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困难企业不安定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难论文,不安定因素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国有困难企业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已经成为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应当怎样看待困难企业的不安定问题?应当说,因欠发工资,职工生活困难而导致群体性事件,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困难企业群体性事件实际上是由多种深层次的而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原因所致。我们必须辩证地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多角度透视,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企业职工参与群体性事件,既有生活贫困因素,更有心理失衡因素
从一些企业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员构成看,离退休人员远多于在职职工,占参与人员总数的70%,原中层以上干部按比例多于一般职工,低于生活贫困线(月人均117元)和特困线(月人均60元)的约占46%;虽然企业亏损严重,拖欠职工工资几个月甚至十几个月,从本厂发放的生活费统计,职工确实收入甚少,但由于隐性就业的大量存在使收入渠道大量增加,多数职工的实际收入往往高于厂内统计数。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中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主要人员并不是企业内生活最贫困的人,他们绝大多数不是因揭不开锅,吃不上饭才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的。那么,他们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何在?据了解,许多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都心里有气,普遍的反映一是感到自己在收入待遇上吃了亏,二是认为现任领导在品行、能力、政绩等方面都不如自己。可以认为,欠发工资和离退休金只是一个导火索,而不适应社会变革、利益调整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才是他们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最原始的动机。借助社会心理学关于动机系统和需要系统的理论进一步分析,由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特别是原中层以上领导所组成的群体性事件核心人群,由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所决定,他们的需要系统结构是以自尊占优势的模式,而非以生存占优势的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即导致目前离退休人员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既有生活贫困因素,更有心理失衡因素。
二、企业职工特别是在职职工参与群体性事件,既由于眼前困难,更出于长远忧虑
从调查情况看,一些企业职工当前反映最强烈的有10个方面的问题:欠发离退休金;欠发工资;拖报公费医疗费、差旅费等;对企业走下坡路不满;对少数领导搞腐败不满;对企业前途无望;对党工团组织不发挥作用不满;对贫富差距拉大不满;对企业缺乏民主不满;对厂区治安状况不好不满。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对眼前利益受损不满,对企业和个人前途无望感到忧虑。许多工人说,只要机器能转起来,烟囱能冒烟,工资再欠发一些时间也能坚持,现在关键是没有信心。一些职工对今后的忧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一是如果工厂要恢复生产,将会困难重重。且不说市场、原料、资金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就是企业内部状况也十分不利: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大量流失,工厂设备流失损坏不少,仓库已被抽空。职工们把这些问题视为工厂难以恢复生产的重大障碍,并因此而失去信心。二是如果工厂今后不能恢复生产,工人将向何处去。职工们都担心目前社会保障系统尚不健全,一旦失去工作,生活将难以保证。此外,以往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往往都是一个小社会,厂区内幼儿园、学校、医院等生活服务设施都有。企业不景气,这些附属设施也将随之垮掉,职工们都为今后就医、孩子入托上学而忧心忡忡。
职工们的忧虑还表现在对企业今不如昔而产生的悲观心理反映上,这些企业有的本来是名气很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往往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企业滑坡,甚至负债累累,濒临倒闭,他们的精神负担相当沉重,如果再失去工作,他们将会产生更大的失落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即引发职工特别是在职职工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因素,职工长远的忧虑大于眼前的困难。
三、群体性事件多的企业,既受外部环境影响,更因内部领导不力所致
企业领导在抓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对职工的引导教育不力。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要想顺利地进行改革,必须首先使企业职工了解这场变革的意义、内容以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把改革的方案向职工讲清楚,而许多企业在这方面所作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关于国家改革的形势、政策,领导很少讲,企业内部的改革,领导也往往是就事论事简单命令。职工们反映,改革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他们不知道,只知道这几年工厂是在走下坡路。这样就很容易使职工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把企业亏损归咎于领导腐败无能,把部分企业领导的腐败和职工生活困难归咎于改革,从而对改革产生抵触和不满。第二,企业内的党工团组织几乎不发挥作用。许多企业的党团组织形同虚设,不深入群众,不做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体性事件中甚至有不少党员参加。第三,缺乏民主管理。不少职工反映,有的领导片面理解厂长负责制,企业内的大小事情都由行政一把手说了算,成千上万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这种决策不民主,办事不透明,反映问题没通道的情况,是造成职工不满的重要原因。第四,个别企业领导腐败问题严重。干部腐败一直是社会普遍反映强烈的问题,而困难企业的领导搞腐败,其影响更坏,后果更为直接、严重。这是引发职工群体性事件,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即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利益调整,一些企业出现不景气,甚至停产破产,一些职工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是正常的,但就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而言,宏观经济环境和外部条件的影响固然是重要因素,但企业内部领导不力才是真正主要的原因。
四、解决困难企业不安定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来分析困难企业的不安定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1、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困难企业的不安定,是构成传统企业对现代企业制度不适应这个根本矛盾的特殊矛盾之一。2、困难企业不安定问题这个特殊矛盾既为根本矛盾所规定和影响,又对根本矛盾的解决进程起着反作用。3、在根本矛盾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尚未完结之日,构成根本矛盾的特殊矛盾,虽从整体上不可能完全彻底地得到解决,但包括困难企业不安定问题在内的许多阶段性特殊矛盾,有的可能激化,有的可能缓和,还有的可能局部或暂时地得到解决。4、从根本矛盾的性质和国家稳定大局出发,对困难企业不安定这个特殊矛盾应当尽力避免激化,使它得到缓和或局部、暂时性的解决。
根据这些启示,我们在解决国有困难企业不安定问题时,要以化解矛盾为出发点,原则上应注重三个“分”字:即分散矛盾热点,就是要把那些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但在改革中又不得不触及的敏感性问题及职工对其的注意力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散开,把他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如何推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使企业尽快走出困境上来;分解矛盾难点,就是把工作中难以解决的矛盾和职工难以承受的压力分解开,让企业、政府、社会和职工个人共同承担,同时在解决困难企业不安定问题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工作,要由政府、社会特别是企业党政工团组织集中力量共同解决;分离矛盾人群,就是要从解决企业职工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思想问题入手,通过针对性的工作,把参与和试图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各种利益人群进行分离,以避免矛盾的聚合与升级,使构成困难企业不安定问题的各种矛盾在始终不失控的状态下逐步得到化解。这应当成为解决国有困难企业不安定问题的主线。
依据这个思路和调查分析的结论,我们认为,消除国有困难企业的不安定因素,解决不安定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以求达到压力分担、矛盾分解、综合治理、化解矛盾的目的,使问题分类分步分层有针对性且有效地得到解决。为此,在具体工作中应把握好三个“合”字:即解决物质生活问题要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相结合,做到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兼顾;解决眼前困难要与解除长远忧虑相结合,做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与解决企业长远发展的后劲问题和职工生活的保障问题兼顾;改善企业外部环境要与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理顺企业内部关系相结合,做到从内、外因上解决问题兼顾。从而在总体思路上、在具体措施上,既结合又兼顾,以求综合全面联系配套地解决问题,使这项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政治、文化因素并关系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系统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解决国有困难企业职工特别是离退休职工的生活问题要与解决其思想观念问题相结合,就是要在着眼于从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待遇和合法权益上解决问题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不断增强其对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在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的不断变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等,使企业和企业职工承受着来自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利益分配变化的多重压力。面对这种压力,在基本的物质利益上是否满足无疑是关系到企业职工如何看待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思想观念上能否适应、心理上能否承受也是影响企业职工如何看待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说,在职工的生活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时,大谈思想问题、心理承受能力问题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乏味无力的。但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在解决一些国有困难企业不安定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做好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说服、教育和疏导,发挥好思想教育的先导作用,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当前要突出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正确处理几个关系:一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让职工真正体会到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而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认识到不改革就不会有发展,不发展就不会有出路,而没有稳定做保障其它都无从谈起,使广大职工自觉地为改革加油,为维护稳定出力;二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企业利益的关系。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职工提高认识,个人利益自觉地服从企业利益、国家利益,更好地为国家和企业分忧解难;三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时间,也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一些改革措施的出台,一时难以见效,甚至还会影响到某些职工的眼前既得利益。这就要求干部职工能够从长远利益出发看问题,积极主动地支持并参与改革;四是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改革难免会触及一些职工、一些企业的利益,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对于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不顾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十分有害的,必须予以纠正。
解决企业职工的眼前困难要与解除长远忧虑相结合,就是要在下功夫解决国有困难企业职工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同时,更多地从长远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使国有企业真正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最终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国有困难企业的不安定问题。从长远上考虑问题,一是要着力研究和解决国有企业的发展后劲问题,把深化改革、发展生产作为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二是要抓紧解决企业职工的保障问题,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解除企业职工后顾之忧的根本措施;三是要从长计议办一切事情,不要毕其功于一役片面求快。改革措施的出台应充分考虑和估计职工的承受能力,要先立后破或破立同步配套进行,不要给职工群众增加太多的后顾之忧。对困难企业实施破产、拍卖等,必须优先解决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要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规范破产,鼓励兼并,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把失业人数严格控制在目前社会力量能够保障的限度之内。对困难企业实施的带有全局性的改革,必须坚持慎行、缓行、分步进行的原则,不宜把过重的负担同时落到企业职工的身上,以免压力迭加,矛盾积聚,职工难以承受。即使是职工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等必行的改革措施,也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分步实施,不要搞一哄而上,不要搞一刀切。
改善优化外部环境要与深化内部改革、理顺内部关系相结合,就是说解决国有困难企业的不安定问题,不要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外因上,要注意眼睛向内发现和解决问题。要从企业内部尽可能地避免、防止大的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尤其是不要让矛盾激化,不要搞矛盾上交,要通过企业内部自身的努力工作把矛盾和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在解决企业的矛盾和问题时,应坚持一条总的原则,就是企业自身能解决的,不要上交政府;政府能够有组织有能力解决的,不要推给社会;集中社会力量能解决的,就不要转嫁到职工头上。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国有企业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党对企业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