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处理系统调试过程中,通过在多介质过滤器入口投加PAC ,将产水SDI控制在4以下。但是在投加PAC后对下游反渗透设备造成了污染。经过对PAC投加量的调整优化,确定了在PAC的投加量为1.5ppm,在保证多介质过滤器投运时产水SDI迅速合格的同时,又能避免对下游反渗透设备造成污染。
关键词:多介质过滤器 直流混凝SDI 反渗透 调试
1.可能性原因分析
取原水水质检测与设计水质对比,原水水质符合设计水质;过滤器内部检查,结果显示内部无烟煤及石英砂符合标准,并且未发生乱层现象。
先后采取措施,将原水箱排空人工对原水箱内部进行了清理,防止由于当地气温高微生物滋生造成SDI不合格;对多介质过滤器进行大流量的反洗,避免过滤器自身的清洁度对SDI的影响;将两台过滤器串联运行,进行多重过滤。经过调整发现,过滤器产水SDI未发生明显降低。
4月14日及4月15日在多介质过滤器入口处取水样,通过小型絮凝试验,取水样500ml,实验室天平精确到0.1mg,加入PAC:48.8mg/L,PAM:19mg/L,此时发现水中有较多的絮状物,判断原水中存在的微小硅胶体是造成过滤器产水SDI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2.过滤器入口投加PAC试验
在过滤设备进水管道上添加混凝剂,在管内形成絮凝体,完成混凝过程,进入后续过滤设备,此过程即为直流混凝。
利用现有的设备,对现场的加药管道进行改造,采用在多介质过滤器入口添加PAC,通过调整不同的PAC的投加量,对过滤器产水SDI及其周期制水量之间的影响。
结论:经过试验,当PAC的投加量在4.5ppm时,相比加药量3.75ppm效果略好。从设备投运至产水合格所需时间约20min,且在合格产水周期内SDI较稳定,因此将多介质过滤器入口PAC的投加量暂定为4.5ppm,可根据过滤器产水SDI及周期制水量,允许小范围的调整。
经过对PAC投加量的试验,多介质过滤器的产水SDI已降至4以下,并能够维持较长的合格运行周期。
3.PAC投加后一级反渗透产水量下降
自5月31日将PAC的投加量调整完后,系统一直在PAC投加量4.5ppm下运行。多介质过滤器产水SDI均维持在在2~4之间,产水浊度在线仪表显示在0.03~0.05NTU。当多介质过滤器产水SDI升至4以上时即进行反洗,反洗后过滤器即可回复性能,过滤器的周期制水量为1000~1200m³。
在多介质过滤器入口开始投加PAC后,发现一级反渗透的产水量在高压泵维持相同频率时逐渐下降。在维持相同产水量时,一级反渗透的入口压力由初始的7.6bar升至12.5bar,段间压差由0.6bar下降至0.2~0.3bar。由于正值项目用水高峰期,设备一直维持运行。截止到8月3日,A、B侧反渗透入口压力均维持在12.5bar运行,一级反渗透A侧产水量降至8m³/h,B侧降至10m³/h。反渗透一段产水电导25~35μs/cm,二段产水电导500~600 μs/cm。
8月12日,准备对一级反渗透A侧进行化学清洗,由于阿曼当地化学药品采购周期较长,因此仅采用氢氧化钠与盐酸对反渗透进行清洗。反渗透的一段及二段分别经过低流速清洗→浸泡→高流速清洗,先碱洗后酸洗的方式进行清洗。
在采用氢氧化钠及盐酸清洗期间,每30min检测一次溶液的PH值,与清洗液初始PH值相比变化不大,并且清洗溶液颜色澄清,无明显悬浮物。
一级反渗透A侧化学清洗结束后,重新调试投运。在将高压泵频率、入口压力及回收率调整至初始参数时,一级反渗透的产水量、入口压力及段间压差均有非常明显的恢复,其产水量由初始的32.5m³/h,恢复至30.5 m³/h。
一级反渗透B侧,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了清洗。化学清洗结束后重新调试投运。将高压泵频率、入口压力及回收率调整至初始参数时,其产水量、入口压差及段间压差均恢复至初始值,产水量恢复至额定的32.5m³/h。
化学清洗后一级B侧较A侧恢复较好,原因分析应是在系统调试初期多介质过滤器产水SDI不合格时,采用A侧进行产水的时间长于B侧,因此,较多的悬浮物及胶体沉积在反渗透膜上,部分沉积物仅通过氢氧化钠与盐酸并不能被充分清洗干净。
随着反渗透设备的投入运行,发现在投运12h内,一级反渗透A、B的产水量均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下降。9月3日将一级反渗透A侧二段打开,发现二段反渗透膜的进水侧有白色沙质沉积物,并将多介质入口PAC投加过量作为问题的主要解决方向
4.过滤器入口PAC投加量的优化调整
4.1 将絮凝剂投加量调整至3.3ppm,观查设备运行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截止9月10日,为维持额定产水量,RO运行时入口压力持续上调,多介质过滤器产水SDI合格,周期制水量无明显变化。
9月11日,采用PH=12碱液对一级B侧RO进行清洗,9月12日采用PH=2酸液对一级A侧RO进行清洗。化学清洗结束,一级反渗透A、B侧正常投运后,将入口压力调整至初始值,A和B侧额定产水流量均有较好的恢复。随着设备运行,在不调整一级反渗透入口压力的情况下,短时间内产水流量均有明显下降。
4.2 9月15日,将絮凝剂投加量调整至2.3ppm。检测多介质过滤器的产水SDI合格,无明显变化。
9月16日,用PH=2酸液清洗B侧RO,产水流量恢复,但是RO产水流量仍然继续下降,二段产水电导率上涨明显,大约每天上涨20%,最高升至550μs/cm。
4.3 9月18日,将絮凝剂投加量调整至2.0ppm,检测多介质过滤器产水SDI=2.9,产水合格。
4.4 9月19日,10:00停止絮凝剂的投加,15:00测过滤器产水SDI=1.5,24:00检测SDI=1.1,一级反渗透的产水流量和产水电导率无明显变化,趋于稳定。
9月20日,08:00检测多介质过滤器产水SDI=1.0;10:00时SDI=4.2,观察SDI膜片发黄;14:30检测SDI=3.7。
对多介质过滤器进行反洗,反洗结束后正常投运,絮凝剂停止投加,发现过滤器的产水SDI不能降至4以下。
4.5 9月21日,将絮凝剂投加量调整至1.5ppm。随着多介质过滤器及一级反渗透一个月的运行,其多介质过滤器产水SDI在保证合格的情况下,一级反渗透的产水量未明显降低,二段产水电导未再持续升高。因此将PAC的投加量最终定为1.5ppm。
结果分析:通过对一级反渗透的化学清洗,酸、碱溶液对清洗后产水量的恢复均有明显的效果;逐渐减少絮凝剂的投加量,一级反渗透产水量的衰减也有减缓的趋势。因此,可判断在多介质过滤器入口添加的絮凝剂,有部分未被过滤掉,透过床体进入下游到一级反渗透。随着设备的运行,反渗透膜被堵塞,反渗透的产水量下降,而反渗透二段膜被严重堵塞,造成产水电导超高。
5.结论
在多介质过滤器前投加PAC作为絮凝剂,PAC水解后会与微小的胶体和颗粒结合,聚集成大团絮凝体, 因此可被填料介质截留住。此种凝絮在使多介质过滤器的孔径指标降低时,依然能发挥出色的过滤效果。当絮凝剂投加过量少许时,絮凝剂过量部分的絮凝体之间会发生自凝聚,生成更大颗粒,可更容易被过滤过程截留住。但应注意的是, 如果絮凝剂投加过量, 非常大可能性絮凝体将透过过滤器,进入到后续设备沉积在反渗透膜表面,从而污染反渗透膜元件。
5.1多介质过滤器前,采用管道直流混凝方式投加PAC的控制难点:
在实验室进行絮凝试验时,当形成肉眼可见的矾花时,所添加的PAC量均远大于实际运行中的添加量。而实际过程中,投加少量的PAC形成的是微絮凝作用,然后再利用多介质过滤器填料的过滤作用将其中的微小絮凝体去除。因此利用模拟实验得到的絮凝剂投加量仅供参考。
在多介质过滤器前通过直流混凝投加PAC,过量投加PAC对下游反渗透设备的影响,并不能够迅速的体现。当发现下游反渗透产水量降低及二段产水电导率升高时,反渗透膜已经被污染了。
在多介质过滤器前通过直流混凝投加PAC的初期,先采用2~4ppm投加量运行,运行几个产水周期后(此周期会因为内部填料的差异,而不同,因此不太容易确定),可适量的减少PAC的投加量,并加强对过滤器产水SDI的检测,防止不合格水进入下游反渗透设备。如果过滤器产水SDI合格并且稳定,可适量降低PAC的投加量,达到既能保证过滤器在投运时产水SDI快速合格,具备合理的产水周期,而且又能保证不会对下游反渗透设备产生污染的平衡。
介于此调节过程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会延长整个系统的调试周期。
5.2多介质过滤器调试的注意事项
调试前要求安装单位将上游的水箱内部清理打扫干净,有条件的话利用清水进行冲洗;安装单位对管道及罐体打压时,采用清洁水源,并对管道进行冲洗,以防管道安装过程中内壁沉积的大量灰尘在进水后沉积,提高系统管道内部清洁度。
多介质过滤器在调试初期缓慢的调整反洗流量,进行大流量反洗,将过滤器内部填料上的灰尘及杂物冲洗干净,提高过滤器自身的清洁度。
在多介质过滤器设计有原水预处理的情况下,应对预处理加强监督。随着原水水质和处理水量的变化及时调整药品投加量,以提高预处理产水质量,从而降低由于原水预处理效果差,造成后续设备产水不合格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吉卫 电厂补给水反渗透系统的优化运行与清洗[J]-清洗世界,2010,26 (3):28-35
[2]丁恒如 工业用水处理工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65
【作者简介】王奇:青岛华丰伟业电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从事化学调试工作;冯威:青岛华丰伟业电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阿曼二期项目经理。
论文作者:王奇,冯威,韦丽秋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4
标签:过滤器论文; 反渗透论文; 介质论文; 产水量论文; 入口论文; 絮凝论文; 周期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