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历史阶段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著作论文,阶段论文,理论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2]02-0069-05
一
近些年关于马克思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划分理论的研究和争论,在文本方面,是从“ 发现”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的“三形态”划分形式开始的。随 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发现”《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 著作中的“三形态”或“三阶段”划分形式的思想。有的论者作出断言:马克思对历史 阶段的划分“最早见于”1844年《手稿》,并认为,“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到《资本论》 写作时期,其历史分期一直是三形态,而不是五形态。”①(注:启良:《马克思历史 分期理论考察》,《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2期。)尽管笔者不同意“一直是三形态” 这一结论,但认为,考察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历史阶段理论特别是“三形态”理论,还 是很有意义的。这无论是对于完整把握马克思的历史阶段划分理论,还是对于研究马克 思早期思想及其发展,都是必要的。只是这一考察不能追索到1844年《手稿》为止,起 码,应扩展到马克思的包含着历史阶段划分的早期主要著作,否则,“最早见于”的判 断就难免与文本的实际不符。
在这方面,张一兵的《试论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中的两种逻辑视角》②(注:张一兵 :《试论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中的两种逻辑视角》,《求索》,1994年第1期。)一文 ,已将考察范围前推到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这很有价值。当然,张文侧重于对分期 “视角”和分期形式的研究。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关于人类历史阶段划分理论,尚有更为 丰富、复杂的内容,需要作更深入的考察、论析。
与大多数研究者对马克思早期关于历史阶段的思想的忽视不同,也有论者对此表示轻 视,认为只有晚年的、特别是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的分期形式,才是“最科学”的 ③(注:孟庆仁:《论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齐鲁学刊》,1995年第2期。)。
毫无疑问,出现在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体系之前的那些著作中的 历史阶段划分的思想,同他的其他方面的主要思想一样,带有初创期的一般特征:不系 统,有些散乱,有时又受研究深度、使用术语等方面的影响,使表达和后来不一致。特 别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尚不是专门为建立自己的历史观理论体系而作,因而也就不曾 专门集中于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正因此,长期为人们所忽视。但弄清马克思 早期的这方面的思想,对把握他后来所形成的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各种划分形式,深 入理解其思想内涵,还是极为必要的。
另外多年来,人们习惯于用教科书体系所赐的眼镜去看马克思,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便 被挡在镜框之外。这就提醒我们,应有一种正确的研究态度:结论只能在研究之后得出 。应放弃先入为主心态,在研究之前,不要预先设定马克思对历史阶段的划分形式只是 哪一种而不是另一种(如是“三形态”还是“五形态”),不要预先设定哪种的根据正确 、哪种形式科学而另一种不正确、不科学。而且,也不能因术语差别而贸然判定是费尔 巴哈的人本主义还是黑格尔主义,需要的是,透过某些术语的差别去把握思想内涵,通 过方法功效去判断是否必要。
二
我想先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因为这是“联系副本”对尘世的批判的正式开 场。有的论者已指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和《德法年鉴》发表的文章中,马 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古代、‘人类史上的动物时期’的中世纪专 制制度、通过‘人的政治解放’获得的资本主义现时代,以及未来通过‘人类解放’才 会到来的真正民主制度(共产主义)的历史分期。”④(注:张一兵:《试论马克思的历 史分期理论中的两种逻辑视角》,《求索》,1994年第1期。)这一看法是符合实际的, 当然,尚需作更具体的探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 表达了后来包含在“三形态”划分形式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尽管这里的划分形式并非是 “三阶段”的。
首先,马克思通过对“我们的时代即文明的时代”和“中世纪”的比较分析,对这两 个时代的特征作了揭示。
需要提及的是,马克思在此前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中,就从 人类史的不同时期来论述社会制度、法律等等。指出,人类早期,“人类史还是自然史 的一部分”,这一性质,在整个封建制度那里并无根本改变,“封建制度就其最广的意 义来说,是精神的动物世界,是被分裂的人类世界”⑤(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第142、346、284、345—356、394、344、334、344、345、465—466、424、429、 483、428、448、442、443、448、451、449、438、450、487—488页。)。这一看法, 后来并未放弃。《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有关思想,正是前述看法的继续。
马克思在后一著作中的集中表述是:“等级不仅建立在社会内部的分裂这一当代的主 导规律上,而且还使人脱离自己的普遍本质,把人变成直接受本身的规定性所摆布的动 物。中世纪是人类史上的动物时期,是人类动物学。”与之不同的是,“我们的时代即 文明的时代,却犯了一个相反的错误。它使人的实物本质,即某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 的东西脱离了人,它不认为人的内容是人的真正现实。”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第142、346、284、345—356、394、344、334、344、345、465—466、424、 429、483、428、448、442、443、448、451、449、438、450、487—488页。)此处所论 ,指出了两个时代的共同之点:社会内部的分裂和人脱离了自己的普遍本质。同时,这 里还指出了两个时代的一个基本区别:中世纪是人类处于自然规定性支配的时代,“当 代”则是物的支配的时代。这一区别,正是后来完备的“三形态”理论中的第一大形态 和第二大形态的各自的基本特征,即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
对两个时代的历史性不同,马克思作了更为具体的论述。第一,在中世纪,国家与市 民社会处于一体化的状态,国家控制一切,“财产、商业、社会团体和每一个人都有政 治性质”,“一切私人领域都有政治性质,或者都是政治领域”,“政治制度就是私有 财产制度”,“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生活是统一的”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第142、346、284、345—356、394、344、334、344、345、465—466、424、429、 483、428、448、442、443、448、451、449、438、450、487—488页。)。而在“当代 ”,“市民社会脱离了政治社会”,私人生活领域从政治生活中分离出来,“现代市民 社会是彻底实现了的个人主义原则,个人的生存是最终目的”⑧(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1卷,第142、346、284、345—356、394、344、334、344、345、465—466、4 24、429、483、428、448、442、443、448、451、449、438、450、487—488页。)。前 者,显然是指个人处于与政治共同体的未分化状态的历史时代,即市民社会的成员“在 实际上也正是作为单个的人而彼此对立的”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 2、346、284、345—356、394、344、334、344、345、465—466、424、429、483、428 、448、442、443、448、451、449、438、450、487—488页。)。这里所指出的,正是 后来从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的角度,所揭示的个人从属于共同体、个人与共同体对立的 两大阶段的特征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470页。)。第二,与 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的变化、社会的首要支配力量的变化相适应,社会中人们的差别也 发生了变化。从中世纪到“现代”,“历史的发展使政治等级变成社会等级,”“市民 社会的等级差别完全变成了社会差别,即没有政治意义的私人生活的差别。”(11)(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2、346、284、345—356、394、344、334、344、 345、465—466、424、429、483、428、448、442、443、448、451、449、438、450、4 87—488页。)这种差别,实际也就是从政治等级的差别转变为经济上的阶级的差别。在 中世纪,“市民社会的等级和政治意义上的等级是同一的,”(12)(注:《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1卷,第142、346、284、345—356、394、344、334、344、345、465—466 、424、429、483、428、448、442、443、448、451、449、438、450、487—488页。) 个人的政治等级、社会地位是先定的,是与自然的、血统的因而也就是与“肉体来源” (出身)直接同一的,差别表现为身分的权力;而在“现代”,“金钱和教养则是这里的 主要标准”,因为,“市民社会中的等级既不以需要(即自然因素)为原则,也不以政治 为原则,”(13)(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2、346、284、345—356、394 、344、334、344、345、465—466、424、429、483、428、448、442、443、448、451 、449、438、450、487—488页。)“消费和消费能力是市民等级或市民社会的原则。” (14)(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2、346、284、345—356、394、344、334 、344、345、465—466、424、429、483、428、448、442、443、448、451、449、438 、450、487—488页。)两个时代的差别,就是直接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政治权力支配 一切)和商品货币支配一切的差别。
其次,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突破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终结于日耳曼王国 的观念,在对现存制度的批判的同时,提出了超越“政治解放”的“解放全体人民”、 “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由此实现的是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即后来表述为“自 由王国”的历史阶段。这就是在对比法国和德国时所提出的:“解放者的角色在充满戏 剧性的运动中顺次由法国人民的各个阶级担任,直到最后由这样一个阶级担任,这个阶 级将要实现社会自由,但它已不使这个自由受到人的外部仍然是由人类社会造成的一定 条件的限制,而是从社会自由这一必要前提出发,创造人类存在的一切条件。”(15)(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2、346、284、345—356、394、344、334、344 、345、465—466、424、429、483、428、448、442、443、448、451、449、438、450 、487—488页。)是处于外在必然性的支配下,还是从自由出发去创造生活条件,是马 克思提出的判断自由社会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准之一。未来的自由社会这一阶段,构成了 马克思的历史阶段理论的重要部分。这个阶段的核心特征就是自由,是一切人的自由、 每一个人的自由,即“社会自由”。
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提出的中世纪与“文明时代”的区别,在发表于《德法年 鉴》上的文章尤其是《论犹太人问题》中得到继续发展,提出要“探讨政治解放和人类 类解放的关系”(16)(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2、346、284、345—356 、394、344、334、344、345、465—466、424、429、483、428、448、442、443、448 、451、449、438、450、487—488页。)。指出,政治解放尚“不是一般人类解放的最 后形式”,而只是“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范围内,它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17)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2、346、284、345—356、394、344、334、34 4、345、465—466、424、429、483、428、448、442、443、448、451、449、438、450 、487—488页。)。因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政治解放”就是“资产阶级解放”(18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2、346、284、345—356、394、344、334、3 44、345、465—466、424、429、483、428、448、442、443、448、451、449、438、45 0、487—488页。)。
包含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关于历史阶段理论的思想观点,最主要的是对“当代”的 特征的更为具体的揭示,这使对资产阶级历史时代的把握更加准确了。(1)指出了商品 生产和交换支配了全部社会生活所造成的一个显著特征:人成为工具。“在这个社会中 ,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别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成为外力随意摆布的动 物。”(19)(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2、346、284、345—356、394、34 4、334、344、345、465—466、424、429、483、428、448、442、443、448、451、449 、438、450、487—488页。)(2)继续指出“市民社会”的原则,并据以把握与之相应的 “人”。“实际需要、利己主义就是市民社会的原则”(20)(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第142、346、284、345—356、394、344、334、344、345、465—466、424、 429、483、428、448、442、443、448、451、449、438、450、487—488页。),这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已指出,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则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历史阶段 的“人”的现实本质: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的“人”是“利己主义的人”,它标志着“ 市民社会分解为独立的个人”(21)(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2、346、28 4、345—356、394、344、334、344、345、465—466、424、429、483、428、448、442 、443、448、451、449、438、450、487—488页。)。从历史地演变着的社会关系来把 握人的本质的思想方法,在这里得到了初步表达:“利己主义的人是已经解体的社会的 消极的、现成的结果”,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只有利己主义的个人才是现实的人,只 有抽象的Citoyen[公民]才是真正的人。”(22)(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 42、346、284、345—356、394、344、334、344、345、465—466、424、429、483、42 8、448、442、443、448、451、449、438、450、487—488页。)这是人的历史发展的特 定阶段,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3)在该时代,金钱具有了支配一切的 力量。“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是一种独立的东西。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类 世界和自然界—本身的价值。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 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23)(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2、346 、284、345—356、394、344、334、344、345、465—466、424、429、483、428、448 、442、443、448、451、449、438、450、487—488页。)这是金钱拜物教的特征,是社 会关系普遍商品化的历史时代的集中表现。在这种彻底商品化的社会中,“在利己主义 的需要的统治下,人只有使自己的产品和活动处于外来本质的支配之下,使其具有外来 本质—金钱—的作用,才能实际进行活动,实际创造出物品来。”(24)(注:《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2、346、284、345—356、394、344、334、344、345、465— 466、424、429、483、428、448、442、443、448、451、449、438、450、487—488页 。)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就连宗族延续的关系、男女关系都成了做生意的对象!妇女也 成了买卖的对象。”(25)(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2、346、284、345— 356、394、344、334、344、345、465—466、424、429、483、428、448、442、443、4 48、451、449、438、450、487—488页。)(4)在该时代,尽管由于实现了“政治解放” ,使人的自由比封建制度下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这种自由尚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作 为孤立的、封闭在自身的单子里的那种人的自由”,“自由这项人权并不是建立在人与 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与人分离的基础上。”“这种自由使每个人不是把 别人看做自己自由的实现,而是看做自己自由的限制。”(26)(注:《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1卷,第142、346、284、345—356、394、344、334、344、345、465—466、424 、429、483、428、448、442、443、448、451、449、438、450、487—488页。)这是因 为,从国家生活分离出来的市民社会,“撕毁人的一切类联系,代之以利己主义和自私 的需要,把人的世界变成互相隔绝互相敌对的个人世界。”(27)(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1卷,第142、346、284、345—356、394、344、334、344、345、465—466、4 24、429、483、428、448、442、443、448、451、449、438、450、487—488页。)对现 存状态的这一批判,是从理论上建构一个真正的自由状态的前提。后来在《共产党宣言 》中提出的作为未来社会的原则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 一命题,正是对现存的自由的状态的否定,即不是把别人的自由当作自己的自由的限制 ,而是成为条件。这种真正的自由的基础,是对人与人的互相隔绝、互相对立的否定的 “社会化了的人类”。
四
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向来为人们重视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过,在 讨论历史阶段理论时,我特别注意的是《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和 《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故先论这两篇文章中的有关思 想,再涉及《手稿》。
在对穆勒的著作阅读中,马克思对其中有关“媒介”和“消费”的问题,予以特殊的 注意,并从穆勒的论述引向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形式、社会关系的分析,即对“ 市民社会”本身的解剖。如所周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对市民社会的解剖” ,是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的关键一步。而解剖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一个重要的视点就是 交往。关于交往问题的直接论述,就是在这篇摘要中正式展开的,而这也涉及到历史阶 段理论。
(1)马克思在这篇摘要中,涉及到了交往形式的历史阶段性特征问题。在这里,马克思 针对特拉西、斯密等人把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都成为商品交换这一特殊性质,当作不同 历史时代的社会的一般性质的观念,指出:“国民经济学把社会交往的异化形式作为本 质的和最初的形式、作为同人的本质相适应的形式确定下来了。”(28)(注:《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30、37、24、25、33、35—36、28、38、28、38、38、13 1、131、85、83—84、140、141、153、155、155、109页。)而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交 往形式、社会联系的方式,并非从来如此,也非永远如此。实际上,过去的形式和现在 的形式存在着重要不同:“过去表现为个人对个人的统治的东西,现在则是对个人、产 品对生产者的普遍统治。”(29)(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30、37、2 4、25、33、35—36、28、38、28、38、38、131、131、85、83—84、140、141、153、 155、155、109页。)“我们被物品弄得互相奴役的状况在发展的初期实际上就表现为统 治和被奴役的关系”(30)(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30、37、24、25 、33、35—36、28、38、28、38、38、131、131、85、83—84、140、141、153、155、 155、109页。)。这里所表达的思想,和前述诸作中的看法,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只是 更为准确和后来的“三形态”中的说法,几乎完全相同了。
(2)在这篇摘要中,马克思更明确地从社会联系来把握人的本质,并从社会联系、社会 交往形式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人的本质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作了初步论述。马克思指 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 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 ,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 的财富。”(31)(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30、37、24、25、33、35 —36、28、38、28、38、38、131、131、85、83—84、140、141、153、155、155、109 页。)社会联系并不是空洞无物的抽象,“这种社会联系的主体,即人”,他们“不是 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现实的人的本质与现实的社会 联系,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说法,“这些个人是怎样的,这种社会联系本身就是怎样 的。”(32)(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30、37、24、25、33、35—36 、28、38、28、38、38、131、131、85、83—84、140、141、153、155、155、109页。 )因此,人与人的交往形式、社会联系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人的现实的本质 的不同发展阶段。
(3)在这篇摘要中,马克思从“生产目的”的角度,区别现代的历史阶段与过去的时代 的差别。穆勒曾论述了生产与消费需求、交换的关系,马克思肯定了穆勒的有关观点之 后,进一步指出,“人本身—在未开化的野蛮状态下—以他自己直接需要的量为他生产 的尺度,这种需要的内容直接是他所生产的物品本身。”在这种状态下,“他需要的界 限也就是他生产的界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交换”(33)(注:《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30、37、24、25、33、35—36、28、38、28、38、38、131 、131、85、83—84、140、141、153、155、155、109页。)。这种生产形式,就是后来 所说的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生产,亦即自给自足的生产,或者如通常所说,是“自然经 济”时代的生产。与直接需要作为生产的尺度不同的“第二种情况”是,为了交换的生 产,即后来所说的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彼此的产品 是满足我们彼此需要的手段、媒介、工具、公认的权力。”(34)(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42卷,第25、30、37、24、25、33、35—36、28、38、28、38、38、131、131 、85、83—84、140、141、153、155、155、109页。)这两种情况的差别,不仅是由生 产目的所表现出的生产形式的差别,而且,形式本身的差别也是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在 生产方面的表征。
(4)对劳动的发展阶段作了初步的划分,亦即从劳动的角度对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在 该摘要中,马克思提出了“直接谋生的劳动”(35)(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第25、30、37、24、25、33、35—36、28、38、28、38、38、131、131、85、83—84 、140、141、153、155、155、109页。)和作为“自由的生命表现”的劳动(36)(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30、37、24、25、33、35—36、28、38、28、38、 38、131、131、85、83—84、140、141、153、155、155、109页。)两个重要范畴。活 动的性质、“劳动的意义”的这种差别,也是具有历史性的差别,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劳 动。谋生的劳动,是包含着异化的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它只有手段的意义,个人生 存成了活动的目的,“他活着只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37)(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第25、30、37、24、25、33、35—36、28、38、28、38、38、131、131、85 、83—84、140、141、153、155、155、109页。)。这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在私有制 条件下的这种劳动的意义就是,“我的个性同我自己疏远到这种程度,以致这种活动为 我所痛恨,它对我来说是一种痛苦,更正确地说,只是活动的假象。因此,劳动在这里 也仅仅是一种被迫的活动,它加在我身上仅仅是由于外在的、偶然的需要,而不是由于 内在的必然的需要。”(38)(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30、37、24、2 5、33、35—36、28、38、28、38、38、131、131、85、83—84、140、141、153、155 、155、109页。)否定这种谋生的劳动的作为“自由的生命表现”的劳动,则“是生活 的乐趣”,“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劳 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39)(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30、3 7、24、25、33、35—36、28、38、28、38、38、131、131、85、83—84、140、141、1 53、155、155、109页。)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个性劳动”。劳动的性质和意义从“谋 生的劳动”到“自由的生命表现”的转变,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两个大阶段,即后来形成 的两阶段划分形式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前者是“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 后者则是真正的人类历史。
相比较而言,《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并没有涉及一般 历史观理论,不过,该文提到“古代奴隶制”和经过社会主义革命而实现的“人的真正 的共同体”(40)(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2、346、284、345—356、394 、344、334、344、345、465—466、424、429、483、428、448、442、443、448、451 、449、438、450、487—488页。),如同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进一步论述的 ,这个人的“真正的共同体”就是马克思所描绘的代替资产阶级社会的未来社会形态。
五
同是写于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作品。其中有关历史 阶段的思想观念,已有论者进行了研究。有的指出了其中的三阶段形式,但所作的概括 有些差别。有的概括为:劳动异化和私有制产生前、劳动异化和私有制存在、扬弃劳动 异化和私有制的时期(41)(注:张一兵:《试论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中的两种逻辑视 角》,《求索》,1994年第1期。);也有的概括是,“强迫劳动”、“自愿劳动”、加 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最早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雏型”(42)(注:启良:《马克 思历史分期理论考察》,《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2期。)。如果不是各执一偏,这些 概括在形式上还是符合《手稿》的内容的。当然,说《手稿》中的历史三阶段形式是“ 最早”的,这判断似乎不太准确。另外,关于历史阶段理论,《手稿》尚有许多思想值 得一提。
(1)发挥和“拯救”了黑格尔的人是自己的劳动的结果的思想,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 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43)(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 5、30、37、24、25、33、35—36、28、38、28、38、38、131、131、85、83—84、140 、141、153、155、155、109页。)。寻找到劳动这把找开历史之谜的锁钥,就使围绕劳 动的历史演变展开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把握,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劳动不仅是贯穿 人类整个历史过程的活动,而且,劳动在创造生活条件的同时,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形式 ,从而使历史实现一种发展。而所谓人类历史的阶段性,又以劳动的形式、性质、意义 等等的不同表现出来。《手稿》对黑格尔的重要突破还在于,兴驻从劳动的积极方面、 而且从劳动的消极方面来考察历史并划分阶段。所以,关于劳动的异化与消除、关于人 的异化与复归的思想,不能单从形式上将其归之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影响而予以否 定。实际上,由异化理论所表达的历史阶段的思想,是侧重于从劳动的消极方面来把握 历史的,它不仅实现着对历史和现状的批判,而且在一个侧面,也是符合历史的实际的 。
(2)除论者已经指出的“三阶段”划分形式外,从前面所及的著作到《手稿》,后来被 人们称之为“五形态”或“五阶段”形式,虽未集中概括论述,但已基本成型。这就是 ,“古代奴隶制”以及在这之前的“野人”的“穴居生活”、中世纪的农奴制与封建土 地占有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由共产主义作为“必然的环节”而实现的“人的解放和 复原”的“下一段历史发展”(44)(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30、37 、24、25、33、35—36、28、38、28、38、38、131、131、85、83—84、140、141、15 3、155、155、109页。)。由此可见,说“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到《资本论》写作时期, 其历史分期一直是三形态,而不是五形态”,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实际,至少,对现 代资产阶级社会之前的历史,区分为古代奴隶制和中世纪农奴制,就不能简单地把它看 作是“三形态”形式。何况,从劳动的性质所划分的谋生的劳动和自由的生命表现(在 《手稿》中表述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的实现),已是“两阶段”的初步形式。
(3)《手稿》中在比较中世纪和现代时,深化了前述著作中关于中世纪人与人之间是统 治与服从的关系、现代是“实物”的统治的思想,指出“中世纪的俗语‘没有无主的土 地’被现代俗语‘金钱没有主人’所代替。后一俗语清楚地表明了死的物质对人的完全 统治。”(45)(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30、37、24、25、33、35—3 6、28、38、28、38、38、131、131、85、83—84、140、141、153、155、155、109页 。)尽管“现代”社会中物对人的统治达到了极端状态,但这决不意味着温情脉脉的中 世纪就是完美的状态,相反,在那里,劳动者直接就是“物”,农奴是土地的附属物, 农奴和一部分短工本身就是领主的财产(46)(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 、30、37、24、25、33、35—36、28、38、28、38、38、131、131、85、83—84、140 、141、153、155、155、109页。)。《手稿》中的这一重要观点,在后来的著作中得到 了保持和发展,并形成了区别雇佣劳动和以前的时代的基本观点之一:奴隶、农奴本身 就属于生产条件,是他人再生产自身的客观条件,工人尽管丧失了生产的客观条件,但 他们本身不是生产的客观条件。
(4)《手稿》中初步涉及了在交往媒介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交往形式的历史差别。整个历 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序列”是马克思的历史阶段理论中所揭示的内 容之一。《手稿》中,出现了这一序列的三种形式:在中世纪,领主与农奴的交往关系 是直接政治的,同时又有某种感情的一面,交往形式在个人参与共同体生活时,又以身 分媒介的支配作用作为基本的表征(47)(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30 、37、24、25、33、35—36、28、38、28、38、38、131、131、85、83—84、140、141 、153、155、155、109页。);在“现代”,货币形成了“一切纽带的纽带”(48)(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30、37、24、25、33、35—36、28、38、28、38 、38、131、131、85、83—84、140、141、153、155、155、109页。),这意味着货币 已代替了身分的一般性交往媒介的地位,成为主要的支配力量,由此所生产的价值观“ 把一切事物都混淆和替换了”(49)(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30、37 、24、25、33、35—36、28、38、28、38、38、131、131、85、83—84、140、141、15 3、155、155、109页。);超越了该时代的那种交往关系,用马克思自己的说法就是: “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 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50)(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 5、30、37、24、25、33、35—36、28、38、28、38、38、131、131、85、83—84、140 、141、153、155、155、109页。)
(5)《手稿》中初步产生了后来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世界历史”思想。 马克思指出:“动产已经使人民获得了政治的自由,解脱了市民社会的桎梏,把世界连 成一体”(51)(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30、37、24、25、33、35—3 6、28、38、28、38、38、131、131、85、83—84、140、141、153、155、155、109页 。)。世界连成一体这一看法,尽管最早不是马克思提出的,但马克思把这一经验事实 的认识,上升到历史观的思维层面,并结合对黑格尔的思辨的“世界历史”观的批判和 吸收,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观:“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世界历史”是 普遍交往的结果,由此开始了历史的一个新阶段。以人类进入“世界历史”为界,马克 思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一种“两阶段”形式,即各民族、国家相对孤立发展的前“世界历 史”时代和普遍交往、相互依赖的“世界历史”时代。贯穿马克思的整个理论生涯的这 一思想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整形成的,其初步出现正是在《手稿》中。
六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形成了完整的历史观体系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间还有《神圣家族》和《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两 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历史阶段问题涉及不多,而且,从上述诸作中,已可看出马克思在 全面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前关于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理论的大致轮廓,故此不拟再行论 述。我只想就以上所述,作几点说明。
(1)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历史阶段理论,在其早期著作中已经出现。这既是 辩证地把握历史过程的方法的体现,也是对现存状态进行批判的一种理论结果。或者也 可以说,辩证法本身就是包含着批判的方法,革命的方法。辩证法对事物的理解,总是 要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性理解中包含否定性理解,因而在辩证 法看来,现存的社会既不是从来如此,也不会永远如此,所以现存的社会形态只是历史 中的一个暂时的阶段;而在革命的、批判的目的中,现存社会也是一个应该被否定的阶 段,它理应被一种更高形式所代替。所以,无论从方法来看,还是从实践目的来看,马 克思一旦进入现实生活领域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批判,就自然会形成某种形式的历史阶段 理论。
(2)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就已出现了划分历史阶段的多种形式,而且,此时形成的 多种形式的差别,就已显示出与它们各自的视角相关。尽管早期著作中的这些不同形式 尚未得到完整、深入的阐述,但至少可以说,这不能单纯归结为某一种形式,如“三形 态”或“五形态”。实际上,归结为某种唯一的形式,不仅忽视了马克思划分历史阶段 的其它各形式,影响了对马克思的历史阶段理论的全面、准确的把握,而且,更潜在的 影响则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所认定的那种形式,去判定马克思的历史阶段理论的产生 和发展。例如,当人们把“五种社会形态”或“五种生产方式”认作唯一形式时,人们 注意的就是《<政治经济批判>序言》中的表述;当人们“发现”“三形态”时,首先注 意的又是集中论述该形式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甚而有的认为“最早”出 现于该书。可以说,对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历史阶段理论的忽视,就与把某种形式当作 唯一正确的这种思想方法有关。
(3)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常遭一部分人所诟病的是其异化理论,马克思从劳动异化 和异化的消除,对历史过程所作的阶段划分形式,也就被看作是不科学、不成熟的理论 。实际上,这种看法没有注意到,马克思在这里是从劳动的性质和意义去考察历史的, 而且是从其否定的、消极的后果去看问题。正是从性质和意义的方面去看,马克思指出 :“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 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 质,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52)(注:《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第90~91页,人民出版社,1995。)。改变活动的旧有性质,实则就是消 除劳动异化,从而使劳动转化为个性劳动。劳动的性质和意义的这种根本性转变,呈现 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因此,从劳动异化和消除来把握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思想,不应轻 率地放弃。
总之,包含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历史阶段理论,无论是作为其早期思想的一部分, 还是作为后来形成的完整的历史阶段理论的前奏,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应当 予以更好的研究。
标签:论犹太人问题论文; 文化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 中世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