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具备五个支撑条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具备五个支撑条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须具备五大支撑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这既是有效地解决当前经济生活中各种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利实现今后十五年奋斗目标,使国民经济大步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必由之路,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看,要扎实稳妥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亟须具备以下五大支撑条件:

一、观念条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指导方针,也是今后十五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我们应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这一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意义的决策上来,这是保证经济增长方式顺利转变的先决条件。为了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实现这一转变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当前要特别注意纠正若干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是认为“抓好了改革,经济增长方式自然可以转变”。确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改革不断深化为重要条件,但改革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改革说到底是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问题,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则是生产力如何发展的问题,二者内涵不同,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取代。应当看到,粗放型增长方式固然有其重要的体制原因,但也有大量非体制原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的大量工作,如企业的挖潜、改造,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等,都需要在改革创造出良好体制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切实成效的。所以,指望仅仅通过改革就能自然而然地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实在是低估了这一转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二是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非一日之功,不妨慢慢来”。诚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若因此便失去紧迫感,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事实上已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无论是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促进经济良性循环,还是实现今后十五年经济发展目标,克服资源、资金供给制约,防止生态环境恶化,都迫切要求我们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否则,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都将遇到难以逾越的严重障碍。同时,改革开放17年来,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的深刻变化,也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体制环境条件。因此,坚决摒弃观望等待的消极心态,增强紧迫感,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三是认为“没有大投入增长方式难转变”。固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涉及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采用,涉及到结构调整、产业重组等重大问题,从这一角度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有一定的新增投入。但是,集约型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特征,正在于主要通过挖掘现有生产条件的潜力,通过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通过强化管理等,最大限度地节约投入、增加产出和效益。因而,从本质上说,集约型增长不是靠投入来支撑的增长。那种认为没有大投入就无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看法,恰恰是长期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的思维定式在对待增长方式转变问题上的反映。当前,我们应深刻理解和把握集约型增长的要义,跳出习惯性思维的窠臼,牢固确立以优化结构、挖潜革新、强化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争效益求发展的观念,把立足点真正从大投入才能大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移到少投入多产出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上来。

二、政策条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有一系列综合配套政策予以支持,这是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的重要条件。科学合理的配套政策,一方面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将显著增强各项具体措施的实施效应,从而加速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缩短这一转变所需的时间,降低转变所需的成本。因此,从实际出发,精心研究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旨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宏观与微观经济政策,实属当务之急。当前,首先是必须完善产业政策。这是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地区结构,协调财政、金融、投资等政策的基本依据。近期内应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对产业政策加以调整和完善,特别是必须明确规定鼓励、支持和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产品,为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指明方向。其次,必须完善区域政策。要通过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促进各地区选准发展重点,合理分工,发挥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目前,尤其必须在支持东部沿海地区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的同时,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特别是国家资源基地的重点建设;支持跨地区的骨干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干线、通信干线、骨干机场的建设,从而求得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再次,必须完善技术政策。要明确技术进步对促进经济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合理制定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方向和基本方针,正确划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数量比例,并相应地健全、完善保证和促进技术进步的社会支持结构。与此同时,为确保经济增长方式稳步转变,必须充分运用税收、信贷、利率、价格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手段,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此外,还必须通过健全法制,限制粗放型经营,鼓励和保障集约经营。要通过立法严格限制和禁止盲目布点、重复建设;通过立法加快规模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通过立法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使用资源,限制和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艺、设备和产品,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扎实稳步地向集约型方式转变。

三、体制条件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必要的体制条件,应首先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必须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努力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加大改革力度,着力制度创新,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为此,近期内应将国有企业改革同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的活力。应将转机建制与解决目前企业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将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改善经济质量结合起来,在转机建制过程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搞活国有企业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应重点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资产负债结构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必须切实抓好各项配套改革,重点是尽快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促进政企分开,加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为解决企业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保证企业改革顺利推进创造条件。二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今后一个时期内,应尽快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能够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机制。具体说,计划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财力、物力可能,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目标,以及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要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和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财政则应通过实施财政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和地区分配结构,调节社会总需求,同时通过差别税率、转移支付和财政投资等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化,以此来协调社会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有效地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必须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要真正转到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规划国民经济长期发展战略,以及平衡总量、优化结构上来。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要集中精力管好国有资产,监督国有资产经营;作为社会管理者,则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制定法规、培育市场、形成完善的市场规则和社会秩序上来,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能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竞争,从而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出不可或缺的良好环境。

四、市场条件

这里所说的市场,一方面是指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也就是无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都能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进行交换和流通,并互相开放,使市场交易活动具有普遍的公开性、公正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是指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即在这一体系中无论是市场主体进入,还是市场交易行为,都能按照平等竞争的原则有序进行。当前,要尽快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市场体系,首先,必须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一方面应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应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渠道,把批发市场的建设和现有批发企业的改造结合起来,在重要商品的产地、销地或集散地形成大宗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批发市场。同时,以强化和完善商业网络的功能为目标,积极发展配送中心、产需直达供货、代理制、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提高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应通过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速培育和发展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商贸集团,同时推动国合商业企业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在竞争中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其次,必须突出重点,抓紧培育和规范要素市场。要素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抓紧培育和规范包括金融市场及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市场在内的要素市场,是当前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重点,也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从而确保经济增长方式顺利转变的关键。在这方面,必须把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放在首要位置。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当前应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资本市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股票融资。货币市场则应重点发展和规范银行同业拆借和票据贴现,并由中央银行开展国债买卖。同时,必须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作为要素市场建设的一个重点,并规范和完善房地产市场。此外,还应进一步发展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使之在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再次,加强和改善市场管理,确保市场体系有序运行。应大力加强市场法制建设,用法律引导、推进和保障市场体系的有序运行。同时,积极发展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切实发挥其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等作用,确保市场体系的高效、规范运行,从而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五、科技条件

大力振兴科技,加快科技进步,对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多年来我国经济以粗放型增长为主,积累下重重矛盾,其中相当部分最终要靠科技进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例如,我国人均资源短缺,而社会产品中物耗所占比重却不断上升,造成惊人的浪费;又如,长期以来由于偏重于铺新摊子,忽视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投入,企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普遍落后,严重影响了现代化进程;再如,长期的粗放型经营,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因此,为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当前首先必须强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科技界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注意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和实用性;生产建设和流通部门则应提高依靠科技进步的自觉性,通过深化改革增强应用先进技术的内在动力,把科技进步作为提高效益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其次,必须积极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高科技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近期内应抓住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选择一批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重大课题,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尤其应在农业、水利、能源、通讯、信息、交通、基础原材料以及支柱产业、国防工业等方面,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在我国拥有一定优势,能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投资又不是太大而效益显著的项目,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再次,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引起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因此,必须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加强基础性研究。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础研究应把重点放在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上。同时,还要注重发展新兴带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力争在一些最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最后,应加快建立新型科技体制。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优化科技系统结构,分流人才。一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稳住少数重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从事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活动。另一方面,放开、搞活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机构,使其主要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强化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逐步实现科技系统结构重心的转移。同时,进一步改革科技拨款机制,促进科技工作新型运行机制的建立。通过以上各项举措,最终探索出一条立足于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从而切实保障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稳步向集约型转变。

标签:;  ;  ;  ;  ;  ;  ;  ;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具备五个支撑条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