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的:探讨CT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纵隔肿瘤的准确诊断。方法:收集32例纵隔肿瘤的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胸腺瘤12例,胸内甲状腺6例,支气管囊肿4例,恶性淋巴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畸胎瘤2例。CT定位准确率100%,CT诊断准确率达93.75%(30/32)。结论:CT检查是诊断纵隔肿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纵隔肿瘤的发生部位、影像学特征及得当的检查方法,并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一般均能对纵隔肿瘤做出准确的诊断。
【关键词】纵隔肿瘤;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3-0114-02
纵隔肿瘤指原发于纵隔的肿瘤,在该类肿瘤中,除血管瘤、纤维瘤、淋巴瘤、黄色瘤和迷走组织在纵隔内形成的肿瘤可以在纵隔的任何部位发生外,其它肿瘤的好发部位常有一定的规律性。病灶较小时多无明显症状;生长在前、后纵隔者肿瘤很大时才出现症状;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而较早出现症状[1]。纵隔肿瘤出现的临床症状可为胸骨后不适及隐痛等,部分病例如淋巴瘤可出现全身症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纵膈肿瘤患者32例,CT诊断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纵隔肿瘤患进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3~76岁平均 年龄42岁;均经手术或活检病证实的纵隔肿瘤。其中胸腺瘤12例,胸内甲状腺6例,支气管囊肿4例,恶性淋巴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畸胎瘤2例。
1.2 方法
胸部CT扫描就可用于观察纵隔情况。一般扫描层厚可用10mm或8mm,层距10mm,视使用的CT机情况而定。对纵隔内脂肪少的受检者,增强扫描有助于辨认纵隔内结构。
2.CT诊断观察
2.1 纵隔肿瘤的位置
前面已讲述过,常见的纵隔肿瘤有一定的好发部位,据我们的分析比较,用笔者提出的纵隔7分区对纵隔肿块进行分区定位(该分区法在平片及CT均可使用),常见纵隔肿瘤的95%发生于其好发的分区之内。即肿块在前上区者先考虑为胸腺瘤;前中区者为胸腺瘤、生殖细胞肿瘤(主要为畸胎类肿瘤)与恶性淋巴瘤;前下区者为心包囊肿;中上区为胸内甲状腺,恶性淋巴瘤,前肠囊肿;中中区为恶性淋巴瘤,前肠囊肿;中下区为前肠囊肿,心包囊肿;后区为神经源肿瘤。在前中区的好发肿瘤增加了恶性淋巴瘤,中下区的好发肿瘤则改为心包囊肿与前肠囊肿。但我们仍主张用胸椎椎体前后径中点的连线作为后纵线及不把前下区与中下区合并[2]。因为通过前者划线可以较好地区分前肠囊肿与神经源肿瘤,且后区的范围不致过大,符合脊柱旁沟区的解剖位置;中下区虽然范围较小而且发生肿瘤也较少,但它与前下区有不同的解剖学基础,少数位于心脏后下的心包囊肿可定位于中下区,但结合其他表现(如肿块与心影相连等),较易与前肠囊肿区分。
2.2 纵隔肿瘤的密度
一般纵隔肿瘤表现为纵隔内软组织肿块,于CT片上可见到肿瘤的脂肪组织在胸片上一般难以分辨。对钙化影的观察平片与CT各有优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肿块内高密度影有以下几种:①肿块内牙、骨影:对畸胎瘤有确诊价值。②肿块内蛋壳样钙化:虽然有人认为此乃胸腺瘤的特点,但如在同一肿块内还见牙、骨影,则仍应视为畸胎瘤。胸内甲状腺也可有此征象,但肿块发病部位不同[3]。③肿块边缘弧形钙化:一般代表肿块包膜钙化,无定性价值。④肿块内小斑点状钙化:代表肿块内软组织钙化,无定性价值。肿块内低密度影(CT值<-50Hu)有以下几种:①脂肪瘤表现为均匀脂肪密度具有薄而光滑的包膜的肿块,但多发生于右心膈角处,要注意与大网膜疝鉴别。②软组织肿块内密度不均,夹杂有脂肪密度者,可见于畸胎类肿瘤。肿块水样密度影(CT值±10Hu):肿块为均匀一致水样密度并有薄而光滑的囊壁者,考虑为纵隔囊肿。
2.3 纵隔肿瘤的轮廓
在纵隔肿瘤的平片诊断中,除一些特异性征象(如牙、骨影)及肿瘤的位置外,肿瘤的一些特殊形态对鉴别肿瘤的类别有一定的帮助,如胸腺瘤的钩鼻子征,恶性淋巴瘤的烟囱征,胸内甲状腺的倒三角形征(或称锥状征),神经源肿瘤的肺尖圆球征等。至于肿瘤的边缘,一般认为边缘光滑者多为良性[4]。CT的应用使我们明白了在胸片上所能观察到的纵隔肿瘤轮廓其实只是肿瘤的一部分,以此判断肿瘤的整体形态显然不客观。例如在胸部正、侧位片上,心包囊肿表现为一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其形态的特点似乎已为手术切除的离体标本所证实。而据CT观察,活体上的心包囊肿近肺的一侧一般为外凸,边缘光滑呈圆弧形,但囊肿近心脏的一侧边缘则往往是内凹的,在轴位像上心包囊肿往往不仅不是正圆形或椭圆形,甚至可呈新月状。了解以下两个有关的概念将有助于深化对纵隔肿瘤的轮廓影像表现的理解。
3.讨论
CT是纵隔肿瘤首选的影像学补充检查,和其他胸部疾病一样,胸部正、侧位片是纵隔肿瘤最基本的影像诊断检查,若用胸部数字照像则前景更广阔;而CT则是首选的补充影像学观察手段。胸部正、侧位片可对胸部影像作出较全面的观察,而且简单易行。应常规使用高电压(120kV~140kV)照片,遇到不同情况投照技术参数可作出相应修改,例如观察前纵隔的胸腺瘤与观察后纵隔上部的神经源肿瘤照侧位胸片时使用的mAs应有所不同,以利于对病变的显示。胸片的密度分辨率较低而CT的密度分辨率较高,纵隔内的主要结构多能在CT上清楚显示却不能在平片中分辨,故除了食管病变或一些心血管病变外,CT应是纵隔疾病的首选补充影像学检查。但在实际工作中对纵隔CT在纵隔肿瘤诊断中的作用仍有另外两种不同的看法:①认为胸部CT(尤其是螺旋CT)对纵隔已作了全面的X线检查,胸部平片已属不必要。②认为当胸部平片已发现纵隔肿块时,胸部CT只检查胸片显示的纵隔肿块所在的层面即足够,不必做全面的胸部CT扫描。据我们的体会,胸片与胸部CT扫描不能互相取代,它们可互相补充,彼此印证,所以这两种检查都必须全面地、高质量地完成。
一般情况下,胸片辅以胸部CT已可满足纵隔肿瘤诊断的需要。而且目前我国CT的普及率较MR高,费用也相对低一些,上述检查方法的选择较符合目前的国情。但由于成像的原理不同,MR在纵隔肿瘤诊断中也有其突出的作用,例如不使用造影剂即可鉴别纵隔肿瘤与胸部较大的血管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对鉴别肿大的淋巴结与血管、肿块的囊性与实性,对观察神经源肿瘤累及椎管内结构的情况等,均有优于CT的地方,但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MR检查宜在CT扫描之后更有目的地(如进一步做分期诊断或鉴别诊断)进行。
【参考文献】
[1]王云华.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2):92-94.
[2]郭彬,赵淮河.原发性纵隔肿瘤CT诊断76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0. 25(4):293-294.
[3]刘克昌,项光涨,陈光华,肖彪,严志汉.巨大纵隔肿瘤的CT诊断[J].浙江实用医学,2008.13(1):56-58.
[4]魏麦军,陈琬.小儿纵隔肿瘤的CT诊断[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 22(3):207-208.
论文作者:房锐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9
标签:纵隔论文; 肿瘤论文; 肿块论文; 囊肿论文; 胸部论文; 心包论文; 胸腺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