,心肾俱损,救人变成了无意识杀人,岂不哀哉?

犹如乾与坤、离与坎,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发展与守成,这一对对的概念,若用中国古典思维的通则去考量,决不会像现在那样,认了一条就得丢掉另一条,“水火不相容,冰炭不同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如果天下人都只认现代化才是好东西,那这“现代化”也会由善变成恶。西方人吃亏后有所觉悟,把它叫“现代病”,为了救弊,发明了一个新名词叫“后现代”;同理,与城市化对应的也还有“城市病”,又另起了一个新名词叫“后城市化”。中国的古典思维比这高明,我们从来都讲相互交融和合,什么东西都要适度发展,相互呼应,过犹不及。

如果以“水火相济”的通则比照城市“生命”,电气能源汽车空调为“火”,河流湖泊绿地湿地为“水”。今年的苦夏,考验上海的“水火既济”尚在生命可容忍的范围之内;但追究稍远,周边环境(长三角)城市化形成的“热岛”范围极大,如无“变通”之法,“火气”越来越旺,或会像王小二过年一般,一年不如一年。

近来我跑过长三角的一些县(现在都称市),惊诧的是圈地之风仍然很盛。一圈一大片,忙着填河、拆房、拔树、扒土,滴水不留,寸土无绿。奢望着让所有的空地变成金砖,却不忧虑绝了生命绿色之源。

当读到“昔日青山绿水,几成童山浊溪”,禁不住唏嘘长叹:山水给了我们恩泽,何以我们不能善待山水?我同意有些研究者所指出的,在描述这类生态事故时,不应产生错觉,似乎经济开发与环境恶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开发不是罪过,问题在于是良性开发还是恶性开发。开发有道的关键,就在“出入以度”四个字上。所谓“度”,表面看好像是“数”或大或小的技术问题,骨子里却是文明意识和思维方法问题。《周易》曰:“与时而消息,不极于亢,而善其终”。也就是说,只有准确把握好“度”,方可成事,有始有终。何谓“亢”?“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亢者直,进而不知退,极穷而悔也。”换上今日的用语,就是说:如果敢于蔑视“与时而消息”的种种预警,过度开发,必致穷极而悔,殃及子孙后代,岂可不慎乎?

行文至此,不禁联想当下,恕我说点杞人之忧。这二三十年里,上海城市化带来的经济效能与生活变化,一年一个样,十年大变样。这是我们都亲身体验到的。然而,有时也会叫人想起: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人口容量、汽车总量、建筑密度与高度,应不应该有个上限,是否需要有个“适度”的概念?最近看到市府召开专家会,给出了上海人口容量总数的限度,这很好。那么,汽车总量的限度呢?得谋个法子,未雨绸缪,不要像有的城市闹得汽车比人走得慢。

“日中则移,月盈则亏,物盛必衰”。这个思维通则贯穿于整部《周易》之中。像这样的思维方法,我觉得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规划与管理应有所启示。至少应有这样的忧患意识,从而对可能产生的城市化生态灾变做出必要的预判和防备。

标签:;  

山水自然与发展有道_有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