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后的泰国跨国公司:趋势和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泰国论文,跨国公司论文,前景论文,危机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试图调查泰国的跨国企业在危机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本文通过论述泰国对外投 资的三个不同阶段来设定其背景:早期发展阶段(1977-1988年)、迅速增长阶段(1989-1 997年)和危机后减缓阶段(1998年至今)。然后,本文指出泰国跨国公司在危机后的四种 不同变化趋势:减缓、重复危机前的状况、改革和调整、重新崭露头角。第一种趋势涉 及泰国跨国公司的减少或退出国际活动,第二种趋势则似乎是顽固地重复危机前的急躁 和机会主义的国际扩展。第三种趋势表明,泰国跨国公司更加着重于国际扩展战略,而 第四种趋势表明,新一类泰国跨国公司在危机后获得了增长。再接下来,本文从理论上 阐释上述四种趋势。
引言
不可否认,1997年经济危机前泰国跨国企业(MNEs)的出现,表明了泰国企业家在国际 舞台上与日俱增的重要性。虽然泰国仅在上世纪80年代初才有相当数量的国外投资,但 其直接对外投资的数额却增长得非常快。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2003年世界投 资报告”,泰国在过去20年期间的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数额增长了200多倍,从1980年的1 300万美元增至2002年的27亿美元。虽然1997年危机导致了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随后 两年期间的大幅下降,但自2000年以来泰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缓慢上升,却表明泰国的 投资在持续不断地外流。
尽管关于危机起因的理论业已形成,但危机是否和如何导致了泰国企业行为的变化仍 不得而知。更没有人论及危机对那些在1997年以前开始向国外扩展业务的少数泰国跨国 公司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研究泰国跨国公司在危机后的国际活动,以便对泰 国跨国公司的调整和前景提供一个最新的评估。更重要的是,本文力图论及泰国跨国公 司在危机后时期(对危机)作出反应的主要趋势,并把这些反应与理论假设联系起来。本 文也许无法满足人们的这样一种要求:调查每一家泰国跨国公司受到危机的具体影响是 什么?虽然那种态度对研究危机后的泰国跨国公司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值得立即去进 行,但却超越了本文的研究范围。本文的主要意图在于概述危机后泰国几家主要跨国公 司行为模式的趋势,并提出一些理论假设以供人们进一步去探讨。实际上,本文所论及 的趋势和假设可以作为人们进行更加深入的个案研究的参考依据。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下一部分提供泰国跨国公司的背景,分析1978-2002年泰国对外直 接投资的纵向趋势。在论及关于泰国跨国公司形成的著作以及有关的理论依据之后,本 文研究了危机后泰国跨国公司所作出反应的四种趋势。最后,本文分析这些调整趋势和 论述对于危机后泰国跨国公司行为的调查结果和理论推断。
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盛衰消长
和流入泰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不同,人们对于在国外经营的泰国企业的活动、战略、动 机和业绩知之甚少。为了提供泰国跨国公司形成的一些背景,本部分调查了不同时期泰 国对外投资的行业与地理分布。
在论述这些对外投资的发展情况之前,本文指出了有关泰国跨国公司的数据的一些特 点。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还无法获得关于每家泰国跨国公司国际活动的全面数据。要 获得关于各家公司国外活动的资料,就必须把各种不同资料来源的数据拼凑在一起,这 些资料来源包括提交给泰国证券交易所的年度报告和附加报告、报刊杂志和与每家公司 的直接通信。虽然上市公司必须提供关于其业务的信息,但它们的活动并非全部公诸于 众。它们的一般做法是成立控股公司来投资于企业集团中的各个分公司,这就使大公司 得以通过把分公司控制在私人控股公司手中来减少公开暴露它们的活动。许多泰国公司 不愿意提供关于其国际活动的资料,这一直是研究其行为的主要障碍。
没有关于泰国跨国公司“名人录及其行为”的资料,泰国银行(BOT)所收集的统计数据 就是最全面和可以公开获得的统计数据。然而,泰国银行的资料并非没有缺陷。一、泰 国银行的数据仅包含通过商业银行进行的现金调拨,因而不包含通过诸如国外贷款和国 外储蓄等其它重要手段进行的资金外流。二、泰国银行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统计数据仅 包含为了进行资本参与的净资本流动,而不包含母公司向国外分公司的贷款——这占了 直接投资数据的很大部分。尽管存在这些缺陷,泰国银行的统计数据至今仍然是关于泰 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全面资料来源。
根据泰国银行的资料,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图1、表1、表 2和表3):早期发展阶段(1977-1988年)、迅速增长阶段(1989-1997年)、危机后减缓阶 段(1998年至今)。在第一阶段期间,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地集中在一个特定领域—— 金融机构。在这个阶段,1987年向金融机构的资本外流达到了43亿铢的高峰,占当年资 本外流总额的99%。这些投资大部分流向香港、新加坡和美国。这三个地区和国家吸收 了第一阶段资本外流总额的75%以上。泰国资本外流向金融机构的集中是对1990年以前 泰国政府严厉控制外汇交易和资本流动的一种反应。这些管制措施促使泰国的国内银行 在泰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和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建立分行。
资料来源:泰国银行。
注:a 上述数据涉及在非银行部门的投资。泰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净额是资金外流量减 去资金流入量(汇回本国数额)。
b 1999年以前,泰国银行把在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的投资列为“印度支那”。 直到1999年以后才把在那些国家的投资列入“东盟”。
注:a 上述数据涉及在非银行部门的投资。泰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净额是资金外流量减 去资金流入量(汇回本国数额)。
b 1999年以前,泰国银行把在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的投资列为“印度支那”。 直到1999年以后才把在那些国家的投资列入“东盟”。
资料来源:泰国银行。
资料来源:泰国银行。
泰国第二阶段对外投资(1989-1997年)的性质与第一阶段大相径庭。在这个阶段期间, 资本外流从投资于金融机构转向投资于基本制造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和纺织业。泰国 对外投资的地理分布也扩大了,诸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柬埔寨和越南等 东盟国家吸收了大部分的资本外流(见表1和表3)。尽管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这些新东 道国的数额日益增多,但香港和美国仍然属于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吸引泰国投资者到 香港和美国的行业包括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和电气工业。在1990-1993年期间,投资流 向那些准备成立欧盟的欧洲国家。在经济集团中保护主义日益增强的可能性,导致许多 泰国公司将其资金投向欧洲和美国,以便避开贸易壁垒。
在1992-1997年期间,泰国的对外投资经历了更大幅度的增长,整个时期的年均增长率 为45%左右。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和地理分布也变得多样化了。就此而言,泰国的 对外投资活动不再投向基本制造业,而日益增多地投向诸如化学制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等 更加技术密集型行业。此外,从1993年到1997年,诸如服务业、酒店经营和房地产业等 非制造业也开始国际化了(见表2)。在1991-1997年期间,在这些部门的对外投资共占了 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同样地,这个时期泰国对外投资的地理多样性也增大了。泰 国投资者日益将其活动集中在诸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柬埔寨、 老挝、越南和中国等邻近的发展中国家(见表1和表3)。尽管香港和美国仍然是最受青睐 的投资目的地,但已不再享有它们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占有的那种支配地位。
在第二阶段,泰国对外投资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令人吃惊的增长幅度。对外直接投资累 计数额增长了165倍以上,从1980年的1300万美元增至1995年的22亿美元。泰国对外投 资的行业多样性也增大了,从金融机构到各种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外投资既投向基本部 门也大量投向诸如电信和石油化工产品等高技术部门。同样地,泰国投资者的目的地也 扩大到该地区的各个发展中国家和诸如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使泰国投资者能够 如此迅速地获得扩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泰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了金融自由化 政策。与促进对外投资关系最为密切的两项计划是在1990年实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的第8条款之后取消外汇管制和1992年建立“曼谷国际银行营业机构”(Bangkok
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ies [BIBFs])。放宽的资本帐户连同更加易于进入国 际金融市场和有利的地区投资环境,导致了泰国对外投资在1989-1997年期间的迅速增 长。
在1997年经济危机冲击泰国之后,这种增长势头急剧下降了。泰铢浮动及其后来的贬 值增加了国外营业成本,并使那些通过高筑债台来为其国内外扩展筹措资金的大多数泰 国公司的外币债务增加了将近一倍。危机后该地区许多国家经济的减慢增长,进一步加 重了(泰国)国内企业家面临的困难。这就难怪许多泰国企业要中止或搁置对外投资活动 的计划了。因此,泰国第三阶段对外投资的特点就是急剧减缓。对外投资额从1996年的 200亿铢急剧减至1997年的124亿铢和1998年的43亿铢(见表1)。大多数在国际上不断获 得扩展的泰国公司被迫着重于国内的生存。虽然许多泰国企业进行的一系列公司结构和 债务结构调整使一些公司得以重新获得实力和进行对外投资,但其投资数额还是降到了 危机前的水平。
尽管在1997年危机之后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但若干部门还是出现了某些可喜的趋势。 例如,食品和食糖工业的对外投资额在1998年大幅降低了80%之后,自1999年以来就一 直不断回升(见表2)。虽然对外投资额仍然与1997年的高峰相去甚远,但这个趋势却使 一些泰国跨国公司感到有希望获得机会。那些明显展示出复苏迹象的部门是贸易、建筑 业、采矿业、采石业和农业(见表2)。这些部门可能得益于泰国的货币贬值(如食品加工 业)、地区经济复苏(如建筑业、房地产业)和政府大力支持(如饭店业)。本文将在第六 部分更加详细地论述危机后一些泰国跨国公司所作出的反应。
虽然泰国的对外投资出现了某些复苏的迹象,但要断言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复苏 则为时过早。因此,我们最好还是应该把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三阶段视为比前两个阶 段减缓了。上述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三个阶段提供了关于泰国跨国公司发展的一般背景 。本文现在开始从理论上探讨泰国跨国公司形成的原因。
泰国跨国公司的兴起:技术技能和建立关系网的能力
虽然学术界直到最近才开始关注泰国的跨国公司,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第 三世界跨国公司”(有时是指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的研究就已产生了一系列卓有 成就的著作。虽然这一系列著作可以根据其出现的时间和它们对这些跨国公司竞争优势 的性质的观点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但它们都同样强调,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 势源于它们从进口技术中逐步提高技术技能的能力。一方面,第一类著作认为,发展中 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采用诸如缩小营业规模、用人力取代机器和用较廉价的本地投入物 取代进口投入物等“缩减法”(downscaling techniques)来使进口技术适应发展中国家 的环境。另一方面,第二类著作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它们有能力 通过“边干边学”(learning-by-doing)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总而言之,关于发展 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著作强调,通过学习来提高技术技能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 的主要来源。
尽管这一系列著作的观点很有价值,但它们也并非没有局限性。巴威达(Pavida)认为 ,现有的著作对什么是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其发展进行了有限的决定论的阐释。作者 认为,关于“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较”的传统观点导致了决 定论的推论:前者只有通过提高其技术技能才能够赶上后者。强烈地持有这样一种假设 ,就会无视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另一些发展道路的其它解释。此外,他认为,现有 著作“不适应社会需要”(under-socialized)的性质导致了它们对什么是企业的竞争优 势进行了狭隘的阐释。巴威达(Pavida)认为,关于“大多数经济理论都把企业行为视为 是分散的行动者不受社会、历史或政治压力影响的合理行动”的论点未能解释社会关系 网如何能够增进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巴威达在其对于四家泰国跨国公司(正大卜蜂集团、暹罗水泥集团、都实他尼[Dusit
Thani]集团和Jasmine集团)的深入研究中断言,不仅是提高的技术技能,而且是建立关 系网的能力或利用不同合伙人的互补资源并使其有利于本企业的能力,引导了上述企业 的国际化过程。尽管行业特有的技术技能对创造这些泰国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是很重要 的,但建立关系网的能力也是竞争优势的另一个来源,这可以在这些企业增长和扩展期 间在各个行业之间加以利用。大大有助于这些跨国公司国内增长和国际扩展的关系网关 系的三个主要来源是:与资金来源的密切关系、与外国技术合伙人的联系、与政界的关 系。其中,头两类网络联系对四家泰国跨国公司的国际扩展是至关重要的。作者通过其 个案研究来表明,这些企业能够用其建立关系网的能力来弥补其技术技能的相对不足, 从而增强其竞争优势。这两类组织能力之间有利的互相作用,使四家泰国跨国公司得以 回避不断积累技术技能的问题,从而加速了其国际扩展。因此,仅仅用技术的不断积累 过程,不足以解释那些泰国跨国公司的国际扩展。实际上,这些公司建立关系网的能力 也是那种支持其国际化过程的机制的一个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
换言之,泰国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它们所积累的行业技术技能,而且还来 源于它们建立关系网的能力。和那些其竞争优势严重依赖于专利技术技能的发达国家跨 国公司不同的是,泰国跨国公司在其国内外扩展中依赖于把上述两类能力结合起来。图 2形象地反映了这个论点,它表明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可能来源于两个主要来源——技 术技能和建立关系网的能力。来自发达国家的传统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技能,它们 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专门技术的基础上,而且较不倾向于依赖建立关系网的能力。相反, 其竞争优势很少建立在专门技术基础上的泰国跨国公司就比较依赖于建立关系网的能力 来促进其国内外的扩展。
上述解释阐明了在1989-1997年期间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会突然猛增,而且还阐 明了某些泰国跨国公司的机会主义国际化行为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尽管它们缺乏更加重 要的技术技能。此类投资的例子有:正大卜蜂集团将其投资扩展到中国的摩托车装配业 ;Jasmine集团投资于该地区的卫星移动电话系统。在1989-1997年期间,像这样的机会 主义国际扩展有助于泰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和地理上的迅速多样化。
在短期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建立关系网能力的泰国跨国公司能够扩展并抓住在邻 近市场的机会。投资于那些市场制度仍然薄弱的其它亚洲发展中国家,使这些公司得以 利用其建立关系网的能力,但有时却不利于其增长必要的专门知识。这种海外扩展模式 阐明了泰国在那些被视为技术不足的部门的投资之所以获得增长的原因。然而,并非所 有泰国跨国公司是以这种机会主义方式向国外扩展的。有些集团确实得益于其竞争优势 和积累专门知识。例如,暹罗水泥集团决定在菲律宾投资于瓷砖和洁具企业,反映了该 集团对其技术技能有信心。可以认为,泰国跨国公司由于技术知识不足,它们依赖于建 立关系网的程度各不相同,处于中等至较高的程度。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密集型跨国公司 相反,泰国跨国公司的技术能力通常都较低,但建立关系网的能力却处于中高级水平。
显而易见,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网络关系,迅速的国际扩展导致了泰国跨国公司在进行 决策时往往不够谨慎和考虑欠周。泰国跨国公司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密切关系以及较为 宽松的法规要求,促进了它们大量举债来资助其国内外扩展。在1997年7月泰铢浮动之 后,这种举债经营和伴随而来的高负债产权率使它们损失惨重,其外币债务几乎增加了 一倍。泰国和该地区紧接着出现的困难时期迫使许多泰国企业放弃其海外目标,并转向 着重于国内的生存。
为了扩充和更新关于危机前泰国跨国公司发展情况的早期研究工作,本文现在调查了 这些公司在危机后的主要发展情况。本文不是要钻研每家泰国跨国公司对危机作出什么 具体反应,而是将论及已经出现的四种主要趋势,以便概述泰国跨国公司自1997年以来 所发生的情况。本文将根据提出的参考依据来论述一些可以解释上述趋势的理论假设。
危机后泰国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自发生危机以来已经过去6年,现在正是时候该探询那些在危机前10年期间首先进行海 外投资的泰国跨国公司近况如何了。本文已经查阅了各种资料来源,包括公司年度报告 、提交给泰国证券交易所的附加报告(表56-1)、报刊杂志和互联网,以便研究泰国跨国 公司在危机后所作出的反应和调整。本文论及的四种趋势是在观察了各种各样公开宣布 其国际营业活动的公司之后所得出的。尽管本文力图涉及尽可能多泰国跨国公司的例子 ,但仍未能包含所有在海外经营的泰国公司的所有活动。必须指出的是,本文并不打算 全面分析每家公司所发生的变化,也不想解释每家公司这样做的具体原因。相反,本文 的主要目的在于论述作为1997年后泰国主要跨国公司的特点的一些可识别模式。虽然要 断定确实的趋势仍为时过早,但人们已花费了足够长的时间来合理地探明危机后泰国跨 国公司行为的一些新模式。本文将阐述的四种趋势是:减缓、重复危机前的状况、改革 和调整、重新崭露头角。
减缓阶段
第一种模式把那些减缓并最终减少其国际活动的泰国跨国公司归为一类。这类泰国跨 国公司在危机前一般都以相当机会主义的方式向海外扩展。如果没有各种合伙人,特别 是金融机构的帮助,有些公司就不可能进行国际扩展。那种更多地依赖于其它资源,而 不是依赖于自身竞争优势来进行的扩展,很快就使这些跨国公司深受其害。当1997年形 势转变时,这些公司终于认识到它们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激烈的海外竞争。许多 公司决定暂停它们的国际活动,甚或退出这种活动。这类公司的两个代表性例子是泰国 第一食品公开股份有限公司(Thai President Foods PLC)和Jasmine集团。
泰国第一食品公开股份有限公司(TF)是泰国最大的面条生产商,以其Mama商标而著称 。它在2003年决定撤出中国,此前它在中国花了10年时间来设法使自己受到关注却未能 成功。泰国第一食品公开股份有限公司(TF)在中国有三个生产基地,第一个在昆明,第 二个在宁波,第三个在青岛。设在昆明的工厂由泰国第一食品公开股份有限公司(TF)(6 0%)和其母公司沙哈巴达那披汶(Saha Pattanapibul)(40%)共同拥有。该集团在中国的 活动从一开始就不顺利。该集团的总裁在1995年说,泰国第一食品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TF)存在着与当地职员沟通方面的一些管理问题。它在昆明面临的困难使它与正大卜蜂 集团(这是在中国比较有经验的经营者)在宁波联合建立第二个工厂。泰国第一食品公开 股份有限公司(TF)在宁波工厂的1.25亿泰铢资产中持有20%的股份,而正大卜蜂集团的 分公司正大卜蜂食品企业则持有其余的股份。第三个工厂是泰国第一食品公开股份有限 公司(25%)、中国当地的南京食品与谷物公司(50%)和没有名称的香港合伙人(25%)建立 的三方联合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泰国第一食品公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投资于中国而与不同的合伙人合 作经营在中国的业务。1997年,该集团宣布了一项持股结构调整,允许当地的中国合伙 人增加其在昆明工厂的股份。2000年,泰国第一食品公开股份有限公司也调整了其在青 岛工厂的持股结构,允许Unilever集团的一家泰国分公司Bestfoods公司持有该厂的51% 股份,而泰国第一食品公开股份有限公司自己的股份却减少为19%,香港合伙人的股份 则增至30%。当该公司于2003年决定撤出在中国的第一个失败的海外投资企业时,公司 总裁把失败归咎于激烈的竞争、对当地消费者的嗜好缺乏深入的了解以及销售商的欺骗 行为。该公司决定,通过出口而不是直接投资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会更加适当。早在 1999年,泰国第一食品公开股份有限公司还放弃了其在北美洲的销售处T.F.Interfood( 美国)。泰国第一食品公开股份有限公司减少海外活动的趋势可以在其母公司沙哈巴达 那(Saha Pattana)或沙哈巴达那披汶(Saha Pattanapibul)集团(这是一个主营食品、鞋 业和纺织业的泰国联合大企业)那里看得出。除了泰国第一食品公开股份有限公司撤出 中国和美国之外,沙哈巴达那集团还关闭了其在中国的服装制造活动。
Jasmine集团是另一个在危机前进行迅速国际扩展的泰国跨国公司。在1994-1997年期 间,该集团参与了许多不同的海外企业,包括对横跨地区卫星移动电话服务(Asia
Cellular Satellite[AceS])进行33.3%的投资、在印度的移动电话企业(JT Mobiles)和 对在菲律宾的页面调度服务(Digitel)持有2.36%股份。危机前夕,该集团正处在向老挝 、越南和尼泊尔进行扩展的过程中。这种机会主义的国际投资使该集团在危机后遭受了 严重的损失。Jasmine集团对举债筹资的严重依赖在发行泰铢债券达到其外币债务的将 近一倍之后使该集团陷于瘫痪。不久之后,该集团便决定放弃大多数国际企业活动来确 保其在国内的生存。该集团在危机后时期的特点是,竭力取消大多数国际活动。尽管
Jasmine集团有能力售出其在大多数企业的股份,但该集团负责海外扩展的分公司
Jasmine International Overseas却因损失和负债过重而在2002年8月不得不申请破产 。
泰国第一食品公开股份有限公司和Jasmine集团在危机后所发生的变化就是泰国跨国公 司的第一种可以观察到的发展趋势。随着危机前的迅速国际扩展,这些第一类泰国跨国 公司在危机后的特点是,发展减缓和后来撤出大多数(即使不是全部)的国际活动。可以 认为,这类泰国跨国公司的技术技能和建立关系网的能力都是较弱的。泰国第一食品公 开股份有限公司与一些合伙人难以相处就说明了这一点,而在Jasmine International 的各种海外企业中缺乏技术知识,则可以从它的海外活动需要依赖于技术合伙人中看得 出。把这一点和我们的理论参考依据联系起来,可以认为这类跨国公司的特点是:它们 的技术技能和建立关系网的能力均较低。我们因此而可以假设,当竞争和资金负担加重 时,在技术技能和建立关系网能力方面的弱点就迫使这类泰国跨国公司大大削减其国际 活动——这就是泰国跨国公司所体现的第一种发展趋势。图3形象地显示了这种假设。
重复危机前的状况
第二种趋势表明,一些泰国跨国公司重现了它们在危机前的国际扩展特征,即投资于 那些它们缺乏经验的领域。虽然在危机后这种状况由于大多数泰国跨国公司已在一定程 度上吸取了教训而似乎并不常见,但有些泰国跨国公司却仍然具有这种特征。例如,正 大卜蜂集团恢复在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就似乎符合这种情况。公平地说,正大卜蜂集团在 危机后已经大大地改变了其国际战略,因此它的发展趋势应该属于第三种,即成功地改 革它的活动。从这种多样化的国际活动范围来看,该集团更加着重于其主要行业,即农 用工业、零售业(特别是7-11)和电信业。该集团甚至还退出了许多与其主要行业无关的 国内外活动。例如,正大卜蜂集团出售了它在上海摩托车分公司、APT卫星和与
Heineken合资经营的啤酒酿造企业的股份。国际企业的其它变化还有出售它在Nasdaq上 市的信息技术公司Kopin的15%股份,并减少其在美国的主要农用工业分公司正大卜蜂( 美国)公司的股份。
然而,正大卜蜂集团似乎未能摆脱它在危机前的机会主义行为。危机结束了几年之后 ,该集团建立了一些新的企业,包括在四川的酿酒厂、在马来西亚建立快餐馆连锁店、 在印度和中国的互联网设施。该集团恢复在上海Super Brand Mall的投资及其与在中国 大陆经营百货商店的台湾投资者In Time集团新建立的合资企业,也表明该集团继续认 为,它可以与有经验的合伙人合伙经营那些它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企业。
这种思想倾向一直促进了正大卜蜂集团向中国的迅速扩展。Pavida已经指出,正大卜 蜂集团在中国的许多活动是该集团在中国当局和有关投资者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的副产 品。如前所述,正大卜蜂集团在危机后必须摆脱那些与其主要行业无关的活动。因此, 该集团似乎恢复其危机前那种仅仅得益于建立关系网的状况就很出人意料。把这种行为 方式纳入我们的理论范围,就可以假设这类泰国跨国公司继续依赖于建立关系网的能力 ,而不着重于提高它的技术技能。图4表明了这种假设。这种海外投资是泰国跨国公司 的第二种趋势的特点。随着危机后市场环境的变化,主要基于建立关系网能力的国际扩 展将有可能导致在较长时期内竞争优势的丧失。
改革和调整
在泰国跨国公司的所有危机后反应中,第三种趋势最值得注意。次类泰国跨国公司似 乎已经吸取了这样的教训:当环境不再有利时,没有竞争优势的国内外迅速扩展可能会 徒劳无功。尽管建立关系网的能力有时也可以用来弥补技术技能的不足,但这种做法不 可能长期维持下去。那些重视这个教训的泰国跨国公司已大大地改变了其发展战略。许 多公司对其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这导致了一项集中得多的国内外发展战略。这类跨 国公司的例子包括暹罗水泥集团和Dusit Thani集团。
暹罗水泥集团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实行迅速国际化计划的泰国跨国公司之一。该 集团从在美国进行第一次海外投资开始,并在19994年宣布了一项关于成为亚太地区工 业领导者的十年计划。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导致了它的国际大扩展。在1993-1997年期 间,该集团宣布将在印度支那、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建立总共27个的建设项 目。这个大行动使该集团的资金出现了紧张。此外,当泰铢在1997年浮动时,该集团对 举债筹资的偏爱严重地削弱了该集团的财力。1998年9月底,该集团面临着总额为52亿 美元的合并债务,其中的23%必须在1年之内偿还。为了把自己重新建成一个能够在竞争 性日益增强的市场成功地经营的更加灵活的机构,该集团采取了一个大胆的步骤来调整 其所有的经营活动。结构调整导致了该集团仅仅着重于三个主要行业——水泥、石油化 工和纸浆和纸张,并减少在国内外对非主要部门的参与。为了着重于债务管理和结构调 整,该集团还在1997-2001年期间停止了其海外扩展。暹罗水泥集团的集中战略因其资 金逐渐恢复正常而取得了成功。该集团成功地将其外债比例从1997年的90%减少至2001 年的2%,而且在中断了5年之后,能够在2001年重新支付股息。在行业和目的地的国际 定位方面,它还采取了一项更为集中的战略。该集团不仅集中经营三个主要行业,而且 还把东盟国家作为其大多数海外活动的目的地。资金和结构的调整还使该集团通过将资 金投向更加明确的目标而得以加强其国际扩展。例如,该集团的纸张与包装公司宣布了 关于扩大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企业的计划,以便加强其生产能力,并从而 提高其在东南亚地区的竞争力。危机后其纸张与包装公司的结构调整使该集团通过改进 生产和接管其它公司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关于泰国跨国公司通过调整活动与战略来对1997年的“警醒信号”(wake-up call)作 出反应的另一个例子是Dusit Thani集团。和暹罗水泥集团的经历一样,Dusit Thani集 团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也致力于迅速的国际扩展。和大多数国际宾馆连锁店偏爱通过管理 合同来扩展其海外业务的做法不同,Dusit Thani集团选定了对其设在美国、印度尼西 亚和菲律宾的企业进行产权参与的做法。该集团的大多数高成本国际投资——收购一家 德国酒店连锁店Kempinski——也通过购入产权来进行。和当代的许多泰国跨国公司一 样,1997年泰铢的浮动使该集团的资金困难大大加重了,迫使它放弃其许多海外所有权 ,包括享有声望的Kempinski酒店和在美国的Melrose酒店。自危机以来,Dusit Thani 集团的国际扩展战略似乎更加集中了。该集团不仅把其扩展的地理范围缩小到邻近的国 家,即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迪拜和缅甸,它还在其海外扩展中优先采用管理合同,而 不是进行产权参与。
上述可见的趋势证实了,1997年的危机对这类泰国跨国公司来说确实是一个“警醒信 号”。危机不仅导致了这些跨国公司进行改革和调整其活动,而且还缩小了它们的国际 焦点,并使它们转变成为谨慎得多的投资者。如图5所示,这一类泰国跨国公司依赖于 技术技能和建立关系网能力,作为它们在危机前的国际扩展中竞争优势的最初来源。然 而,它们现在却日益重视提高其技术技能,而不过分依赖于它们在危机前所严重依赖的 建立关系网能力。
重新崭露头角
尽管1997年危机对大多数泰国跨国公司来说弊大于利,但有些公司却受益于货币贬值 并获得了出口增长。此外,从2003年开始,泰国政府就通过投资委员会(BOI)来恢复了 对海外投资的支持。投资委员会面向政府想要促进的三类行业。第一类行业是那些能够 促使泰国成为地区中心和有利于泰国经济发展的行业。这类行业包括:农用工业和电器 部件。第二类行业在国内市场扩展中受了到限制,包括渔业、纺织与服装业、畜牧业和 珠宝业。第三类是指那些具有全球发展潜力的泰国行业,例如,电信业、工业用地、建 筑业、牲畜饲料、糖、塑料、皮革制品、旅游业和相关服务业(例如,泰国餐馆、酒店 、保健、泰国产品零售业等)。
因此,在危机后出现的一系列泰国新跨国公司被列入受到促进的行业就不足为奇了。 这类公司的例子包括了泰国联合冷冻产品集团(Thai Union Frozen Products[TUF])。 泰国联合冷冻产品公司当前是泰国最大的金枪鱼罐头出口厂商,占了泰国金枪鱼罐头出 口总额的40%及其冷冻金枪鱼背出口总额的70%。泰国联合冷冻产品集团是没有陷入债务 筹资扩展狂的少数几家泰国公司之一。相反,它坚持保守式的资金管理,这就使该集团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整个逐步发展时期不至于严重地依赖于举债筹资经营。该集团谨慎的 资金管理及其出口收入的日益增多,使它属于在危机后资金状况仍然保持良好的少数几 家泰国公司之一。由于泰国联合冷冻产品集团的资金状况相当良好,它在2001年做出了 不可思议的事,即接管了美国的第二大金枪鱼罐头厂商三方联合海产食品公司(
Tri-Union Seafoods)。2003年7月,泰国联合冷冻产品集团接管了另一家总部在美国的 公司女皇国际(Empress International),这是一家主要的冷冻海产和新鲜海产进口商 和销售商)来增强它在美国市场的销售网。该集团还显示了对中国的兴趣,它成立了
Cosy贸易公司(上海),作为它的完全股权分公司来促进在中国的销售和已经在中国的潜 在投资机会。
另一类近年来进行国际扩展的泰国企业是泰国餐馆。由于泰国政府力图促使泰国成为 “世界的厨房”,许多主要的餐馆现在都享有充分的发展支持来促进它们的海外扩展。 2003年,大约有6000家设在海外的泰国餐馆。泰国政府想把这个数目从2003年起的三年 之内增加到10000家。政府支持连同海外的发展机会,导致了泰国海外餐馆业的空前增 长。这种例子包括兰象连锁店(Blue Elephant chain)、比萨饼公司、Anna咖啡厅、S&P 、Coca Suki和MK Suki。
总部在英国的兰象餐馆被列为泰国最著名的海外餐馆之一,它在伦敦、巴黎、布鲁塞 尔、哥本哈根和现在的曼谷等世界各大城市经营了12家分店。该餐馆于1980年最先在布 鲁塞尔开办,后来于1986年来到英国。另两个分店不久便在哥本哈根和巴黎开办,后来 其连锁店于1997年在迪拜开办第一家兰象分店。各家分店已经出售给巴林、贝鲁特、吉 达、科威特、里昂、马耳他和新德里当地的经营者,使现在的兰象拥有了12家分店。然 而,泰国政府所宣告的关于促进泰国餐馆业的努力,促使该连锁店力图在3年内建立100 家餐馆。兰象集团的食品业经营还包括在巴黎的一家印度餐馆、在曼谷的一所烹饪学校 和从泰国向其海外分店出口新鲜和干缩的配料。
另一家餐馆分店S&P,其国际活动最近获得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和其它着重于通过特许 专营来迅速进行国际扩展的连锁店不同,S&P集团是通过合资经营来投资于所有10家海 外分店。在1997年危机以前,S&P集团在英国、台湾和新加坡拥有和经营了5家分店。从 1997年到2003年,该集团的分店增加了5家。S&P集团采用不同的品牌在伦敦经营3家“
Patara”泰国餐馆、在新加坡经营2家、在台湾和日内瓦各经营1家。“暹罗厨房”和“ 泰国”是S&P集团经营的另外两家餐馆。尽管前者在新加坡有2家分店,在马来西亚有1 家,但后者只在瑞士有1家分店。和“兰象”打算主要通过特许专营来继续国际化的做 法不同,S&P集团着重于通过其分店S&P Global实行的合资经营战略来扩展其国际业务 ,其目标定为每年增加2-3家。
已经加入到泰国政府的“世界厨房”行列的其它餐馆包括比萨饼公司、Anna咖啡厅、
Coca Suki和MK Suki。Coca Suki是更加依赖于与当地合伙人进行合资经营来扩展其海 外业务的另一家餐馆连锁店。Coca Suki在日本有5家Coca餐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共有11家Coca餐馆。另外3家连锁店更加着重于对其业务进行国 际特许专营。
在泰国跨国公司可以观察到的所有四种趋势中,最后这一类,特别是餐馆,在危机后 时期最积极于进行国际扩展。虽然每家公司的国际扩展战略可能大相径庭,但值得注意 的是,所有这些泰国公司都具有共同性,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泰国政府促进的行业。虽 然这类泰国跨国公司在最近才进行国际扩展,但显而易见,它们全都着重于其国际化战 略。所有这些公司都将其海外活动限定在主营行业,而不是经营其它非相关的行业。有 些公司也投资于那些能增强其行业竞争优势的活动。例如,泰国联合冷冻产品集团(TUF )接管了女皇国际(Empress International),这是美国主要的冷冻食品和海产进口商和 销售商;兰象投资于一所烹饪学校。联系到我们的理论参考依据,可以假设这类泰国跨 国公司更加着重于提高其技术技能,以便增强其国际竞争优势。图6就说明了这一点。
结论
本文力图研究泰国跨国企业在危机后发生了什么。本文通过分析关于泰国对外直接投 资的纵向统计数据,指出泰国的对外投资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早期发展阶段(1977- 1988年)、迅速增长阶段(1989-1997年)和危机后减缓阶段(1998年至今)。虽然泰国企业 自1977年以来一直向海外扩展,但泰国的大多数海外投资在1977年以前的10年期间都非 常集中,在危机后就大幅度减少了。现有的文献资料告诉我们,这些泰国跨国公司的国 际扩展依赖于它们的行业技术技能和建立关系网的能力。尽管技术知识可能不是泰国跨 国公司的长处,但它们从各个不同合伙人吸引资金的能力,即建立关系网的能力,使其 得以向海外扩展。有一段时间,这种增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出现了每个人都寻求扩 展机会这样的有利环境而成为可能。然而,当市场状况在1997年危机之后变得恶化时, 许多人终于认识到这种国际扩展模式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
但在危机发生了6年之后,当经济和企业环境再次变得有利时,泰国跨国公司就看到了 某些希望。本文指出了泰国跨国公司危机后行为的四种不同发展趋势:减缓、重复危机 前的状况、改革和调整、重新崭露头角。尽管第一类跨国公司屈服于它们的资金与管理 负担,但第二类跨国公司也采取了类似的机会主义方式,这成为了它们在1997年以前进 行迅速国际扩展的特征。完全相反,泰国跨国公司采取的第三种模式表明,它们把危机 视为调整其战略和改革其经营结构的一个“警醒信号”。最后一种发展趋势带来了新一 类泰国跨国公司,它们在危机后时期获得了增长和国际扩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泰 国政府的支持和出现有利的经济环境。
把这些趋势纳入一种理论参考依据,本文提出了一些假设来解释泰国跨国公司危机后 行为的四种不同模式。第一、据认为,第一类跨国公司国际活动的减缓起因于其技术技 能和建立关系网能力的不足。第二个假设是,那些重复危机前状况的泰国跨国公司继续 主要依赖于它们建立关系网的能力,而不很注重增长它们的技术知识。第三种趋势,即 改革和调整,可以被视为这类泰国跨国公司力图增强其技术技能,而不过分依赖于它们 在危机前国际扩展中所依赖的建立关系网能力。最后一种可见的趋势,即重新崭露头角 ,可以从理论上假设为新一类泰国跨国公司主要着重于提高其基本的技术技能,以便增 强其国际竞争优势。
至于检验上述假设是否适用于所有在海外经营的泰国企业,则超越了本文的研究范围 。检验这些假设和收集关于更广泛的泰国跨国公司的更全面资料的任务,仍然有待于进 行,以便加深我们对泰国跨国公司行为的认识。然而,本文提出的理论参考依据应该有 助于解决当前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特别是关于泰国跨国公司的争论。尽管要确定 这四类公司中哪些可能生存哪些不能生存也许仍为时过早,但肯定已是时候该认为,泰 国企业国际扩展的早期增长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运用建立关系网能力从而不利于 增强可持续竞争优势,显然无助于那些在危机前迅速向海外扩展的第一类泰国跨国公司 在危机中幸免于难。那些认真吸取教训的泰国跨国公司似乎已经有可能以一种强健得多 的状态重新崭露头角。然而,最近所观察到的一些行为模式却使人不得不深思:历史是 否真的让我们认识到什么?
原载新加坡《东盟经济公报》,第21卷第1期,2004年4月
其实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