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 20007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富足,在得到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人们对物质的品质、形态、观赏性等外在美观因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建筑的外观是否能够给予人们观赏的舒适性也成为建筑能否在后期销售过程中崭露头角,大型建筑能否成为城市地标的关键所在。同时,随着人们在艺术和文化方面素质的提升,建筑的美观亮化设计形式呈现出了更为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趋势,因此,地形建筑设计理念也应运而生。本文以地形建筑形态设计为主要论点,根据地形建筑设计要点和设计原则,结合项目及地形建筑设计方式,对地形建筑形态设计的过程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地形建筑;形态设计;策略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遵义市汇川区中医院一期工程,建设用地面积为37476.5平方米,共400床,一期总建筑面积约58000平方米。工程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地块高差较大,西南高,东北低,高差最大约有27米,一期最大高差大约有15米.基地北侧为城市次干道峨眉路,东西侧为规划道路,南侧紧靠终点山,依山而建。
设计任务及重点:设计任务是按照国家400床标准设计符合当地特色的中医院,设计是如可合理解决及巧妙利用基地高差,设计与周边景观协调一致的建筑形态。
二、设计原则及要点
1、原则
1.1、结合地形
结合自然地形,充分体现自然风貌,突出自然景观的真实性和美观性,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地势地貌,切实做到顺应基地形态、合理利用高差。
1.2、以小见大
根据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地表特征,为建筑变化提供合理的基质。在较大的场景中需要宽阔平坦的绿地、大型草坪或疏林草地,来展现宏伟壮观的场景;但在较小的范围,可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维度空间内打破整齐划一的感觉,通过适当的地形处理,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以精、巧结合的方式形成景观精华。
1.3、因景至宜
将周围景色与建筑做较好的融合,根据实地的景色,融建筑于自然景色与地形之中,地形景观必须与景园建筑景观相协调,以消除建筑于环境的界限,协调建筑于周边环境,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体现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向往自然的心理。
2、要点
2.1遵循原则
要合理运用建筑手法和建筑形式,合理选用建筑材料,保持与地方自然环境一致,既要遵循建筑创作原理,又要借鉴和符合自然特征,避免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
2.2主次分明
要注意在设计中突出重点,明确主次。通过采用不同的创作和设计方法,选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材料处理手段,使得建筑的外观表现的更有层次感,使其主次分明,突出特征,从而达到建筑形式与视觉效果上的美感的目的。
2.3有机结合
各种设计原则及创作手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对于大型建筑和大型场馆来说,综合使用各种手段才是保证建筑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方法。
三、地形建筑形态的特征与分类
1、地形建筑形态的特征
地形建筑形态的特征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第一,凸显感的弱化。该建筑设计方法体现了对环境、场所的尊重,不再以凸显自身形象为主要目的。这种表现形态减少了建筑与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第二,水平方向的延伸。建筑形态具有多中心、多向联系的特点,体现出了明显的水平延伸性。这种空间变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多样化的视觉体验,而且提高了建筑物本身的活力。第三,具有连续感与流动感的特征。这种形态主要是在空间、形态上的连续。比如,上海青浦新城的人工湖就体现了空间上的流动感。第四,复杂的非线性形体特征。建筑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往往非常隐秘。
2、地形建筑的形态影响因素
(1)内在影响因素内在影响因素具体包括这几个方面:功能要求、空间构成、技术水平、建筑师主观意愿。其中,前三个因素对建筑师的专业能力、理论层次要求比较高。建筑师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主观意愿。
(2)外在影响因素
外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两大要素。一般而言,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植被、水文等因素,人文环境包括城市、文化、习俗、风情等因素。由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影响,所以要求建筑设计师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创造出符合人类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的建筑物形象。
3、地形建筑形态的分类
地形建筑形态包括消隐型地形建筑、拟态型地形建筑两个分类。其中,消隐型地形建筑指的是,减弱建筑本身的视觉效应,凸显建筑的设计本质。这种地形建筑设计弱化了在建筑高度、外形等方面的要求,更加重视建筑与环境的有效融合,不再以单纯的视觉效果为目的。拟态型地形建筑指的是,在建筑形象设计中,将自然地形、特征作为适应场地,搭建建筑与地形之间的桥梁。
四、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研究
1、宏观研究
第一,与传统建筑的空间构成法则不同,使用地景化设计方法,可以创造出不规则的建筑形态,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更加和谐。
第二,采用地景化设计,要求对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式进行整合,重新定位。这种方式不但避免了单个建筑物形象的突兀,并且实现了建筑物与环境的整合。与单纯的人工环境相比,地景化设计更加人性化。
第三,融入自然环境。一方面采用消隐型地形建筑,该设计方法将自然地貌融入到建筑物本身当中,使自然景观与建筑物更加贴合。
第四,采用回应地段环境的办法。除了以上设计策略外,还应该采用回应地段环境的设计理念,使建筑地形隐藏于城市、地段环境之中。
2、微观研究
在微观研究中,提出消隐型地形建筑设计、拟态型地形建筑设计的策略。下面分别进行阐述。针对消隐型地形建筑设计来说,采用可以下沉、楔入两种设计方法。其中,下沉设计法指的是,针对环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采用下沉的方法,可以减少建筑物的突兀感,从而达到与环境的融合。比如,柏林的奥林匹克赛车场就采用了下沉的设计方法。楔入设计法指的是,采用人工“楔入”的方式,在弱化建筑物本身存在的同时,强化其自然形态的痕迹,从而减少建筑物与环境的冲突。比如,加拿大的战争博物馆就采用了该设计方法。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看见不同的风景,这样使原本突兀的建筑尖角被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针对拟态型地形建筑设计来说,可以采用具象模仿、抽象象征的方法。其中,具象模仿指的是,在自然地形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简单加工,从而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达到融合。这种设计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却营造出了强烈的震撼效果。
五、方案设计
通过对地形建筑原则、分类、设计策略的研究,使我对此类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遵义市汇川区中医院方法也有了思路。在总平面布置上结合地形自身情况,顺应山体走势布置建筑,形成独特的体布局模式,立体的化景观空间。将病房楼依山而建,充分利用南侧山体景观资源,享有山体美景,根据基地形状走势,病房楼做了11°的转折,避免了直板楼的呆板感,丰富了城市天际线,增强了医院形象及建筑环抱感,同时为南侧退让出合适的入院空间。出入口设计方面,为避免将来400床满负荷运作,主出入口处结合地形设置下沉广场,下沉广场双侧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车辆可快捷的进入医院地下室。基地东侧利用路面与基地的高差设计平进式地下车库,尽可能的做到土方平衡,节省部分投资。
结论:
地形建筑具有较高的自然性,在保证景观美感的同时还充分利用的地形的优势,地形的合理运用不但减少了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和回填的施工量,还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不但可以较好的完成设计任务,还可以节约施工成本,达到较好的经济性目的。在设计过程中不应当仅仅考虑美观性,还应当结合一定的建筑结构和建筑学知识,合理规划建筑的结构和区域,保证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方便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吴刚. 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研究[J]. 河南建材.2016(2)
[2] 边策. 地形建筑的形态设计策略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0(7)
论文作者:王兆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0
标签:地形论文; 建筑论文; 形态论文; 自然论文; 建筑物论文; 环境论文; 高差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