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_基础教育论文

我国基础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_基础教育论文

我国基础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体制改革论文,财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1949-1979年间,我国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几经调整,但基本上囿于行政机构权限职责的划分。这一时期基础教育财政体制的基本特征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但基础教育财政的分权主要是经费管理的分权,而不是财政决策的分权;教育投资名义上是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际上把密切相关的投资活动分散在政府各个管理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形成“条块分割、分兵把口”的管理局面;虽然坚持“两条腿”走路,但由于国家财政拿走了农民几乎所有的纯收入,所谓的民办教育主要靠国家出政策,通过农民献工献料和采取记工分聘用民办教师这种低成本形式发展起来的,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体制改革被提上日程,而基础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的关键是打破决策高度集中、僵化的基础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建立高度分散的财政管理体制,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乡村负责绝大部分基础教育经费。这一时期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中个人所占比例的增大,使得政府将部分财政负担转嫁给社会和个人由可能变为现实,国家将基础教育财政责任基层化、社区化和社会化不失为一种合理选择。但是这种高度分散的财政体制过度依赖于地方经济水平,地方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直接导致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加上地方政府行为的不规范,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上级政府的投入又主要按“基数法”和“一定几年不变”的原则确定,原有的投入水平直接影响以后的投入水平,难以保障不发达地区的合理需要。收取杂费和教育费附加加重了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也为乱收费提供了方便之门。为此,2001年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财政体制作了适当调整:首先,考虑到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和公平意义,将现有包括财政拨款、教育费附加、社会捐资、学生个人交费等多渠道筹措基础教育经费变为政府单一渠道投资,给予城乡居民在基础教育财政负担上同等的国民待遇;其次,将基础教育的管理层级提高到县;第三,考虑到基础教育的溢出效应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标签:;  

我国基础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_基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