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论文_胡和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论文_胡和

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文化站 广东 佛山 528216

摘 要:本文主要以佛山南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论述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工匠精神培育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供以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精神;传承

引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客观的角度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匠精神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同时非遗产品以及传承人身上就散发着工匠精神。所以,采取有效措施利用非遗传承保护来培育工匠精神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1剖析工匠精神的核心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对于精制的工艺品来说,还是就制造设备而言,都能够较好的呈现出工匠的工艺水平。显然非遗载体也不例外,也可以呈现出物质性,“物质”是非遗流传环节中的核心所在。不管哪种非遗的展示,大部分都会借助于物化形态的工具,甚至有些时候其行为举止以及声音也要通过物质这一载体保存起来。所以,在熟练掌握非遗的情况下,不能对其“物质”因素漠不关心。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非遗都是在重构或者是塑造某一种物质的形态。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当地有关部门对非遗开展了“抢救”工作,显然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事物化或者是固化的处理。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等都属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在的精髓所在也都是非物质性的,然而其载体都是物质性的。由此可见,这些传统染织类手工技艺主要是将木制织机等各种织物当作手工记忆的表达方式,显然也仅仅是通过这些载体的存在才能够较好的呈现出这些染织类手工技艺的存在。因此,工匠精神的物化主要表现在非遗载体的物质性。

2灵活运用非遗传承与保护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对策

2.1非遗传承人应当培育下一代传承人的工匠精神

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对培育工匠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非遗传承人还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在遵循“师徒相传”的原则上通过不同方法促使非遗技艺能够传承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得到迅速扩散。不仅如此,还应当要求非遗传承人能以技艺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根本条件,进而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工匠精神“服务于社会”的目的。例如,番塔又名“番火塔”。“烧番塔”是广东省佛山,肇庆很多村庄的中秋保留节目,在南海丹灶仙岗村、西樵松塘村、罗村上柏村,肇庆高要区白土镇九山管理区老梁等尤为盛行,中秋那天白天,小孩子们都喜欢聚在一起砌番塔,小孩会家家户户会串门讨柴火,集中在村中门楼边开阔场地烧番塔,火苗高升就代表吉祥,升得越高越好。不论是当地的居民还是小孩在参与活动的时候都会潜移默化的体会到工匠精神,为工匠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创造有利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当地部门应当为工匠精神营造出和谐的社会氛围

营造出和谐、温馨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充满着较强的感染力,可以把积极向上的思想融入到人们的思想中,为人们可以形成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思想而创造有利条件,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这样就要求当地部门应当为佛山南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营造出适宜的社会的环境,并加大工匠精神的人物或者事迹的报道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例如,南海竹编竹编是指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一般称被挑压的篾为“经”,而编织的篾为“纬”。由经与纬的挑压可以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竹编产品,根据编织工艺的不同,竹编可分为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混合竹编。竹编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再创作,可谓艺术中的艺术。一根竹子的生命在罗行竹编艺人手中延续,竹脉的温润编织了岁月,留下了箩筐、竹席、竹椅等生活用品。当地竹器业发达,手工技艺世代相传。每逢墟日都是人山人海,靠岸的运竹船总把南沙涌拥挤得水泄不通,“六股圩场十股连,箩篸筲箕万万千,河边泊了苍江竹,一点良江伴粮钱。”正是当时情景的写照。“走水窗”更是罗行特色建筑。竹编也成为了非遗文化,成为一种乡愁,静静守候。如今每年1月举行的“印象·罗行”竹编文化节吸引数万人次游览。由此可见,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3非遗传承保护机构培育工匠精神的解决对策

第一,在建立非遗传承保护机构的时候一定要对传承人以及其技艺做好保护工作,实际上也是对工匠精神可以得到传承创造有利条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新一代传承人主动参与其中,这样做就可以使老一辈非遗传承人的手艺以及包含的工匠精神可以延续下去。比如南海龙舟说唱被列入佛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龙舟,或称龙舟歌,也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它行腔、用音低沉而稍带曲折,以锣、小鼓作间歇伴奏,声腔短促,诙谐有趣,富有宣泄性效果。龙舟唱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上句辙韵自由,下句必须押韵,有起式和煞尾。曲调生动通俗,形式灵活,格律自由,腔调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抒情叙事均宜。显然这种非遗技艺术应当值得传承下去,为更好的弘扬工匠精神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非遗传承保护机构应当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深切体会到工匠精神。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非遗传承保护机构应当采取加大宣传佛山南海非遗产项目的力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技艺,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比如佛山南海非遗产项目中的“丹灶扒龙舟”。龙舟已成为丹灶乃至南海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符号,形成了“村村有队伍、年年有赛事”的局面。为将这项运动传承和发展,1999年,丹灶定于每年9月29日举办大型赛龙舟活动,这项活动也逐步成为南海、佛山旅游文化的亮丽品牌活动之一。由此可见,在这种非遗技艺术体验活动中,来到此地游玩的人们都会对工匠的技艺惊叹不已,同时也对其工匠精神也有了新的知识,为工匠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7(07):94-95.

[2]孔军.试论建筑遗产保护中“非遗”传承人保护的问题与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7(05):80-82.

论文作者:胡和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  ;  ;  ;  ;  ;  ;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论文_胡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