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科技园区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科技园区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中国高技术园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园区论文,高技术论文,中国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未来世界范围的竞争,首先是高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高技术,谁就掌握了发展经济的主动权。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硅谷”的巨大成功表明,兴建高技术园区,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之一。进入80年代,出现了世界性的兴建高技术开发区热潮。自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高技术园区诞生以来,至90年代初世界各国已建立了500余个高技术园区。我国也在1985年以后兴建了53 个国家高技术园区。

高技术园区,只有在市场经济下才能生存并发展。

1 市场经济是高技术园区的卵床

高技术园区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智力密集为依托,以开发高技术和开拓新产业为目标,以建立现代文明新城为宗旨,从世界范围内去采聚资金和技术,以促进科研、生产相结合,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现代经济发达国家中,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进行,市场已经成为主要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这种主要由市场来组织的社会经济被称为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日益整体化,现代企业的发展,加快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项高新技术产品要实现其产业化,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资源的最佳组合,使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以发展高技术、开拓新产业为目标的高技术园区,只有在市场经济中才能滋长。从历史角度看,市场经济也是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必要阶段。

70年代末以来,我国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的作用范围越来越广,市场体系也越来越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开始与世界市场经济对接并融合。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世界高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冲击波,也在1983年波及到我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85年我国第一个高技术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诞生了。

高技术园区的出现,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科研机构与企业长期分属两个体系。在经济体系、科研体系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国家的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直接下达到企业,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及高技术研究任务大多下达到高校和科研部门。介于生产部门和科研部门之间的环节,成为国家投资的空白地带。科学技术研究与企业生产之间这种不协调的矛盾,进入80年代后显得越来越突出。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进行调控,已感到难以适从。科研单位成果转化问题,工业企业技术进步问题,成为本世纪末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症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市场经济,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新体制才能解决科技与经济长期“两张皮”发展的问题。以科技—工业综合体形式出现的高技术园区,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科研与生产的关系,在园区政策引导下,科研与生产的目的在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得到统一。从这一意义上理解,市场经济的形成,是高技术园区产生的卵床。

事实上,离开市场经济,高新技术企业就无法生存。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就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这在高度计划体制下企业是难以做到的。以“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计划盘子外的企业,只有在市场经济下,才能从市场中获取必要的生产资料和资金。无疑,市场经济是高技术园区生存的先决条件。

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需要一个充分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品的产业化和国际化,企业所面临的是国际市场选择,这要求企业在研究、开发、经营的各个阶段,需要从国际市场中吸取信息、技术、资金,以促使产品的产业化和高新技术化,增强其市场占有力度。因此,发达市场经济的形成,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并走向国际化的内在需要。

2 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环境是指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技术、经济、政策、法律、文化及国际环境。高技术园区建设的宗旨是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及国际化,从这一意义理解,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无疑是影响高技术园区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的核心。

2.1 技术环境与经济环境日益趋同

从经济范围去考察,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方法方式,是一种经济活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三个要素:主体要素——人,主客化要素——技术原理及管理方法,客体要素——能源、物质手段及技术作用对象。人作为技术的主体,是技术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在经济范畴内,技术的实施过程,可以理解为经济的发展过程,人是贯穿这一过程的最根本的要素。因此,在高技术园区的投资环境中,人才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

从世界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史看,技术与经济的双向作用日益加强。近代历史上三次技术中心大转移,随之形成三个世界经济中心,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18世纪下半叶蒸汽动力技术首先在英国应用,使英国成为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中心,并随之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19世纪,德国成为以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发明及其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中心,随之引起德国的工业生产突飞猛进,在1880年出现经济发展高潮,很快就后来居上,于1895年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美国作为本世纪的世界技术、经济中心,早于19世纪下半叶就确定了科技、经济的长远发展方针,在1860年前后,通过积极引进和大力发展新技术,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由于建立了一套独特的自由科研体制,促进了美国的人才流通及人才积聚,使美国在本世纪50年代的技术优势达到最高点,经济发展也出现鼎盛时期。透过这一技术与经济发展规律,不难理解,在20世纪下半叶,也只有在美国,才能出现象“硅谷这样极其成功的高技术园区,”硅谷成为新技术革命与发达市场经济结合的典范,在这里,技术环境与经济环境高度趋同。

2.2 世界技术经济环境

现代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世界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日益趋同,在一定意义上,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已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大环境——技术经济环境。据有关资料介绍,当今世界有四大可供利用的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一是可以流动的数万亿美元的国际资本;二是上百万项成熟的先进技术和专利;三是两百多万名深有造诣的专家、教授;四是每天近百亿信息单元的有价值的信息。从环境建构要素理解,上述四大资源是当今世界技术经济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未来的一段较长时期内,谁能充分利用这四大要素,谁就能在未来的经济竞争和技术竞争中取胜。事实上,上述资源的流向都是趋利的,哪里投资环境好,所得回报率高,它就流动到哪里,任何国家和机构都难以垄断它,任何地区或部门都可以利用它。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争先恐后地兴建特区,包括高技术园区,就是为了在局部地区建立尽可能优化的环境,从国际大市场中去争取资源,以促进本国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

2.3 我国的技术经济环境

7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逐步从计划经济的旧模式中走出来。十多年来,以企业改革为核心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企业扩权、两步利改税到提出两权分离并进而普遍推行企业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直到近两年来提出把企业真正推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改革使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开始孕育并逐渐成熟,出现一个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尚未充分发达的市场经济。

紧随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把我国长期靠财政拨款、独立运作的科研单位推向了社会,推向了市场。科研院所通过科技承包和人才分流,使广大科技人员走向市场。进入90年代,民办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智力密集的城市中涌现出来。经济体制的改革,为高技术园区在我国的出现建立了落脚点;科技体制的改革,为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建立了支撑点。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为我国充分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3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技术园区发展模式——高技术园区建设成功的关键

在我国,自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出现至今全国已涌现出53个国家级高技术园区,遍布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高技术园区的分布,东部地区较为密集,西北地区相对稀少,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流域,聚集了27个高技术园区,这里已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域。

一个高技术园区要想迅速地发展,首先就要选择、制定并实施一个适合于实际情况和时代要求的发展模式。我国的高技术园区,由于其所处地区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不同,其发展模式也各种各样。但归纳起来,大约可分三大类:

3.1 开创发展模式

开创发展模式是指技术和经济均处于国内领先的地区,依靠自身的基础,适当引进外来资金和技术,跟踪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开发有可能形成新兴产业的技术,促使科技园成为较大区域的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开创发展模式适用于国内技术领先、具有一定的世界先进技术并具有借鉴嫁接世界先进技术的能力、具有较好工业基础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地区。事实上,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较为典型的开创发展模式,这里的科研力量和技术水平国内独一无二,工业基础好,信息流通量大,因此,试验区具有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开拓新兴产业的能力。如试验区内的北大新技术公司,依靠北京大学计算机所推出的“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技术,不仅在国内领先,而且在世界遥遥领先,1994年北大新技术公司产值达6亿多元人民币,成功地创造了一个需求市场。

3.2 跳跃发展模式

跳跃发展模式是指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力量、有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和较完整的工业基础的地区,采取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并结合自己的技术进行技术创新来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中级发展模式。

跳跃发展模式适用于市场经济较为发达、交通便利的沿海、沿江地区,如苏锡常、齐鲁地区。这种发展模式的核心不是以研究为起点,而是把重点放在技术引进及经济上以引进资金为主,呈现低投入、低风险、高产出、高效益,导致地区经济呈现跳跃式发展。典型的例子是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区内企业技工贸总收入1亿元,1993 年达10亿元,1994年超过40亿元,建区头三年,共引进外资将近20亿美元,引进项目几百项,并引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外来资金、项目和人才是苏州科技园呈跳跃式发展的基本因素。

3.3 跟进发展模式

跟进发展模式是技术和经济有一定基础但不很发达的地区,采用依靠自身条件发展和引进技术、资金并存的方式,促使外来技术和自有技术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以促进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科技园内形成,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我国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在这种地区,园区政策和局部优化环境显得很重要。事实上,近几年中西部地区凡是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政策更加优惠的园区,其发展速度也较快。如西安、大庆、郑州等高技术园区。

总体上我国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归结为上述三大类,但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由于各地的市场经济条件不尽相同,其发展模式也各有特色,办园区方针也各不相同,包括智力依托,资金筹集,支柱产业选择,人员流动,信息网络等等。园区发展模式的选择,一定要根据本地的情况,从实际出发,把地区情况融入国际、国内技术经济大环境中,走出切实可行的适合于自身的最佳发展模式,才是高技术园区建设成功的关键。

4 培育市场体系,加快高技术园区建设

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具体体现。我国的市场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走出来的,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这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这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企业是难以做得到的。当前我国高技术园区内企业的经营机制,原则上实行“六自”原则,即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这种经营机制促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但这种经营机制下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资料和经营资金均是国家计划外的,在目前我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的情况下,高技术园区的企业经营机制虽然放开了,但很难形成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资源配置上不协调,导致企业无法稳定、及时地从市场获得必要的生产资料和资金。

把企业推向市场,必须为企业建造一个开放的、健全的市场体系,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形成,又不是自然发育、自发形成的。因为完善的市场体系,是事关微观、中观和宏观的系统工程,不是个别企业个别部门所能及的。目前我国高技术园区的管理机构,相对来说功能较为齐全。按照“小机关、大服务”的设置原则,这些管理部门被赋予一定的项目审批、进出口业务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建设规划等权限,以及统一协调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等部门在园区工作的职能。这些管理职能的缺陷是缺少行政管理权限。如果是针对一个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这种管理机构无疑是适当的、市场化的,但在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缺少行政职能的行业管理体系,对高技术园区的管理并不十分有效。

市场体系的培育有个过程,在社会市场大环境健全的条件下,高技术园区必须在区域内建立一个相对发达的市场经济小环境。事实上,我国高技术园区,几年来在落实优惠政策、推行股份制、尝试风险基金、建立人才市场、技术市场,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

高技术园区在我国一出现,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52个国家级高技术园区1991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7亿,1992年230亿,1993年570亿,1994年800多亿。我国,今后经济能否更快更好地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从长远看,我国要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没有雄厚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支撑,是不可能的。

高技术园区在世界的出现,不到五十年历史,在中国的出现,是近十年的事。工业革命后,首先在资金比较密集的地方,其次在物流比较密集的地方产生新区,实际上这是人类发展新的阶段的开始。高新技术区迅速使这些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它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作用,在几十年后,一定为世人所公认。

标签:;  ;  ;  ;  ;  ;  

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科技园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