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文化产业转型_文化消费论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产业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产业论文,城镇化论文,乡村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乡村与城镇: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探索

      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宏观战略中,高度重视乡村的发展,推出了“新农村”建设、“文化惠民”工程等一系列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和地方在推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着重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希望广大乡村和农民们能够摆脱贫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获得与城市人一般的权益。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突显了“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社会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思考了乡村与城镇之间的关键性差别在于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的不同,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权益分配与享受方式的不同。因此,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乡村如何既摆脱传统单一的农耕生产方式,又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既获得与城镇发展同等的权益和基础条件,又保持着乡村的特点,与都市发展模式形成差异性竞争。归根结底是乡村如何找到自身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产业、产品并形成产业链,以产业的转型带动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转变,实现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美丽乡村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效接驳。

      乡村文化产业是西部民族地区依托、存续于乡村中的文化和相关资源,生产具有乡村或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经济活动。乡村文化产业以旅游业为平台,整合了乡村与城市不同的田园风情、村落景致、乡俗风物等,其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构成了城市文化消费的有益补充,也为乡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西北角的白族聚居地新华村,距离鹤庆县城7公里,丽江机场12公里,是大理到丽江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新华村有村户1295户,5875人,其中901户从事手工艺加工,1427人属于长期从事手工艺品加工。全村拥有耕地2965亩,人均5分6。地少人多是新华村自古以来的状况,随着人口日益增多,新华村的土地资源日益稀缺。过去勉强可以通过耕种满足全家人的口粮,现在已经逐步出现无法满足的情况。

      2012年,新华村总收入10852万元,其中个体收入8845万元(不含公司),人均纯收入100900元。与西部地区很多民族乡村相比,新华村已经实现了主要生计模式从传统种植业向手工艺业甚至服务业的转变,不仅在全村平均水平上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而且很大一部分从事银器工艺品加工、制作和销售的乡民已经走上了致富的路子。

      新华村的发展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产业的转型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传统的手工技艺被开发成为文化产品,在文化产品生产销售逐步实现集聚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文化服务,新华村走了一条相对清晰的资源依赖、产品生产向创意制造、服务提供转变的路子,也实现了乡村经济主导产业从传统农业、传统手工艺业、现代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的转型。也由于此,新华村在短短十来年的时间中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滇西地区乃至整个云南区域经济、文化产业、乡村转型发展的标志性名词,“银都水乡”、国家4A级景区等品牌和荣誉,促使很多研究观点把新华村的变化总结成为一种“模式”并广泛宣传和推广。

      二、资源与产品:“新华模式”的市场初探

      新华村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新华村经历的明显变化是:从传统种植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到手工工艺蜚声国内受到重视,实现传统农业村向手工艺品村的转型。新华村过去一直以传统农耕作为主要的生计方式,但祖祖辈辈积累下了一门打制银铜器的手艺,新华村的银铜器有料足技精的特点,所生产的生活必需品能够适销对路,银铜制作技艺也得以传承。新华村银铜器匠人挑着担子“走四方”,为村子周边有需要的人家打制银铜器以获取一定的收入贴补家用,被称之为“小炉匠”。新华人的脚步越走越远,名声也越来越大,除了滇西地区以外,几乎整个云南省甚至东南亚、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家庭或市场上都有了新华村的银铜器制品。而西藏市场的开拓,为新华村的彻底转变开启了一扇门。

      云南与西藏接壤,藏传佛教中供奉佛祖、祭祀的用品等大多为银铜器制品,需求量很大。在西藏,新华村工匠得到了大量宗教礼器皿和生活用品的制作定单,新华村银铜器制作工艺因此在西藏逐步扎下了根,一大批新华村工匠结束了挑担四处行走的方式,集中在拉萨市专门的街区从事银铜器制作,形成了一条特色银铜器工艺品街道。在同村人相互带动下,更多的新华村工匠到藏区开拓市场。

      随着新华村被认识和了解,其高原水乡的清净秀美、白族民俗风情的醇厚和特色,银铜器工艺的精湛与悠久的历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新华村在1997年被确立为迎接世博会的定点接待地,作为省级旅游村进行建设。1999年,昆明世博会期间,新华村成为手工艺品销售的重要卖场,并且发展起农家乐、客栈等定点旅游接待户10户左右。2000年前后,新华村很多匠人在家门口完成银铜器的制作生产,其市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作为世博会接待点的新华村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另外一部分是由于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全面开启了丽江旅游的高热,位于大理到丽江旅游交通线上的新华村,也乘着滇西黄金旅游线的兴起和不断升温,获得了在地外来游客消费市场。

      本土和外地市场的形成,加之游客的进入,使得新华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从传统种植业逐步向手工艺制作转变。这一个阶段,新华村主要完成了以工艺品制作逐步代替传统农耕生产,使之成为全村经济支柱产业的过程,而旅游业的发展在新华村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还是依托新华村传统工艺这一资源,依托大理黄金旅游线的开发,将新华村打造成了银铜器为主的民族手工艺品卖场。

      

      2001年,国家正式将发展文化产业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全国上下开始实践国家战略、大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云南也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基础上推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实现文化产业的初步发展,新华村以传统技艺资源、生态资源为基础开发形成的工艺产品与市场,让新华村实现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探。

      三、创意与服务:“新华模式”的产业转型

      新华村经历的产业转型的第二个阶段,是从民族民间工艺品村向生态文化旅游村的转变。标志性的事件是2003年,新华村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当时省民营企业前10位的盛兴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投资建设专门的旅游接待购物中心“石寨子”,并成立新华石寨子旅游有限公司,2004年石寨子正式接待团队游客。公司的进入和购物中心的建设,是对新华村作为工艺品集散地在硬件和软件上的一次大升级,也标志着新华村的产业发展全面地实现了市场化运营。

      在此基础上,2008年新华村争创4A级景区,2009年底正式成为4A级景区。在这个过程中,在盛兴集团的支持下,新华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实现了雨污分流、各巷道完善了路灯等照明系统、完善了全村的广播联络设施等。2012年初,新华村进一步提出了争创5A级景区的发展目标,将与云南省文投集团合作,通过3—5年的时间,投入50亿元,将新华村建设成为旅游小镇、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11年,到新华村的游客达240万人次,景区旅游收入达3.5亿元。

      依托一脉相传的银器文化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新华村现已发展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区,旅游业使得传统手工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了资源、资本、人才、市场、观念等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聚集与优化。结合新华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有条件的部分村民也提升自家庭院房屋的硬件设施,开设客栈和特色餐饮服务。新华村在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方面已经形成了层次立体、类型多样的结构,产业链也不断得到完善。

      这一阶段中,新华村逐步完成了从单一工艺品村到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购物娱乐等综合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村,其产业也从单一的工艺品制作转向了以工艺品、文化旅游观光体验、旅游产品生产销售、文化体验服务等集合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业,尤其是星级酒店、客栈、农家乐和石寨子中的民族歌舞表演、银器博物馆等,标志着新华村已经成为一个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俱全的文化旅游村,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新华村的支柱性经济来源。

      四、制约与困境:“新华模式”的问题

      新华村十多年来的发展,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态势,在总体上改变了传统农村的村容村貌,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成为蜚声国内的旅游热点。但是其发展过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新华村的问题,在整个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1.经济基础薄弱形成资源依赖型生产。经济基础薄弱是大部分西部民族地区均面临的最大问题,包括新华村在内。从一个村的整体、一个区域的总体状况来讲,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乡村一级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撑高投入、大规模的文化生产的软硬件条件,也缺乏吸引、汇聚创造性人才和大企业大公司投资眼光的力量,因此导致了资源依赖型的产业形态仍然是很多西部民族地区的主要业态。资源依赖型的生产,主要是有什么资源生产什么产品,导致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较难与市场需求有效契合,其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品牌效益往往空间狭窄,产业缺乏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新华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企业的进入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状况,但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其对乡村发展的关照仅限于一般环境的改善和地方税收的贡献,单凭一个企业的投入运营,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地方经济长期发展滞后的状况,尤其像新华村的市场化发展仅有一家企业投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的任何风险问题,都可能导致发展出现极大问题。

      2.资源分布零散、配置不优,导致资源消耗型生产。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丰富,尤其是民族和地方文化资源形态多样、特色明显,但是这些资源在区域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大多分布零散、配置不优,导致产业生产对资源的消耗度很高。新华村本来就是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地方,企业主导建设旅游村之后,村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虽然大部分农户已经转变为以银铜器生产为主要生计,但并非所有的农户都能从事手工艺生产,有很大一部分村民仍然要依靠种植来养家糊口。而企业在投建大型项目的过程中,又可能出现资金不到位、项目停滞建设等情况,导致大量征用来的土地变成荒地空置。而且土地征用大多采取一次性补偿赔款的方式,有部分被征用土地的村民能够进入公司参与销售或者演艺工作,解决失地带来的生计困难,但无法长期地平衡整个村寨的发展。在土地征用和利益分配方面,政府、企业和村民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矛盾。

      3.管理运营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缺乏经验。西部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与中东部地区相比都较为滞后,相应的管理运营机制体制也缺乏先进性、科学性,传统的管理运营机制体制仍在起主导作用。市场尤其是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在大部分西部乡村更是处于起步阶段,现代市场体系、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还需要充分向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和借鉴,也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长期的摸索与总结。像新华村这样的地方,各家各户从事银铜器工艺的生产,大体上仍旧保持了订单、家庭作坊生产方式,各家各户有自己代表性的产品,一般不会与其他家形成同质竞争,也不会与公司的卖场产生过多的竞争冲突。但是在新华村银铜器质量控制、行业规范等方面的问题时,就暴露出新华村的发展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营体系,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行业协会只有牌子,没有发挥实质的作用,形同虚设,对新华村传统手工技艺、新华村的品牌没有实施有效保护,大量外地机械生产的不足料、成本低廉的银铜器标记上新华银器的字样以高价出售,甚至进入到新华村本土市场销售,以次充好的恶性竞争,势必导致新华村“银都”的长远发展令人堪忧。在面对土地征用问题的时候,新华村缺乏凝聚力,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村民在面对行政和企业力量的时候,没有办法为自身争取到最好的利益分配方式,而如果一个村子能将所有的土地资源拥有权作为一个整体和企业谈合作与利益分配,村民的利益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4.科技创意融入不够,导致产品单一、层次不强。科技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华村的银铜器工艺虽然已经从传统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向旅游纪念品、艺术收藏品、饰品、养生用品等多元、丰富类型化转变,但是从其形制、样式等方面看,总体上流于普通化,缺乏设计感和创意元素。创意元素对产品价值的提升不可限量,如一些将祥云图案融入手镯、戒指,将木、石和银饰相结合的设计,在网络上能卖到很高的价格。而同样材料用量在新华村目前还只能被制作成比较传统的样式,价格也主要是根据原材料的价格来确定,一个雕刻有复杂纹样的手镯比一个光面的手镯在每克上贵3—8块钱,其中的附加值目前只是人力劳资,而创意和设计的元素大大缺乏。

      5.消费市场主要依靠外来游客群体。以新华村为代表的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本土文化消费市场还在形成中,市场体系并不健全,主要依靠的是外来游客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公司投入建立的旅游购物中心,全部依靠的是大理一丽江黄金旅游线上的团队游客。通过与旅游社和导游建立的关系,大批的团队游客进入到石寨子中产生消费。当然一些自驾游的游客在新华村名气日益提升后,也纷纷进入新华村休闲度假,但是消费市场的拓展还有很大空间。另外一个比较紧迫的问题是,新华村团队游客市场与其在大理到丽江必经之地的区位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云南省的交通运输建设规划,大理到丽江的高速公路现在已经在修建中,预计一两年内就可全面通车。高速公路将不再经过鹤庆县而是穿过剑川县,黄金旅游线上的通道消费市场势必有所转移。对外来团队游客消费的过度依赖,必然导致新华村旅游公司面临一个较大困境,如何突破是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另外,西部民族地区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对外来游客消费市场的依赖,也导致了对消费市场定位不清晰、难以形成聚合效应的问题。

      五、复制或定制:“新华模式”的启示

      新华村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乡民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都显现了突出的成效,引起了各级政府、社会的关注,被一些人称之为“新华模式”。但是,新华村的发展其实有其自身资源条件作为基础,更有其特殊性所在。因此,新华村发展的方式并不一定是一个能放之四海皆准的所谓“模式”,新华村的发展不是一种标准,更不是一种可以通过简单复制即“投入使用”的“模式”。当然,新华村的发展有其代表性和示范性,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甚至整个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

      1.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的现代发展,不能将城市要素,如高楼大厦、房地产等机械地强置于乡村环境中。而是要充分挖掘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乡民艺术资源、技艺资源等,通过有效合理开发这些资源,促使乡村摆脱单一农耕生计模式,逐步与现代社会多元、综合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相适应。

      2.通过政府引导、牵线搭桥,吸引公司企业等社会力量投入,以整合方式开发乡村资源,有效地解决乡村发展新产业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瓶颈等问题,符合现代社会市场发展的规律。但是,完全由企业投入、市场竞争,也存在巨大的风险问题,如企业资金链断裂、市场出现波动、企业与村民的权益均衡等问题。需要完善现代企业、现代市场等先进管理运营体系,健全行业协会和村民委员会的权益保障机构,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和重要机构的引导和管理服务效能。

      3.文化旅游业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中显现出强大的带动性,渗透性和关联性等特质,在充分整合资源,改变新华村生计模式、调整其产业结构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文化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业态,也是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业态和其他业态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关键,是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也是实现旅游业实现“二次创业”的关键所在。

      4.西部民族地区存续的大量珍贵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需要加以保护和传承,但是传统文化能否在现代社会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得到有效的存续和发展,取决于那些文化样态是否符合文化“我者”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具体需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在动态发展中实现,如果传统技艺只是变成博物馆内固定不动的展示工艺品,那么这一种文化显然已经走向了衰亡,而能够在现代消费市场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才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所在。

      “新华模式”不能够进行简单机械的复制,但是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针对不同乡村的城镇化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不能是复制某种模式,而应该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并认真实践。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发展思路,是具体地区、乡村谋求升级发展的关键。

标签:;  ;  ;  ;  

新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文化产业转型_文化消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