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论推动新实践——十届全国政协理论创新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国政协论文,理论论文,述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明确提出人民政协理论,注重政协理论研究和建设,用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十届政协工作重要特点和亮点。
推进人民政协工作,有理论问题、认识问题、实践问题。从大的方面说,主要还是理论问题,理论没有搞清楚,工作就很难开展。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王忠禹强调,“只有从理论上讲透彻了,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十届以来,从全国政协到各级政协组织都积极把理论研究纳入全局工作之中,紧密联系履行职能的实际,不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从而使工作不断创新。
人民政协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伴随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的深入人心和贯彻落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式在正确的航线上继续前行。
“五个契机”
“十届政协以来,人民政协的理论建设抓住了五个重要契机”。全国政协秘书长郑万通指出,以这五个契机为基点,人民政协理论建设步步深入,声声夺人,呈现出鼓舞人心的良好发展态势。
第一个重要契机,2003年到2004年上半年的政办章程修订。
随着人民政协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级政协组织在履行职能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创新和指导,修改章程在十届政协一开始便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修改章程的过程,历时一年,五易其稿。全国政协常委会始终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先后召开了三个片会,31个省区市党委和政协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对章程修改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还征求了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专家学者以及长期从事人民政协工作的老同志等多方面的意见。
通过修改章程的工作,不仅了解和掌握了各方面对修改章程的意见,而且促进了整个政协系统对政协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调研和讨论。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指出,修改章程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研究理论、深化认识的过程。
2004年3月1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全体会议上表决通过。
新修订的政协章程,有22处较大改动,都是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表述更加完善、准确清晰。它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的丰硕成果,实际上是一次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成果的大总结和大展示。
第二个重要契机,2004年8月全国政协召开的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暨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
回顾邓小平同志对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大力推进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将人民政协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全国政协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 100周年暨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的主题。
贾庆林主席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这次研讨会的理论成果。在讲话中,他深切缅怀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的杰出贡献,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认真汲取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的人民政协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创立和发展的人民政协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内容。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贾庆林主席在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政协理论”的概念,同时指出“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是—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人民政协理论概念的提出和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的思想体系的确立,为新阶段人民政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人民政协工作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三个重要契机,2004年9月在纪念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庆祝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重申,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和关心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方针政策,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他全面总结了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明确指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开展人民政协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基本要求。他在讲话中强调,“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人民政协各项建设的首要位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人民政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开创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他特别强调要大力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为人民政协事业更好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党中央要求“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首位”,号召“大力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人民政协理论建设的重要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全党全社会重视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的局面的形成。
第四个重要契机,2006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颁发。
2005年,按照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要求和指示精神,全国政协组织了地市级以上政协开展了对各地贯彻中共中央1995年批转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情况的大检查活动。各地政协按照要求,自上而下联系实际进行了检查总结。贾庆林主席和多位副主席分赴各地进行调研。全国政协集中了各级政协组织、各政协参加单位以及广大委员的实践经验和政治智慧,在大讨论、大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意见和建议,为2006年2月以中共中央文件形式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成为指导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不仅对全面推进人民政协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且以一系列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论断,回答了政协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政协理论。
《意见》强调,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积极组织并大力推动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把人民政协理论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计划,形成有利于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为此,《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强调落实《意见》关于把人民政协理论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学计划的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宣传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各级政协组织履行职能的情况,努力创造全党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
《意见》是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五个重要契机,2006年12月全国政协成立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并召开首次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
贾庆林主席在会议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人民政协理论是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相互贯通的科学思想体系。”强调这个思想体系,回答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指导思想、政治基础、主要职能、工作原则、自身建设等基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是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由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召开的这次理论研讨会是人民政协理论发展历史上首次高规格的、大规模的学术盛会,共收到来自各方面的论文近400篇,内容涉及人民政协产生的理论依据,人民政协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政协主要职能和自身建设、人民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等诸多方面。
研讨会上,各级政协领导、政协工作者和著名高校、社科研究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就有关人民政协的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协商民主、民主监督、界别建设等成为大家的焦点话题。
把人民政协这个民主形式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联系是这次会议的一个学术亮点。专家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如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提倡兼容、中庸的处世方法,注重联系、整体的思维方式,强调个人与集体、社会与国家相互联系统一的思想观念等。
从法学的视野探讨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是会议的另一个亮点。专家认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法治化的具体体现,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应进一步完善我国宪法关于人民政协的表述,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国家政治架构中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政协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上大有可为这个观点成为与会者的共识。有人指出,存在矛盾和问题是社会的常态,社会主义和谐不是无差别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不是要消灭所有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关键是能够提供—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社会机制。人民政协应通过完善政治协商机制、民主监督机制、与群众联系机制,实现社会各界有序的政治参与,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这次会议是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表明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正向着更加科学、更加专业、更加开放的方向健康发展。
搭建平台
成立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是全国政协党组 2006年工作要点所确定的重要任务。在筹备过程中,得到贾庆林主席、王忠禹常务副主席和各位副主席自始至终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他们对于研究会和人民政协理论建设寄予厚望。
贾庆林主席指出,成立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组织广大政协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研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规律,对于更好地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和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的人民政协工作,开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在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成立前后,已有19个省级、副省级政协在当地成立了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一些地市级政协也筹建了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
各地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的纷纷成立表明,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的组织体系已经形成,促进理论研究交流的机制和平台正在逐步构建。
今年1月,作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学术宣传的平台和阵地,由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和中国政协杂志社联办的《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试刊出版发行。目前已经出版三期,其中一些重头文章反响强烈。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的文章,论述了人民政协理论与统一战线理论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指出,人民政协理论又独具特色。她强调,要推动理论创新,实现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的新发展。
周铁农副主席关于《协商式民主与人民政协》的文章认为,协商式民主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人民政协是实现协商式民主的主要渠道。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更加体现协商式民主的政治优势。
在《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一文中,罗豪才副主席指出,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人民政协运行的机制、活动的方式和遵循的原则,同软法的特征、适用原则和条件相当吻合,从软法的角度来研究人民政协理论,或许是一个新的视角。
李蒙副主席的文章着重强调,要正确认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性质和作用,深刻理解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关系,积极推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工作实践。
《会刊》第一期还发表了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的文章《民政协与协商民主》。李君如认为,人民政协是实行协商民主的主渠道和主要形式,但并不等于它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这个身份和地位,而是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推动人民政协成为协商民主的主渠道,成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
《会刊》第三期登载的北京大学金安平教授的《协商民主不应被误读》一文,对于准确界定“协商民主”提出了新的观点。金安平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根植于中国独特的历史与现实的政治资源之上。因此,以西方“审议民主”为基本模式来改造和构建中国的民主模式,显然是做不到的,而只能够说西方“审议民主”的理想可以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某些借鉴和启发。
与此同时,一支“内脑”“外脑”相结合的人民政协理论研究队伍正在形成。他们既有政协系统内善于进行理性思考的实际工作者,也有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科学院和重点高校的理论工作者;既有学界权威,也有年轻博士研究生等新锐。他们以研究会为平台,以《会刊》为阵地,推动着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向更高的学术水平发展。
平台有了,阵地有了,队伍有了,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呈现勃勃生机。
“坚持以重大课题为纽带,把全社会研究人民政协理论的力量整合、凝聚起来。”郑万通秘书长强调,要加强与相关部门、与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使研究会成为“人民政协理论工作者之家”,不断产生有分量的、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的研究成果。
理论的生命在于实践
理论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观点是实践,人民政协理论体系的产生、发展和研究同样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对政协工作的现状、历史和未来走向的准确把握;离不开对政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积极探索;离不开对政协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认真研究。
另一方面,理论的生命在于指导实践。把来源于实践的理论转化为推动实践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理论探索活动的最终使命。
不能想象,一个理论研究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的地方,各项工作能够开展得生机勃勃、有声有色?!人民政协理论创新理应走在前面,理应是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实践的产物,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成果也理应重新回归推动实践。
十届政协以来,随着一次次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探索热潮的掀起,学习、宣传、实践理论的活动也一步步深入。
在每次热潮中,各省区市党委通过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报告会、中心组学习会等多种方式,学习宣传贯彻中央文件精神;一些省区市党委还专门召开政协工作会议,对加强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工作做出部署。各地政协组织也结合本地的具体实践,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成果和新鲜经验,通过研究和思考,在许多关系人民政协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
所有这些工作,都极大推动了政协理论的教育和普及,推动了各方面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了解,为政协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随着一批批重要的政协理论研究成果在社会上的传播,人民政协的社会影响正在扩大。
从工作观念到工作思路,从制度创新到机制创新,人民政协理论的创新成果正在贯彻到人民政协事业的全过程,落实到人民政协工作的各方面,引导着政协事业的发展。
——关于“协商民主”的广泛讨论,使人们更加理解“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性意见”这两种民主重要形式互为补充的科学性;
——关于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规律的系统探索,使人民政协的制度建设有了更为科学的指导,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途径更加宽泛,举措更为扎实有效,在党委政府重大决策中的作用更加显现。各级政协的专题协商会、专题议政会、民主恳谈会等政治协商的形式不断创新,日益得到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关于“人民政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入研究,使人民政协在新形势下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更为清晰。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人民政协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正在大有作为;
——关于自身建设的理性思考,已经成为搞好政协自身建设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加强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发挥政协各个界别的作用,提高委员作为履行职能主体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政协机关建设,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素质,都业已成为各级政协扎实推进的行动;
……
放眼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事业,认识在统一,合力在形成,广大政协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投身理论研究的激情和创造活力日趋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