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突破,直观示范——《战天游》教学设计

中间突破,直观示范——《战天游》教学设计

一、中间突破 直观演示——《詹天佑》教学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殿霞,孙慧君[1](2020)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以《詹天佑》教学为例》文中指出在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有效改变教学方式,取得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结合《詹天佑》教学实际,从查阅背景资料、优化课堂结构以及构建课外辅导平台等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邱铁鑫[3](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罗艺[4](2020)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图像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图像时代以来,图像的力量已经深入和泛滥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处不在的图像正在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借助于幻灯片的播放,图像在教学中伸展了它的触角,勾连起学生、教师,展现了外部世界的样貌。并且,随着课堂中师生对图像的逐渐使用和依赖,图像还可能成为人在图像时代的认识方式、表达方式和存在方式。这些可能为图像改造教学提供了可期许的图景。本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切入点,试图挖掘图像介入教学后,为教学带来新理论和新发展的可能。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核心问题展开:图像如何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如何理解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图像?图像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如何?本研究在混合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下,以田野研究为主,量化统计为辅,研究了高山小学的语文常态课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平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频。本研究使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实物收集法来收集研究资料,并以教学设计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为框架,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图像的使用。图片是图像在教学中的客观存在,是图像参与教学的基本内容。基于资料分析,本研究归纳了教学图片的基本类型,描绘了教学图片在小学语文教学使用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图片数量多、题材多元、载体单一、用时短、主要来源于网络和年段差异。图像的基本特征来源于语文教师对图像的教学理解,图像的教学功能成为串联教学图像使用特征的基本线索。语文教师对图像的教学功能与价值具有丰富的理解。基于对高山小学日常语文课的田野观察和教师访谈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普遍认同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教师有意识使用图像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图像构成了人生长发展的视觉渠道,学生的图像学习过程是将客观的外部物质图像,转化为脑海中内在精神图像的过程。语言文字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是内在精神图像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过程。因此,图像的育人价值体现为三方面:图像建构人的视觉认知,图文交互促进了意义理解,图像代表着生活经验的回归。小学语文教学中,图像的使用具有不同的方法、策略和机制。图像使用方法包括观看、描述、对比、绘制、想象和回忆等六种基本类型。这些图像使用方法根据使用目的和顺序,构成了图像感知和图文转化两类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图像,遵循输入、分解和整合的教学机制。

张晓华[5](2019)在《彰显文本自身的学习特点——浅谈人物故事类课文教学》文中研究说明人物故事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课文类型,这类课文,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人物涵盖古今中外,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时期的人物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人格特质。这一类型课文与其他课文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课文以人物为叙写对象,以刻画人物形象为核心,旨在揭示人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而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人物形象这一中心。在教学中,如果将教学的重心聚焦于故事,而忽视了对故事中的人物的学习,是不符合这类文本自身的学习特点。那么,教学人物故事类课文,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向丽华[6](2019)在《基于雨课堂的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现代人类应具备的重要基本能力之一,人类进行交流、学习皆离不开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阅读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很好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而且对今后他们学习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奠定终身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语文阅读教育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重要的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设备已深刻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可行且必要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敢于主动探索,应引导其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获取知识。雨课堂是一款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平民化教学软件,且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本研究尝试将雨课堂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及行动研究法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基于雨课堂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与方案,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探索其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总结出有效的教学实施方案,为一线教师提供实践参考。基于上述目的,本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部分,提出论文的研究背景、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梳理国内外文献,综述有关阅读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现状的调查,采用问卷调查、阅读能力测试的方式对教学实施对象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迁移能力进行了调查,以掌握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基于雨课堂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案的制定。第四部分,三轮教学行动研究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逐步完善教学方案。第五部分,对基于雨课堂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进行分析,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阅读能力测试,由此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第六部分,对本次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展望。基于雨课堂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将雨课堂作为资源分享的载体、沟通交流的互动工具以及学习评价工具,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前阶段包括:钻研教材、制作课件、创建班级、推送课件、下载数据并查看反馈、分析总结、个性化辅导、修改教学设计;课中环节即课堂教学环节,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新课导入、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情感体验、拓展延伸;课后阶段主要包括布置课后任务、评价总结。三个教学阶段环环相扣,综合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雨课堂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吕钦[7](2019)在《小学语文“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文学阅读教学仍以教师单向授受为主,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性不高,缺乏思考,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生本”“建构”等理念。鉴于此,笔者开展了“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研究,以期转变文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一元化、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并提出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策略,努力构建“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的实践体系。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重点阐述本文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及意义,并就研究方法、研究范畴作了概述。正文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运用文献研究法,明确“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的概念、学理与实践基础、基本类型与操作过程,为第二章实践研究铺设理论桥梁;第二章运用案例分析法,呈现小说、散文、诗歌中“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课例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而分别总结这三类文体进行“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实施策略和评价机制;第三章运用思辨总结法,对“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发现其实施过程中的意义与不足,并指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完善“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实践。通过对“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研究的探索,本文发现:切实开展“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聚焦教学目标实现、转变教学方式、降低学习难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但该教学也存在诸多不足:支架运用不指向教学目标以使支架搭建具有随意性;学生学情复杂以使识别学习起点困难;教学难点多样以使难以构建合适支架;教师理论浅薄以使支架搭建缺乏科学性。基于此,笔者提出四大改进策略:搭建指向教学目标的支架;基于学生实际搭建支架;围绕教学难点搭建支架;教师丰富相关理论知识。虽然“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存在某些问题,但该教学适应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助于全面标注教学要点,弥补了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张立学[8](2019)在《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文中指出以文化人,是文化固有的功能与使命,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视域和路径。大学文化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创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了全体大学人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内容,是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的个性化表达和集中体现。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开展具有普遍性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大学文化育人则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教育人、培养人,为学生打下了深刻的具有大学个性化的价值烙印,其方法和途径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因此,以文化为切入点,坚持以文化人,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作用,以促进受教育者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水平,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理路,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大学文化及其育人为研究对象,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从宏观的大学文化走向微观的、具体的、实践的大学文化育人,围绕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育人功能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第一,阐释了大学文化育人的基本问题。重点阐释了文化的概念、大学文化的内涵、以文化人的意蕴,阐明了大学文化育人的概念及重要意义。大学文化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性和无形性、渗透性、持久性、多样性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密切而特殊,所体现的价值认同、行为导向、情感激励、心灵陶冶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视域和载体。第二,探究了大学文化育人的理论之源。大学文化育人背后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追根溯源,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列宁文化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大学文化育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这也是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最具根本性的理论基石;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思想,则为大学文化育人奠定了思想基础;西方文化理论中的组织文化理论、文化分层理论、文化选择理论则从不同的维度,为大学文化育人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参考。第三,考察了西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个案与共性。西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已有800多年的办学历史,短的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也走过了 300多年的办学历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并在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崇尚学术自由、遵从通识教育、发挥校长作用、注重个人价值等共性之处,给中国大学带来许多启发,必须批判地加以学习借鉴。第四,梳理了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历史过程及特点。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代以太学和书院为代表的承担高等教育职能的教育机构,积累了丰厚的大学文化育人经验;近代大学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校长,很好地将效仿西方与继承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适合那一时期的大学文化育人模式,也为今天大学文化育人积淀了历史底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逐步受到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大学文化育人的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育人之路已初步形成。第五,分析了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之路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看到成绩与基础的同时,现实困境同样不容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唤中国大学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而新形势、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使得大学以文化人面临着巨大挑战。这种挑战体现在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建设还不够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大学文化育人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对策措施。第六,提出了全方位推进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对策措施。针对中国大学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以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为指导和借鉴,当代中国大学必须在理念、主体、内容、方法、途径、机制等方面发力,形成全方位的大学文化育人立体格局。一是要坚持正确的大学文化育人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文化人的统一,实现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统一,推动中国大学文化健康发展和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二是强化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发挥好领导者、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等大学主体在育人过程中的各自作用,达到“化人”与“人化”的统一。三是要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内容,推动大学精神文化育人、大学制度文化育人、大学物质文化育人和大学行为文化育人进一步具体化、深入化。四是要完善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经典阅读、实践体验、环境濡染等文化育人之法作用。五是要优化大学文化育人的各种途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等课堂主渠道作用,切实增强宣传工作、校园网络文化和多元文化的育人实效性。六是在组织领导、运行保障、效果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大学文化育人机制。理性深入的研究来自实践的呼唤。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大学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必将不断深入,具有中国特色、学校风格的大学文化必将成长起来,在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也会引领人类精神和文化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迈进。

郭亚萍[9](2018)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母语的主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阅读教学的质量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水平。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标,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归宿。教学目标的达成对语文课堂具有评价和反馈作用。因此,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对进一步改进语文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从真实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出发,结合真实的阅读试卷,旨在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为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认识和借鉴。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分四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概述。首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如教学目标、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其次,笔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的含义进行新的阐释。再次,阐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泰勒的教育目标三来源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二章主要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的调查研究。第一,介绍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的设计以及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实施。主要采用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当前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现状进行调查,具体涉及调查研究目的,调查对象两方面的内容。第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呈现。通过对同课异构的研究,分析小学语文一线教师落实教学目标的情况。第三,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结果。通过分析三位教师执教班级的阅读试卷得分情况,并结合教学案例来研究三位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度。第三章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三维目标机械分割,目标设计缺乏具体性;课堂提问形式单一枯燥;教师为赶进度,忽视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方法不恰当等。笔者认为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教学目标设计缺乏整体性与科学性;教师理解教材的深浅把握不准;教师以讲授课为主,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问题意识不强;家长对学生阅读重视不够等。第四章总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设计明晰、整体性教学目标,加强教师正确的文本解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庭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等。

陈杰[10](2018)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使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教学设计,灵活恰当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多年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件导入渲染气氛,启发情感新颖独特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有利于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执教《最后的姿势》一课时,笔者提前搜

二、中间突破 直观演示——《詹天佑》教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间突破 直观演示——《詹天佑》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以《詹天佑》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查阅背景资料,拓宽学生视野
3 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利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来展示图片,化抽象为形象。
    2)发挥电子白板的画图功能,画出开凿隧道的方法。
    3)发挥电子白板的演示功能,采用对比方式理解“人字形线路”的创新设计。
4 发挥班级微信群作用:构建课外辅导平台
5 结语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图像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诞生于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
        (二)图像的认识机制
        (三)基于图像的教学法
        (四)图像与语文教学
        (五)通过视频图像开展的教育研究
        (六)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三、核心概念
        (一)课堂教学
        (二)图像
        (三)教学设计
    四、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一)混合研究
        (二)量化研究:课堂教学中图像的现状
        (三)质性研究:课堂教学的图像世界
        (四)印证与整合: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资料整理
    二、研究对象
        (一)学科的选择:语文
        (二)教学视频的选择:“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堂录像资源库
        (三)田野地点的选择:高山小学A校区
    三、资料收集方法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实物收集法
    四、资料分析方法
        (一)课堂录像资料
        (二)田野工作资料
    五、研究伦理
        (一)知情同意
        (二)尊重与平等
        (三)无伤害与受益
第三章 课堂教学中图像使用的内容
    一、课堂教学中图像的类型
        (一)图像的分类标准
        (二)图片的类型
    二、课堂教学中图片的载体、时长与来源
        (一)课堂教学中图片的载体
        (二)课堂教学中图片的时长
        (三)课堂教学中图片的来源
    三、图片类型、题材、年级的综合关系
        (一)图片类型与题材的交叉分析
        (二)图片类型、题材和年级的交叉分析
    四、教学图片的特征
        (一)教学图片数量多,题材多元,类型丰富
        (二)教学图片具有载体单一、来源网络化、呈现时间短的特征
        (三)教学图片使用具有年级差异
        (四)教学图片以教学功能为核心
第四章 课堂教学中图像使用的目的
    一、教师理解的图像
        (一)教师眼中的语文教学
        (二)使用图像的作用
        (三)图像介入语文教学的困惑
    二、从图像到文字的转化机制
        (一)内在精神图像:“脑海中的图像”
        (二)外部物质图像:外显的图像
        (三)图像与文字的转化
        (四)小结
    三、图像的育人价值
        (一)内在精神图像:教学中的图像人
        (二)符号转化:图像与文字的交互生成
        (三)回归经验:图像教学效果的源泉
第五章 课堂教学中图像使用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中图像使用方法的类型
        (一)观看
        (二)描述
        (三)对比
        (四)绘制
        (五)想象
        (六)回忆
    二、课堂教学中图像使用的策略
        (一)图像感知策略
        (二)图文转化策略
    三、课堂教学中图像的认知步骤和教学机制
        (一)图像认知的案例
        (二)图像认知的步骤和顺序
        (三)图像的教学机制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一)图像介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样态
        (二)图像的功能与价值
        (三)使用图像的方法、策略和机制
    二、建议与展望
        (一)图像的价值与潜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挑战
    三、研究反思
        (一)方法使用仍有欠缺
        (二)图像研究的多学科特性
        (三)图像表述的困难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图像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记录表(示例)
    附录2 访谈记录表(教师)
    附录3 图像的教学设计的访谈提纲(教师)
后记

(5)彰显文本自身的学习特点——浅谈人物故事类课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解故事内容要联系人物形象来把握
二、故事细节揣摩唤醒对人物内心的共鸣
三、要着重体悟故事突出表现人物的方法
四、能在故事恰当补充中丰富对人物的认识

(6)基于雨课堂的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背景
        2.新课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3.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阅读能力的研究
        1.阅读能力的分类研究
        2.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3.阅读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二)雨课堂的研究
        1.雨课堂的功能、使用研究
        2.雨课堂的应用研究
    (三)雨课堂在小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阅读
        2.阅读能力
        3.雨课堂
    (二)研究理论基础
        1.教学设计理论
        2.对话理论
        3.格式塔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四、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方法
        3.调查量表设计
        4.调查实施情况
        5.调查结果分析
    (二)阅读能力测试
        1.测试对象
        2.测试内容
        3.测试工具与方式
        4.测试结果
        5.结果分析
    (三)现状调查总结
五、基于雨课堂的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方案设计
    (一)设计原则
        1.提高阅读兴趣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自主预习,发散思维
        4.交流分享,合作学习
    (二)雨课堂功能及应用
        1.整合多样化学习资源
        2.实时数据反馈
        3.满足个性化教学
        4.支持合作学习
        5.实现学习评价多元化
    (三)研究对象特点
    (四)教学方案设计
        1.课前阶段设计
        2.课中阶段设计
        3.课后阶段设计
六、基于雨课堂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准备
        1.雨课堂培训
        2.成立学习小组
        3.创建雨课堂班级
        4.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1.教学计划
        2.教学过程
        3.观察分析
        4.课后反思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1.教学计划
        2.教学过程
        3.观察分析
        4.课后反思
    (四)第三轮行动研究
        1.教学计划
        2.教学过程
        3.观察与分析
        4.课后反思
七、基于雨课堂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效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量表设计
        3.调查时间
        4.调查对象
        5.问卷检测、发放、回收情况
        6.调查结果分析
    (二)阅读能力测试
        1.测试对象
        2.测试内容
        3.测试工具与方式
        4.测试结果
        5.结果分析
八、研究结论
    (一)主要的工作与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1.研究不足
        2.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小学语文“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范畴
第一章 小学语文“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概述
    第一节 “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概念
        一、“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的含义
        二、相关阅读教学异同的比较与分析
    第二节 “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的基础
        一、学理基础
        二、实践基础
    第三节 “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的类型与操作
        一、基本类型
        二、操作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小学语文“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第一节 小说中“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运用
        一、“支架式”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
        二、“支架式”小说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支架式”小说阅读教学的评价机制
    第二节 散文中“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运用
        一、“支架式”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
        二、“支架式”散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支架式”散文阅读教学的评价机制
    第三节 诗歌中“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运用
        一、“支架式”诗歌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
        二、“支架式”诗歌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支架式”诗歌阅读教学的评价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学语文“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的思考
    第一节 “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聚焦目标实施,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潜能
        三、降低学习难度,维持学习兴趣
        四、转变教学方式,实现以教导学
    第二节 “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的不足
        一、支架指向性差,搭建支架具随意性
        二、学生学情复杂,准确识别起点困难
        三、教学难点多样,难以构建合适支架
        四、支架种类繁多,搭建支架缺乏科学
    第三节 “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指向教学目标,灵活搭建
        二、基于学生实际,贴近认知
        三、围绕教学难点,因势利导
        四、丰富理论知识,科学构建
    第四节 “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的发展前景
        一、适应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
        二、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有助于全面标注教学要点
        四、弥补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大学文化育人基本问题概述
    2.1 大学文化育人相关概念
        2.1.1 文化概念探源及界定
        2.1.2 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
        2.1.3 中国大学文化的特征
    2.2 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
        2.2.1 以文化人的意蕴解读
        2.2.2 大学文化育人的概念
    2.3 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2.3.1 宏观意义: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2.3.2 中观意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2.3.3 微观意义: 适应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需要
    2.4 大学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4.1 差异性
        2.4.2 一致性
        2.4.3 互动性
3 大学文化育人理论溯源
    3.1 指导: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3.1.1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
        3.1.2 列宁主义文化观
        3.1.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3.2 基础: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
        3.2.1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
        3.2.2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思想
        3.2.3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思想
        3.2.4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3.3 借鉴:西方相关文化理论
        3.3.1 组织文化理论
        3.3.2 文化分层理论
        3.3.3 文化选择理论
4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个案考察与共性分析
    4.1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个案举隅
        4.1.1 哈佛大学文化育人
        4.1.2 耶鲁大学文化育人
        4.1.3 牛津大学文化育人
        4.1.4 剑桥大学文化育人
    4.2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共性
        4.2.1 崇尚学术自由
        4.2.2 遵从通识教育
        4.2.3 发挥校长作用
        4.2.4 注重个人价值
    4.3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主要启示
        4.3.1 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统一
        4.3.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4.3.3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
        4.3.4 校园环境与教育资源的并重
        4.3.5 大学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一致
5 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历史省察及其启示
    5.1 萌芽: 中国古代大学文化及其育人
        5.1.1 中国古代大学发展历程概述
        5.1.2 中国古代太学文化育人
        5.1.3 中国古代书院文化育人
        5.1.4 中国古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启示
    5.2 嬗变: 中国近代大学文化及其育人
        5.2.1 中国近代大学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5.2.2 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5.2.3 梅贻琦: 大学者,大师之谓也
        5.2.4 张伯苓: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5.2.5 中国近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启示
    5.3 重构: 中国现代大学文化及其育人
        5.3.1 中国现代大学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5.3.2 大学文化育人理念逐步受到重视
        5.3.3 大学文化建设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5.3.4 大学文化育人途径呈现多样趋势
        5.3.5 中国现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启示
6 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
    6.1 大学文化育人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6.1.1 新时代呼唤中国大学承担新使命
        6.1.2 新媒体环境以文化人面临新挑战
        6.1.3 新形势学生思想行为呈现新特点
    6.2 大学文化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
        6.2.1 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
        6.2.2 大学文化育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6.2.3 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建设还不够丰富
        6.2.4 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和途径还需拓展
        6.2.5 大学文化育人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6.3 大学文化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大学的功利化色彩:消解大学使命
        6.3.2 大学的市场化影响: 削弱人文精神
        6.3.3 大学的行政化倾向: 淡化学术氛围
        6.3.4 大学的趋同化状况: 缺乏文化特色
7 加强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对策思考
    7.1 明确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
        7.1.1 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7.1.2 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7.1.3 加强以人为本与以文化人
        7.1.4 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
    7.2 强化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
        7.2.1 领导者
        7.2.2 教师
        7.2.3 管理者
        7.2.4 学生
    7.3 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内容
        7.3.1 大学精神文化育人
        7.3.2 大学制度文化育人
        7.3.3 大学物质文化育人
        7.3.4 大学行为文化育人
    7.4 探索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
        7.4.1 注重言传身教
        7.4.2 推进经典阅读
        7.4.3 突出实践体验
        7.4.4 强化环境濡染
    7.5 优化大学文化育人的途径
        7.5.1 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7.5.2 增强宣传工作的实效性
        7.5.3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7.5.4 统筹多元文化育人作用
    7.6 健全大学文化育人的机制
        7.6.1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7.6.2 健全运行保障机制
        7.6.3 健全效果评价机制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一)阅读教学的意义
        (二)三维教学目标的新要求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存问题
        (四)改进语文教学的现实需求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观察法
        (五)案例研究法
第一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学目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理论基础
        (一)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
        (二)泰勒的教育目标三来源理论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三、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要求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
        (三)教科书的特点
第二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的调查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二)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的设计
        (三)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实施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案例呈现
        (一)三位教师关于《詹天佑》的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流程
        (二)三位教师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异同
    三、学期末教学目标达成结果分析
        (一)三位教师期末语文阅读试卷统计分析
        (二)阅读试卷错题比重分布
        (三)达成结果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致性分析
第三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因素
        (一)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学生因素
        (一)阅读兴趣缺乏
        (二)阅读方法不恰当
        (三)问题意识不强
    三、家长因素
第四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的合理化建议
    一、设计明晰、整体性教学目标
    二、正确解读文本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家庭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中间突破 直观演示——《詹天佑》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以《詹天佑》教学为例[J]. 张殿霞,孙慧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23)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图像的教学设计研究[D]. 罗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彰显文本自身的学习特点——浅谈人物故事类课文教学[J]. 张晓华.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9(Z2)
  • [6]基于雨课堂的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研究[D]. 向丽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7]小学语文“支架式”文学阅读教学研究[D]. 吕钦. 苏州大学, 2019(04)
  • [8]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D]. 张立学.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5)
  • [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达成的实证研究[D]. 郭亚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10]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陈杰. 教育, 2018(22)

标签:;  ;  ;  ;  

中间突破,直观示范——《战天游》教学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