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金融——中国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文化产业论文,金融创新论文,金融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2-0052-4
当下,在中国的文化产业中,艺术品流通市场正在迅速成长,拍卖会一年比一年多,画廊业日渐兴旺,艺术品投资从专业走向民间。同时,区别于传统的艺术品市场格局(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在一些经济文化繁荣的省会城市出现了更为“新潮”的艺术品市场新兴现象:艺术品市场与金融资本开始对接,艺术品试水金融领域。从而开启了艺术品投资的多元化进程,为投资者在传统的投资范围之外,又开辟了新的投资领域。具体就是:艺术品信托、艺术品基金、艺术品银行、艺术品股票等等,这些都属于艺术金融范畴。可以说,艺术金融的兴起,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
那么什么是艺术品信托?什么是艺术品基金?什么是艺术品银行?什么是艺术品股票?它们的经济意义和社会价值何在?对于这些,广大公众都非常陌生。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艺术家都不甚了解。唯有了解它们,把握其运作模式,认识其社会价值以及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难题,才可能自觉地涉足这个领域,进而推进艺术金融的长足发展。
一、艺术品信托
艺术品信托,就是把艺术品资产转化为金融资产,让无法拥有艺术品的投资者一样能够分享到艺术品升值所带来的收益,或者让拥有艺术品的人能够将艺术品转化为现金流。具体讲,艺术品信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艺术品资产成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中的一种重要资产配置标的。金融机构通过向社会投资者发行信托计划,募集资金配置到艺术品领域,通过其专业运作,组合化投资、运作渠道和资金优势,使得社会大众在没有艺术品投资专业经验,没有购买高价艺术品实力的情况下,可以从艺术品市场中获取收益。其二,艺术品资产成为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级,资产定价的标的,也就是说手中所收藏的艺术品可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评估,进而获得资金的融通。
目前国内的艺术品信托刚刚起步,随着民众财富的增加,艺术品信托已经拥有了丰厚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如何进行资产配置,有效地分散、规避金融风险,成为许多投资人正在考虑的问题。
二、艺术品基金
艺术品投资基金是一种为投资者提供实际利润的投资工具。具体的运作方式为由基金经理掌管投资人提供的资金,选择需要购买的作品,把它们合理地保存,等待作品升值后出售并因此获取利润。
2007年银监会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艺术品基金”——民生银行“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这款产品的运作基本是基金的标准运作模式。该基金的投资额限为50万元,投资期限为2年。该基金在众多可投资艺术品里进行筛选,并且依托专业机构进行价值评估和投资指导。主要的投资方向是中国当代和近现代的书画、油画作品。2009年这款理财产品已到期,实现了12.5%的年化收益率。可见,如何在艺术品与金融市场间搭建一个完整的平台,民生银行无疑率先走出了第一步。
纵观世界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发展历史,西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艺术品基金当属于1974年诞生于英国的铁路养老基金。该基金成立之初,每年从可支配的总流动资金中,拨出5%(约1亿美元)以投资组合的方式进行艺术品投资,请艺术品市场方面的一些资深专家来负责打理和保管该基金的艺术品。到1999年,总计获利数亿美元,平均年收益率超过了20%。
目前,全球最活跃最优秀的艺术基金是英国的美术基金(Fine Art Fund)。它雇用了多位艺术经纪人在全球购买潜力艺术品,并引入专业投资手法,进行组合投资。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又确保不错过各个领域的热点。在如此灵活的操作下,这个在2004年才开始运作的艺术基金,到2006年获利已超过59%。
西方的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组合投资,即涉足多个艺术品领域。另外一种是单项投资,即只专注于一项。艺术品基金一般采用中、长期的投资方式,时间较短的为3年—5年,较长的为5年—10年,其收费方式通常是每年收取2%的费用,如果获利超过6%,则会从超过的利润中再收取20%的分红。
三、艺术品银行
所谓艺术品银行,在国际上通常是指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或政策保障,让非官方文化艺术机构购买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再将作品转租或转售给政府机关、企业、私人用于陈列、装饰、收藏等,从而获得运转资金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
“艺术品银行”最早是加拿大在1972年用于支持国内的年轻艺术家而提出的,同时也为了增加大众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至今加拿大“艺术银行”已收藏超过2500位艺术家的18000件作品。
另外,瑞士银行(UBS)的艺术投资服务有相当的历史,服务项目也最完整。瑞银自身也从事收藏、交易、买进卖出,并以此影响艺术品的价值和客户的买卖行为。在美国的银行中,JP摩根和花旗银行也有艺术投资的顾问服务。JP摩根是最早从事当代艺术收藏的美国银行,1959年至今这方面的收藏达到了3万件。JP摩根自身所拥有的巨大艺术资产以及对当代艺术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确立了其在艺术投资咨询服务上的优势和品质。而花旗银行通常以策展的方式向有实力的投资者介绍那些成功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并且凭借其在鉴定估值方面的专长,立足于与客户建立彼此间的情感互动与诚实信任,从而有效地引导客户的购买趋向,并因此锁定一批高端买家。
随着艺术品市场在国内逐渐升温,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艺术品银行陆续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诞生。“艺术品银行”就是将艺术品资源整合集中,为社会提供灵活多样的艺术品租赁、展示与投资咨询服务。藏家或艺术家将手中艺术品委托给艺术品银行,银行再将之租赁给有需求的客户,这相当于实现银行的“借”、“贷”功能。艺术品银行的另一功能,就是投资者在购买艺术品银行名下或者其推荐的艺术品时,可以签订“保值协议”。这一举措已在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四川工作站牵头的艺术品银行中开始实施。比如说一位收藏者花费30万元购买了一件推荐的作品,他可以与艺术品银行签订一项保值协议,比如约定一年内保证这幅作品最少升值到35万元,届时如果达不到35万元,艺术品银行会向购买者补足差价。当然,并非所有作品都能签订保值协议。目前国内艺术品银行的业务以近现代名家作品为主。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工作站将组织专家对藏品进行鉴定,保证作品的升值潜力。
艺术品银行实现了艺术品的流动性,即使普通大众有装饰、摆设的需求,也可以直接把一些名家真迹租回家。既然租赁,就会涉及租赁费。目前在一些地方,艺术品银行租赁费用并不便宜。以北京“墙美术馆”开展的艺术品银行业务为例,其租金按日收取,收取额为双方认可的艺术品价值的3%-6%,比如一幅价值20万元的画,每日租金高达0.6万元-1.2万元。当然各地的经济水平参差不齐,不可能以一概全。推进艺术品银行最关键的是培育市场,让更多有意投资艺术品的人了解、认识真正的艺术精品。
四、艺术品股票
将艺术品拆分成若干“份额”当股票卖,这种新鲜的“金融与艺术”的结合,已在我国几个大城市试点。所谓份额交易是指将艺术品等额拆分,投资者按份额享有所有权,而这些份额可像股票一样通过交易所电子交易平台交易。这意味着即使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参与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艺术品投资。
实际上,“艺术品份额交易”已不算新鲜,2010年开始,各种基于艺术品“权益拆分”的交易模式就已在各地交易所悄然兴起。2010年7月,中国首个基于“权益拆分”模式的资产包《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1号艺术品资产包——杨培江美术作品》在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发售完成,不过实际交易量并不大。同年12月,深圳文交所又推出齐白石、傅抱石的两个资产包,吸引了不少人参与。
2011年1月26日,《黄河咆哮》、《燕塞秋》两幅山水画登陆天津交易所,该所将这两个艺术品资产包分别以1元/份的价格发行600万份和500万份。投资者需在某银行存款超过5万元,并通过网上开户、网上交易。而更“刺激”的是,艺术品份额交易采取“T+O”,当天买进当天就可以卖出,而且日涨跌幅度上限为15%,高于股票市场的10%。数据显示,这两个资产包上市首日即大涨100%,接下来的交易日不是涨停就是触及跌停,日振荡幅度均超过15%。截至2011年3月3日的天津文交所收盘数据显示:《黄河咆哮》、《燕塞秋》的份额价格从发行时的1元分别涨至8.86元和8.31元,这意味着这两幅画已足足上涨了786%和731%。3月17日,天津文交所对这两只艺术品股票进行了特别停牌。
这可以说是我国艺术品金融的一次新的尝试、新的探索,是对艺术品证券化的一种试点。但不少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首先是制度设计有问题。天津文交所在具体的交易规则上,艺术品股票的交易被设定为T+O,而不是T+n(即允许当日无限次买卖);在涨跌幅限制上,日涨跌幅限制为15%,而不是股票市场通行的10%;在停牌规则上,仅设定为临时停牌30分钟的限制。这些交易机制的设定无异把还在襁褓中的艺术品证券市场打造成了投机性炒作资金自由进出的温床,这也是艺术品证券上市以来遭到爆炒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就是政策、法律有漏洞。天津文交所没有对艺术品证券作进一步的解释。究竟是艺术品产权的分割还是只是一个进场交易的凭证?如果是产权的分割,那在艺术品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上如何界定?产权归属问题在我国法律体系下依然是一个存在诸多空白的热点领域,艺术品证券交易要合法地持续性经营,这个难题是不可回避的。艺术品股票无论其名称如何,终究已进入了金融市场,那么艺术品股票交易是必须遵守《证券法》还是另有法规对其约束?如果遵守《证券法》,那艺术品证券交易所是受文化部监管还是证券会监管?政策法律上的漏洞不解决,风险控制便无从谈起。
可见艺术品证券化当务之急应是一方面加强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应广泛地展开产品设计和理论研究。必须要有更加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和透明的市场交易机制,要处理好信息披露与艺术家个人隐私权之间的平衡。并且应在产权方面获得合法地位,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出台。
艺术品股票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只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次金融创新,它不完美并不代表它不值得尝试。
五、艺术金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艺术金融也面临如下一些问题:首先,缺乏一个公认的艺术品权威鉴定机构。虽然现有很多机构提供该项服务,但其专业性、权威性经常受到质疑。由于艺术品的真伪很难鉴别,金融机构在进行艺术品抵押融资时就举步维艰。国内的金融机构一般也没有配置艺术品鉴定的专业人员和专业队伍,加之艺术品估值体系的欠缺,艺术品市场价格难以确定,缺乏一个统一的价格评估标准。而且艺术品门类繁多,包括古代陶瓷器、玉石器、铜铁器、书画、古玩等众多品种,不同的门类在价格评估上都有各自的评定体系。从而也更增加了金融机构对艺术品资产评估定价的难度。其二,艺术品金融活动中的税收安排不明。对于像以理财为目的的投资者在艺术品买卖过程中的税收规定没有明文指令。其三,艺术品市场的制度有待健全。由于缺乏对艺术品本身身份、艺术品交易人等信息进行统一登记、归档的信息平台,也缺乏对艺术品市场统一管理的监管机构,使得交易主体很难排除拍卖不保真、交易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等风险。比如当代艺术品好坏难辩,不能用传统艺术标准也不能用普通审美常识来判断其价值。而古董等传统艺术真假难分,艺术品档案登记制度、传承、出处、著录等档案学术活动尚未完善,在信息不对称的形态下进行的交易只有少数专家能够看到其中的真谛。这也就阻碍了艺术品实现最大的保险系数,难以成为正式的投资产品大批量推广。
艺术品要想成为金融产品,有三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评估体系的建立;二是市场资本的推动;三是评论家、美术馆等学术层面的参与。而要保证艺术金融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还是政府的扶持,依靠政府的推动才能逐步完善艺术品市场的生态链。这就需要权威的国家职能机构对艺术品市场进行监管,重点解决艺术品鉴定问题、艺术品评估问题及艺术品监督监管问题。另外,艺术品资产化的过程也要不断加速,资产评估的问题不解决、不尽快进入国家法定程序,艺术品与资本的结合就无法落实。政策准入及艺术品资产的评估及其标准,以及如何形成法定的效力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并且,艺术品民事担保制度的设计已提上议事日程,艺术品民事担保制度在艺术品拍卖中,消费者有权了解艺术品的证明和来源,卖家必须将拍品的传承脉络清晰地告知消费者,这有利于建立诚信体系制度,制约拍假、卖假的画廊和拍卖公司。另外,国家要强化体制创新的力度,推动对评估师、鉴定师的资格认定,以规范市场。
近年来,艺术品价值的高幅增长,驱使各路资本开始高度关注艺术品市场。金融资本也开始了与艺术品市场的对接。而随着艺术金融模式的逐步探索,加上艺术品行业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艺术品市场机制的成熟,会有更多、更专业的艺术金融产品面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艺术金融的发展也需要假以时日,随着艺术品鉴定、估值以及保险、税收等配套服务的逐渐完善,收藏者、投资者队伍的慢慢壮大、成熟,艺术金融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