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角名片与观众审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角论文,名片论文,观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电影诞生的上百年历史中,产生过许多的名角与名片。名角与名片的产生是电影界长期努力的结果,这一努力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广泛的影响。
电影名角与名片,对于观众审美心理的建构,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一、名角、名片与观众
1.名角的影响
“名角”一词来自于戏曲界,原意指红曲演员中著名的角色。在电影界,所谓“名角”,指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著名的电影明星。
“电影明星”这一称呼,原是由法国魔幻电影大师梅里爱和路罗斯在成立电影制片公司时率先采用的。他们于1896年秋,对能取得电影票房价值的电影演员,在世界上首先冠以“电影明星”的称呼。梅里爱和路罗斯当时就认识到:没有明星,影片就缺乏号召力,影坛就显不出生气;没有明星,观众就无法凝聚,市场就难以启动。但当时,电影演员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不光彩的职业,因而演员们拍完电影后,都不愿意在片首或片尾打上自己的真名实性;同时,制片人也害怕演员在出名之后,向他们索取高额报酬,因此也乐得让演员们隐名埋姓。当时,观众都只好用电影演员所扮演的角色来称呼演员,如第一位牛仔明星G·M·安德森,就被观众称为“勃朗柯·比尔”,这是他在影片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名字。
美国独立影片公司的总经理卡尔·拉姆尔首先发现并培养了一个电影明显。1910年春,他把比沃格拉夫影片公司的女演员佛洛伦斯·劳伦斯挖来,先在报上发表她遇车祸身亡的假消息,引起观众的关注与悲哀,接着又发表辟谣声明,并说她不久将到独立影片公司拍片。为了造成轰动效应,独立影片公司安排劳伦斯与影迷见面。见面场面盛况空前,从而扩大了她的知名度。就这样,世界上第一个电影明星被“制造”出来了。其他影片公司也不甘落后,纷纷为本公司著名演员进行包装,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明星群体,如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的英格丽·褒曼,米高梅影片公司的费雯·丽、葛丽泰·嘉宝,联美影片公司的劳伦斯·奥立佛、卓别林,等等。
造就一个电影明星,一半靠明星的艺术功力,一半靠报刊的宣传报道。奥黛丽·赫本从未正式学过演艺术,因此她初入影坛时表现平平,尽管有漂亮的脸蛋和婀娜的身材,也只能演些小角色。著名导演威廉·惠勒筹拍《罗马假日》时,尽力发挥赫本流畅自然的演技和清纯秀雅的气质,并启动舆论工具,适时加以宣传,结果,此片一放映,报刊争相报道,专家赞不绝口,使欧美影坛为之轰动。好莱坞著名制片家萨姆·高尔温甚至宣称:“这是自从嘉宝和凯瑟琳·赫本成名以来最令人激动的事”。
在影坛上,也有些演员功力欠缺,素质较差,仅靠报刊的宣传,轰动一时,最终却象流星,稍纵即逝。这种演员可能会被称为“明星”,但不能称其为“名角”。
名角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当今香港,卖座影片多是名角的天下。香港当今“票房明星”周星驰,出演的《赌圣》《赌史》《望夫成龙》等影片,可说是部部卖座,其中《赌圣》就赚了四千多万的票房收入。曾获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和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双奖大片《阿飞正传》,就是由名角张国荣饰旭仔,刘德华饰潮,张曼玉饰珍,刘嘉玲饰露露,张学友饰歪仔……就这一大串名单,吸引着观众。导演、编剧王家卫在拍片时有故事大纲,他根据各位名角不同的性格特点去发展故事,安排细节,采用边拍边写边改的方法,使名角的演技得了充分的发挥,从而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2.名片的影响
所谓名片,指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影片。在百年电影史上,由于许多富有才华的编导的努力,创作出许多著名的影片。为纪念影城好莱坞建立100周年,美国最近进行了一次有史以来最佳影片的评选活动,有上百名影评家和电影教授参加。评选结果,列居有史以来十倍最佳影片之首的是《公民凯恩》,其余九部依次是《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这是美好的生活》《码头风云》《搜索者》《教父》《国家的诞生》《绿野仙踪》《城市之光》。这些影片和其他优秀影片一起,对电影观众有着巨大的影响。
名片的产生离不开著名的导演。许多著名的导演都是博学多才的艺术家。以美国导演费朗西斯·福特·科坡位来说,七十年代是他名利双收的年代。他继《费尼昂的彩虹》之后编导的《雨人》,在1970年西班牙圣萨巴斯安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同年,他与爱德·H·诺斯合作为二十世纪福斯公司编写的《巴顿将军》,不仅得到影评家的好评,而且同诺斯共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正当科坡拉负债累累进退维谷的时候,他应聘为派拉蒙影片公司导演根据马利奥·普索同名畅销书改编的美国黑手党的影片《教父》。由他精心制作的这部影片,不仅成了1972年以前的美国电影史上收入最多的影片,而且被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评为1972年最佳影片。《教父》的巨大成功使科波拉顿时身价百倍。紧接着,他开始拍摄他自己写的《谈话》,在美国上映时得到许多影评家高度赞扬,1974年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由他监制、编导的《教父》续集又一度被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评为1974年最佳影片,他也首次被评为最佳导演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教父》续集卖座不及《教父》,但艺术质量比《教父》高,花的时间和金钱也多好几倍。科坡拉在七十年代最后一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影片,是他用了四年3700万美元高成本拍成的以越南战争为题材,被影评家誉为“战争史诗”、“登峰造极的战争片”的《现代启示录》,在世界影坛享有崇高的声誉。每次国内国际电影节的评奖,都会产生一批名片,而众多报刊的宣传,是名片引起轰动的重要因素。影片除了本身的艺术质量之外,制作者还要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观众在观影之前,离不开报刊对影片的介绍与引导。
3.名角、名片与巨片
名角与名片关系密切,名角能造就名片,名片能出名角。这里要提一提名片中的巨片。
巨片与名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许多巨片都是名片,但并非名片就是巨片。“巨片”是电影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巨片”一般要做到“三巨两共”。(注:参见翁睦瑞《巨片四题》.《电影创作》,1991年第6期第62-64页。)
所谓“三巨”,即题材内容巨、形式结构巨和功能作用巨。题材内容巨就是巨片以对历史和社会具有重大典型意义与重要推动作用的事件与人物为题材,比普通影片可以描写更多的人和事,情节头绪多,人物关系复杂,内涵丰富多样,是一种以大写大之作(尽管巨片的题材内容再大也只能是对客观生活的浓缩)。形式结构巨就是巨片必须在结构上恢宏浩大,手法上多样统一,风格上雄浑壮阔。体现在作为物质载体的胶片长度上,就必须达到15本左右或更长些,这样才便于将巨首从普通长度(9本左右)的常规片中区分开来,使之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成为一种以长写长的巨片(尽管巨片中所反映的生活流程再长也只能是对实际生活的典型概括)。功能作用巨就是应能反映出特定历史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本质特点、基本规律和必然走向,能使观众比从常规片中得到更高级的审美愉悦,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
所谓“两共”,即“上下共赞,雅俗共赏”,即领导满意说好,一般观众也踊跃观赏称赞;不同文化层次和艺术鉴赏能力与水平的观众均能从观影中得到审美愉悦和思想教育。符合“三巨两共”要求的影片,如《莫斯科保卫战》《大决战》等,皆可称之为巨片。
二、名角、名片与观众心理
1.名角效应与名片效应
象文学名著一样,名角与名片往往代表着艺术的最高标准,引导着观众的审美方向,规定着电影的评判尺度。
在西方电影界评选的“世界级”电影导演中,英格玛·伯格曼先于费里尼·安东尼奥尼、戈达尔、雷乃等人获得了“当代世界电影第一导演”的盛誉。在苏联影评界认定的“当代世界三大电影导演”中,英格玛·伯格曼又先于费里尼、塔尔柯大斯基再次获得了“第一”。光是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英格曼·伯格曼就捧杯三次(1960年的《处女泉》,1963年的《沉默》,1982年的《芬妮与亚历山大》),更不用说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等许许多多国际电影节的有世界声誉的大奖,以及各级影评协会、报章杂志等评发的无数小奖。五十至七十年代,英格玛·伯格曼一统瑞典电影天下,甚至一统西方电影天下,他拍的影片,成了现代电影的典范。维姆·文德斯是德国青年电影第二批导演中的佼佼者之一,其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早在就学于慕尼黑电视和电影学院时拍摄的三部短片《银城》(1968)和《亚拉巴马:2000光年》(1969)和《同一名选手又射击了》(1969)中,即相当清晰地显露出来了。20余年间,文德斯拍摄过20来部长短不一的影片,最著名者除《巴黎·德克萨斯》(1984)外,还有《美国朋友》(1977)和《柏林的天空》(1987)。在某种意义上讲,三大影片不仅说明他创作主题的嬗变,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他作为一个有良知和胆识的电影艺术家内心历程和文化精神追求上的微妙变化,即“柏林——好莱坞——柏林”这样一个背井离乡而又回归故园的文化心理过程。七十年代以来,欧美影坛对文德斯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所拍的名片是,一直致力于挖掘现代社会异化现象挖掘的名导演,安东尼奥尼的最有个性的天才继承者,是精神分析学家兼诗人,是风格大家,是对电影神话和现实关系的冷静的剖析者,是欧洲经典电影文化当之无愧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在电影界,不仅艺术片能产生轰动效应,娱乐片也能产生轰动效应,并成为名片。从八十年代开始,一批七十年代后半期在电影界进行革命的“新潮派”的香港青年作家们,纷纷转入电影界,他们提倡和创作被称为“康复时代剧”的影片去争取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观众。他们分别去美国、英国学习电影制作,回港后消化融合,先以制片技术来提高影片制作艺术,然后再贴近香港人的生活,注视观众的审美嬗变,以体裁多样化来丰富银幕,重视娱乐性,如徐克、吴宇森、关锦鹏、许鞍华、章国明等导演的娱乐体裁作品,可谓好看又叫座,如徐克监制,吴宇森执导的《英雄本色》《碟血双雄》;许鞍华的《疯劫》《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都在观众中有较大反响,《投奔怒海》是轰动一时的“香港新浪潮电影的经典之作”,吸引了观众,占领了市场,使香港成为世界著名的电影王国之一。
与名片相似,名角在观众中产生的效应也是巨大的。法国当代电影的票房明星领衔者是杰哈德巴狄厄。现年45岁的杰哈德巴狄厄已拍片70余部,近年来,他主演的影片连连获奖,被誉为法国八十年代最佳男演员。他曾以一年主演6部影片而名扬国际影坛,而且佳作迭出。他主演的《佛罗伦斯的驼背人》荣获198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2年,又主演影片《在撒旦的天空下》再次荣获戛纳国际节金棕榈奖;1988年,主演影片《罗丹的情人》,1990年,他主演影片《大鼻子情圣》(又名《西哈诺》)竟一举夺得法国凯撒奖10项大奖,他本人也因主演该片而蝉联戛纳国际电影节和法国凯撒奖的最佳男主角奖,并引起了美国奥斯卡奖评委的关注。接着,他又推出了第一部用英语对白的《绿卡》,赢得了美国观念的喜爱。
2.名角、名片的审美魅力
名角与名片的出现,本身就代表着电影界的一种审美标准与尺度,给予观众以巨大的审美魅力,使观众通过观赏影片,得到审美享受,从而愉悦自己的身心。
名角需要具备一定的容貌条件,特别是女名角,大都要求脸型姣美,体态婀娜。但是,仅有丽质而缺乏风韵,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十分遗憾的,丽质是先天而来自然形成的,风韵或称气质却是演员经历、学识、表演积累中提炼出来的。丽质与风韵,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二者缺一,都不能成为名角。而日本电影界的名角山口百惠,则把丽质与风韵统一于一身。1974年,山口百惠在日本影坛脱颖而出,塑造清纯忧郁的少女形象,寄托着观众的美学理想,赢得了观众的崇拜,从1974年到1980年,她共拍摄影片14部,观众高达2800万人次(平均每部200万人次。观众最多的是《绝唱》,达240万人次)。
名角为了增加自己的审美魅力,还必须加强艺术修养,方能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初上银幕的德博拉·拉芬演完《鸽子号》和《一次不够》两部影片后,虽然意外地获得“罕见的清纯派女星”的称誉,但拉芬却觉得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一点深度也没有”,精神上感到很空虚惶惑。电影界前辈及时鼓励她“你不要为自己的前途担心,你在表演艺术上的前景是十分灿烂的”,并向她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在前辈的引导下,拉芬毅然离开家乡,远赴英国进修演技,从而奠定了她在影迷中的名角地位。
许多电影名角属于性格演员,能够扮演不同的角色,给观众提供不同的审美感受。美国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无论是在《第三个人》中饰演反面角色哈里·莱姆,还是在《公民凯恩》中饰演凯恩,无论是在《安倍逊大族》中饰演乔治,还是在《奥赛罗》中饰演奥赛罗,都把性格各异的形象饰演得栩栩如生,同时,又都充溢着刚毅、强悍的力度以及对人物心灵深层的揭示,具有强烈的审美冲击力。
在电影界,名角名片的诞生,都能形成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梁》,那酣畅的颠轿歌,那自然的男女情,那荒凉的外景和纯扑的人性,都有别于传统影片,使观众耳目一新,改造和引导了观众的审美欣赏,浇铸了观众新的审美趣味。
三、名角、名片与观众心理
电影是大众文化,由于名角与名片代表着电影的水平,在千千万万的观众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葛丽泰·嘉宝以非凡的表演技巧和迷人的容貌身材,受到几代观众的推崇,即使嘉宝四十年前的作品,至今仍然深受观众的喜爱。影院复映她的旧片时,嘉宝的名字就可以使影院门庭若市。观众崇拜嘉宝,以致她在《瑞典女士》中穿过的女王衣裙,被制片人拍卖,最初的标价是三千美元,即为原造价的三倍,最后竟被人以八千美元购得。嘉宝不喜欢签名,因此,她的亲笔签名信的价值,竟和美国林肯总统的亲笔信件同值数千美元。她的影响已超过电影本身,涉及到政治经济等领域。从1987年起,香港影坛出现了“周润发现象”与“周润发旋风”,风势持续不减。周润发的观众已是认人不认电影了。不管周润发演什么角色,只要看到他在银幕上出现就鼓掌,随着他的喜怒哀乐来渲泄自己的情感。有些影片拍得一般化,因为是周润发主演,票房收入竟然也能闯过千万元大关。由他主演的《八星报喜》,收入高达3800万港币,创香港电影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纪录。香港举办的电影金像奖,每次为颁奖都有公平与不公平的争论,但是对周润发获奖均无异议。名角与名片的出现,对观众的注意、感知、想象、情感心理活动,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1.期待心理
报刊杂志对名角名片的宣传,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即使影片尚未公映,也会引起观众迫切的期待心理。
为了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电影发行公司应掌握好影片的投放时机。所谓影片的投放时机,指的是一影片投放市场的具体时间。影片的投放时机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影片的“上座率”(经济效益),同时也涉及到影片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实现程度(社会效益)。
从观赏心理学的角度说,电影观念的期待心理既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也是起伏跳跃的。某一类题材的名片准备投放市场,可能因为题材独特、样式新颖,从而引发观众的期待心理和观赏兴趣。1994年中国以分账形式进口的十部大片的首部影片,美国华纳公司惊险动作名片《亡命天涯》,在京、津、沪、宁、郑、渝6大城市影院上影之前,由制片公司出资大作宣传,电视、广播、报纸、宣传车、宣传品……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攻势,终于唤回了观众。在电影市场连年滑坡的情况下,《亡命天涯》的上映却出现了少见的火爆景象。众所周知,现在好莱坞对一部本公司出品名片的宣传费早已超过成本的50%,目的也是为了引起观众对名片的期待心理,从而造成轰动效应,吸引观众走出家庭,离开电视,走进影院。
而我国前几年在名片的投放时机上重视不够,没有引发观众的期待心理。张艺谋拍摄的《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两片均因获得当年奥期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的提名而名噪一时,诱发了观众的期待心理与观赏欲望,却由于种种难以名状的原因不能及时在国内影院上映。等到开禁,影片已成“昨日黄花”,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计数。在此之前,《原野》《芙蓉镇》《孔府秘史》等名片,也有同样的遭遇。这必然影响名角名片经济益与社会效益的发挥。
2.信赖心理
市场上的名牌商品会使顾客产生信赖心理,促使顾客踊跃购买;电影中的名角名片也像名牌商品一样,使观众产生信赖心理,促使观众踊跃观看。
好莱坞天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侏罗纪公园》创下了近10亿美元房票记录,成为100年来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从狂暴的恐龙片《侏罗纪公园》到温情脉脉的《ET》《大白鲨》《法柜奇兵》和《魔宫传奇》,斯皮尔格编织悬念故事创造票房记录的本领一再得到证实。可谁想到就在全球掀起《侏罗纪公园》旋风的时候,斯皮尔伯格这位“科幻大师”又专注地执导他的《辛德勤的名单》,这是一部揭露纳粹暴行的史诗性影片。斯皮尔伯格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他最不擅长表现的纪实题材,是因为“最新的电影科技已完全在我的掌握之下,但人的故事永远那么迷人”。这位电影大师要向陌生的“人性”世界挑战,去塑造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到人的灵魂深处“探险”。由于观众对这位天才导演所导名片的信赖,《辛德勤的名单》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好莱坞另一位著名导演奥立佛·斯通执导的《生逢七月四日》《野史排》等名片,触及越南战争的各个方面,而《萨尔瓦多》描绘了发生在美洲残暴的战争屠杀。这些名片是斯通通过对战争的猛烈抨击,从而唤醒公众政治上的觉醒,甚至他拍的《华尔街》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关于战争的——商业界的战争。斯通所拍的名片,也赢得了观众的信赖。
电影观众对名角名片的信赖,也会呈现盲目性。如有些名角在某部影响中的表演并不出色,有些名导拍的一些电影并不精彩,观众受名角名导名气的影响,也会踊跃观看。这种行为的结果,将会使观众逐渐对某些名角名片失去信赖,甚至引起对冒牌的“名角名导名片”的反感。
3.认同心理
名角在冒出影坛地平线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发现、鉴定、认同,进而升腾的轨迹,而促成这一轨迹形成的是广大电影观众和舆论机构。
在世界电影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名角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无论是在电影的早期或以后各个时期,名角的诞生和观众在某种程度上的认同,都形成了极好的对应关系,它是电影和观众之间的理想纽带,因而名角所塑造的不同的艺术形象,不仅寄寓了观众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而且作为一种移情客体和交流客体,电影名角无疑是合适的对象。
电影名角的出现常常代表着一种时尚,是观众认同心理的具体体现。奥黛丽·赫本共主演了20余部影片,大多数都称得上是世界电影宝库中的魂宝,深受各国影迷的青睐。影片《莎勃琳娜》《战争与和平》中的轻歌曼舞令人目不暇接,《黄昏之恋》的“迷幻曲”,《第凡的早餐》的“月河”唱得人们如醉如痴,成为欧美流行得最广的电影插曲,充分显示了奥黛丽的音乐才能,在《俏人儿》中她和57岁的美国影坛舞王弗雷德·阿斯泰精彩的舞技相得益彰,表现了她深厚的舞蹈功底;而获8项奥斯卡奖提名的音乐剧影片《窃窕淑女》更是奥黛丽艺术才能之集大成者。奥黛丽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认同。奥黛丽在《罗马假日》中饰演安娜公主,剪着短发,高贵典雅。影片公映之后,“赫本”头风靡一时。许多年轻妇女都学着影片中安娜公主的样子把头发削得短短的;不少理发馆专理“赫本头”;欧美一些城市大街竖立有巨大的赫本头广告牌,一些男士站在牌前摄影留念。不仅发型,连赫本的服装、帽子、太阳镜都风行一时,连赫本消瘦的体型也使减肥美容业兴旺发达起来。
名角名片引起的观众的认同,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早些年,上映好莱坞名片《第一滴血》。由于名角史泰龙扮演的“兰博”十分出色,引起了一些青年影迷的认同。他们也佩戴“兰博刀”,身穿“兰博衫”,与“兰博”一样,采取暴力行动,危害社会。对于电影观众认同心理的消极效应,舆论界要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4.崇拜心理
在中外电影观众中,都有一批追星族。狂热的追星族将电影名角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电影名角则以自己的容貌与风度吸引着追星族的目光。
追星族的主流是十几岁的男女青年,他们知识尚少,阅历尚浅,但想象丰富。他们观影时看到银幕上的名角符合自己的理想,较易产生狂热的崇拜,崇拜的对象以异性名角为主。《鳄鱼邓迪》的男主角鲍尔·霍根患病时,澳大利亚的影迷为之牵动,他所住的医院每天鲜花堆积如山,大都是“评男人会”的女影迷送的。他们津津乐道于对男影星的容貌、气质、魅力打分。日本电影名角山口百惠已隐居多年,可影迷们仍在到处寻找她的住处。当他们得知山口百惠在某别墅居住后,便蜂拥而至,致使山庄人声鼎沸,殃及四邻。结果邻居们愤然到法庭起诉,酿成一场令人注目的官司。
影迷对明星的崇拜常常走向极端,甚至危及生命。斯里兰卡的电影名角阿玛拉纳加东曾弃影从政,后被政敌枪杀。死讯传出后,他的一位忠实的影迷来到灵堂,引火自焚。在日本,香港电影名角成龙的国际影迷总会拥有会员20多万人,成员主要是青年学生。成龙过生日,他们举行集会庆祝。成龙每次去日本领奖时,该组织事先就做好欢迎的筹备工作。他们看到成龙露面便会眼含泪花狂呼"JACK CHAN"(积奇陈)!成龙的衣服常常被影迷们扯破,会场的秩序也常常由于影迷们的狂热而搅得难以维持。日本15岁姑娘高桥淳子听说成龙要娶林凤娇为妻,竟悲痛得跳火车自杀身亡。面对影迷的狂热,成龙感慨地说:“任何明星都有结识女友和结婚生子的一天,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成千上万人的要求,这种痴恋式的影迷我绝对不欢迎。”
对于追星族,心理学和电影学家都进行过研究,认为这是对电影名角崇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方面可促进电影事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又会影响影迷的身心健康。
四、名角、名片的美学意义
文艺理论家普遍认为,风格是艺术成熟的标志,名角名片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都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风格的最本质涵义是艺术家的独创性,而独到性又涉及到艺术家对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独特认识与处理。名片的风格与名导的风格密切相关。美国三、四十年代一批走红的好莱坞电影导演如霍华德·霍克斯、希区柯克、普雷斯顿·斯特奇斯、奥逊·威尔斯等,在拍摄的名片《二十世纪特别快车》《长眠》《沙利文旅行》《公民凯恩》等,都较为鲜明地体现了自己的风格:霍克斯的情趣横溢、和善温和与结构缜密;希区柯克的悬念设置、情节发展的奇特惊险;斯特奇斯的尖锐讽刺和幽默诙谐;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高山下的花环》《老人与狗》等名片,集中体现了气势恢宏、思想深刻、抒情浓郁、构思精巧的艺术风格。
名片具有自己的风格,名角同样具有自己的表演风格。在卓别林的喜剧性格里,就具有特殊的风格。他扮演的流浪汉夏尔洛出身卑微而显得有派头,瘦弱胆怯而又蔑视礼法,穷愁潦倒而又善良慷慨,天生幼稚而又显得老于世故,让观众笑过之后,叫人感悟,发人深省。
具有艺术风格的艺术,都能给读者与观众以特殊的审美感受。名角与名片由于风格突出,同样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1.提供了审美典范
名角与名片,均具有特殊的风格,具有较高艺术水准,为电影观众的审美欣赏,提供了典型的范例。
1981年,美国电影名角梅丽尔·斯特里普在英国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同时扮演了两个时代不同、性格迥异的女性。导演卡霍尔·赖茨冒说:“斯特里普是出色的,她能深入片中人萨拉的内心世界,用嘴说出她的所作所为,用眼睛说出她的所思所想。”在阴暗、寂寥的防波堤上,身披深棕色斗蓬的萨拉,回头一望时,那充满恐惧、愤怒、性感和热切的目光,几乎成了这部影片的标志。在摄机转动之前,导演告诉斯特里普,在这一刹那“你必须感到你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女人。”斯特里普做到了,她扮演的萨拉是震撼人心的。1982年,她在《索菲的选择》中,饰演女主人公索菲,又一次以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表情的细微变化,牵动着观众的心,由此,她获得奥斯卡最佳演员奖,金球奖及纽约的影评家协会最佳女演员奖,赢得了观众的衷心爱戴。
名角能够为观众提供审美典范,名片同样能够为观众提供审美典范。意大利著名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1942年起开始作电影编剧,他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游击队》(1946)和《铁石心肠》等经典名片的编剧之一。1954年他执导的影片《道路》,也是其艺术道路上的惊世之作,此片为费里尼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此后的《卡比利亚之夜》(1856)、《甜蜜的生活》(1960)、《8[1/2]》(1963)的成功,使他跻身于世界电影大师的行列。在世界电影界,费里尼代表了一个富有创意、离奇而又才华横溢的意大利形象。他完美地继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大师罗伯特·罗西里尼和维托利·德西卡所开创的执着关注现实、关注现代人的命运的意大利电影艺术传统,所拍电影,大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2.建立了审美理想
由电影名角主演的名片,能历经过几十年而长盛不衰,获得一代代观众的赞赏,其中必须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与艺术原因。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林·威尔斯曾说:“当一种娱乐形式吸引了那么多人,产生如此强烈的兴趣时,我们就可以设想,它定是适合了人类心理的基本需要和幻想,从而反映了我们自己的某些东西——我们的天性和动机,从此来检查它的内容应是不无道理。”(注:格林·威尔逊《表演艺术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名角与名片能赢得观众的普遍欢迎,在于它们符合观众的审美理想。电影观众的审美理想具有民族特征、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首先,它是随着电影艺术的产生而形成的,是电影艺术的产物;其次,观众的审美理想是观众既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又意识到电影艺术的一种认识活动;第三,观众的审美理想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而变化,由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入完美的境界。
各个时期名角与名片的产生,都是电影观众审美理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日本电影名角山口百惠就迎合了观众的审美理想。观众看银幕上的山口百惠,开始时并不觉得她特别漂亮,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山口百惠能把角色内心中的最隐秘的情感,都表露出来,做到了外表美与内在美的完整统一。她不是明艳华贵的牡丹,而是淡雅含羞的腊梅;不是引吭高歌的云雀,而是声声啼血的杜鹃;不是普照万物的太阳,而是薄云遮掩的月亮,完全符合观众理想中的东方少女的美学标准。
3.改变了审美定势
所谓审美定势,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模式。审美定势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同时它又阻碍着艺术的创新。名角与名片对电影观众的审美定势进行了修正与改变。
波布克在《电影元素》一书中,对欧洲一些著名导演执导的电影名片的创新问题,作过对比分析。他认为法国的雷纳构图仿佛漫不经心,影像似乎就要溢出画框,照明是扩散的,象是自然光柔和的灰色调充满每个角落,创造出特有的浪漫情调和诗意的氛围;瑞典的伯格曼的场面构图十分严谨,并富有戏剧性,强烈的黑白对比,很少过渡性色彩,显出他的深邃、复杂而颇具哲理的风格特点;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尼的画面风格别具一格,有时似乎杂乱无章,对比几乎完全消失,天空大地似乎融为一体,皮肤和形体的色调同他们周围的元素十分接近。在镜头运用上,雷纳频繁采用切入闪回镜头表现过去,安东尼奥尼主要采用长镜头,一气呵成,自然流畅。这些导演执导的名片,都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不同于前代或同代的作品,改变了电影观众的审美习惯。
在中外影响史上,有些电影刚刚公映时,由于创新意识较强,普通观众会感受看不懂,认为不好理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与介绍,观众不仅看懂了,而且公认为是名片。我国新时期崛起的以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田壮壮、吴子牛、张泽鸣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他们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强调创作的个性化,运用独特的电影造型语言,表现现实与历史生活的中纷繁现象与深层哲理,改变了观众的审美定势。如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以雄浑凝重的电影语言来描绘黄土高原的荒凉和民情风俗的纯扑,探索民族的命运,预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这部名片无疑改变了电影观众在长期的电影观赏中形成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模式,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审美思路。
标签:电影节论文; 电影论文; 侏罗纪公园论文; 教父论文; 犯罪电影论文; 恐怖电影论文; 剧情片论文; 美国电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