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散文诗的发展_柯蓝论文

论中国散文诗的发展_柯蓝论文

中国散文诗发展管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散文诗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发展轨迹

中国散文诗的诞生和形成,是在外国散文诗的译介推动下,始于五四前夕,与新文学运动同时,迄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我国散文诗的发展,是继承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收了外国散文诗的养料,经过几辈作家的辛勤耕耘,不断创新,才结出今天的硕果。

我国散文诗的发展,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道路。它不像其他文体那样发展得那么茁壮,它比较稚嫩幼弱,但它鲜艳美丽,是文坛中一枝清秀的花朵。虽然它一诞生,就吸引了鲁迅、郭沫若、冰心、刘半农、沈尹默、朱自清等文学界名家,而鲁迅的《野草》又奠定了它的基础,使它逐渐成熟发展,但它毕竟是野草小花,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人生,反映了人们的情感心理、世相习俗、风物时尚,显得极其灵活轻便。它的历史发展轨迹,按散文诗家柯蓝在《中国散文诗七十二年的走向》中的说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五四到二十年代末,是初创奠定时期。

从1918年刘半农翻译印度诗人拉坦·德维的散文诗《我行雪中》开始,相继接连译介泰戈尔、屠格涅夫、波特莱尔、王尔德等外国散文诗大师的精品,而沈尹默也于1918年的《新青年》刊载了他的《月夜》,算是第一首散文诗。此后,鲁迅、冰心、郭沫若、徐玉诺、茅盾、郑振铎、许地山、瞿秋白、王统照、周作人、高长虹等,写出了多篇凝聚诗意,反映社会人生的散文诗作,如《老牛》、《海燕》、《面具》、《泰山日出》、《烈风雷雨》、《叩门》、《山茶花》等。值得一提的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成就最高,是中国散文诗成熟的标志,也是为中国散文诗树立了一座丰碑。这一时期的散文诗虽说是初创,但成就大,起点高,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也颇有影响,成为一大盛况。

第二时期为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从昌盛走向低落,并在艰苦中坚持前进。

这时期在大革命失败之后,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散文诗领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来许多大手笔搁笔不写散文诗,而专注于其他文学样式。三十年代初期成熟的散文诗佳作不多,除了茅盾、瞿秋白等少数作家写过一些精美的散文诗作外,大都是一些艺术粗糙之作。三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何其芳、李广田、缪崇群、丽尼、陆螽等一批散文诗家,他们的作品,表现了不满现实而又孤寂、迷茫的心结。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通讯报告成了抗战文艺主流,而活跃在文坛的散文诗家叶金、唐弢、田一文、刘北汜、郭风、陈敬容、彭燕效等,仍在寂寞的散文诗园地里辛勤地浇灌着,也写出一些富有格调,具有战斗激情的诗篇,如《雨》、《陨落》、《晓》等;茅盾的《白杨礼赞》等,那是这时期的佳作。

第三时期是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包括文革十年),是从再次起走向再次沉寂。

建国后,特别是贯彻“双百”方针之后,文学园地百花齐放,散文诗作为一枝艳丽花朵,也在茁壮地开放,柯蓝和郭风是这时期散文诗家的优秀代表,他们吹奏起短笛和叶笛,讴歌新时代、新生活,赞颂劳动人民。流沙河、李耕、刘湛秋、顾工、王中才、许淇等作家,都贡献出了一批好作品,显示了散文诗生机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好景不常,从“反右”、“大跃进”开始,“左”的文艺思想越来越发展,除了六十年代初文艺政策调整期间出现了一段短暂的好时光外,“左”的思潮到“文革”十年已登峰造极,散文诗备受摧残,以至基本绝迹,这是中国文坛的一大悲剧。

第四时期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今天,是从新的崛起走向繁荣。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文学百花从复苏到繁荣。散文诗也甦醒了,沐浴在阳光雨露中,长得枝繁叶茂。其标志是散文诗作家队伍迅速成长壮大,老、中、青作家齐上阵,特别是出现了一大批朝气蓬勃的年青作家,作品数量剧增,散文诗园地不断涌现,各种选本陆续出版,如《十年散文诗选》、《黎明散文诗丛书》,还有《散文诗报》等报刊,散文诗有了自己专门的园地。值得称道的是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散文诗大系》三十多卷,这一数百万字的浩大工程,是对建国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散文诗创作的回顾和选萃,对今后的散文诗创作和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由于作家们勇于探索,散文诗的题材内容有很大开拓和突破,散文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呈现出多向性和多元化,形成了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局面,出现了我国散文诗最光辉最璀璨的时代。

二、各时期题材内容特点

中国散文诗的发展,由于受时代影响,各个时期的题材主题、思想内容,都有各自的特点。

五四运动掀起了我国思想解放思潮,现代散文诗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孕育形成,它虽然吸收了外来的养料,但植根在民族的土壤中,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反映人民的呼声。这时期的散文诗,虽属初创,但题材开阔,思想内容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系,面对现实,直面人生,不空谈、不渲泄个人狭隘主观感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伟大的文化运动中,摇旗呐喊,作出了卓越贡献。

首先是向黑暗势力进行顽强的韧性的战斗。刘半农的《晓》,表达了对黎明的殷切企盼;瞿秋白的《那个城》,表现了对革命事业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和对革命理想终将实现的坚定信念。王统照的《烈风雷雨》,讴歌了时代,颂扬了“五四”和“五卅”两次群众运动,抒发了改天换地的豪情。鲁迅的《野草》是向黑暗势力进行顽强战斗的丰碑。《这样的战士》、《过客》、《秋夜》、《题辞》等篇,就是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战士精神的诗意体现。这本集子的诸篇作品,无不响彻向旧世界挑战的主旋律。

其次是吐露对社会人生“痛苦的战叫”(鲁迅语)。徐玉诺的《夜声》,茅盾的《叩门》、《卖豆腐的哨子》、《雾》等,是当时恶劣形势的写照,表现了作者渴望光明和自由。焦菊隐的《夜哭》、高长虹的散文诗集《心的探险》,尽情地倾吐着对社会人生痛苦的叫喊,表现作家对社会人生的关切。

再其次是勾勒人生世相和隐含作家的人生理想。郭沫若的《寄生树与细草》,以讽刺笔调,嘲讽依靠“古树高枝”洋洋得意的寄生树经过一场雷雨后的可耻下场,活画出那些投靠军阀的文人的丑恶嘴脸;许地山的《面具》,寓含做人要真实,不要做假的道理;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一个知识分子,对时间的流逝,心灵的空荡和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淡淡哀怨的心绪;冰心的《笑》、《梦》等,借助人物、梦境、自然景物来表现她的“永恒主题”:自然、母爱、童真,寄寓了作家的美学理想。

三、四十年代,由于社会矛盾的变化,散文诗从昌盛走向低落,题材和主题都有所变化。鲁迅等一批名家,很少写散文诗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诗家从吟咏个人苦闷到抒发时代苦闷。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十年代初期,除瞿秋白、茅盾等少数作家写过《一种云》、《雷雨前》等精美的散文诗外,大多数散文诗都比较平庸粗糙。三十年代中期,何其芳、李广田、缪崇群、丽尼、陆螽等一批文学新人所写散文诗着重抒发内心情愫,不满现实,感到孤独、忧郁、迷惘。何其芳的散文诗集《画梦录》,描绘出一个个幻梦,如《雨前》,以北国干燥沙土对春雨期待,反衬游子焦竭的灵魂;《独语》、《梦后》,为自己制造轻雾般朦胧的梦幻,以抚慰心灵的孤独。这些都是作者寻找出路时的忧郁和苦闷。到抗战爆发后,何其芳从梦幻中醒来,奔赴圣地延安,找到了光明。丽尼的《黄昏之献》、《鹰之歌》,是忧伤的挽歌,也是不屈服黑暗的灵魂苦闷挣扎与悲愤的抗议。陆螽的《海星》,大多是抒写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生活的沉思,饱含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抗战时期,郭风、陈敬容等一批作家,也写出了一批抒情小品。茅盾的《白杨礼赞》,郭沫若的《银杏》,巴金的《日》、《月》等,可以说是反映抗日精神的散文诗精品,他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激励着人们的抗战精神。唐弢的《落帆集》,寓梦言志,在可怖的黑夜中,寻找着人生的真谛。

建国后的五、六、七十年代,散文诗的发展随着政治潮流,有起有落,曲曲折折。五十年代中“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文学出现一片繁花似锦的局面,基调是唱颂歌。散文诗也是以对时代的赞美,对生活的讴歌成为主旋律,柯蓝和郭风是突出的代表。他们的散文诗集《早霞短笛》和《叶笛》,为城市、农村、工厂、军营奏出一曲曲欢快的笛声。柯蓝的《朝露》、《我的赞美》、《萤火虫》等篇,语气欢快,格调高昂,洋溢着对祖国欣欣向荣、蓬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激情,在悠扬的短笛声中,赞美了劳动人民;郭风在叶笛中,“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在麦笛中“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阳光一般的韵”;冰心、艾青、闻捷等作家时有新作问世;中青年作家李耕、刘湛秋、许淇、徐成淼等也写出了许多精品。《骆驼》(许溱)赞美淳朴和坚韧的“骆驼”(人民的象征)给不毛的沙漠带来春天;《春天吹着口哨》(刘湛秋),弹奏着生活的进行曲,激发人们抓紧“早春”继续前进。他们的散文诗热情、单纯,充满着对新时代新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流沙河写于五十年代中期的《草木篇》,对白杨、仙人掌、梅花和藤、毒菌五种草木的精神品格或赞颂或鞭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立言修身的看法。这组散文诗,有赞美有讽刺,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但在极左思潮冲击下,流沙河也因此招来极大的不幸。

散文诗在六十年代初期的高潮过去之后,又逐渐转入低落。史无前例的浩劫年代,散文诗几乎绝迹。1976年清明前后的天安门诗歌运动,散文诗也加入了战斗行列,出现了《当我沉默的时候》、《广场纪念碑》、《一份特殊的祭礼》等篇章,深切怀念周恩来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充分表现了散文诗的战斗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春回大地的八十年代,散文诗从低谷中走出来,由苏醒而繁荣,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激发了文艺家的创作热情,散文诗得以蓬勃发展。作家队伍迅速壮大,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手法多样,创作成果丰硕。郭风的《鲜花早晨》、《灯火集》,柯蓝的《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刘湛秋的《写在春天的信笺上》,那家伦的《红叶集》,王中才的《晓星集》,许淇的《呵,大地》,耿林莽等人《星星河》,哲中的《大漠的歌》,李耕的《不眠的雨》……等等,这些散文诗集,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新时期的火热生活;弘扬时代精神,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人们五彩缤纷、多姿多采的心灵世界。这里,作家的经历丰富,视野比较广阔,他们所注目的不再仅是身边的生活琐事,而是从生活矿藏中进行开掘提炼,有讴歌赞美,有沉思,有辨析,有批评讽刺,人生忧患,爱情友谊,生命现象,自然景观,无不是散文诗所撷取的内容。总之,题材有新的开拓,内容在不断更新,不断的丰富和充实,形式多种多样,形成多元化格局。

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冰心青春永驻,歌唱《绿的歌》;面对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长征,柯蓝喊出了《登程》;在初夏来临的日子,陈敬容沉醉在《合欢花》的芳香中。然而,作家也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极左路线所带来的灾难,他们的深沉的思索。郭风从乡村小径的《夜霜》中,思念起友人画家来;宗璞从开在烂漫春光的《紫藤萝瀑布》中,忆起那“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的年月;萧军回忆起《在拘留羁押中》失去自由的岁月;李林栋则以简洁的笔触刻下了《21颗泪珠的游记》。杨子敏的《圆明园断想》,王恩宇的《啊,圆明园》,从历史的角度,沉思历史的耻辱;雷加的《宛平·弹孔·红指甲》,从“七七”事变的记忆中,颂扬人民万众一心争得的胜利。作家在思索中有讴歌,在回忆中有痛苦,还有失落的呼唤,在心灵受伤之后仍然燃烧着希望。来自孔雀故乡的那家伦,爱苍山洱海,他用《三朵小白花》敬献周总理;在《花的世界》,以花拟人,奉献出一切。军旅诗人王中才,在《绿影》中,钟情戍边战士,寄托无限深情。邵燕祥的《含羞草》,以物寄情,为生存而抗争,实现生命价值。有的散文诗人,怀有忧患意识,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提出告诫。程步涛的《北京,关于水的呓语》,提出要节约用水,表现了作家对水资源枯竭的忧虑。有的作家抒写真挚的感情。汪国真的《海边的遐思》,以海的感受,写出人生的不同命运,富有思辨色彩。这时期,还有大批爱情散文诗涌现。林玉的《爱的起跑线》,抒写了以真诚的心在爱情起跑线上长成了一对翅膀飞奔。丁谦的《给爱人》,表现了对爱人的深情思念。吕纯晖的《题红叶》,以红叶为抒写对象,寄寓了对爱情成熟的期盼。

三、文体发展

我国散文诗文体的产生有它的客观规律,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文学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要求日趋多样,各个文学品种之间相互渗透、组合、分化的现象也日益频繁。散文诗是在诗和散文两种文体的基础联姻而产生的新花,兼有诗美和散文美的特性。它有内在的韵律,不注重外在形式的整齐和格律。我国散文诗,从它诞生时起,其文体就呈现出多样化:有押韵的,也有无韵的自由体,还有白描式的。这说明,早期的散文诗形式没有条条框框。当然,随着时间发展,散文诗在文体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诗化的散文诗,短小精悍,富有诗味的精美;一是散文化的散文诗,有抒情,有叙事,有情节,特别是抒情性较重的散文诗,有抒情散文的精髓,与抒情散文较难区别。

初创期的散文诗,形式自由,文体多样。鲁迅的《野草》,其文体就多种多样。有形式整齐按诗行排列的《我的失恋》,有话剧体的《过客》,有小说体的《狗的驳诘》,有叙事体的《风筝》,抒情体的《雪》,议论体的《题辞》,寓言体的《失掉的好地狱》,等等,早年写的《螃蟹》、《古城》也是寓言体的。刘半农的《老牛》,郑振铎的《旅程》,许地山的《落花生》,都是有情节的叙事体的散文诗;郭沫若的《冬》,瞿秋白的《那个城》,是寓言体;朱自清的《匆匆》是抒情体的……早期的散文诗,因没有定型,作家在形式上都在探索,都在尝试,有自由选择的广阔天地,因此在文体形式上,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哲理、寓意、讽刺性的作品很多,于是适应这种特点的童话寓言体、叙事体的形式较多。

三、四十年代,散文诗进入落潮时期,作品较前期大大减少,但仍然有不少佳篇。就其形式来说,比较单纯,不够丰富,比前期来说,要逊色得多。其中以抒情散文诗占首位,叙事散文诗次之,哲理散文诗更少,何其芳的《画梦录》、李广田的《画廊集》,唐弢的《落帆集》等集子中的多篇散文诗,跟抒情散文相类似,有时也很难区别。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散文诗,在文体上也有一些发展,恢复了原来的短小精悍的形式。柯蓝的《早霞短笛》,明丽、欢快、富有时代气息,一篇篇的短章,犹如从黎明的天际剪下片片朝霞;郭风的《叶笛》,虽则长短相间,但感情奔放,格调高昂,在一片片叶笛、麦笛声中,吹奏出对故乡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赞美。诗人艾青在五十年代初也写了几篇散文诗,如《画鸟的猎人》、《偶像的话》,都是寓言体的,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华嘉、流沙河、田一文、李耕、许淇、刘湛秋等作家的散文诗,有抒情的,有叙事的,有哲理的,大都篇幅短小,少则几十字,多则数百字,同时还出现联组散文诗,如流沙河的《草木篇》,包玉堂的《山花寄语》等,还有书信体的散文诗,如柯蓝的《一束短信》和《我……》等。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诗,在文体上又有很大发展,除了继承五四以来的散文诗的各种形式之外,还出现了报告体散文诗。《散文诗报》经常刊登这一类文体。同时还出现了新潮散文诗,特别是青年散文诗作家的作品,他们在立意构思手法等等,借鉴西方现代派的东西,与传统的散文诗迥然有别。他们开拓了散文诗的审美空间和辽阔境界。还有一种杂文体散文诗,有深邃的含意和启迪人们的哲理。这时期还有许多叙事散文诗和抒情散文诗,篇幅都很长。如钟声扬的《月亮,在我上空》,共有一百几十章节。有的散文诗长达上万字,它不是叙事散文,而是纯粹的散文诗,如《他的思想象星体在空中运行》。此外书信日记体的散文诗如郭风的《北戴河日记》等,也已涌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诗体也在不断发展,不断丰富。

四、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文学艺术家在反映现实生活、塑造形象时,都非常重视运用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主要是运用语言,描绘自然景物,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通过叙述、描写、虚构、夸张、象征等各种手法,以及组合、结构等艺术手段。

我国散文诗在传统的文学艺术,特别是在诗歌、散文艺术中得到了充足的营养,又从西方现代艺术中,特别西方散文诗家波特莱尔、屠格涅夫、泰戈尔、纪伯伦等作品中,吸取营养,广为借鉴,应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在技巧上作了探索和创新,因而才产生了中国的散文诗,发展了七十多年,创作了大批弥足珍贵的散文诗珍品。

散文诗创作的灵魂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思考,写出有深邃哲理性的作品。柯蓝在《中国散文诗大系》的题词中说:“人生苦短,岁月匆匆,穿越激流之后,如有顿悟,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散文诗”,指的也是要有哲理感,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

象征手法。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中,常常运用象征手法。象征主义认为:客观现实世界与人的主观心灵世界有一种互相感应、相互契合的对立关系,诗人可以运用暗示、比喻、对比、渲染、烘托的手段,来表现人对客观的主动精神。我国散文诗也常常运用象征手法。

各个时期的散文诗,不管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或者采用寓言故事,都常用象征手法。鲁迅的《野草》,在艺术上就广泛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创造出神奇瑰丽的意境和形象。那《秋夜》中的“奇怪而高”的天空,是黑暗势力的象征;“枣树”是坚韧不拔与黑暗势力战斗的英勇战士的象征。瞿秋白的《一种云》,也是运用象征手法,以天地喻人世,影射与抨击黑暗的旧社会,而“虹”则象征革命根据地,雷电象征人民的武装力量。茅盾的《雷雨前》,作者在《散文速写集》的“序”里特别点明“是用象征手法描写了三十年代整个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矛盾”。他的《白杨礼赞》的白杨是敌后抗日军民象征。郭沫若的《银杏》中的银杏,是正直的中国人民的象征。巴金的《日》,赞美飞蛾为着追求光明而扑向灯火的牺牲精神,以此抒发为抗战胜利而捐躯战士的强烈感情。飞蛾是追求光明者的象征。建国后,柯蓝的《萤火虫》,以萤火虫为象征,赞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思想境界和无私奉献精神。郭风的《叶笛》,多次出现对于太阳的赞歌,以“太阳”隐喻光明的社会和人民喜悦的心情。流沙河的《草木篇》,分别赞颂象白杨那样正直的人,象仙人掌那样不阿谀奉承的人,象梅那样品格高洁的人,鞭挞了象藤那样向上爬的人,象毒菌那样披着鲜丽外衣而满肚毒汁的人。在新时期,许多散文诗家,也惯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李耕的《猎》,以猎之路象征人生之路,弦上的三支箭象征着青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的追求,用三支箭猎射人生的金果。许淇的《骆驼》,描绘骆驼在茫茫沙漠不畏艰苦、顽强跋涉的精神,赞美象骆驼那样的人的坚韧不拔的品格。

寓言故事的运用。鲁迅的《古城》、《螃蟹》,就象童话寓言。前一篇反映了三代人被沙埋在古城里,寓意中华民族的命运;后一篇,反映了恃强凌弱,同类相欺的社会现实。唐弢的《心的故事》,也抹上了童话色彩,寓梦言志,抒发了“不忘人间爱”的人生理想。许多散文诗,以叙事的方式,有故事,有情节,寓含了作家的理想。柯蓝的《守林人》,描绘了守林人平凡的日常生活,数十年如一日,刻划了他闪光的灵魂。

梦境的运用。许多散文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惯常用“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梦似真非真,似假非假,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启悟性。在理解上也显出很大的弹性,具有有迹可寻,有意可达,既朦胧,又清晰,给人以无穷的寻味。鲁迅先生就极善于运用梦境来写散文诗,《野草》中的《影的告别》、《好的故事》、《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等篇,都是以梦构思成文的。唐弢的《拾得的梦》、《黎明之前》等篇,也写到梦境。可以说,以梦入散文诗,也是作家的艺术手法这一。

抒情独白的手法。这是散文诗常用的手法。作家在一篇散文诗中,可以使用多种手法,或者综合运用,或者单独运用某一两种手法。鲁迅的《雪》,回忆了暖国的雪之后,又描写了朔方的雪,最后又作了抒情独白:“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以雪抒发感情,寄托对民族振兴的情怀。黎光耀的《绿色的鸽子》,以抒情的笔调,赞颂了推着自行车的邮递员是“一只飞不倦的信鸽”。萧红涛的《七彩的折叠伞》,通过抒情的描写和诗人内心独白,赞美了改革开放后,七彩斑斓的社会生活。

感情流动方式的运用。散文诗有其内在的韵律,是“情绪的自然消涨”、“情绪的律吕,情绪的色彩”(郭沫若《论诗三札》),诗的情绪是跳荡的,作家可以描写自我精神世界,描写内宇宙微妙、隐秘,意识流动,自由联想,打破了时空的框架。舒婷的散文诗《随笔》,描绘了窗前的一棵桂树及其生长的环境:狭小的天井。通过自由联想,纺织娘的催眠,蚊子的嗡嗡,蜘蛛织网,想禁锢它,然而它(桂树)却把头伸出窗口,争到了阳光和清风。然后通过内心独白:“我怀着忧思默默走到门口去”,接着又描绘了黄昏景色和想像,思绪飘浮不定,抒发了盼望光明的情思。诗人表面上写自然景物,实际是吐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新时期的散文诗表现手法,除了上述的手法外,更异彩纷呈,多姿多样。作家在艺术技巧的探索、创新,也花样迭出。在结构上,有的用立体化,多层次、多视角的多维结构。陈慧瑛的《南国四题》中的《夏天》,就是多视角多层次描绘了夏天的景象:大地山川蓬蓬勃勃的壮绿——使人想起美丽的青春年华;为了秋的果实,根茎、叶、花都在创造——使人想起创业者的季节;夏夜的月芽儿,墨海中的帆船、凉亭般的棕榈,明灭的萤火,柔软的风,清甜的空气——使人想起多姿多彩的色调。夏天,是那样的富有,那样的鲜艳……诗人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作了精心描绘,给人一种立体感,最后感悟到:“人生啊,要能象夏天那样丰满,该有多好”的哲理思索,丰富了散文诗的表现力。

中国散文诗的发展,可以说是在曲折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前进的,到今天,已走上了康庄大道,花繁叶茂了。但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记取和总结。散文诗还要发展,还要前进。相信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作家们会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瑰丽动人的散文诗来。

标签:;  ;  ;  ;  ;  ;  ;  ;  ;  ;  ;  ;  

论中国散文诗的发展_柯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