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金属酶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研究

几种金属酶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研究

盖宏伟[1]2000年在《几种金属酶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法(EPR)、可见光谱法(VIS)及活性测量,探讨了枯草杆菌中性蛋白酶(B.S.NP)、核酸P1酶、碱性磷酸酶(AKP)及氨基酰化酶(ACY)与外加金属离子(Cu(Ⅱ)、Co(Ⅱ))的直接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外加金属离子都能进入上述四种酶的活性中心位点,取代中心位点的Zn(Ⅱ),影响酶活性。 对于单核锌酶B.S.NP,外加的Cu(Ⅱ)与B.S.NP生成大分子配合物。而且,这种配合物有两种不同的构象形式,这两种构象形式随pH值不同而相互转换。 对于三核锌酶核酸Pl酶,在pH3.8和5.6条件下,外加的Cu(Ⅱ)同时进入Zn_2、Zn_3位。随pH值的升高,Zn_3位的Cu(Ⅱ)向Zn_2位迁移。直接外加的Co(Ⅱ)进入的Zn位与以往文献用传统方法引入的Zn位不同,并存在类似于Cu(Ⅱ)在不同活性位点间的迁移现象。 对于二核锌酶AKP,外加Cu(Ⅱ)进入某一亚基的A位,当pH变化时,另一亚基A位的Cu(Ⅱ)迁移至该亚基的B位,形成抗铁磁性偶合,致使EPR垂直区的峰强度减小。外加Co(Ⅱ)亦有类似于Cu(Ⅱ)的移动现象,导致可见光区出峰位置的变化。 对于结构知之较少的单核锌酶ACY来说,我们得到了Cu(Ⅱ)进入酶活性中心位点的顺磁共振谱,表明外加Cu(Ⅱ)与ACY之间存在直接相互作用。 本文工作进一步拓展了金属离子与金属酶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的研究范围。发现了进入多核锌酶活性中心位点的外加金属离子随pH值变化在不同位点之间的迁移现象。为进一步探讨金属酶活性中心结构做了一些基础研究。

唐乾[2]2012年在《光谱法研究血红素类蛋白与配体的相互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几种金属酶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研究

郭明[3]2002年在《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微透析法是一种新型生物采样和分离技术,在神经学、生理学、药理学以及行为学等多个生命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提出采用微透析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证明本方法可以用来测定金属离子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以及准确等优点。 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了多种金属离子在血清白蛋白上共同结合位点的竞争结合。比较了金属离子在共同结合位点上的相对结合强度,证明Cu(Ⅱ)、Zn(Ⅱ)、Ni(Ⅱ)和Cd(Ⅱ)在HSA和BSA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第二结合位点,并获得了以上几种金属离子在这一位点的相对结合强度顺序。实验结果表明这些金属离子在HSA和BSA上的结合强度顺序有所不同。 利用本方法研究了金属离子与金属酶的相互作用。定量研究了金属离子及其氨基酸配合物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_2Zn_2SOD)活性中心Cu(Ⅱ)和Zn(Ⅱ)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物质与脲酶(Urease)活性中心Ni(Ⅱ)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这些金属离子可以不同程度地诱导和顶替金属酶活性中心的金属离子,形成了部分金属衍生酶和脱辅基酶。根据作用后酶的活性变化与活性中心离子含量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可以预测金属衍生酶是否具有活性的方法。

谢家庆[4]2004年在《功能配合物及其金属胶束模拟水解酶和过氧化物酶的研究》文中指出天然酶由于具有高选择性、高活性和反应条件温和而受到化学和生物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利用各种各样简单或复杂的化学体系(模拟模型)来模拟天然酶。通过研究模拟酶了解天然酶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探索酶催化反应机理,为设计、合成结构简单、高活性、高选择性和反应条件温和的理想催化剂奠定理论基础,开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绿色催化剂。 本文以不同类型的功能配合物及其与表面活性剂形成的金属胶束作为水解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模拟酶模型,分别研究它们对磷酸二酯水解反应和酚类氧化反应的催化作用,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 以不同结构的Schiff碱金属配合物作为磷酸二酯水解酶的模拟酶,催化BNPP水解,在水溶液和胶束溶液中研究发现:(1)两种带支链的Schiff碱Mn~(3+)配合物的催化活性高于简单Schiff碱配合物的催化活性。带与不带支链的Schiff碱配合物催化BNPP水解反应都遵循金属——氢氧离子催化机理,但由于配体支链上的羟基或烷氧基与配位于金属离子上的羟基对底物有协同作用,加速了底物的水解;(2)冠醚化Schiff碱Co(Ⅱ)和Mn(Ⅱ)配合物的催化活性高于简单Schiff碱配合物的催化活性。冠醚基的疏水性越强,相应冠醚Schiff碱配合物的催化活性越高。冠醚提供了有利于底物与配合物金属离子结合的微环境,促进中间物种的形成,还协同金属离子活化配位水分子,使其转化为羟基,利于分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石‘百亩亩百奋亩亩亩亩亩亩曰奋亩子内的亲核取代反应。 以草酞胺桥联双核铜配合物及其与表面活性剂形成的金属胶束作为双核金属水解酶的模拟模型,研究该模型物对BNPP水解的催化活性。研究表明该类模型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反应遵循Lewis酸活化和金属轻基活化的双功能机理。两金属离子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其大小取决于两金属离子的间距。 在催化BNPP水解的过程中,不同的胶束以及由schiff碱过渡金属配合物与不同的表面活性剂胶束组成的金属胶束有不同的活性,催化活性的顺序是Brij35>LSS>CTAB. 研究了多种过氧化物酶的模拟酶对酚类氧化反应的催化作用。研究得到如下新的结果:(l)提出了一种新的热动力学研究法—特征对比参量法,用该法研究了过氧化氢氧化苯酮反应动力学;(2)分别建立了由单核和双核金属配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形成的金属胶束催化酚类氧化反应的动力学数学模型;(3)探讨了金属胶束模拟过氧化物酶催化酚类氧化反应的可行性及其机理。 上述不同类型的金属配合物及其金属胶束模拟磷酸酣水解酶和过氧化物酶的研究新结果,为今后设计活性更高的模拟水解酶和过氧化物酶以及研究它的催化机理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依据。关键词:功能配合物,金属胶束,模拟磷酸酣酶和过氧化物酶,催化,动力学。

佚名[5]2004年在《配位化学与生物无机化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I-001稀土电致发光材料合成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黄春辉卞祖强李富友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100871,Email:hch@chem.pku.edu.cn 有机电致发光技术因其潜在的商业应用前景,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大量投入,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下一代最有发展前景的平板显示技术。目前,对于有机电致发光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器件的效率和寿命等性能以及寻找新的、改进的材料。由于稀土元素4f电子结构的特点,稀土配合物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如色纯度高、理论上荧光量子效率接近100%、修饰配体对荧光光谱影响很小等。因此,研究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性质意义重大。稀土离子的配位数较大,常见为8—9,所以在稀土配合物中,除有满足电中性要求的配阴离子,还存在满足其高配位数要求的中性配体。两者都对配合物的性质有极其显著的影响。如何合理修饰、或选

付求安[6]2007年在《纳米超分子人工水解酶构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酶是高效的生物催化剂。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温和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实现的。在生物演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天然水解酶,它们能够催化水解断裂诸如磷脂,蛋白质和核酸这类生物体内的大分子,在生物化学反应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核酸磷酸酯水解酶是机体内重要的水解酶,因为在生物体内,根据生理活动的需求,有时需要发生核酸的合成,有时又需要发生降解,这就涉及到核酸上磷酸二酯键的生成与断裂,这些合成与降解均由相关的酶催化,并受到严格调控。某些天然存在的或人工合成的抗癌药物,其作用过程中也涉及到DNA中磷酸二酯的断裂。但是,由于天然水解酶结构复杂、稳定性差,因此探索合成人工水解酶成为了化学和生物学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我们利用超分子化学的方法和原理,发展了一种在以纳米金为载体,通过插层法制备人工酶的新方法。设计合成了带有疏水烷基链的金纳米粒子,与同样带有疏水烷基链的金属多胺配合物组装成的一种纳米超分子人工水解酶。在该模型体系中,金纳米粒子用于模拟酶的骨架,金属离子及其配合物则用于模拟酶的催化中心。我们制备的金纳米粒子复合金属配合物表现出很高的水解酶催化活力,其催化水解速率是核酸RNA模型化合物HPNP的105倍。此超分子水解酶模型制备方法简单方便,在水中分散性好,稳定。从而开辟了一种新的制备高效的类核酶的磷酸酯水解酶的新方法。我们详细研究了人工酶的结构与催化功能的关系。该模型体系中,在金纳米粒子骨架上组装不同浓度的金属多胺配合物,能够改变金属配合物催化中心的分布,有利于实现金属催化中心的协同效应。我们研究了这种金属配合物之间不同的相对空间距离的改变,对于金属离子之间的协同作用的影响,发现金属催化中心的协同效应在酶催化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本方法,在同一基底上实现了金属催化中心之间不同的相对空间距离的调控,制备了高效水解酶模型,这是其它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水解酶模型很难做到的。

蔡燕[7]2011年在《大豆脂氧酶催化过程的关键性问题研究及其产品的合成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肪氧合酶(LOX)为活性中心含有铁的金属酶,能专一催化氧化含有cis,cis-1,4戊二烯不饱和结构的脂肪族化合物,通过分子内加氧形成含有共轭双键的氢过氧化衍生物。本文针对大豆LOX催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例如外源金属离子对其催化过程的调控,外源Cu2+与酶活性中心Fe2+的置换,以及酶的热敏现象与其二级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加深了对LOX催化行为的理解。此外开发了一条利用脱脂豆粕为直接催化剂,在线偶联酶的提取和固定化的高效合成氢过氧化物的工艺,并研究了合成产物的性能及其进一步应用。首先研究了外源金属离子对大豆LOX的构象以及催化活性的影响。发现大豆LOX的催化活性对外源金属离子及其浓度的响应各异,其作用关系可以用Irving-Williams序列理论和Jahn–Teller效应来解释。并且利用新型指示剂对羧基偶氮安替比林和对羧基苯基荧光酮首次定量证明了外源Cu2+与LOX活性中心的Fe2+发生了置换。其次,为了深入分析LOX的热失活成因,研究了LOX的热失活动力学及其二级结构在变温下的CD与FT-IR光谱变化。研究发现在50-65 oC下,LOX的热失活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活化能Ea值为217 kJ?mol-1。与原生态LOX相比,升高温度使LOX结构中α-螺旋含量下降了约3%,β-折叠含量增加了约5%。但LOX的二级结构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并不遵循一级反应,而是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其二级结构的变化不是导致LOX失活的直接原因。进一步地,利用脱脂豆粕为直接催化剂,将LOX的提取、固定化和催化耦合于同一过程中,分别对亚油酸,亚油酸乙酯和豆油的催化氧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影响反应的一些主要因素分别进行了考察与优化,最后分别以70%、55%和61%的产率得到相应的氢过氧化产物;远高于文献报道的亚油酸甘油酯的平衡产率(15%)。实验使用的脱脂豆粕较粗LOX的催化效率高,且能多次循环使用。此外,研究发现超声波介入可以减少催化剂用量至原来的15%并将反应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3。最后,研究了合成产物表面活性剂氢过氧化亚油酸钠(LA-HPOD-Na)和羟基亚油酸钠(LA-HOD-Na)的表面物化性能。LA-HPOD-Na对亚甲兰的漂除率最高达98%,漂白性能较常用氧漂剂过硼酸钠和过碳酸钠优越。由于亲水基团羟基的存在,LA-HOD-Na的表面张力较亚油酸钠高,乳化性能和分散性能较好。

蒋炳英[8]2004年在《胶束与金属胶束模拟水解酶催化酯水解的研究》文中认为用胶束尤其是金属配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形成的金属胶束模拟水解酶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本论文围绕添加剂对表面活性剂胶束化以及胶束催化反应的影响、金属配合物及金属胶束催化羧酸酯和磷酸酯水解反应的动力学等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结果对了解酶催化作用的机理以及设计高效的人工酶模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有用的信息。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的环糊精作为添加剂对阴、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DS、CTAB和Brij35)以及四种胺类添加剂对表面活性剂(CTAB和SDS)胶束化程度的影响。拟合得出了一系列添加剂浓度与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经验关系式,探讨了添加剂影响表面活性剂胶束化的机理。由于环糊精本身具有两亲性,以此为简单的酶模型研究了其催化羧酸酯PNPP和PNPA水解的动力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环糊精和底物的结合常数与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呈完全相反的顺序,这是由于环糊精的空腔大小不同造成的。以咪唑衍生物的二价过渡金属(Cu(II)、Zn(II)和Co(II))配合物作为羧酸酯水解酶的模拟酶模型,研究其与不同表面活性剂形成的金属胶束催化PNPP水解的动力学,探讨金属配合物的活性差异以及表面活性剂胶束对反应的影响。<WP=4>动力学结果表明,催化活性与不同pH值时胶束体系中配合物的不同离子化状态以及不同配合物生成活性物种的亲核能力有关,Zn(II)配合物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研究了两种含肟基的铜(II)配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形成的金属胶束催化羧酸酯PNPP和PNPA的水解反应,结果证实带有肟基官能团的配合物是催化羧酸酯水解的出色催化剂,配合物在CTAB胶束中的高催化活性可能源自于催化过程中底物与配合物的适度配位能力以及胶束与反应物之间强静电相互作用。为了剖析镧系金属离子在催化水解中的重要作用,合成了含镧的单核和异双核配合物,并以此作为磷酸酯酶的模拟酶模型,研究其在Φ=0.50 DMSO-水混合溶剂中对磷酸二酯(BNPP)和磷酸单酯(NPP)的催化作用,比较讨论其催化两种不同酯水解的机理。实验结果显示,异双核配合物是催化NPP水解的有效催化剂;相反地,单核镧配合物催化BNPP水解时更有效,这很可能是不同底物对催化剂的空间要求的差异所致。合成了季铵类双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6-2-16, 2Br-),研究其形成的胶束对羧酸酯PNPP和PNPA催化水解的影响,同时考察环糊精以及乙醇作为双子胶束的添加物对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胶束比相应的普通表面活性剂(CTAB)胶束更能有效地催化羧酸酯的水解反应;乙醇作为添加剂会通过降低表面活性剂极性头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参与表面活性剂胶束化过程;环糊精添加剂的存在会与部分表面活性剂单体分子生成包结物来影响表面活性剂胶束化过程,这两种结果都会影响底物在胶束界面的增溶从而抑制催化反应的速率。

蒋维东[9]2007年在《金属配合物及金属胶束模拟水解酶催化酯水解剪切的研究》文中指出金属配合物特别是由金属配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形成的金属胶束作为一类模拟水解酶被广泛地应用在酯的催化水解领域。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冠醚化的单(双)Schiff碱配合物与双子表面活性剂和双长链表面活性剂形成的金属胶束对α-吡啶甲酸对硝基苯基酯(PNPP)和二(对硝基苯酚基)磷酸酯(BNPP)水解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考察了冠醚化的单(双)Schiff碱配合物结构对羧酸酯和磷酸酯水解速率的影响。并首次将胶束概念引入到HPNP(RNA的模型底物)的水解剪切反应中,并获得了一些有趣的信息。本文合成了一系列对称的、非对称的单(或双)Schiff碱金属配合物,并分别考察了它们与双子表面活性剂和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形成的金属胶束对羧酸酯PNPP和磷酸二酯BNPP水解的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被Schiff碱金属配合物与双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新型金属胶束催化的PNPP和BNPP的水解速度均比传统的表面活性剂胶束中更快,这可能与双子表面活性剂本身独特的结构有关。另外,两种非对称Salen-Mn(Ⅲ)和Salen-Co(Ⅱ)配合物与双长链表面活性剂DHAB形成的金属胶束催化BNPP的水解也达到7个数量级的速率增加。实验表明,双子和双长链表面活性剂胶束都是比较理想的反应介质,这为人工模拟水解酶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本论文对配合物本身的结构与其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发现,配体中取代基的吸(或排)电子性对中心金属Lewis酸性的影响除与其吸(或排)电子性本身的强弱有关之外,与取代基所键连位点离中心金属的距离远近也有着密切关系,这与经典的诱导效应规律是一致的。另外,催化剂的活性也受到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开放程度的制约。同时也观察到,即使为相同的挂接取代基团(冠醚或吗啉),在不同骨架的配合物中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可能相差甚远,甚至涉及到影响因素的主次转换。考察了不同的中心金属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发现金属离子的荷径比是影响催化剂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首次将胶束概念引入到RNA模型底物HPNP的水解剪切反应体系中。本文初步研究了一种咪唑衍生物为配体的锌(Ⅱ)配合物分别在双子表面活性剂16-2-16胶束和CTAB胶束中催化HPNP水解的反应性。结果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16-2-16胶束中HPNP水解速率比在CTAB胶束中高出1.5倍。同时还发现,在催化剂和底物HPNP的水溶性都十分优良的均相水体系中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大大提高HPNP水解的速率。并尝试提出了“胶束-HPNP-催化剂”的“三明治吸附模式”,并运用此“三明治吸附模式”合理地解释了本实验中有趣的实验结果。突破了表面活性剂通常作为添加剂提高两相反应传质速度以加快催化反应速度的经典理论,拓展了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范围。

吉利国[10]2011年在《含氮杂环、羧酸V型配体MOFs的合成及结构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是一类由中心金属原子和有机配体构成的一类新型功能材料,通过有机配体的设计,金属离子的选择可以构筑出具有不同拓扑结构、不同性能的配位聚合物,从而使这一类化合物在生物活性、医药、光学材料、催化、吸附、气体存储等多方面有潜在的应用研究价值。本文为了得到大孔洞材料为目的设计合成了8种具有V型框架结构的配体:(1)9,9'-二(4-羧酸苯基)芴(L1);(2)1,1'-二(4-羧酸苯基)环己烷(L1');(3)9,9'-二(4-(1H-四氮唑-5-)苯基)芴(L2);(4)9,9'-二(4-磷酸苯基)芴(L3);(5)1,1'-二(4-磷酸苯基)环己烷(L3-);(6)9,9'-二(4-(1-咪唑基)苯基)芴(L4);(7)9,9'-二(4-(1-1,2,3三氮唑基)苯基)芴(L5);(8)9,9'-二(4-(1-1,2,4三氮唑基)苯基)芴(L6)。对每一种配体都用NMR技术进行了表征。本文通过溶剂热的方法,利用配体L1和配体L1′同Zn(NO_3)_2·6H_2O、Cu(NO_3)_2·3H_2O、Co(NO_3)_2·6H_2O三种金属盐合成了5种配位聚合物: (1)[Cu(L1)(DMF)]_n ;(2)[Zn(L1)(H_2O)]_n;(3)[Co(L1)(DMF)]_n;(4)[Cu(L1′)(DEF)]_n;(5)[Zn(L1′)(DMF)]_n,其中配合物(1)-(3)是配体L1的配合物,配合物(4)~(5)是配体L1-的配合物。在对反应条件进行系统考察之后,得到了最优合成路线:配合物(1)最优合成路线:nL1:nCu(NO3)2-3H2O=1:1,溶剂选用DMF和甲醇,其体积比:VDMF:VCH3OH=1:1,反应温度115℃,反应时间4天,蓝色块状晶体,产率41.1%;配合物(2)、(3)的最优合成路线:nL1:nZn(NO3)2-6H2O(nL1:nCo(NO3)2-6H2O)=3:1,溶剂选用DMF,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3天,分别获得无色透明块状晶体和深绿色块状透明晶体,产率:51.3%和约100%。配合物(4)的最优合成路线:nL1-:nCu(NO3)2-3H2O=3:1,溶剂选用DEF和H_2O,其体积比:VDEF:VH2O=3:1,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3天,得到蓝色透明锥状晶体,产率45%。配合物(5)的最优合成路线:n_(L1)-:n_(Zn(NO3)2-6H2O)=3:1,溶剂DMF,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3天,得无色透明块状晶体,产率69%。对每一种配位聚合物都用X-射线单晶衍射和热重分析(TGA)技术进行了表征。通过对这5种配合物的配位环境及空间堆积模式的分析可知:在这5种配位聚合物中,配合物(1)~(4)具有相同的配位模式,金属离子都是6配位的变形八面体模式,配体中羧酸根采取顺-顺二齿配位模式,而配合物(5)的金属离子采取五配位模式,而配体羧酸根则采取反-反二齿配位和螯合配位两种模式。从5种配位聚合物的堆积图可以看出,配合物(1)~(3)形成了二维结构,在堆积结构中存在左右两种螺旋结构,而配合物(4)和(5)则形成一维链状结构,链中存在简单的空洞结构。从配合物热重分析结果来看,这些配合物都发生了两个阶段的重量损失,配合物(1):261.8℃?386℃(失DMF),386℃?595℃(结构坍塌);配合物(2):125℃?211℃(失H2O),211℃?500℃(结构坍塌);配合物(3):180℃?311℃(失DMF),311℃?505℃(结构坍塌);配合物(4):227℃?267℃(失DEF),267℃?511℃(结构坍塌);配合物(5):186℃?276℃(失DMF),276℃?530℃(结构坍塌);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空间形成二维结构的配合物(1)、(3)热稳定性要比在空间形成一维结构的配合物(4)、(5)好,配合物(1)、(3)的结构被破坏的温度都在300℃以上,而配合物(4)、(5)的结构破坏温度在250℃?300℃之间,配合物(2)虽然也形成了二维结构,但是由于结构骨架中含有H2O分子,从而导致了其失水温度和结构坍塌温度都较低。

参考文献:

[1]. 几种金属酶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研究[D]. 盖宏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00

[2]. 光谱法研究血红素类蛋白与配体的相互作用[D]. 唐乾. 大连理工大学. 2012

[3]. 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D]. 郭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2

[4]. 功能配合物及其金属胶束模拟水解酶和过氧化物酶的研究[D]. 谢家庆. 四川大学. 2004

[5]. 配位化学与生物无机化学[C]. 佚名.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4

[6]. 纳米超分子人工水解酶构筑[D]. 付求安. 吉林大学. 2007

[7]. 大豆脂氧酶催化过程的关键性问题研究及其产品的合成与应用[D]. 蔡燕. 江南大学. 2011

[8]. 胶束与金属胶束模拟水解酶催化酯水解的研究[D]. 蒋炳英. 四川大学. 2004

[9]. 金属配合物及金属胶束模拟水解酶催化酯水解剪切的研究[D]. 蒋维东. 四川大学. 2007

[10]. 含氮杂环、羧酸V型配体MOFs的合成及结构表征[D]. 吉利国. 中国石油大学. 2011

标签:;  ;  ;  ;  ;  

几种金属酶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