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合同与制度激励&以上海神信棉纺厂解放初期为例_集体合同论文

集体合同与制度激励——以解放初期上海申新棉纺织一厂为个案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棉纺织论文,个案论文,上海论文,初期论文,一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14)12-0122-007

       一、理论框架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一词最早于1780年出现在管理学文献中,顾名思义,它表示人们在某一企业活动中“下注”,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抽头或赔本。利益相关者思想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缓慢发展后,在1984年,弗里曼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形成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随后,此理论影响力日益扩大。然而,学者对于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迄今仍莫衷一是。按照宽泛的程度,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

       第一类定义范围最为宽泛,以Freeman(1984)为主要代表。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被组织目标实现所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Wood和Jones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凡是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被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所影响的个人或团体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第二类定义范围略微狭窄,以Carroll(1993)的定义为代表。认为凡是和企业有联系(或者依存于企业、或者为企业所依存、或者与企业相互依存)的个人或团体均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第三类定义范围最为狭窄,Clarkson(1994、1995)的定义是这一类的代表。认为只有在企业中下了“赌注”,或者对企业有权益要求,或者承担了企业经营风险的个人或团体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以上定义均有一定合理性,但纵观涉及利益相关者的文献,Freeman给出的定义最被广泛接受,已成为利益相关者界定的一个基本范式。按照Freeman的定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竞争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活动团体以及媒体,等等。本文拟在Freeman所给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下进行理论分析。

       利益是利润和权益的结合体。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实现其权益主张的载体,而非仅仅为了股东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由于产权“偏重于说明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即所有者之间行为权利的关系”②,每个当事人只能在有效范围内主张产权,因此,产权理论可被看作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合理基础。

       同时,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投入,有赖于企业管理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人力资本的共同努力,他们同样承担风险。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放弃了股东至上理论中股东理所当然的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观点,认为企业应该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主张,否定了股东单边治理结构是最优治理结构的传统思想。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建立在与其利益相关者相互信任及合作关系基础上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并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③。即,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有着共同的价值信仰,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及合作,就会面临很少的机会主义,也就较其他企业更有成本和效率优势,更容易实现自身目标。

       目前,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模型研究不多,比较有影响力的是Freeman(1984)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型(SHM模型,stakeholder management model)及Heuer(2001)提出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模型(SC模型,stakeholder connectedness model)。SHM模型关注的是企业战略的制定是怎样体现利益相关者权益的;SC模型对SHM模型进行了发展,主要关注企业对特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何种治理机制是最有效率的,最能激励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合作,实现双方合作的目的。国内研究者顺着SC模型的研究思路,将企业战略制定与企业有效治理机制进一步综合,发展了利益相关者模型。

       “简单地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实证研究,几乎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④。在Freeman所给的利益相关者定义范式下,依据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框架,本文拟对企业与雇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探讨,并试图建立一种适用于两者的双边治理模型,以分析企业效率。

       利益相关者理论企图解决的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在既有治理机制下,在利润方面和管理权利方面的利益共享。若是仅考虑企业与员工两者间的利益关系,集体合同⑤便是劳资双方双边治理机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解决资本方和劳工方在利润分配、公司决策、民主管理方面的协议,通过集体合同确认利益共享内容,激励劳资双方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企业目标。

       本文利用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框架研究中国解放初期集体合同问题。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应用性研究,从理论依据及经验证据上证明企业实行利益相关者管理更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

       二、背景介绍

       解放之初,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劳资关系,中央劳动部颁发了关于在私营企业中设立劳资协商会议的指示。目的就是根据劳资两利和民主原则,用协商的方法来解决企业中有关劳资双方利益的生产、业务与职工待遇等各项具体问题。作为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心的上海,有私营工商业12万余户,其中工厂13700余家。产业工人、店员和手工业工人约103万人,其中除少数服务于公营企业和机关外,大部分(约79.96万人)雇佣于私营企业,属劳资关系范畴。

       为了贯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上海市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整合劳资关系的举措:包括进行发展生产、劳资两利的政策教育。这主要通过开设工人学校和报纸读者答问栏等渠道,公开对劳资双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使工人理解发展生产、劳资两利政策,克服漠视资方困难的经济主义偏向。其次,上海市劳动局为了正确处理劳资关系,解决劳资争议,规范企业用人制度,颁布了《私营企业劳资双方订立集体合同暂行办法草案》。此项草案明确规定劳资双方应订立集体合同,以发挥工人的劳动热忱,及资方对生产经营之积极性,实现发展生产、劳资两利的目的。可见,协商与合作为这一时期上海劳资双方应对经济环境的主要政策取向。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申新第一棉纺织厂,于1952年10月签订第一期集体合同,同时将增产节约⑥内容纳入集体合同中。本文之所以选择以申新第一棉纺织厂为个案来探析解放初期集体合同中体现的制度效率,是因为申新纺织厂是中国规模最大,分布地域最辽阔,历史也可算最悠久的民营纺织厂,它不像中国其他几个起始的纺织厂那样,多多少少有着官股和政治上势力的惠及,而是纯粹从商业金融资本发展为工业资本,或从别的工业资本(面粉厂)投资于纺织工业的。申新第一棉纺织厂作为申新的一个具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子公司,是一个产权相对明晰、制度健全的民营企业。所以,以申新第一棉纺织厂的历史,检讨其过去,可以发现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此外,为更符合经济学范式的分析,本文将集体合同中体现劳资双方的契约关系作如下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翻身解放,社会地位有了提高,获得了相当的自由权。通过法律法令的保障,劳资双方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力。在这种平等的权利下,劳资双方签订的契约是平等的经济型契约,而非人身依附下的超经济强制契约。劳资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两利的、契约的新民主主义的劳资关系。因此,这里隐含了合约关系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进行的假设。由于集体合同中体现的劳资双方义务与权利能依法强制执行,因而劳资双方均受到合同条款的约束。

       三、效率分析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效率问题,企业生产发展更是离不开效率的追求与评估。而效率的提高不仅仅需要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更需要科学的企业制度设置。通过科学的机制设计,激励资方和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劳方合作,使企业效率提高。解放初期的集体合同制度恰恰是这种机制设计的表现形式。

       上海申新第一棉纺织厂的第一期集体合同草案在1952年5月第十五次厂务会议中提出,于1953年7月劳资协商第十三次会议中通过。劳资双方正式签订后自1952年10月1日起实施,期限为3个月。⑦合同包括产品的产量、品质、原料、材料的定额;超出定额量的结算与分配方式;劳资双方的义务及职工福利实施等内容。

       定额量的确定方式主要体现在《上海申新纺织第一厂劳资生产合同细则》中。比如合同中指明纱布产量定额按照除增产节约捐献合约⑧内未规定者外,均以增产节约六个月的平均数字为基数,并根据本厂具体情况,适当定出定额标准。同样,在详则中有明确的关于原料、品质、材料、用电、用煤及事务费用的定额标准。在定额的基础上,《上海申新纺织第一厂劳资生产合同细则》中详细规定了超额所得的核算标准。

       经过复杂的增产节约数额计算后,申新一厂再将报表交给申新棉纺织厂总管理处的增产节约捐献核算小组⑨进行审核。合同也规定了增产节约额用于各项资金的分配比例:凡因产量品质的提高超过定额及因次布率、零布率、用棉、用纱、用料、用电、人工、事务的费用低于定额的增产节约所得,均作为超额收入。超额收入除去应缴所得税外,其余按照下列百分率分配之。1.百分之四十作为再生产资金,由资方管理,经劳资双方协商,用于扩大再生产。2.百分之三十作为职工集体福利金,由劳方管理,经职工代表大会决定,由劳资双方协商后使用于举办职工集体福利事业。3.百分之二十作为职工奖金。4.百分之十作为资方利润。

       那么,增产节约奖金又是如何在员工之间分配的?这在申新第一棉纺织厂《十六次工厂委员会议关于增产节约奖金分配办法的决议》中做出了决议。从车间到小组,小组到组员有下列方法计算分配:1.各车间按照小组人数多少,平均分配至各小组:⑩

       小组分配比例=小组人数/车间总人数

       小组奖金金额=车间奖金总额×小组分配比例

       根据集体合同的有关规定,合同中要体现劳资双方权利与义务,同样包括资方承诺的需完成的福利设施。合约在最后的说明中规定,以后各期合同均在前期合同完成情况的基础上每三个月劳资双方续签一次。

       顺利履行第一期集体合同之后,申新一厂劳资双方又继续签订了第二期《上海申新第一棉纺织厂劳资生产合同》。(11)合同期限中增产节约的核算方式、合约期限均与第一期集体合同中的规定相同,不同的是在第一期福利设施完成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福利设施计划。同时,定额量随着一期实际产量与节约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此期的产量定额是这样规定的:除增产节约捐献合约内未规定者外,按照增产节约六个月平均数字,与第一期合同基本定额平均后,再提高千分之五作为定额。

       根据以上方法进行实施并核算后,申新第一棉纺织厂两期合同期间增产节约数额(12)见表1。

      

       根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显示,若以1952年平均物价为基数100,1952年10月至1953年3月的物价指数变动幅度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保险起见,笔者查询了这一期间的纱布类物价指数,在六个月期间更是丝毫没有变化。这就证实了两期集体合同签订期间,实际增产节约额是有所增加的。尤其第二期合同临近终止的第三个月期间,在基本定额不变的前提下,增产节约数额大幅度提高。在排除计算失误后,笔者查阅到在申新第一棉纺织厂1953年2月8日第22次会议前的几次会议中,员工代表几次提到第一期增产节约奖金何时发放和督促福利科履行合同条款的问题。在第22次工会会议中,这一问题得以解决。这次会议的核心内容是(14):春节将近,第一期增产节约奖金如月发放问题。会议中厂方代表首先讲明奖金意义;对于奖金数额,会上提到增产节约是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各部门奖金相差微几,但是还是要根据产出情况对各部门整体奖金有所差异,以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很多干部认为生产不是为了奖金,因此存在不好意思领用的想法,厂方代表进行劝导,说明奖金意义,消除错误想法。在会上,员工代表表示在年内发放奖金大家很开心,奖金分配也很公平,并且表明要继续努力,每位员工要制定个人奋斗目标。由此次会议记录内容可见,奖金分配额已经确定,而且直至春节的工会会议中均未再提及增产节约奖金发放问题,因此,笔者推测在这次会议中奖金发放完毕。增产节约数额的提高归于劳资双方对集体合同规定职责的履行。也就是说,1953年2月份奖金的发放使员工收到了经努力工作得来的硕果,从而大大激励了与资方的进一步合作意愿。

       集体合同的签订、条款中双边治理机制的设计是企业劳资双方合作经营的重要环节,而生产效率的提高才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终极目标。笔者通过核算申新第一棉纺织厂六年的损益表,发现其生产效率在集体合同签订之后确实有提高,见表2。

      

       从表2可见,申新第一棉纺织厂自1950年起,生产的投入产出比逐年提高。解放初期,国内环境趋于稳定,这为企业提供顺利生产的有利条件。因此,这就不能排除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企业恢复性增长。这也就是笔者增加统计民国24年和民国25年投入产出比数据的原因。佩水在《茂新福新申新创业史》一文中提到“迄二十五年全国经济好转,农村丰收,通货膨胀开始,纺织业亦稍有转机,纱布供不应求,申新营业甚佳。”(16)解放初期,季崇威在《申新纱厂看纺织业前途》一文中也提到“安定的环境是任何工业不能缺少的条件,从民国24年起,环境好转,营业即见起色,一反数年来颓势,纺织业也马上活跃起来,申新纺织厂顺利生产,即能获得迅速发展。”也就是说,民国24年和25年国内自由安定的环境,供申新第一棉纺织厂大力发展生产,使民国25年成为纺织厂解放前营业效益最好的一年,这一年的投入产出比为0.9611。我们知道,恢复性增长最主要的一大特征为短期有效。解放初期,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使生产开始恢复,1950年和1951年的生产效率基本与1936年趋同,即以达到解放前收益最高时期的生产效率。但1952年和1953年生产效率大幅度增长,因此,这一阶段的增长排除恢复性增长是无可非议的。

       不仅稳定的市场环境可以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技术变革更是提高效率的催化剂。根据申新纺织厂总管理处1953年《上海申新统计年刊》及《上海申新第一棉纺织厂公私改革计划报告》显示,申新一厂1953年第一季度末已安装设备中可使用纱锭数为53452枚,设备(布机)台数为846台,职工人数3130人。在《申新一厂民主改革材料工作总结》中,1952年纱厂共有纱锭54352锭,布厂共有布机846台,此时的工人数是3014人。1950年及1951年的统计年刊中显示的纱锭数和布机数等均未有大的变动。可见,在这几年间,申新第一棉纺织厂并没有引进新技术及设备。通过以上分析,在生产技术水平并未改变的前提下,即控制住环境与技术变量后,我们可以认为内部制度因素是促成生产效率提高的主因。

       四、总结与思考

       企业劳资双方的合作是两个独立的主体的平等合作。双方合作的有效形式就是通过集体协商、集体谈判签订集体合同来加以规范。申新第一棉纺织厂劳资双方签订的集体合同中确实存在着激励双方协调合作的机制,笔者试图通过设计以下模型加以分析:

      

       根据上海申新第一棉纺织厂劳资双方在集体合同中增产节约分配比例:百分之四十作为再生产资金,由资方管理,通过劳资双方协商,用于扩大再生产;百分之三十作为职工集体福利金,由劳方管理,经职工代表大会决定,由劳资双方协商后用于举办职工集体福利事业;百分之二十作为职工奖金;百分之十作为资方利润。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再生产资金及资方利润属于资方权益部分,职工集体福利金和职工奖金属于劳方权益。那么,劳资双方的分配比例θ=0.5。C'/V'=-1,也就是说,资方投资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企业达到最大化利润;也可以看做劳方的劳动收益等于其付出的劳动成本,因此劳方达到利润最大化,并且劳资双方分享了均等的权益。

       实际上,θ度量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谈判能力,同时代表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相依存程度。因此,我们定义ξ=θ(1-θ),ξ代表劳资双方相互依存关系,ξ值越大,相互依存程度越高,峰值为1/4。申新第一棉纺织厂集体合同中增产节约数额的分配比例显示,企业劳资双方是平等合作、强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机制的设计将能激励企业和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合作,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基于新中国刚成立的客观历史背景,从政府角度看,经济的发展、生产的恢复离不开劳资双方尤其是当时居于经济主导地位的资本家的参与。唯有劳资协商合作,资方有利可图,方能打消资方的疑惧,积极经营,从而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才有希望。同时,从劳资双方立场考虑,作为具有经济利益的共同体,劳资双方都很明白,倘若资方利益受损,势必牵涉至劳方的就业与生计,而劳方生活恶化又必然会引发对资方的经济斗争,这也决定了劳资双方必然走向协商合作的轨道。

       集体合同便是劳资双方协商合作意愿的法律规范,而内在机制的设计恰恰体现了劳资双方的合作诚意。因此,本文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下,从理论依据及经验证据上均证实解放初期企业集体合同的签订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注释:

       ①江若玫、靳云汇,《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应用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②赵晓雷,《现代公司产权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③Thomas M.Jones,“Instrumental Stakeholder Theory:A Synthesis of Ethics and Economic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0,No.2(Apr.,1995),pp.404-437.

       ④陈宏辉,《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经济出版社,2004。

       ⑤在通常情况下,集体合同是由工会与雇主协会集体谈判签订。在没有工会的情况下,工人选举的代表也可以与雇主签订集体合同,商讨资方与劳工方的利益共享事宜。

       ⑥1951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指出了这次会议的中心任务是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工作,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劳资双方加强合作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会议上,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同志的《中国工业的目前情况和我们的努力方向》报告明确指出企业应开展增产节约运动,重点是增加生产,努力降低成本,加强资金管理、节约资金和加速资金的周转,消减基本建设中的严重浪费现象。

       ⑦《上海申新纺织第一厂劳资生产合同》,1952年10月,上档,Q193-1-2320.

       ⑧劳资双方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六一”号召,发挥爱国精神,决定在增产节约的基础上捐献飞机、大炮,为了使捐献计划顺利开展和如期完成任务,签订的增产节约捐献合同。关于增产节约主要内容:增产节约分三方面:1.提高品质,2.增加产量,3.节约用料。节约项目,可分为四大项:1.原料(用棉用纱),2.物料,3.用电,4.事务费用(水,电,煤,厨房用料等)。对于增产节约额,按照以下办法分配:1.百分之六十作为劳资双方各半捐献,2.百分之二十作为职工集体福利基金,动用权属劳方,3.百分之十作为资方再生产基金4.百分之十作为职工奖金。此合同适用时期一共是六个月,即从1951年8月1日至1952年1月31日。源自《贯彻增产节约捐献计划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周年》/《上海工商》合订本(第二卷第三十六期),1951年,上档,C48-2-2412-588.

       ⑨增产节约捐献审核小组于1951年11月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对当时的生产节约捐献额进行审核,于1953年1月30日决定撤销,另设增产节约核算小组。

       ⑩《上海申新第一棉纺织厂工会十六次工厂委员会关于增产节约奖金分配的决议》,1952年,上档,Q193-2-684.

       (11)《上海申新纺织第一厂劳资生产合同》,1953年,上档,Q193-1-2320.

       (12)《申新纺织一厂1952年10月-1953年3月份增产节约报表》,1952年,上档,Q193-1-2314.

       (13)《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编写〈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1958年,上档,B181-1-367.

       (14)《上海申新第一棉纺织厂1952年厂务会议记录》,1952年,上档,Q193-2-211.

       (15)《申新纺织总公司1935年度决算帐表》,1935年,上档,Q193-1-585;《申新纺织总公司1936年度决算帐表》,1936年,上档,Q193-1-586;《申新纺织一厂1950-1951年度会计年报》,1951年,上档,Q193-1-1973;《申新纺织厂总管理处关于申新各厂1952年所得税申报表及工作总结》,1952年,上档,Q193-1-2014;《申新纺织厂总管理处关于申新各厂1953年所得税申报表工作总结》,1953年,上档,Q193-1-2016.

       (16)《纺织周刊》第八卷第27期,上档,Q193-1-423.

标签:;  ;  ;  ;  ;  ;  

集体合同与制度激励&以上海神信棉纺厂解放初期为例_集体合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