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趋势_联华电子论文

台湾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趋势_联华电子论文

台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动向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 我随上海华夏经济促进会科技考察团到台湾省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活动。台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集中力量 突出重点

一、集中力量建设两个科学工业园区。1980年9月, 台湾省创建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总面积2000公顷。1993年园区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新台币,下同),到2000年园区产值将达1万亿元。 目前园区用地已很紧张,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向天上、地下扩张的办法增加厂房面积。例如,联华电子总投资为165亿元的硅片厂占地面积为84000平方米,采用地下一层地上四层的建筑结构。地下为动力设备区,一楼的洁净室为附属设备区,二楼为回风区及支援生产区,三楼为硅片生产区,四楼为高精密过滤送风区。这家工厂洁净室面积为5370平方米,洁净度为0.1微米/0.1级,硅片尺寸为8英寸,技术能力为0.25微米, 月产量达25000片。其生产流程采用最先进的自动化设计, 制造参数全部列入监控,并借无人搬运车与轨道式硅片传动系统,节省了50%人力,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该厂于1994年3月破土动工,到1995年6月就完成试生产任务,前后仅用15个月时间。该厂负责人说,我们突破了传统的平房结构模式,大量节约了用地,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高新技术,所以产品质量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得到提高。

鉴于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土地潜力已经挖完,而投资厂商仍然蜂拥而至的现状,同时也鉴于新竹园区在发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巨大作用,台湾当局已经决定在台湾南部再建一个面积相当于新竹园区3 倍的新园区,该园区将以微电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作为发展的重点,目前开发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考察团的全体同志三进新竹科学园区,对台湾在发展高新工业园区方面,采取集中力量,开发一个,成功一个,再搞一个的稳扎稳打的办法,都给予肯定。

二、集中力量发展世界先进水平的支柱产业。台湾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开始时的调子比较低,他们定的目标是,避开与日美竞争,适应新的国际分工模式,把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线,成为跨国公司一道或几道生产工序的专业加工部门,或者为跨国公司生产某种零部件以及相关的配套产品,然后相继发展高级的电子产品。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实践,这些目标已被突破。现在他们正集中力量发展世界先进水平的支柱产业,积极参加国际竞争。 以信息工业为例, 1996年台湾的总产值达164.14亿美元。若加上台湾厂商在海外的77.6亿美元产值,则总产值达241.74亿美元。 预计1997 年台湾信息工业将达348亿美元,仅次于美、日,居世界第三位。2000 年台湾信息工业将达500亿美元,其地域分布为台湾省54%,大陆17%,马来西亚9%,泰国3%,其它17%。

三、集中力量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台湾在这方面的策略是,集中力量让优势的部件出口,最终带动整机的出口扩张。1994年台湾计算机产品中主机板、监视器、电源交换器、绘图卡、键盘、鼠标器、桌上型影像频扫描器、视讯卡等8项销售额获得全球第一,其中有5项占全球市场销售额的50%以上,它们分别为:主机板占83%、鼠标器占80%、桌上型影像视频扫描器占61%、监视器占56%、键盘占52%。1996年又有6项硬件产品销售额夺得世界第一,其中笔记本型电脑产量337万台,产值53亿美元,超过日本,高居榜首,桌上型影像视频扫描器占市场52%,音效卡占50%,数据机占41%,网路卡39%,集成器37%。可见,台湾在计算机硬件方面已有14项销售额占全球第一,其中有9 项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一半以上。

增加投入 重视转化

台湾省有识之士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以科研实力为后盾,而台湾科技总体实力不如大陆,因此更需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尤其需要重视增加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工作。

一、不断增加R&D的投入。台湾在科技工作全过程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各个方面有比较清晰的分工。基础研究主要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承担,经费由“国家科学委员会”拨给,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R&D项目,主要由“经济部”下属的研究机构承担,所需经费由“经济部”拨给。如果由企业出资委托科研院所开发,“经济部”还可以1∶1的比例匹配经费予以鼓励。“经济部”希望科研单位尽可能多地从企业得到经费。目前,研究院所的资金60—85%来自“经济部”,台湾设想用5—10年时间,争取做到50%的经费来自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对科研院所投入的强度大大超过我们。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例,全院总人数不足6000人,1992年总经费117亿元(新台币, 下同),人均200万元,其中40%用于支付职工工资;1997 年该院总经费增至149亿元,人均达到250万元。台湾的企业也非常重视科技的投入,我们参观的台中精密机床公司R&D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最高时达到20%,一般年份也控制在5—10%之间。

二、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我们考察的几家科研机构负责人都认为,如果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企业不需要,那就说明这种机构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他们始终把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作为自己能否存在下去的首要条件。正因为指导思想明确,所以台湾的许多科研机构都在产业化方面做出了较好的业绩。以电脑为例,台湾的电脑技术起步较晚,1979年台湾“经济部”委托工业技术研究院电脑与通讯工业研究所执行电脑工业技术发展计划。该所于1983年便成功地开发出与IBMPC 兼容产品所必要的BIOS软件,协助业者打入美国市场;接着该所于1985年推出PC—AT,1986年推出386—AT;近年又推出笔记本电脑以及工作站、 多媒体系列等高级产品,使台湾很快挤入了高附加值的电脑市场,占世界市场的10%以上。

三、重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为了提高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解决传统产业面临的生存危机,台湾科研机构积极配合当局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政策,用高新技术协助企业改善品质与生产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附加值,并协助创新开发、培训专业人才、提供咨询服务等。以自行车行业为例,工业研究院材料所利用开发成功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具质轻、坚固、弹性佳的特性),协助企业成功开发自行车、高尔夫球杆、网球拍等运动器材。使自行车外销平均单价由1986年的47美元提高到1994年的121美元,大大提高了自行车的附加值, 目前占碳纤维高级自行车70%的世界市场,不但使企业摆脱了困境,而且创造了优秀品牌的形象。以产业自动化为例,机械工业研究所从1991年至今,已转让相关技术给厂商计约200余家次; 辅导厂商设计自动化系统超过500家次。例如,该所协助大亚公司(电线电缆业)设置新厂房, 生产能力提高2.8倍,人力节省60%。再以纺织业为例, 工业研究院先后转让的技术有超细纤维制造技术、变色纤维生产技术、光电纺嘴自动检净技术等。如超细纤维制造技术已开发出一批衣饰用及工业用超细丹尼丝,已在多家厂商进行生产。以三芳公司为例,已建立了月产50吨的纤维及下游生产线,年产值约6.5亿元,既开拓了纺织业新产品市场, 又提高了下游制鞋业的竞争力,同时还节约了一半以上的成本,使原来面临困境的传统产品变成了高附加值产品。

积极吸引 鼓励流动

我们在参观考察中看到,台湾的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很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在这些单位已经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业务精湛的科研开发队伍。他们的主要做法可概括为八个字:积极吸引,鼓励流动。

一、积极吸引国外学成归来人员。在台湾考察期间,各单位向我们介绍情况的负责人,大多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人员。我们在新竹交通大学座谈时,学校负责人很自豪地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高技术企业中层以上干部,有80%以上是交通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归来的研究生。”他们反映,这些留学归来的业务尖子,不仅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台湾,而且使台湾科技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年轻化。新竹交通大学教员平均年龄是37岁,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为31岁,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平均年龄为32岁。二是高学历。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博士占20%;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博士占13%,硕士占40%;工业技术研究院博士占12%,硕士占40%。台湾的高技术企业也很重视吸引归国人员,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干。例如,台中精密机床公司虽然只是一个800多名职工的中型企业, 但却拥有一支150多名精锐的科研开发队伍, 其领导者就是从美国回来的博士。这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他虽然学的专业是材料科学,但对电脑技术和管理科学很有造诣,他把开发部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这家工厂厂房简陋,更没有恒温车间,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比在恒温车间里制造出来的还要好, 产品享誉全球, 尽管价格比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高30%,仍然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这些科技人员发明一种技术,使机床加工产品的尺寸可以随着车间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技术不仅节省了工厂的投资,而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96年全厂的销售额达到36亿元。

二、普遍鼓励人才流动。台湾各界对人才流动普遍持积极的态度,一般企业和研究机构每年人才流动比例都在10—20%之间。生物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说,每年外流人员只要不超过20%,对本单位是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现代的科研工作不是靠单个人能包下来的,而是要靠一个团体。适当的人才流动有利于保持科研队伍的最佳结构。工业技术研究院5800多人,自成立以来离职职工高达1万多人, 相当与工业技术研究院现有人数的两倍。流动出去的职工转入企业界的占74%,学术界的占15%,政府机关的占6%,进修的占5%。例如,台湾集成电路厂商中的经理和中坚骨干,很多是工业技术研究院流动出去的。1976年,工业技术研究院接受政府委托进行集成电路技术研究,自美国RCA公司引进7微米制造与设计技术,随后,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成建制地流动到产业化部门,先后以他们为骨干,成立了联华电子、台湾积体电路、台湾光罩、世界先进积体电路等衍生公司,带动了整个台湾微电子工业的发展。据介绍,台湾2000年微电子的销售额将突破1万亿元。 以联华电子为例,近年来,联华电子生产的集成电路大举进入美国市场,以致于美国厂商纷纷提出反倾销。接待我们的人员说,联华电子很欢迎美国派人来调查,因为他们不是靠低价倾销,而是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取得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胜利。他们1996年销售额高达300亿元, 获得巨额利润,以致每个职工一年发了80个月奖金。联华电子负责人说,他们的目标是在2000年以前开发成功0.18微米和0.10微米技术,硅片尺寸达12英寸的产品,销售额为1000亿元。联华电子在微电子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引进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十几家微电子设计公司的关注,他们都看好联华电子,并决定共同投资40亿美元,再建三家世界一流水平的微电子工厂,其中联华电子的技术股占15%,加上资金的投入,占总资本的1/3,处于控股的地位。虽然联华电子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大家一致认为,工业技术研究院流动出来的科研人员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天的考察是短暂的,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上面举的例子都是做得比较有成效的单位,其实即使像工业技术研究院一类的科研机构,有些也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问题,而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仍然有赖于全世界科技界和经济界有识之士共同进行探索。

标签:;  ;  ;  

台湾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趋势_联华电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