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聘任制改革的民意调查_教师评价论文

教师聘任制改革的民意调查_教师评价论文

关于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民意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改革论文,民意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聘任制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浙江台州温岭自1993年起,率先进行了以教师双向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学校,在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校人事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经验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

为了解教师对人事制度改革的认识,我们在台州(地级市)组织了一次民意调查。虽然这只是一个地区的调查,但管中窥豹,也可略知情况。调查采用问卷形式,主要从评价、观点和心态三方面了解教师的看法,本文择要进行分析。

一、教师对改革的民意评价

(1)对教师聘任制实施过程的评价

有35%认为,政策制定得比较完善,但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不是一回事;有31%认为制定政策时的意图与实际效果有距离。这两方面的意见是相似的,共占总体的66%,这说明制度改革的构想与操作的困难与艰巨。调查者中有12%持较为肯定的评价,他们认为政策制定得比较完善,因而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有5%认为政策虽不很完善,但因为操作性尚好,因而效果还可以。在调查者中有17%对政策持否定评价,认为总体不很完善,因而执行不平衡,操作有困难。从面上看,肯定人数与否定人数是相当的,感觉困难又持理解态度的约三分之二,这说明改革的环境还是良好的,但任务仍很重。

(2)对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实施效果的评价

有61%认为,改革对大多数人起到了激励作用;也有31%认为改革仅对少数人有激励;约8%认为现实中改革的消极面大于积极面。从三种评价的分布看,我们应该承认政策已起到对多数人的激励,但确实也很难对所有同志都产生激励,甚至于在个别事件上还有消极影响。

(3)对操作公正性的评价

有62%认为在操作中公正性一般,一半公正,一半后门;约有25%认为,整体工作是较为公平的;不过也有13%认为在教师聘任工作中后门还是起决定作用,而且在改革多年后,政策的空子渐渐暴露,后门的作用有越来越大的可能。

二、教师的观点与心态

(1)关于另择学校的影响因素

收入、办学水平与校长水平是老师们另择学校的关键因素,选择率分别达到74%、67%、54%,有41%考虑学校的文化环境,27%考虑家庭交通。其中将经济收入作为第一因素的有40%,把办学水平作第一因素的有36%。

(2)教师聘任制初颁时个人的心情

当问及教师聘任制初颁时的个人心情时,45%在肯定改革的大方向正确的同时,认为自己与政策关系不大;有22%较为积极,把改革作为自己发展的一次机会,并产生努力工作的念头;另有7%表示自己持观望态度,并认为政策涉及到的人毕竟是少数;更有25%的教师持消极态度,认为即便自己努力了,但决定性的还是关系;也有1%的认为政策制定的标准太高,一般的努力难有成功的收获。

(3)假设自己落聘后的心情

当问及自己落聘后的心态时,有49%表示首先应该反思一下前几年的工作;但29%选择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因为他们还是比较自信的;不过17%认为在落聘者比例很小的情况下,居然会轮到自己,首先的反应是要去找说法,并约有2%认为要找就应该上县里;与这种心态截然相反的是,3%的教师表示接受落聘的事实,因为终归会有人落聘,轮到自己只是晦气而已。

三、态度看法的角色差异

从调查结果看,校长、中层干部和普通老师对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态度看法是有区别的,这能说明一些问题。

(1)对实施效果的总体评价

校长们的意见比较分散,有49%的校长从政策制定的意图与实际效果的差距方面理解,有25%强调政策的不完善不平衡造成执行的困难,但也有18%对政策的机制与效果持肯定态度,共有76%的校长认为政策对多数人是有激励作用的。

而中层干部对政策状况的评价不如校长那么乐观,仅有11%对机制与效果持肯定态度,54%的中层与58%的教师认为政策对多数人有激励作用,但大家的评价也较中肯,有66%能客观地看待政策与执行的距离,对制度完善性的批评中层不如校长尖锐,仅17%。调查中发现该问题上教师与中层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反18%的校长认为政策只形成对少数人的激励,而中层与教师认为政策激励范围不大的分别占35%和33%;认为现实上消极面大于积极面的比例三方基本一致,均为7%。

(2)关于执行的公正性

51%的校长认为执行比较公正。但中层与教师认为公正的仅为22%和17%,差距十分明显,他们的评价更多的是“一半公正一半后门”,比例分别是61%与69%。校长持这种折衷评价的也有42%,而承认关键是靠后门的校长有7%,中层与教师则分别有17%和14%认为后门是决定性的因素。

(3)关于教师聘任制初颁时的心情

产生明显激励的主要是校长与中层,他们都有28%认为,好好努力将会有新的发展机会,而教师仅为19%;持观望态度的校长有12%是令人奇怪和难以解释的,8%的教师和2%的中层持观望态度,是与前面激励效力的分析是一致的;不过大部分同志对教师聘任改革的大方向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具体比例仍有差距,校长为53%、中层为46%、教师为42%;而持消极态度的,教师有30%、中层有23%、校长只有7%,这说明中层干部的心态要么是大激励,要么是大消极,而普通教师激励心态的反映分布得较为均匀。

(4)关于落聘的态度和可能的反应

有67%的校长认为应该先反思前几年工作的得失,中层与教师的比例较为接近,分别是47%和44%,这说明近一半同志的心态是比较客观、平和的;而主张找校长要个说法的教师有22%、中层有11%,这说明角色接近有助于产生移情心理,角色距离容易产生沟通困难与对立;持悲观的自认晦气和到县市去告状的人数均很少,尤其是中层一般不会这样思考,他们更多选择“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40%的中层、29%的教师和21%的校长认为可以流动,事实上流动也是一种积极心态。

(5)关于另择学校的考虑要素

大家优先考虑的因素比较集中,但不同角色的排序却各有不同。分别是:

校长:办学水平78%、经济收入60%、文化环境53%;

中层:校长水平72%、经济收入70%、办学水平63%;

教师:经济收入75%、办学水平63%、校长水平52%(分析略)。

四、态度看法的城乡差异

从城乡对教师聘任改革的评价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但在关于教师流动方面的调查中却有较大差异。具体有:

(1)关于以进城来奖励优秀教师的政策

53%的城区教师和39%的农村教师认为这不合理,而有19%的城区教师与24%的农村教师认为政策是合理的,而其他同志则难以判断。这样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部分教师对选优进城的政策局限性有所认识,而农村教师限于个人利益的思考选择难以判断的达37%,这样的认识背景在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只要政策杠杆运用得合理,农村教师“进城潮”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2)关于调动的决定权问题

农村教师反映出相同的倾向,就是认为决定权主要应归教育管理部门(41%),而认为应归调入校校长的有35%,小于城区教师持此意见的比例(46%);认为教师本人应有决定权的农村教师有19%,比城区教师持此意见的比例12%要高7个百分点。

标签:;  

教师聘任制改革的民意调查_教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