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代化流程中的哲学变革——浅论全球性哲学走向的现实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全球性论文,启示论文,流程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B15;B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4434(1999)05-0008-04
哲学是时代的先导。时代改变着哲学。哲学与时代总是在互动中共同向前发展的。把握现代化流程中的哲学走向,并依据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哲学思维嬗变的新动向、新特点,调整我国哲学研究和发展的战略思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观念前提。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世界范围的哲学思维尤其是西方哲学思维演化的趋势和特点的分析,从中引出对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哲学定位和发展方略的某些现实思考。
一、当代世界哲学思维演变的新走向
西方社会是现代化发祥地,现代化流程中的全球性哲学转向,与西方哲学思维走向有着直接关系。西方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都不外渊源于两大原则:一个是科学理性原则,一个是人的主体性原则。当代世界性的哲学流变实际上就是这两大原则的分合转化。
科学理性原则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理性哲学。古希腊罗马人对探索大自然的内在和谐统一性有着特别的兴趣,哲学家们坚信知识的客观性,崇尚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并刻意从中探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由此而构建了一种以科学理性为主要特征的哲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如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这种科学理性思维原则经过中世纪罗吉尔·培根到近代弗兰西斯·培根等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成为推动近现代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文明的火车头。所以,西方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是整个西方社会全面趋向理性化的过程。而科学理性化的直接后果,在经济上导致了以等价交换为原则,以合理的投入产出比值为尺度的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科学理性原则催生了法理型的民主政体,法律理性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代表着理性的至上权威。在文化观念乃至整个精神领域,科学理性原则导致了一种“圆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取向,体现为所谓的合理、公正、和谐的理性秩序以及完美化的精神追求。这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诸流派所依据的基本思维原则。
人的主体性原则是西方哲学演变所依据的另一个原则。这个思维原则肇始于14世纪的启蒙运动,它从科学理性原则的对立面展现出来。因为科学理性原则重视自然客体的科学理性,却忽略人作为主体的非理性因素。科学理性虽然给社会带来了财富、繁荣和秩序,却不能满足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特别是不能满足人对审美、道德、信仰等精神追求,反而会迫使人们放弃精神追求而向物欲和自然力量缴械投降,主体成为客体的奴隶,人性受到压抑。于是,一种与科学理性原则针锋相对的以人为本位和中心的哲学思潮出现了。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到当代的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历史主义哲学等,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主体性要求、价值为原则,发展到极端时,则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人的主体性原则是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各流派遵从的共同思维原则。
科学理性原则和人的主体性原则曾长期处于分庭抗礼的对立不相容状态。但二战以后随着世界一体化和全球性科学大融合时代的到来,西方上述两大哲学原则开始出现了自我反思和互相融合渗透的趋势。一方面,科学理性原则不仅受到了来自人的主体性原则的批评和责难,而且其内部自身也出现了反思和分化的反理性倾向。到20世纪上半叶,由于对理性的怀疑和批判而导致了一股反理性思潮,出现了诸如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胡塞尔的现象学、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等等,这些哲学思潮实质上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性极权的批判。另一方面,同样由于出现日益严重的人口压力、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疾病与饥饿等社会问题,人的主体性原则也受到严厉的抨击,主张科学理性与人的主体性协调的呼声日隆,其标志是60年代出现的罗马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及其主张,它们不主张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共生共荣,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全球性哲学背景。
两大哲学原则的交叉对接,必然导致全球性的哲学革命,这种哲学革命的标志是哲学一体化和哲学细分化的双重演化。
哲学一体化表现为科学哲学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合流互补。一方面,科学哲学已不再把科学理性原则视为根本的至上原则,开始了对知识客观性和主体作用合理性的双重肯定,而人本主义哲学也不再坚持以人类为中心,开始面向自然、重视自然、从自然知识中大量吸收研究成果,使其情绪化、非理性化的弱点逐步为系统化和理性化所充实。在两大哲学主流的合流过程中,欧洲大陆的传统唯理论与英国的经验论、欧洲传统的科学主义与英美的实用主义等等原来互不相让的哲学流派开始了弃释前嫌,互送秋波。哲学上两大主张的对立状况正在渐成历史,哲学的融合与一体化趋势已势不可挡。这是人类哲学思维发展的又一次辩证的否定或自我扬弃。
哲学细分化表现为:一是多元化。目前西方哲学没有哪一流派的哲学能够一统天下,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现象已风光不再,代之以多样化的“百家争鸣”,各领风骚若干年。如颇有影响的逻辑实证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都已根基动摇,很不稳定,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着分化和裂变。二是边沿化、交叉化。不同的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主张之间都出现了相互的交叉渗透,形成了众多的边沿性、交叉性哲学流派,如文化哲学、心智哲学、系统哲学、语言哲学等等。三是应用化。当代西方哲学明显倾向于应用性研究,哲学家普遍关注诸如民生问题、民族问题、女权问题、决策问题、管理问题、生态问题、发展问题等等,形成了众多的哲学应用性学科,如价值哲学、技术哲学、宗教哲学、伦理哲学、经济哲学、生态哲学、管理哲学、发展哲学等等。可以说,研究现实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也是全球性哲学发展的重要时代特征。
二、全球性哲学演变中的中国哲学定位
在全球性哲学大转向的浪潮中,中国哲学深受影响,且得益大于失去。哲学现代化进程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基本保持着同步推进的良好态势,且保持了与西方乃至全球性哲学发展的相同流向,融合化、多元化、应用化、现实化的倾向也相当明显,哲学界的热点大都聚集于与现代化有关的主体性问题、价值问题、真理标准问题、生态问题、发展观问题、传统哲学的现代发展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问题等方面。在哲学观念的积极影响之下,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在思维方式方面,出现了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伦理型向法理型、从事像型向理性型、从务虚型向务实型、从求同型向求异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从单向型向多向型等方面转化。求真、求实、求新、求异、求发展已成为时下大多数国人思维方式转变的时代特点。
在价值观念方面,与思维方式的转变相适应,人们的价值观也正在发生着袭变与重组。表现在,一是在价值的目标取向上,超现实的价值追求正日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国情意识”所代替。二是在价值的内容和形式问题上,失重的精神价值也正在日益向物质价值移位,价值的外在形式与价值的内在意蕴日益获得有机的统一。三是在价值评价的尺度上,从以自然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评价尺度转变。所有这些价值观念的转变都表明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
但与全球性的哲学演变相比,中国哲学的变化似乎还是死水微澜,与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实践相对照,哲学的现代化进程似乎也只是刚刚起步。表现在现状上,中国哲学目前还未摆脱不景气的状态,哲学的地位和作用还未引起国人的足够重视,理性思维的张扬任重而道远。表现在发展程度上,我国哲学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属于后发型;学术风气不浓,思维不够活跃,创新意识不足,哲学的自我解放尚有不少工作要做。表现在认识上,国人对哲学的了解甚少,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眼光审视哲学思维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包括部分理论工作者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现在是搞市场经济,效益优先,哲学远离生活,远离现代化实践,既不能教会人们赚钱发财,也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故视哲学为“无用”之学,只有电脑计财、经济管理一类学科才有实用价值。表现在研究方法上,我国哲学界仍然未能摆脱抽象思辨、引经据典的经院习气。所有这些不足都表明,我国哲学的发展与全球性哲学转向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是暂时的。我国哲学的发展正处于机遇与困难并存、繁荣与挑战同在的关键时期。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这就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哲学必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快发展。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哲学的现实化、现代化程度较低,加上哲学自身特点和局限,短期内像实用科学理论那样热起来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反思和展望的基础上对我国哲学的地位、作用和前景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估和判断,从而给予当前哲学以正确的定位。笔者认为,尽管我国哲学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但总体上讲发展是平稳的、正常的,且处于上升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哲学居功至伟,三次思想大解放,都肇始于哲学观念的变革。可以想见,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哲学的现代化进程及其作为时代先导的作用将日益显现出来,哲学历来是,而且永远是时代变革的前提,是时代的精华和文明的标志,没有哲学的繁荣,就不会有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哲学的现代化,就不会有社会的现代化。因此,哲学应有所作为,哲学也将大有作为,只要把握好这个定位,哲学就有希望。
三、中国社会现代化中的哲学现代化
西方社会借助于其工业文明和科学理性的支撑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抢占先手,故其哲学观念现代化也走在世界的前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属于后发型,因而作为社会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哲学现代化进程也相对滞后。社会现代化与哲学现代化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社会现代化的呼唤,就不会有哲学现代化的产生;而没有哲学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就不会有实现的可能,二者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中国要追赶世界现代化的潮流,就必须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上,保持社会现代化与哲学现代化的同步推进,就当前而言,加速哲学思维变革以推进哲学现代化进程尤其具有重大意义。
所谓哲学现代化,就是要站在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高度把中国哲学融入全球性社会现代化和哲学变革的时代洪流,为国人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确保现代化建设在科学理性的观照之下。所以,哲学现代化本质上是哲学自身的彻底的革命性变革。
(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型更新,是哲学现代化的理念前提。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其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哲学观念是否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特征。因此,中国哲学现代化的第一道门坎,就是要及时调整和转变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必须加快实现这样的转变:由务虚型的思维方式和好大喜功的观念向务实型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求实的观念转变;由封闭型的思维方式和地方保护主义观念向开放型的思维方式和大市场观念转变;由消极被动型的思维方式和“等、靠、要”的观念向开拓进取型的思维方式和自强自立的观念转变;由单向型的思维方式和僵化的观念向多向型的思维方式和灵活善变的观念转变;由孤立型的思维方式和分散性观念向系统型思维方式和整体性观念转变;由求同型思维方式和集权性观念向求异型思维方式和多样化观念转变;由粗放型的思维方式和模糊判断的观念向集约型的思维方式和追求精神实证的观念转变;由伦理型思维方式和人治观念向法理型思维方式和法治观念转变……上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是全球性哲学思维和观念转变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给哲学提出的新要求。
(二)把哲学现代化纳入社会现代化的轨道,从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层面思考哲学的时代变革,是哲学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哲学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抢占思维的制高点,才能观照时代,引导时代向前发展;如果哲学脱离了社会现代化的现实土壤,不能与社会现代化融为一体,就不能反映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因此,哲学现代化必须与社会现代化结合在一起,按照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对哲学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造和变革,这种全面的现代化改造与变革包括了哲学地位和作用的重新定位;哲学研究出发点和归向的重新审视;哲学研究课题和内容的更新;哲学研究方法的变换等等方面。
(三)与全球性哲学走向同步和协调,善于从国外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中汲取某些反映时代发展潮流和规律的合理因素,是我国哲学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从全球性哲学的大融合和一体化趋势看,中国哲学也将会出现新的融合重组过程,传统哲学观念与现代哲学观念、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融汇贯通、互相渗透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我国哲学的整合互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从全球性哲学的细分化、多样化、应用化趋势来看,我国哲学在发展思路和方向上也应有相应的调整,首先是要为哲学的繁荣发展创造一个求同存异、兼容百家的环境;其次是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哲学的应用性研究,重视哲学理论、方法向操作理论和方法的转化,加大应用哲学如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管理哲学、价值哲学、发展哲学等交叉性、边沿性、实用性哲学学科的研究力度,使哲学走出纯思辨的误区而走入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实践的哲学”。
中国哲学现代化欲保持与全球性哲学走向同步协调,就不能不重视对西方哲学发展中成功经验和有价值的东西的学习借鉴。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几个鲜明的时代特征:(1)注重视角变动性、 整体性和全方位性;(2)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为宗旨,注重现实性;(3)注重实证经验与逻辑分析;(4)不求体系完善和面面俱到, 但求观点的新异独到和形式的多样化;(5)注重定量分析, 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追求语言描述的准确性、精确性;(6 )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和对边沿环节、交叉环节、实践环节的研究;(7 )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8)重视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盟, 从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中寻找哲学的活力和动力,等等。西方哲学的这些观念、学风和方法,是与全球性社会现代化流程和哲学转向直接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意义。当然,对西方哲学的借鉴必须从我国哲学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国情出发,这是不言而喻的,毋庸赘述。
(四)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高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哲学体系,是中国哲学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这个时代主题的实践基础是和平与发展世界主题的反映,其理论基础则源于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和务实中庸的中国传统哲学基因的对接融合。如果说近代以来中国哲学日益失去自己应有的独立人格是一个封闭没落社会走向开放新生所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在属于中国人的20世纪的今天,中国哲学重新找回自己的独立人格就是历史的必然归向。中国必须有自己新的哲学,有自己新的哲学体系和人格,只有当一种既融合中西贯通古今哲学思维的精粹而又体现当代中国特色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哲学体系的最终确立,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因此,在密切注视全球性哲学走向的同时,我们应该着力于创建自己的“特色哲学”,包括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基础,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原则,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范畴,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和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品格。这种“特色哲学”既与全球性哲学流变同向,又有着自己的相对独立的源和流,它的基本特征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为主体,以西方哲学思维和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为补充,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为支撑点,以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历史使命。这一全新的哲学的确立才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显而易见,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收稿日期]1999—01—07
标签: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