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与角色关系的另一种阐释论文_陈志荣

演员与角色关系的另一种阐释论文_陈志荣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广东省 广州市 510500)

摘要:演员与角色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两种关系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演员扮演角色是演员不断克服矛盾并实现和谐统一的过程。演员在戏剧表演或者影视表演中,要通过自己的主导性地位,处理好自身与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把自我对角色的感知和认识通过自己的表演展现到观众面前。本文从演员与角色关系出发,通过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总结出了演员演好角色的条件。

关键词:演员;角色;对立;统一

演员与角色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戏剧表演或影视表演中,角色表现的成功与否与演员有直接关系。演员凭借多年的生活积累和体验,通过分析揣摩角色性格特点,在大脑中呈现出一个活生生人物形象,并按照自身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将平面抽象的文字角色转换成立体鲜活的人物。由于角色是演员扮演出来的,而不同个体之间性格千差万别,这就导致演员与角色之间产生无法避免的矛盾,尤其是演员与角色之间的性格差异,需要演员在不断体验人物生活、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相互适应,不断向角色形象靠拢,最终实现对角色的塑造。

一、演员与角色是一种矛盾统一体

在表演中,演员扮演角色,创造人物形象,既不可能失去自我,又必须在创造角色形象,这时形象无疑是演员化身角色与演员自我的相互矛盾而又共存统一的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演员要在剧作家所创造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个文学形象是剧作家以文字和语言创作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给演员的创作以规范。这就决定了演员既是创造者,但又要受他(她)所创造的角色的文字形象要求制约。既然演员的创造要从自我出发,即根据自身的条件与修养去创造角色,同时又必须创造出一个与自己不相同的人物形象来,因此演员与角色之间不可能不存在矛盾。如当我拿到一个剧本时候,我必然是以自己的认识水平去分析与认识角色,以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专业技巧去塑造人物,并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把握着创作方向。我该扮演什么角色,必须以剧本为依据,将剧作家所虚构的人物,通过生机勃勃的“再创造”,赋予“死”的角色以“活”的生命,使角色形象成为立体的,行动着的,有血有肉的活的实体,我所创造的角色即诞生了,成为“化身成角色”,既作为创作者的自我与所扮演的角色相统一。这时,我的创造决不是演自己而是演人物,是扮演形象、扮演他者,是把自身变为剧中人。“当角色没有了,而有的只有剧本规定情境中的‘我”时,这里便有了艺术。”这个“我”即是真正的人物形象。因此,演员与角色可算是“形神兼备”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矛盾统一体。

二、演员是主宰角色的“神”

我国艺术界有一句很生动的话,叫“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还说“装龙象龙、装虎象虎”。其实这些话的意思无外乎是演员在表演创作时,他(她)对于角色的内心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体验应该起主导作用的,用心去思考去体验出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不同心态的“神髓”后,再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的表现能力上尽量去调动一切艺术的手段去一一表现人物的形态、行为,贴切地演绎出人物活动“形”。体验角色的“神”得之,是“形”的依据;“形之外”,则是以舞台上的表现手段和戏剧的程式,不娇柔、不造作的表现出来,传达给观众,使之与剧中人喜悦、悲戚的情绪产生共鸣,以取得良好的剧场效果。入大学时,我特别喜爱观赏、潜心品察一些经典影视资料,我感悟出:演戏演人,演人演心。严格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内心不空白,技巧不多余。演员在舞台一切外化“形”,都要为揭示“这个人”的“神”而服务。只有以此宗旨、目标,自觉地贯彻到舞台实践中去,并持之以恒,方能在艺术道路上有所进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勤奋踏实,求真务实,日积月累,方能有“积水成河”“破茧成蝶”的精彩。记得大一的时候,我做过一个观察生活练习,模仿扮演过宿舍楼下的楼管阿姨。刚开始做这个练习的时候,我只是凭着自己的印象来进行模仿,尽管在表情和形体上我都把握的还算准确,也努力地去表现“角色”的情绪,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以至我的表演空有其表,楼管阿姨霸气、严肃的精气神,好像在我这里差了许多。于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个角色,我花了很多天的时间,真正的走进她,跟她聊天,刻意的观察她,模仿她,从穿着打扮,到阿姨工作说话的态度以及状态,她心情好或者不好时对待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态度等等,全部深入脑海。于是在后来的排练中,我也因为自己做足了功课,内心更有把握和底气,并成功塑造了楼管阿姨这一角色。这期间让我明白的最大的一个道理就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演员一定知道自己所演角色的神,并主宰它,创造它,一切都为它服务,从而演活它。

三、角色是演员情感的“形”

俄罗斯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内心的冷漠是燃不起情感的,而没有情感也就不会有体验和艺术。”由此可见,无论是艺术的哪一种形式,一切的艺术创作都要有灵魂,都离不开情感,是情感,赋予了艺术以活的方式,让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散发出了生命的强烈气息。笔者认为,在表演中,维系这个你想要表现的作品的生命的,是情感,而推动演员进入这个创作过程的,也是情感。情感激发着一个演员表现的冲动和灵感,从而进一步支配着他去选择表演的方式方法,酝酿不同的多层次的角色情感,最后塑造出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在大学期间,我们所接触的表演,大多数都是舞台表演,而这样的演出与观看是真人面对真人的形式,观众就在台下坐着,所以舞台与观众的空间关系,是直接的双向交流,是一种感情传递的表演。感情之于作品和角色,就犹如血液之于人的身体,它们都是内在的,热气腾腾的,就是由于它们不停地、却又悄无声息地流动,才把生生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带给了全身。作品角色有了感情,形象也就开始富有了生命的活力。在大学期间,笔者出演过很多角色,不同角色的性格、背景、经历和发展,给予观众不同时期的感受,给予演员不同层次的励练。例如笔者在《红月亮》中饰演的青草,与性格则内敛,情感细腻,在文革期间被下发至农村的苏亚柯心心相息,却因为身份的不同不能表达彼此之间的感情,但两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每一句台词或者眼神、对唱中都细致的表现出来,最后在现实的压力中,青草帮苏亚柯做出了选择,她想给苏亚柯更好的生存机会,但是他们彼此都不能和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这个片段表现出当时年轻人追求爱情和生活的一种方式并不像现在那样轰轰烈烈,有的只是质朴、纯真、善良和执着付出的情感,还有对待生活的渴望和认真,所以这种含蓄的有待爆发的情感,对于演员的控制力是一种考验,我们则需要更多质朴和自然的感情流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演员传达的作品角色情感,创造出来的艺术情感体验,表达的感情,除了能够揭示角色的人物性格,还能表达一部戏剧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地满足观众的审美心上的需求。

所以,艺术必须充满感情,那么,表演的情感,舞台的情感,就成为一部戏剧表演的重心。而其中的角色情感,更是互相交织互相缠绕,不断地改变着形态、强弱和趋势。它们有时毫无规律,时而流动,时而静止,时而爆发,时而消失,时而浓重,时而平息,而不管怎么变化,它始终犹如演员情感的“形”一样,趋向于饱满的美感。

四、结束语

演员要演好角色,必需处理好自身与角色之间对立而统一的关系,通过前期的角色分析,感知角色性格和心理,从而在情绪的带动下,把脑海中形成的人物形象通过表演展现在观众面前。

参考文献

[1]杨洪宇.戏剧演员自身与角色塑造的共生关系解读[J].戏剧之家,2016(4).

[2]张亢.略谈演员创造角色[J].四川戏剧,2015(3).

[3]林洪桐.演员与角色关系的另一种阐释[J].电影艺术,2015(5).

论文作者:陈志荣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演员与角色关系的另一种阐释论文_陈志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