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动荡中改革,调整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金融论文,动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动荡中改革 调整中发展
1997年国际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推动下,呈现动荡与改革交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特点,因而市场出现既平稳又波动、既充满风险又有所发展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外汇市场平稳中波动,美元汇率持续稳步上升
1997年全球外汇市场表现为美元汇率逐步回升,稳步坚挺。其中美元对日元汇率升值13.9%,从年初的1∶115升至12月的1∶131,创1992年5月28日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元对马克汇率升值15.5%,从年初的1∶1.54升至12月的1∶1.78。外汇市场的上述状况主要是美日德经济发展 的不同步、各自差异所需及货币政策导向所致。美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对美元汇率形成有力的支持,美国的经济表现仍凌驾于日本和德国之上。其原因如下:
1.美国经济中速增长支持和稳定美元汇率上升
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已持续了7个年头,失业率维持在5%以下,1997年11月份的失业率为4.6%,成为1973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消费物价上涨率保持在2%左右,政府财政赤字大幅度减少,在9月30日结束的1997年财政年度中,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已降至226亿美元, 成为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比1996财年的1073亿美元锐减近80%。尤为突出的是美国经过80年代的经济政策调整,经济发展的重点转为增加对信息技术和产业的投资,改革和优化了产业结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使经济发展的基础更为坚固。美国经济之所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增长,首要因素是大量资金投向高科技产业。据统计,目前,美国对信息技术和产业的投资已占其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的30%,这一投资比例已占世界同类投资总额的40%左右。1996年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额达206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2.5%,为其他产业投资的1.6倍,预计1997年仍将超过上年。其次是美国积极推行出口战略,将出口增长作为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逐步由内需主导型向外需主导型转变,以全球市场为基础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最后是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发展和美国货币政策相应的推动,使得金融的有效、快速发展直接作用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美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市场对持有美元资产的信心增强是提高美元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2.日德经济复苏乏力减弱日元和马克的支撑力
与美国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疲软,且已开始显现衰退的迹象。近几年来,日本在维持弱日元政策的同时,坚持以出口引导经济复苏,但由于部分地区货币市场的持续动荡,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动荡的冲击,给日本的出口带来沉重的打击,加剧了经济体制上的矛盾和冲突。此外,不稳定的金融体制和银行业的呆账和倒闭事件的冲击,对不景气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从德国的状况看,自阿姆斯特丹会议之后,欧盟在统一货币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欧盟央行官员均强调欧元的发行将不会延期,因而市场也确信并为欧元的如期履行作准备。这些无疑对德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推动,如呈现商业信心持续增强,商业气候指数连续上升,接近1997年底时其经济状况略有改观。德国的国内市场发展十分有限,尤其是私人消费增长缓慢,预计1997年仅为1.5%, 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对外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经济活力明显下降。目前严重的问题是失业率逐月上升,财政赤字逐年扩大,通货膨胀有所抬头,面临的经济难题较多。
美国经济稳定增长的趋势支持美元汇率走强,德国及欧洲货币联盟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难题,日本经济的乏力乃至衰退,造成日元和马克的疲软波动。
3.主要货币国国际协调的加强使得汇率调整有利于经济发展
1997年外汇市场的总体趋势为美元日渐强劲,中间虽有下跌,但基本是平稳坚挺,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则在于美国政府一再重申的美元强势政策。美国政府取向于美元汇率保持强劲的货币政策既符合其整体经济利益,同时也是日本和德国的货币政策取向,因为美元的强势十分有利于日德经济的复苏,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有利于经济不利因素的调节。均衡汇率的水平符合了三个主要货币国的经济基础的需要,因此三个国家对各自的经济货币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三国政策的协调一致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力量,有效地抑制了投机浪潮的兴风作浪,促进了国际货币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4.监管机制的协调和监管手段的有效使投机因素减弱
尽管1997年国际金融领域动荡不断,但由于主要货币国政策的协调、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外汇市场主要货币的汇价呈现可驾驭的态势,尤其当今各国逐步放松了外汇管制,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呈现金融国界已逐渐消失的状况,加之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于国际金融领域,使各金融市场的联系不断加深,一体化的速度加快,汇率利率的自由浮动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和交易技术的电子化,既为各式各样的金融投资提供了机遇,也为以投机盈利为目的的交易提供了场所,从而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鉴于近几年金融危机和汇率动荡的教训,各国政府对汇率机制的健全和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更为重视,但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较大的差异。从发达国家来看,美日德的经济及市场动向较为稳定,宏观调控的力度有所加强,对美元汇率的上升和稳定起到了有利的作用,市场运转是以政策为导向发展,而非市场所左右。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状况来看,游资对经济和金融的冲击则显得较严重,破坏性明显表露,令一些国家和地区难以驾驭。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金融秩序完善程度的欠缺、交易风险管理水平的不足以及市场机制法规的不健全。
(二)资本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金流量加快风险加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各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资金的总量和供求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资金流动和融通,影响着金融市场的动荡,资本市场的扩展远远超出经济增长速度,资金的流动加快,流量增加,股票市场异常活跃。金融扩展超越经济增长的趋势日渐明显,金融市场的巨额资金除了满足正常经济贸易的发展需要以外,相当大的数量活跃在股票、债券、外汇和黄金市场上追逐投机利益。
尤为突出的是美国股市,其地位、作用直接牵动并影响着全球股市的发展。1997 年以来美道·琼斯指数从6442 点上升到8200 点, 劲升1700多点,升幅27%。升幅大、速度快是1997年美国股市的特点。目前,以计算机、半导体、电子仪表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股市的发展正是以高科技类企业股票的带动而全面上升。
在美股的带动下,西方其他股市也在波动中持续走强,普遍上涨。其中德国DAX股票指数在1997年7月4日首次突破4000点大关, 支撑上涨的原因为低利率的效应、企业出口净收益和利润增加的影响以及企业兼并热和经济景气初见成效的结果;伦敦金融时报指数和巴黎CAC 指数也相继达到5000点和3000点的高位。比较特殊的是日本股市状况不尽如人意,呈下跌趋势,日经指数一度跌至15000点,高点也曾触及20000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新兴股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看,1996年为首次获利的一年,1997年在此基础上呈现不平衡状况。其中东南亚及非洲股市持续动荡下跌,拉美股市发展平缓,阿拉伯股市业绩显著。
1997年底,全球股市呈现动荡不定、较大幅度下调的发展趋势,分析原因则各有不同。首先是以美国股市为首的西方股市的全面下跌。美股在连续3天急泻之后,10月27 日创下历史上单日的最大跌幅——一天之内暴跌554.26点,并出现有史以来被迫停盘半小时的局面,股指跌至7161.15点;德国股指由4000点跌至3500 点; 英国股指由5200 点跌至4700点;法国股指由2900点跌至2600点;日本股指由17000点跌至15000点,成为1995年7月以来的最低点。西方股市的下跌则是政府或市场所作的必要的技术调整,目的在于保证股市稳定健康地发展。从市场操作角度看,股市价格的下调可降低投资资金的热度,更有利于投资者冷静清醒地实施投资运作;从长远角度看,对西方整体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其次是东南亚股市的持续下跌和范围的逐步扩大,市场一蹶不振。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失衡、投机活动的加剧、资本市场的开放过快、金融监管机制的不健全等,而引发了泡沫经济,造成大量国际游资流向收益高、见效快的房地产业、证券业,导致资本账面价格与实际价值严重失衡的状况,并直接反映于外汇和股票短期交易上。短期资金的投机性、流动性和隐蔽性与资金自身的盈利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相矛盾、相抗衡,引发信心危机的发生,投资者纷纷撤资,使得股市下跌,难以恢复元气。由此看来,股市涨落的决定因素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质量与实力,而非速度,质量是决定股市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呈现持续高速增长,主要特点是:跨国资本输出和输入的交叉快速流动;发展中国家作为全球受益者和投资者双重地位的加强。近几年呈现的发展趋势是发达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逐渐下降,私人投资则明显上升。据有关统计,1997年亚洲、拉美、非洲和东欧的29个主要发展中国家预计将共吸收外国私人资本2610亿美元,比上年(2810亿美元)减少7%。
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日新月异,金融交易的期限性、逐利性、投机性,使得黄金市场的交易持续下降,交易清淡,价格疲软,1997年的金价一路下跌,由年初的356美元一盎司,跌至年底的290美元一盎司。 影响金价由强转弱的主要因素是:全球对黄金的投资性需求的下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对黄金储备的调整;黄金作为抗通货膨胀作用的减弱。
在全球资本市场流速加快、流量加大、风险扩大、波幅蔓延的同时,市场利率则处于平稳调整、管理有序之中。各国政府在国际经济金融发展较不稳定、呈现较大差异及风险波动较大的趋势下,对于利率的杠杆作用的利用较为谨慎,以防范投机因素的干扰破坏。美日德的利率一年来变化不大。其中美联储于1997年3月25日上调了联邦基金利率0.25 %,调高至5.5%,贴现率未动,以防止美经济的过热增长。从下半年 美经济的发展看,加息举动对经济减慢的效应明显。而日德基于各自的实际状况均未变动利率,德国利率仍处于3%的低水平、 日本则仍维持0.5%的低利率。英国、法国、 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国家则因经济利益的需要也相应提高了利率。
(三)银行业购并继续深化,规模效益逐步显现
随着各国金融监管的日益强化及金融自由化的快速发展,各国银行业也进入大调整和改革时期,银行内部管理、服务水平、经营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1997年全球银行业主要表现于欧美银行业改革加快,呈现大量合并裁员、引进新技术、减少费用开支,保持和加强在全球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因而在1997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中跃进明显,在前10家中,美国占3家,欧洲占5家。美国银行业的购并规模越来越大,资金额越来越高。这主要是美国银行法规逐步放宽的结果,主要表现于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业务界限逐渐消除,实力竞争和业务拓展的需要推动银行购并的持续高涨。1997年美国银行有两次合并金额较大的案件,其一是11月份美第一联合银行与科斯泰茨金融公司的合并,合并金额高达166亿美元; 其二是美国民银行和巴尼特银行的合并,合并金额为150亿美元。 目前美国的银行购并规模和效益正在逐步显现,其中税前盈利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就有16家之多。在1997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中,美国有148家入榜,其中资本占1000家的12 %,税前盈利占31%。美国银行的盈利能力普遍较强,规模效益体现强劲,其中银行总资产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有10家。如果从整体上看欧洲银行的规模最大,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有近1/3(约323家)是欧洲国家的银行,其中德国83家,英国31家,法国21家,瑞士28家,荷兰13家,意大利65家。
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则呆滞不前,尤其是日本银行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前10家中的退后令人关注。日本虽然有119 家银行入榜,但仅有2%的盈利表现,而且有12家仍处于亏损中,有2家的亏损额达25亿美元,只有东京三菱银行的盈利超过10亿美元。目前日本仍受90年代初泡沫经济的影响,经济复苏乏力,导致银行盈利下降,银行改革难以起步,坏账包袱沉重,金融丑闻时有发生,尤其是接近年底以山一证券公司倒闭为焦点的金融机构资不抵债案件,使得政府无所适从。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积极重组银行业的姿态不足,原因不是竞争力已达到目标,而是经济结构的弊端、金融环境和法规机制的不完善及欠规范以及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使得银行改革迟缓。但由于近几年亚洲地区经济持续增长效益的作用,金融业的发展空间相对增大,外资银行的进入推动本地银行发展步伐加快,因此在1997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中,亚洲有179家银行入榜。
拉美银行业改革步伐加快,各大银行努力开拓渠道增加资本和竞争实力,并呈现积极向欧美靠拢的发展趋势,一些欧洲银行纷纷在墨西哥、秘鲁和哥伦比亚等国兼并当地银行。在1997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中,墨西哥有11家银行入榜,智利有7家,巴西有26家, 阿根廷有10家。
非洲银行业在经历了80年代的银行危机之后,1997年也开始起步。一些国家在经济信心上升的基础上,努力健全一套完整的银行体系,整顿和发展金融业,并采取了种种措施,如加强立法、提高利率、放宽管制、引进新技术、增强效率等。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也开始关注非洲银行市场的潜力,开始涉足于非洲银行的发展。
(四)金融监管举措各具特色,风险动荡与改革调整并存
1997年随着全球资金活动日趋国际化、自由化,巨额国际游资、国际清算和国际储备资金在全球内的频繁调动,使得全球已不断显示出对金融有效监管的乏力和失控,东南亚的货币危机就是很好的证明。
由泰铢贬值而引发的东盟5国的货币危机, 不仅波及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也波及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为近年来所罕见。此次货币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货币贬值和汇率机制的转变所引起的,但从深层次分析则是经济结构所致。
近几年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和危机已普遍引起全球金融机构和各国政府的重视,人们更为关注金融市场的监管实效和统一步调问题。
金融监管的进展主要体现于发达国家,尤为突出的是英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重大改革。英格兰银行拥有了货币政策决定权,主要为确定利率的自由以及调整经济金融政策的权利,从着重考虑金融的管理和操作转为着重考虑经济金融整体的宏观因素,使金融监管更加切实有效。此外还表现于美国金融监管日趋完善,监管条例逐一修改,扩大了银行的业务范围,以更灵活的方式监管金融服务业的转变和改革。日本金融监管改革举措出台内容多而广,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扩大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经营范围,促进金融业的竞争与发展。
1997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公布了酝酿已久的“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并邀请各国当局在1998年10月之前,对核心原则表示认可。“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包括了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有效的监管体系所必备的25条基本原则,其中分别涉及有效银行监管的前提条件、发照与结构、审慎法规与要求、持续银行监管方法、信息要求、监管者的正规权利和跨境监管等7项内容。 这是继巴塞尔协议之后又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性规则,十分有助于国际银行的规范经营和有效监管。
展望1998年国际金融市场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呈现较大的波动,调整的幅度将进一步加大,竞争将更加激烈。
1998年:波动加大 调整深化
预计1998年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将会好于1997年,但发展中的不均衡将会继续出现。其中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效益将明显表露,经济合作将十分显著,经济发展的机遇将占明显优势。美国经济继续看好,以德国为首的西欧经济呈较大起色,日本经济显现艰难。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将会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推动力,经济结构和增长速度将出现较大的变化和差异,整体经济表现出不同步的发展趋势,经济发展中的挑战竞争将日趋激烈。亚洲各国将会降低经济增长,拉美国家经济将出现较快的增长率,非洲的经济增长仍将步履艰难,中东欧国家经济将处于缓慢回升中。
预计1998年国际金融将在全球经济因素的作用下,尤其是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欧元将在1999年如期启动的影响,市场将会呈现较大的波动和调整,一些不稳定因素将会继续干扰甚至破坏市场的正常运转,使得市场的交易风险加大以及监管难度增加。具体为以下三方面:
(一)外汇市场美元汇率仍保持坚挺,汇率的波动幅度将进一步加大
由于1998年美元汇率强势政策的持续、欧元启动日期的临近、日本经济金融的难以琢磨以及国际游资的冲击,美元对马克和日元汇率将出现大幅度的上涨或下跌。预计美元对马克汇率将会受制于欧元即将启动的影响和各国储备结构的调整,波动于1∶1.50~1.80上下,也有可能 升至1∶1.90~2.00;美元对日元汇率将会由于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和金融改革的不明朗而呈现更大的起伏,1998年的最高水平将为1∶140~145,基本波动点为1∶115~135左右,跌破1∶100的可能性极小,但也不排除突发事件的影响;西方主要货币的汇率将会随之调整波动;亚洲货币市场继续动荡不定,汇率波动的幅度较大。
(二)全球资本市场的规模继续扩大,国际资本结构和资金配置将会出现较大的调整
全球主要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差异和各国投资前景的差异,将会造成大量资金在市场上和国家间的流动,引起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大调动和大调整。资金的流动将继续主要体现于股市的变动和发展上,美国和西方股市将受到经济基本面的支持而持续高涨,技术性的调整将会促使股市稳定发展。发展中国家股市则会继续得以完善和健全,但动荡和波动也会加大,尤其是东南亚的股市将需要较长的调整期,方可恢复正常运转。拉美股市的发展将会加快,非洲股市的交易量将会明显上升。国际金价将继续疲软,除非突发事件的发生,金价不会大幅攀升。市场利率变动将更为慎重,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将进一步得以体现。
(三)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将继续加快,效益和规模仍是发展的主要方向
银行管制的放宽和界限的取消将是各国银行改革中业务拓展的关键,打破分工和超越国界的兼并将是各国银行发展的趋势,各国银行的实力和水平将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继续存在,欧美银行业将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亚洲银行业将面临艰难的经营环境。各国在继续加强本国金融管理的同时将会注重协调国际银行业的统一监管,使国际金融领域的竞争环境安全高效。各国将会更加重视金融监管机制的健全和有效,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将会十分注重金融机制的完善和法制的规范,包括汇率机制转变和作用的发挥。金融改革、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将会由于风险的增加而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多年以来,国际金融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目前这一发展趋势仍在继续,但发生了显著变化的是国际金融的发展已不仅仅取决于经济,而且也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储备、货币制度、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不断扩大了区域间的金融渗透,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合作与竞争,从而使得国际金融市场的扩张速度远远超出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
标签: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国际金融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资金监管论文; 外汇论文; 美元汇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