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求真务实的典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典范论文,求真务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创立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求真务实。
一、邓小平理论求真务实的鲜明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理论以强国富民为宗旨,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求真务实精神,更具鲜明时代特色。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邓小平理论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党的思想路线作为求真务实的基础。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重新确立了我党在新时期的思想路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他就针对一些人把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对立起来的糊涂观念,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存在的种种束缚人们头脑框框和导致思想僵化的因素不可能一下子消除,因此,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二,邓小平理论把解决和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现实问题,作为求真务实的重点。邓小平一贯认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作出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回答。邓小平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学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功地找到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并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入手,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最重大的时代课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三,邓小平理论始终把坚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坚定立场作为求真务实的原则。邓小平总结我党几十年的历史经验,认为“左”的和右的思潮都不同程度干扰着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必须注意来自“左”和右两个方面的影响。但从改革开放的实践看,主要是防止“左”。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一论断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犯大的错误是极为重要的。
第四,邓小平理论把坚持科学的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作为求真务实的标准。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既是很重要的认识问题,也是价值观问题。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前提的。邓小平历来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同强调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紧密相联。这实际上就是坚持了科学的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他提出的衡量改革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既是实践标准在理论上的深化和具体化,更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原则与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的完整、全面的统一。这就告诉我们,解决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不但要从思想认识入手,还要从价值观入手,否则就难以奏效。
二、邓小平理论求真务实的伟大成果
邓小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不断突破传统观念的局限和影响,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取得了巨大成果。
第一,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总结了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始终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抓住了这一本质,才抓住了社会主义最核心的内容,真正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二,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作出了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他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需要上百年时间。在这个阶段,要把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既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第三,创立了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倡导者和总设计师。他认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一场革命。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邓小平还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确定了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第四,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破除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反复强调:“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这些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它成功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五,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紧紧把握战略全局,对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国际形势的走向作出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正基于此,他提出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定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的对外关系指导方针。
第六,提出了“一国两制”理论。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思想,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尊重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科学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三、邓小平理论求真务实的有益启示
邓小平理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求真务实精神,一定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科学的态度,一种是非科学的态度。科学态度的本质特征就是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出发去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70多年历史中,中国社会产生了两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不仅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而且极大地增强了综合国力,改善了人民生活、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历史经验,就是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就是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非科学的态度,就是离开中国特殊的国情空谈马克思主义。我们之所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在理论和实践上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出现了种种失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非科学、非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第二,必须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就是要敢于试验,在正确路线指引下,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新路。改革开放是有风险的、但不冒点风险,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他总是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告诫人们,为了中国的明天,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要有足够的理论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第三,必须坚决纠正和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学风。应该肯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得到了恢复和新的发展。但是,不能不看到,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学风在一部分人身上仍然严重存在。表现在:一是对理论学习采取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成天忙于不必要的应酬;二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三是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四是对理论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这既损害了科学理论,又阻碍了事业的健康发展;五是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这些不良学风是同我们党的崇高形象和担负的历史重任极不相称和水火不容的,必须坚决反对,坚决纠正。
标签:理论联系实际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论文; 求真务实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