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版本教材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研究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面积论文,教材论文,版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作为小学数学学习中重要的传统教学内容之一,在几何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一节经典老课,从课改之初,这节课便经常作为公开课、示范课的代表作,全面演绎着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很多名师也曾对其做过深入的研究.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诸多教学设计脱离不了当地使用的教材,教学的开放性总显不足.我们在不断诘问和反复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案是在解读教材本身之前要开展教材的比较研究.为此,我们对西南地区使用的西师大版和上海市使用的沪教版两个版本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作了比较研究. 一、两套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及编排结构 1.西师大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编排结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是由主题图、4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题组成的,分3课时.这节课前是一个单元主题图,设计一幅农村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这节课没有采用生活情境,而是直接从两个图形比大小引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突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有效地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目的.接着教材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是放在方格纸上看一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式,直观地去发现两个图形一样大,先让学生发现结论后,再用对话来探讨同样大的原因是通过剪拼两个图形会完全一样.由果溯因,为后面方法的探讨打下基础.接着引导学生议一议,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沪教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编排结构 沪教版的教材则显得有些简洁,只安排了2课时的教学,由2个例题和3个练习题组成.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并给出底和高的两个数据,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随后教材提供了两种提示性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种是通过剪与拼的活动,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然后,教材安排了观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变化,从中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计算出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两套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内容编排的异同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导入方式编排的异同 研究发现各个版本教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导入方式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现实生活情境引入;一类是直接从图形引入.沪教版和西师大版没有采用现实生活情境.西师大版采用的方式是比较给出长、宽数据的长方形和给出底、高数据的平行四边的面积谁大.沪教版则直接从图形引入,追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前知识铺垫编排的异同 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一般需要在方格纸中数面积和把一个图形割补成其他图形.从表面上看,在这节课之前,两套教材都没有涉及这样的知识铺垫,都是直接提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一问题. 不同的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安排中,含有“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单元,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学生接触了方格纸,在绘制对称图形和把图形进行旋转的过程中对图形的割补获得相应的知识储备.而纵观沪教版的教材,在一年级第二学期“长度比较”的内容设计中就开始接触用数方格纸的方式来比较长短.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再次接触方格纸.到三年级第二学期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通过一次割或补将组合图形转换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割法和添补法得到比较深刻的体验.再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这两种方法基本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之上.比较而言,沪教版的知识积累过程比西师大版要长.沪教版知识从点到面,从简单的数方格到复杂的割补法,经历了漫长的四年学习时间,知识点编排呈现螺旋上升之势,而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及本学科的发展规律. 3.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呈现方式的异同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两套教材均把“利用方格纸和割补”这两种方法呈现了出来,但在数方格纸的呈现方式中略有差异. 利用方格纸的方法分为仅呈现平行四边形和呈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两种不同方式.沪教版采用第一种呈现方式,这样的呈现方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数的过程中由于需要两个不完整的方格拼成一个完整的方格,无形中渗透了割补的方法.西师大版采用了第二种呈现方式,这样的呈现方式重点不在求面积,而是发现长方形长、宽和平行四边形底、高之间的关系.利用方格纸的这两种呈现方式虽各有侧重,但都是割补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重要铺垫.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引导语的异同 在用转化的方法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有三个步骤:一是发现转化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二是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两套教材在公式推导过程中分别均用了三句引导语,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套教材的引导语呈现都有一定的梯度,帮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与由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关系.但从问题指向性来看,这两套教材的引导语还是有一些差别.西师大版提出了两个比较具体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一般公式推导的三个步骤基本相同.沪教版只提了一个问题“转换后面积有没有变化?”言下之意,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面积为什么不变?继而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等的结论.就问题的回答,西师大版直接回答相关问题,这能给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一个学习的阶梯;沪教版没有直接回答面积变化的问题,而是对长、宽和底、高的关系做了引导,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更广泛一些.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表达形式的异同 经认真查阅两套教材后发现,这两套教材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呈现方式上也有些异同:相同的是两者均是直接呈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不同的是沪教版出现了两种表示即文字表示和字母表示,西师大版仅呈现文字表达的一种方式. 三、教材比较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1.呈现的材料要丰富 两套教材呈现的材料相对比较单一,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上只出示了常见的较为规则的平行四边形.这降低了学生活动的难度,有利于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参与.但教学设计不只是考虑学习能力较弱的这部分群体,还要照顾中间层次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学上可呈现不同方向的平行四边形,呈现“斜而长”的平行四边形等.这样的材料呈现就适应了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同时也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 2.探究的过程要开放 两套教材对公式推导的探究过程均出示了三条提示语和图形展示.完全依靠教材导向执行教学,这不仅让探究失去了原来的本质,同时也框住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应提供相对开放的探究过程或开放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运用原有知识储备进行新事物的探究,在课前深入思考、充分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允许分享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甚至是争论,这样才能体现探究的本质意义,体现数学知识产生的科学性. 3.转化思想的渗透要灵活 教材中提供了数方格纸和割补的两种方法,实质上利用数方格纸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过程也是渗透割补方法的过程.数方格纸的时候会出现四个不满一格的情况,将两个小三角形合并成一格,这也是为转化做铺垫.教学时不能简单的否定数方格纸的复杂与笨拙.另外,割补法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割补成三角形和直角梯形进行转化,还是割补成两个直角梯形进行转化,这都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灵活的处理.在转化活动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和思考时间,不能局限于教材单一、唯一的思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留下深刻的印象.标签:平行四边形论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论文; 思考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