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专业设置与建设_教学设备论文

技校专业设置与建设_教学设备论文

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工学校论文,专业设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技工教育是对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职业定向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专业教育。技工学校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因此,专业设置与建设是技工教育的生命线。

一、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原则

专业的设置和建设是技工教育服务于经济的切入点,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建设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需要和自身的办学条件,着重把握方向性、科学性、规范性三个原则,做到长短结合,宽窄结合,现有专业拓宽、改革与新设专业结合。

1.方向性原则

技工学校专业设置必须围绕经济、面向社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都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原劳动部《关于深化技工学校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技工学校要按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拓展培训领域,服务于全社会。”这是技工学校的办学方向,也是专业设置与建设的终极目标。当前,国有企业转化经营机制,迫切需要有一技之长、一专多能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社会上第三产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高科技产业、乡镇企业、私营经济正在迅速崛起,非常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征。技工学校的服务领域应从面向国有企业扩大到面向社会,学校应在发展趋势中捕捉目标,找准对接点,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范围,扩大专业覆盖面。技工学校不仅要培养技术工人,也可培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因此,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应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地方支柱企业和基础产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优先为支柱企业和基础产业服务。

2.科学性原则

社会需求是设置和调整专业的基本依据。学校新设专业,要在认真研究社会就业趋向与社会人才实际需求的关系,充分利用职业检测提供的信息,经过充分论证后确定。在面向经济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的同时,要注意社会的不同时期,需要不同规格的人才;注意社会接纳能力,坚持科学态度,保持清醒头脑。既要掌握宏观,开设“长线”专业,又要掌握微观,根据阶段特点,开设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适应性强的“短线”专业,进行专业滚动,以此作为对“长线”专业的补充。即使两三年后这些专业不走俏,但由于投入少,便于转向辟新路,不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设置专业还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对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原有专业,要及时加以调整、拓宽、改造、更新;要围绕骨干专业发展派生专业,使专业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逐步形成专业群,构造专业优势。

3.规范性原则

专业设置与建设决定着学校的各项建设,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效益。因此,专业设置建设要做到严格、规范、有序。

目前技校的专业存在着活而不实、重复杂糅、比例失调、不够规范的现象,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运用行政手段加强统筹、整顿秩序、调整结构、规范管理,及时调整骨干学校的专业结构,合理进行专业分布,做到优势互补、科学分工,减少和避免人、财、物的浪费。同时要严格审查办学条件,适度控制规格,严格审批手续,加强监督、严格控制、保证质量,使之做到有序运转。

二、专业设置的策略

专业设置直接影响技工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学校的兴衰存亡。应着重在开拓专业设置面,相关专业相互渗透和专业相对稳定性方面做文章。

1.面向第一、二、三产业,开设社会急需专业

近几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为技校的专业结构的调整、改造、更新提供了依据,因此,应做到三种产业的专业设置要合理,协调发展;第二产业已成为技校专业的主体,应积极与企业需求挂钩,调整滞后过时的专业,重视设置技术要求高的专业;对面向第三产业专业的设置,技校应有长远眼光和超前意识,应有利于发展现代化经济。如1992年我校与本市一家大型企业挂钩,联办了一个铆工班,计划招生40名,结果来校报到的只有31人,到第一学年结束时只剩下23人。究其原因:一是该专业工种较苦较累;二是挂钩的企业已濒临倒闭。1993年开始我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设置面,新开设财会、汽车修理、计算机应用、建筑经济、贸易文秘等专业。尽管这些专业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学生在校学习还要收费,但近几年来学生报考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到1995年,我校已由1992 年的4个专业4个班级156人发展到10个专业17个班级近800人的规模, 已提前跨入省劳动厅“九五”计划中所要求的600人的办学规模。

2.专业相互渗透,设置复合型的专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科技广泛应用于生产,要求工人不但要掌握某一专业的知识技能,而且要熟悉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1993年,银行招收一名计算机操作员,派人来校调查一名电工专业已毕业女学生情况,由于学籍卡上无计算机应用操作记录,最后使这位学生失去了一次良好的就业机会。所以,打破专业单一、分工过细已迫在眉睫,应设置复合型专业,使相近专业相互渗透,着力培养“一专多能”、“一人多技”的复合型人才,加大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

例如对钳工专业,要增加焊接和电工知识技能,在修理机床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机床的机械结构,还要让他们了解电气线路,当机床出现故障时,能很快地判断出是机械事故还是电气事故,并能很快地给予修复。这样的人才企业当然欢迎。我校的电工电子、建筑经济、外贸财会、贸易文秘、计算机财会等专业都是依据复合型专业而定的。实践证明,这些专业设置给我校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使学校越办越红火。

学校利用课余时间或公休假日,开设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愿选修,学校适当收费。这种做法既可以训练学生多种技能,又提高了学校原有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为学校开辟了创收的途径。

3.专业相对稳定,增加办学特色

技校无论开设哪个专业,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设备、实习基地和学校管理人员,倘若不能保持所设专业的相对稳定性,必将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积压浪费。实践证明,技校没有稳定性的专业特色,总是疲于赶“浪头”转专业,是没有高质量、高效益可言的。这种稳定的专业指学校拳头专业,它代表学校的教学水平,是技校的优势所在。但是在一个地方,一定时期内对某种人才需求是有限度的,连续招收同种专业人才,开设一种专业是行不通的。所以,学校要根据总体条件,采取各种措施:一是采取县与县之间、校与校之间代培训办法。如我校烹饪专业是“拳头”产品,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市里烹饪大比武中连续几年夺得前6名,富阳各大宾馆酒家负责人大多数是我校毕业生, 有些毕业生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但是我校车工专业较弱。而临安技校正与我们相反,于是两校互为对方代培,这样不但学校双方满意,学生也满意。二是把眼光放到本县和外县农村。1994年我校从农村招收新生253 人,占总招生数的一半还多。近几年来,烹饪专业年年招收1~2个班,电工专业由原来的3~4年招一届改为每年招生,并且年年有学生参加省统考,技术等级达5级工水平。三是利用政策扶持, 招收部分农转非学生。从我校招生来看,农转非在农村还是很有市场的,报考人数每年很多,生源素质也比较高。这样从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学校拳头专业,同时也使学校的经济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专业建设的策略

技校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操作技能的人才,就必须有计划地加强专业建设,用现代教育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立足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专业建设的路子,着重在调整课程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备建设三个方面下功夫。只有注重专业建设,技校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

1.调整课程结构

长期以来,技工学校所设的课程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学科为中心,按学科设置课程,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各科之间缺乏衔接和协调;二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导致所开课程门类过多,各门课程自成体系,教学内容偏深、偏难。大部分教学时间为理论课所用,重理论轻实践,难以保证实践技能的形成。这些做法已不适应培养生产第一线技术人才的需要,所以调整课程结构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1)打破学科体系,综合设置课程,减少课程门类。课程设置, 围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解决好文化课为技术基础课服务,技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操作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课服务的关系,其取舍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基点。

(2)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基础知识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专业建设中,这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在实践中的主要做法是:

首先,为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又确保高度的专业化,设置了教学的三个阶段。

①基础培训。为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我校把第一学年的前30周作为职业基础培训阶段,向学生传授某一行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电工专业为例,学生不仅要学习电工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必须学习钳、焊、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性能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技能面。

②专业培训。为确保学生本工种技能的形成,我校把第一学年的后10周及第二学年作为专业培训阶段,以校内实习基地为主,企业实习为辅的形式进行培训,强化学生本工种的技能。

③岗位培训。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我校把第三年作为职业岗位培训阶段,采取顶岗实习的办法,到企业进行训练。

其次,调整学时分配,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电工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由原来的1∶1调整为2∶3,通过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技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人才市场,直接参与市场的竞争。培养高素质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迫切需要提高师资的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

(1)建立和完善教师层次结构

在校内建立并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先决条件。

(2)培养专业骨干教师

专业教师是技校师资队伍的主体,其业务素质的高低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举足轻重。要重视培养骨干专业教师,对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教师要进行扶持和重点培养。

(3)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4)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增强应变能力

技校的学科结构不是单一不变的,但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教师。应该要求现有专业教师在搞好任课教学的基础上,学习、掌握相近相关专业理论和技能,实现一专多能,增加应变能力。这是目前我们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缓解师资短缺矛盾的主要手段。

(5)聘请兼职教师

技工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学校可从企业等部门聘请专业和科研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补充专业教师队伍。

3.加强教学设备的建设

没有充足的教学设备的技工教育,是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来的。技校教学设备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证,教学设备建设的关键是教学设备的投入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教学设备是技工学校赖以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学校具备了一定的实物、教具和电教设备,教师才能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像计算机应用专业,起码每一个学生需配置一台电脑终端才能够培养出合格计算机操作人员。

但有的专业如机械类专业,它的技术性要求强,实习课题多,难以全部在校内完成。学校可主动争取企业的支持,利用联合办学形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不仅向学校提供实习场所,而且可以提供指导师傅,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教学设备短缺的矛盾,又提高了学生综合实际操作的能力。我校的钣金专业在学校完成理论课和基本功训练后,直接到杭州茶机厂带课题实习,强化综合技能的训练,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在实习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中,80%的学生取得85分以上的成绩。

标签:;  ;  

技校专业设置与建设_教学设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