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心电图室
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探究其护理风险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治疗且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158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风险事件类型发生情况及其因素,探讨护理风险对策。结果:本组158例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类型中,给药问题占18.35%、抽血问题占13.29%、输液问题占16.46%、褥疮占11.39%、输液反应占10.13%、设备隐患占5.70%,护理不周占15.82%及其他占8.86%;护理风险因素为49.37%护理人员因素、16.46%患者及家属因素、21.52%医疗设备与药物因素及12.66%其他因素。结论: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具较多风险因素,其中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医疗设备与药物为主要风险因素,针对临床各风险因素,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及身心调节,做好患者健康宣教工作等防控措施。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防控;措施
心血管内科属于护理工作风险较高的科室,因心血管疾病具突发性、多发性等特点,加之诱发疾病因素繁杂,病情反复变化,所以其临床护理各环节中均具潜在风险,易引起医患纠纷[1]。为探究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风险因素,制定其相应对策,本研究以回顾性方式分析本院158例心血管内科已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治疗且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158例患者临床资料,有男患者84例,女患者74例,年龄33-86岁,平均(56.14±10.12)岁,其中45例原发性高血压,39例冠心病,40例心律失常,34例其他。
1.2方法
分析与研究本组158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护理风险事件,针对各类护理风险事故具体情况,组建研讨小组,由医生、主任、护士长与护士组成,从具体护理实践内容分析风险因素,按风险类别制定相应防控的对策。
1.3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患者中护理风险事件类型情况,统计各类护理风险因素发生情况。
2.结果
2.1护理风险事件类型情况
本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158例患者中,给药问题29例(18.35%),抽血问题21例(13.29%),输液问题26例(16.46%),褥疮18例(11.39%),输液反应16例(10.13%),设备隐患9例(5.70%),护理不周25例(15.82%),其他14例(8.86%)。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护理风险发生因素
本组护理风险发生因素:护理人员因数78例(49.37%),患者及家属因数26例(16.46%),医疗设备与药物因素34例(21.52%),其他因素20例(12.66%)。
3.讨论
心血管内科属于高风险科室,由于患者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加之致死率高,因此其临床护理工作风险较高。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不断改革与深化,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与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如何做好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风险的防控工作,是心血管内科医护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院对158例心血管内科已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风险因素,探讨防控策略。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158例患者中,给药问题占18.35%、抽血问题占13.29%、输液问题占16.46%、褥疮占11.39%、输液反应占10.13%、设备隐患占5.70%,护理不周占15.82%及其他占8.86%;护理风险因素有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及家属因素、医疗设备与药物因素及其他。分析原因可能为: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与风险意识,且工作缺乏主动性,护理态度不善,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时语气不当,未及时告知患者一些病情状况,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误解与反感,最终出现护患纠纷事件;加之部分年轻护理的临床经验不足,对于急救操作无法做到熟练、准确,从而引发护理风险事件[2]。②患者及家属因素:部分患者的遵医行为较差,未按医嘱卧床休养,擅自下床,可导致其突发心脏骤停等,加之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效果期望极高,若病情发生恶化,则将责任归于护理人员,且部分患者受情绪波动、行动障碍等因素影响,易与护理人员发生矛盾,或出现褥疮、坠床等事件[4]。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常发病于夜间,反应迟钝,易增加事故风险。③医疗设备与药物因素:药物与医疗设备的自身安全具客观性,随医疗技术发展,医疗设备不断改良,操作存在难度,可增加护理难度,加之护理人员管理药物与医疗设备不周,导致急救时准备不足,均可引发护理风险[5]。④其他因素:由于医院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卫生间或走道未配备防护设施,易导致摔倒等事故,且医疗费用不合理亦是护理潜在风险。
针对上述各类风险,可提出以下护理风险防控对策:①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培养:定期安排护理人员学习关于心血管内科护理知识内容,以提高护理技能水平,同时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其风险防范与法律意识,从根本上预防护理事故发生。对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与礼仪等也要进行教育与培训,以达到人性化护理的目的,改善护患间的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可降低纠纷率。医院需重视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组织护理人员参加活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以减少其工作压力,提高护理质量,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6]。②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定期组织有关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手册,提高患者疾病健康意识,以配合护理人员工作,提高遵医依从性,从而可减少护理风险[7]。③加强医疗设备与药物管理:加强护理人员学习新药物与新医疗设备的使用方法,同时掌握其注意事项,用药前充分了解药物,可避免医疗事故。④加强医院管理:针对病区相关设施予以完善,定期维修病床脚刹,以加强其稳固性,摆放好病房内的日常用品,加强细节护理,防止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同时严格按照科室护理规程操作,以提高护理工作有序性,防范风险[8]。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具较高风险性,其风险因素包括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医疗设备与药物等,因此需针对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防控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美华,彭风云,陈安华等.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J].全科护理,2014,12(30):2860-2861.
[2]陈幼嫦.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4):621-622.
[3]叶小红,陈伟琼,黄惠香,等.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6):733-734.
[4]饶春燕.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14):2868-2869.
[5]廖汝运.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0):83-84.
[6]孟丹.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9):156-158.
[7]杜肖美.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3):164-166.
[8]李红霞,李雁.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影响因素及防范对策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33):4217-4218.
论文作者:孙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4
标签:风险论文; 心血管论文; 内科论文; 患者论文; 因素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发生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