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后的“新经济革命”与中国的应对策略_新经济论文

金融危机背后的“新经济革命”与中国应对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新经济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世界金融危机背后酝酿着的四个革命

长周期看,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在本质上属于世界产业周期的危机。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会成为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崛起的动力。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00年美国的高科技泡沫破裂后,标志着IT产业作为推动美国与世界经济增长引擎时代的结束。正是在IT产业作为经济增长引擎力结束后,缺乏新的引擎产业跟进,形成产业空洞的背景下,在高科技时期形成巨额剩余的资本开始流向房地产业,再加上在美国政府长期实行低利率和放松金融管制的条件下,由金融投资家与房地产商合谋演绎出了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畸形引擎产业:在金融创新下催发的虚拟产业经济。

当代人类的经济正处在一个重大转型期,正在酝酿中的新经济革命表现在以下四个领域,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第一,以再生能源为核心的新能源革命。关于能源危机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提出,经过近40多年的酝酿,新能源革命终于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催发下浮出水面。在世界各国出台应对危机、振兴经济的计划中,大部分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将发展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奥巴马上任后已经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再造美国增长动力的战略高度来对待。奥巴马新政剑指新能源领域:宣布未来3年内将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增加一倍,10年内节约石油的总数超过目前从中东和委内瑞拉进口石油的总和!世界各国都在力争占领新能源行业的制高点、话语权。一场人类自有能源使用记载以来最庞大、最深刻的新能源革命序幕正在拉开。因为能源危机是遏制当代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死穴,谁能够在新能源中最先突破,谁就会成为新经济最大受益者。

第二,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生态农业革命。2008年与金融危机同时发生的是世界粮食危机。联合国报告指出,当前全球约有10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或濒临饥饿状态边缘。受价格浮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粮食危机2009年可能进一步加剧。情况如果持续下去,不仅对缺粮国产生消极后果,而且将拖累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努力。2008年4月15日,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发表了一份由全球400多位科学家撰写的报告《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IAASTD)》提出:世界需要一个更加环保的粮食生产方式,世界需要从一个严重依赖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品、对环境破坏很大的农业模式转化成对环境更友好,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民生计的生态农业模式。建立生态农业,是应对气候和粮食安全双重危机的最佳解决方案。

以有机农业为内容的农业革命,不仅来自当前世界粮食危机的倒逼动力,同时也来自世界对食品安全需求的市场需求。长期以来,对有机农业需求的最大市场主要集中西欧和美国的发达国家,而目前这个市场已经扩展到对人口大国的新型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中国。在市场需求与世界粮食危机双重动力下,一次继机械化农业、化学农业之后的生态农业革命势在必行。

第三,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新产业革命。进入21世纪以来,在高科技泡沫破裂之后,IT技术与文化结合中催发一个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业。在英国,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创造财富的第二大产业部门、创造就业的第三大部门。美国的“创意和创新服务产业”已成为仅次于软件产业的第二大产业集群。其实文化创意产业其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文化创意背后酝酿着一次新的产业革命。这是因为文化创意引发的不仅仅是纯文化产业崛起,而是文化创意将会全覆盖到满足人类需求的所有终端产业领域。使传统的产业在文化创意中向具有个性化、文化化升级转型是未来新产业革命主要内容之一。产业文化化的大趋势,不仅会使传统产业升级换代,还会使濒临消失的农业时代手工业和手工艺获得复兴的契机。

第四,以低能耗、低投入实现生活幸福最大化的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长期以来人类解决能源与环境的危机时,一直受困于生产与消费失衡的悖论。一方面,我们为资源与环境的危机而担忧,另一方面我们所有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又在为满足不断膨胀的物质需求和GDP增长而努力。在如此充满悖论与病态的经济体系中,人类生产的目标迷失在追求GDP增长最大化、无限刺激物欲消费的现代工业生产模式中。

如果不对病态的消费模式进行变革,仅仅在生产的一端,降低能耗,搞清洁生产,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工业文明的能源与环境危机问题。从改变高能耗、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开始,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各国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内容。在德国、日本和法国都把鼓励使用新能源住宅、低碳生活纳入到发展新能源的法律与规划中。在奥巴马政府刺激经济的计划中,除了新能源外,用于基础建设、医疗、教育、卫生、社保等投资项目都与改变原来的高能耗生活有关。中国提出建设集约型社会,近期出台了“太阳能屋顶计划”。都标志着当代人类对在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思路与方向的一个革命性的转变:这就是从单一的生产领域转向了消费领域。

本着节能减碳、降低污染,在现代技术与新能源的支持下,使人类过上一种低能耗、更智能化、更健康新生活,将会成为新经济革命重要内容之一。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现有的经济系统面临着另一个革命性的变革,从GDP最大化的生产经济向追求幸福指数最大化的生活经济化转变。

二、这四个方面的革命标志着又一次人类的新经济革命:从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

之所以说在这四个方面的革命标志着又一次人类的新经济革命,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引领新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已经诞生。从工业化革命以来的人类历次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都是以某个通用技术诞生为突破口,带动先导产业的发展,然后引爆出一系列新兴产业和新产品诞生。衡量是否属于先导产业具有三大特性:一是该产业必须是牵动全局的龙头产业,二是属于全覆盖的普适技术,三是构成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目前正在酝酿中新能源革命完全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由于传统的能源产业就是属于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基础产业,同时也是约束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难题。所以新能源的突破,对未来的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同样的作用。新能源产业发展会引发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交通、新能源住宅、新能源农业、新能源城市等。

2.推动新经济革命的利益驱动机制已经出现。长期以来,尽管全世界都认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非常重要,但却未能成为各国竞相投资对象。这是因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投资属于财富扣除的投资,属于投资与获利不对称的世界性公共产品。在这次应对危机的刺激经济计划中,能源与环境的一下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竞相投资对象,其根本的原因是推动解决能源与环保利益机制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化:这就是对新能源与环保的投资,正在从扣除财富的投资向财富增值的投资转变。对新能源与环境的投资,不再仅仅是一种公益投资,而是开始成为私人获利的投资新机遇。推动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投资动力机制转型,标志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内生动力机制开始形成。

3.新能源革命包含了新经济模式的基因和逻辑起点。决定人类生产方式的逻辑前提,是构成财富来源的自然资源的类型。不同类型资源决定着人类以什么知识、使用什么工具、采取什么生产方式来利用这种资源为经济服务。

构成古代农业经济的逻辑起点是土地资源。古代社会围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形成了三种知识和技术:一是满足适时下种与收获的关于农时的古代天文学;二是满足优化种子、利用地力的农学技术;三是满足耕种土地需要的工具而形成古代木制品、铁制品、铜制品的手工业技术。围绕土地进行生产活动,形成了古代社会的特有经济组织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融生活与市场为一体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由于古代农业生产方式是一种人类不可控的天时与很难改变有限的土地资源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所以,以尊天时敬地力的天人统一观,成为古代社会最基本的文化观。

而构成工业经济的逻辑起点是从土地资源转向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开始的。以欧洲开辟的国际贸易为历史起点,大规模机器生产形成对铁矿、煤等矿产资源需求。由此决定了不可再生资源成为工业经济的逻辑起点。围绕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开放形成了工业经济时代特有的知识、科技与生产体系,由此形成了工业经济时代,人为自然立法,天人对立的文化观。

新能源革命是从不可再生能源到可再生能源的转换,这不仅仅是能源形态的转换,其中包含了导致整个经济形态变革的新逻辑起点,或者说新能源携带着新经济的基因。从传统能源到可再生能源,从非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的转换,将会引发一系列转换:

一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技术与知识体系的转换:工业经济时代的科学与知识体系是围绕如何解构与认识、控制非生命系统中微观世界而形成的。由于太阳能、植物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是一种具有生命特性的流动性、宏观性、不可控的存在,所以我们利用可再生能源,需要一种宏观学、系统学、生态学、生物学、信息学、智能学等新兴学科与知识体系来支持。

二是从工业经济时代的物本经济向生态经济时代的人本经济转换。构成工业经济产业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以物力替代人力物本经济。而建立在生态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基础上对新能源利用的现代产业体系,则将是一个以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小型化的生产体系。工业经济是以人控制物力来征服世界,而生态经济则是以人的智能与文化在与世界和谐相处中,利用世界可再生资源。

三是从人与自然对立的文化观向人与自然和谐的新文化观转变。当代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决定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中,才能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

如果以新能源为逻辑起点引发的新经济革命能够成立,那么在此基础上也必然形成与新经济需要的政治、文化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将,新经济革命自然也就包含了人类文明模式转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三、高位制定中国应对战略,迎接新经济挑战

(一)中国拥有迎接新经济革命的独特优势与机遇。

在世界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过程中,谁会在酝酿中的新经济革命中脱颖而出,需要从能力与动力的两维因素来考察。如果只有能力没有动力,这个国家不会把有限资源配置到新经济中,相反一个国家只有动力,缺乏能力,也无法去应对新经济的挑战。只有能力与动力相匹配时,才能全面迎接新经济的挑战。

就工业化发展的成熟度,以及具备发展生态经济的能力积累而言,欧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走向世界前列。但由于发达国家在使用世界能源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与对既得垄断利益的保护,使得他们在推进能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上,显得动力不足。

就动力与能力的匹配度而言,中国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匹配度最高。由于俄罗斯属于能源富有国,所以缺乏发展新经济动力。印度虽然也属于经济快速增长的人口大国,但由于印度的经济发展尚未进入高能耗发展阶段,就其所面临的压力与能力的积累而言仍均处在低水平状态。

从全世界范围看,最逼近新经济制高点区有两个国家(如图示):美国与中国。目前在奥巴马新政中,把高科技与生态理念相结合主攻生态经济,上升到作为重塑美国形象与打造新增长力的战略高度,美国再次走在了世界前面。具有原创与冒险精神传统的美国往往在重大变革的时期,能够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决断与选择。值得我们借鉴。

然而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也具有自身独特优势,这就是中国拥有进入新经济的低成本、大市场优势。虽然目前中国生产要素的成本比正在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占据绝对优势。

(二)走出惯性思维定式,从增量思维、高位对策,探索应对新经济挑战的新思路。

中国虽然拥有走向生态经济的诸多优势,但当代中国在走向新经济的战略选择中,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思维障碍,就是中国改革30年取得的巨大成功成为思维转型的包袱。成功的惯性容易使我们陷入对既得利益的保护、对成功模式的过度依赖,导致思维转型受阻。这种思维在当代中国越来越趋向主导地位。如果我们不能及时顺势适应经济与社会转型,社会的主流资源无法及时配置到新兴经济领域,就有可能使处在快速成长期的新经济与新文明因营养供给不足胎死腹中或畸形成长。

当代中国应对危机面临着两种思路与战略的重大抉择:一种是在惯性作用下的按照线性与存量思维的思路,把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定位在单纯的保存量增长上。这是一种不需要创新与低风险的选择,但是中国为此付出的代价,会因缺乏新增长动力的持续跟进,使中国经济增长陷入不可持续的陷阱中。

另一种是非线性的增量思维,在打开的新空间、新领域中打造新增长极,创造新增长模式,借应对金融危机的契机,充分利用时代赋予中国的机遇,使中国在转型中走向持续发展之路。但这需要一种创新与承担风险的精神。

(三)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推进经济模式与增长方式的“双转型战略”是中国迎接新经济挑战重大战略。

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议把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概念,上升到继工业文明之后新文明形态的高度来使用。把科学发展观深化为生态文明观。以生态文明观统领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把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聚焦到“双转型战略”上来。中国正处在复合转型期,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着双重转型:一方面中国必须继续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增长方式转型的任务,另一方面适应新经济挑战,必须启动从工业经济模式向生态经济模式的转型。当代中国遇到的诸多难题,在工业化框架内开始遇到无解的困境,必须从生态经济模式中探讨新出路。

(四)以经济生态化为目标,实施“双重产业结构”升级战略。

按照生态经济建设目标,当代中国的产业结构面临着双重升级:一是存量结构的优化战略: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支柱的传统产业的面临着从机械化向智能化升级、从低端向高端升级、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升级。目前中央政府提出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属于存量产业结构的调整战略。

二是增量的结构深化战略:适应经济生态化、智能化、文化化的要求,从增量发展中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是关系中国未来发展重要战略。按照目前中国产业发展现状,有十大新兴产业值得我们关注:它们是新能源、节能环保业、旅游业、文化产业、有机农业、现代服务业、康体保健业、中医中药业、民间手工业、教育培训业。可以说,这十大产业与正在兴起的生态经济高度吻合。在这十大产业中除了职业教育、民间手工业缺乏数据外,其他八大产业的增长率普遍高于GDP增长5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市场潜力、发展前景看,这十大产业表现出传统产业所没有的高成长性。在未来的3~5年之内,这十大产业会陆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产业与支柱产业。

(五)应对新经济挑战,需要树立新文明观、新财富观、新经济观。

1.新的文明观:从传统工业文明观向生态文明观转变。

工业文明观是基于天人对立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追求单级、线性的发展的文明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观,是基于天人协调的基础上,多样化、生态化、人本化的文明观。

2.适应生态经济的发展的新财富观:适应经济生态化要求,面临着从单一的物质财富观、向生态财富、文化财富、知识财富、环境财富、国土财富等多元财富观转变。

3.要树立新经济观:从传统的物质GDP向生态GDP、绿色GDP转变。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解决能源与环保的利益机制,对新能源与环保的投资,正在从扣除财富的投资向财富增值的投资转变。我们需要全新的经济观,看待正在发生的新经济革命。

标签:;  ;  ;  ;  ;  ;  ;  ;  ;  

金融危机背后的“新经济革命”与中国的应对策略_新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