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欲掀书刊市场红盖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刊论文,外资论文,红盖头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的承诺,从2003年起,我国的图书报刊分销市场将逐步开放。所以,2003年将会成为外资进军中国书报刊发行业的元年。
从现状看来,中国的书报刊市场还没有作好迎接外资进入的准备,其中不仅是组织上的准备,还包括游戏规则的创建和仲裁。
在这件事上,中国的书报刊市场很像中国的汽车工业,是被排在需要倍加呵护的幼稚工业之列的。这个排序应当说并没有错。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书报刊市场仍然是一个竞争很不充分的市场,我们还有许多非常紧迫的事要作。时间对于中国的书报刊市场来说,是个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为了这个,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时达成的协议,我国图书报刊分销市场开放,有一个为时五年的保护期。
一年前,人们充满了这样的担心:一直在汽车市场上上演着老鹰抓小鸡的中国汽车业,一直被作为幼稚工业,躲在一系列“特别保护”的政策的卵翼之下的中国汽车业,如何应对日本、韩国、美国、德国这些如虎似狼的汽车大国开进中国?
当时,许多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对此都发表了忧心忡忡的看法:2002年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将是一个严寒的冬天。他们自我安慰地说:中国汽车业不是还有五年的保护期吗?也就是说,还有五年的时间可以抵挡一阵子,不会马上垮下来的。
出人意料的是,2002年的中国汽车业,简直就像冲入美国NBA的出尽了风头的状元秀姚明!
谁又能说,发生在2002年中国汽车业身上的故事,不会发生在2003年的中国书报刊发行业身上?
按照这个时间表,也就是说,在加入世贸1年后,我国将开放五个经济特区和八个大中城市的市场;3年后,零售市场全部放开,此后开放批发市场;5年后,不再对外资进入的数量、范围和股权进行限制,市场完全开放。
读了这个时间表后,不知你该作何想?
你会不会有一种迎娶新娘的花轿已经到了门前,鞭炮声、鼓乐声欢声震天,可新娘子还没打扮好的感觉?最要命的是,那双好好可爱的绣花鞋,居然找不着在哪儿,我的娘哎,这可让我怎么出门嫁人,怎么去见我的郎?
脆弱的中国图书出版业
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已脆弱到如此程度: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几乎是靠出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类书藉在养活着。
此类图书的出版总数竟已占到全国图书出版份额的80%!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类书藉2000年的销售额高达273亿元,为全国除此而外的其它图书销售总额的350%,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类书藉销售利润为全行业平均利润的520%!
说透了,中国的图书出版业是靠教材的专营和绝对的垄断活着,也正是如此,中国的出版业暂时还不承诺对WTO的开放而仅仅承诺图书销售业的开放。
可我们能不为此而深感忧虑吗?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中小学教材的价格呈高速增长,二十年前,每年中小学生开学,缴纳的课本费不超过10元,而2002年普遍达到了200~300元。是二十年前的二三十倍。而在此期间,中国人的平均收入增长不过10倍。
教材的上涨失控,引起了23000万的学生及家长们的不满,加重了学生及家长的负担,提高了贫困地区的失学率。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2001年10月12日,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出版总署联合下文,决定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价格比2001年秋季平均降低5.69%(比2001年春季降低13.33%),降价的总金额达到6.42亿元。
图书销售严重萎缩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组数字,研究一下这组数字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美国人均CNP(年收入)35000美元,人均年购书金额(90美元)所占CNP比重为0.37%。日本人均CNP(年收入)30000美元,人均年购书金额(93美元)所占CNP比重为0.38%。中国人均CNP(年收入)900美元,人均购书金额(3.1美元)所占CNP比重为0.36%。
这样看来,中国人在买书上并不比美国人、日本人吝啬。可中国人买的书却比美国人、日本人少得多。
2000年中国的出版业共出版图书142276种,按说这也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可销量却逐年在下降。1999年比1998年下降4.8%,2000年比1999年再下降4.3%。表面上看,降幅还不算很大,可实际上问题非常严重。因为这个数字不能正确反映出版业的萧条,这样的数字是在教材类书藉生产的销售大幅上扬的情况下取得的。
我们能不为我国的图书出版和发行业担忧吗?
新华书店与邮局面临挑战
外资进入中国书报刊发行业,对新华书店与邮局在书报刊发行的垄断地位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图书发行上,尽管被称作“二渠道”的民营书店早已切分了被新华书店垄断了多年的图书市场,并牢牢地占有了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可由于政策上的种种限制,例如,民营书店仍不允许从事一级批发,不能成为某种图书的全国总代理。所以,至今民营书店未能出现能在图书发行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发行航母,基本上都是些游兵散勇,就其实力和规模,都不能成为外资的竞争对手。
相反,他们将成为外资收购、兼并的首选目标。他们会成为外资老虎眼里味道鲜美的兔子、驯鹿和羔羊。而新华书店由于拥有教材及教材类图书的专营权和极低的库存成本以及发行成本而形成的丰厚利润并没有生存压迫,所以至今新华书店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被肢解,或兼并,或破产,或被收购,致使新华书店成为生存奇迹的恐龙。
这不能不让人要问:福耶?祸耶?
邮局的情况与新华书店的情况惊人地相像,由于邮局的地位的不容挑战,“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所以,邮局仍保持着其在物流、信息流、现金流的强大地位。邮局尽管已没有了改革开放前的霸气,尽管在盈亏一线天的钢丝上摇摇晃晃,趔趔趄趄,但在报刊发行市场上,它仍是匹怎么着都比马大的瘦骆驼。
尽管它由于一次又一次的决策失误而失去了一块又一块的市场,它的市场一缩再缩,并使它的竞争对手步步进逼。可它的由于五十多年的垄断所形成的庞大的抹香鲸似的身躯,仍使它有恃无恐,并没有在经营的价格决策上变得聪明些。
尽管中国有近半数的报刊都在自办发行,自办发行的网越拉越大,也许有一天这些局域网有可能结成一张可以在报刊发行上和邮局对抗的天网,但至少现在这张网还未能形成,也未见雏形。
权威统计的数字显示,2001年全国发行图书156亿册,发行报纸350亿份,期刊杂志29亿册,总营业额接近660亿元人民币。
这个市场很大吗?绝对数很大。这个数字很辉煌吗?如果用我们巨大的人口基数一除,再作以历史性的、世界性的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你就会发现,这个数字并不那么辉煌,甚至与我们的经济发展程度很不相称,远未饱和。而且,我们的图书报刊市场还是个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在这个市场上的现状是:邮政局和新华书店依然是分销的主渠道,由于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他们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亟待提高,而各报刊社自办的发行公司和民间投资的发行企业,普遍规模偏小,难以形成全国性的分销网络。
2002年12月16日,中国期刊协会完成了一份报告,这份准备递交新闻出版总署的报告提出了进行体制改革、组建大型发行集团的建议。事实上,在此之前,组建图书报刊大型发行集团的工作已经展开。
中国期刊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伯海告诉新闻界:“中国出版集团成立以后,很快就成立中国发行集团,发行集团成立后还要成立报刊集团。此外,香港泛华正在和《人民日报》组建一个大的发行集团,估计投资将达11亿。”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经组建了38个报业集团,7家出版集团,1家期刊集团和5家发行集团。未来5年内,我国的新闻出版集团将达到100家以上。
外资会带来什么
外资已经来到了我们的家门口。
那么,外资会给中国的书报刊市场带来些什么?
可以肯定,挟巨大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的外资进入将极大地繁荣中国的书报刊市场。他们将成为中国书报刊市场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
试举一例,我们到新华书店去买一本我们所需要的书,例如我刚刚到新华书店去买一本高中二年级所用的政治课本下册,我跑遍了西安市所有的新华书店,均被告知无书。因为独揽课本总发行的新华书店在课本的发行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多一本都没有。你到哪里去买?
可在国外的书店,他们会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里从电脑里找出这本书,并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将此书印刷装订好,递送到您的手里。这在我们的新华书店里可能吗?这在技术上并不困难,可他们想过这样作挣钱吗?
外资的进入首先受益的是一大批办得很好的、却“叫好不叫座”的期刊和报纸。
被外资首先看好的是中国的期刊业,他们的目光早已盯准了中国的期刊业,他们的先头部队已经在试探水深水浅,水热水凉。
他们所看中的是这种很有潜力的广告载体,在中国未来的二三年间,会有很大的发展“钱”景。也许,很快有一批每期发行不过三五万册的期刊,在经过重新包装和改造之后,能通过外资的发行公司和他们所建立起来的网络,迅速地翻过每期十万册大关。这件事很可能就发生在2003年。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告诉记者,尽管新的《外资进入图书报刊分销领域管理办法》还没有正式公布,但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的多家公司,已向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设立合资企业的申请。
贝塔斯曼直接集团亚洲区总裁艾科告诉记者:“我们可能以后会更容易、更快地进入北京,也可以在全中国去发展。”
柳斌杰副署长表示:“先进的技术、理念可以带进来。这些东西对我们现在的发行队伍、销售人员那肯定是要带来很大的冲击,我们现在一些落后的发行企业甚至会被淘汰或者被人家兼并收购。”
据报道,由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外资进入图书报刊分销领域管理办法》已经制订完毕,从2003年元旦开始实施。
该管理办法规定,中外合资成立图书报刊分销企业,中方须绝对控股,并对外方进入该业务的申请程序,注册资金、营业面积都做了具体规定,要求比国内企业要高。
2003年有许多让我们充满期待的事,2003年灿烂的星空中,有一颗明亮的冉冉升起的新星,那就是2003年将成为外资进军中国书报刊发行业元年。
标签:新华书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