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论文_陈鹏

浅析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论文_陈鹏

陈鹏

陕西省商洛公路管理局柞水公路段 陕西商洛 711400

摘要:泥石流作为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本文阐述了泥石流的定义、类别,并对泥石流形成的因素、类型、造成的危害进行了研究,着重提出了应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指导意义,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地址灾害;泥石流;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定义及类型

1.泥石流的定义:

所谓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由于山体受到暴雨暴雪或者其他自然灾害而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的类别:由于分析角度不同,泥石流的类别也不尽相同。

2.1从物质成分角度进行分类:

1)泥石流: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2)泥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

3)水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2.2从流域形态进行分类:

1)标准型泥石流,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2)河谷型泥石流,流域呈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不能明显的分出流通区和堆积区。

3)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2.3从物质状态进行分类:

1)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它的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最高达80%。其中的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亦短,破坏力大。

2)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像“石海”。

二、泥石流形成因素

泥石流的形成与自然因素、水文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三方面有关,流域内地形陡峻、沟床纵坡较大,有丰富松散的固体物质源源不断地补给泥石流;在流域中上游有强大的暴雨提供充沛的水源作为外动力条件;此外,人类活动改变生态条件也是加剧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1.自然因素

1.1地形地貌: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大,流程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1.2松散物质: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易受破坏的地区,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碎屑物来源。

2.水文气象因素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及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3.人为因紊

由于对山体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滥伐林木、过度放牧、破坏植被、陡坡开荒等,破坏了地表径流的下垫面条件,加剧了水土流失,提供了泥石流发生的水源条件;在山区兴修交通、水利设施且随意开挖山体边坡等,造成山体失稳,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地形条件;开采矿山后随意丢弃的废渣废料,又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所需的松散物质条件。

三、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的暴发突然、迅速、来势凶猛,加上山坡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造成的危害往往是毁灭性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泥石流在极大的动能作用中下泄,极易冲毁房屋建筑、公路、铁路、桥涵,其冲积扇能轻易毁坏大面积的农田,给工农业生产及交通带来严重后果。

1.对居民点造成的危害:泥石流对居民点最常见的危害就是冲倒村庄、城镇等,淹没人畜,毁坏土地。

2.对公路、铁路及桥梁造成的危害:泥石流的发生可以将车站、铁路、公路等直接埋没,还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造成交通中断,颠覆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致使人身伤亡等。当泥石流汇入到河流时还会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的危害:泥石流会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造成的危害:摧毁矿山及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使矿山报废都是泥石流对矿山带来的危害。

四、防治泥石流的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不是单个的具体的预报或防治措施,而是若干个措施的结合,是泥石流预警预报、应急求助、灾前防治、灾后治理和重建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统结合。

1.管理措施

制定针对性强的法律、法规,依法管理保护环境。目前,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条文中,对山区环境保护的特殊性认识不足,针对性不强,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制定山区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山区环保涉及到的环保、水利、农业、林业、安全监察、矿管等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山区环境保护受到严重影响。泥石流地质灾害应当受到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健全和完善市政管理机构和技术机构,严格管理,科学防治,健全和完善管理机构和技术机构,是泥石流防治工作的基础。应提前做好泥石流预防应急预案和各项准备工作,提前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避开危险段落,及早对沿线下游群众进行撤离和搬迁,以减小地质灾害的损失。

2.监控措施

泥石流的防御和治理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应组织地质专家和各地工程技术人员,对古滑坡体,岩层风化严重的,山体破碎有断裂带的,降雨较多且汇水面积较大的地区进行严格监控,及时观测滑坡体的沉降位移变化。应提前掌握当地的天气变化情况,特别是雨季和温度变化大的季节和地区,更应尽早采取补救措施,如不能采取工程措施的,应及时对沿线下游群众进行撤离搬迁,以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工程措施

工程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封闭断裂带、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排导工程和停淤工程等。它是通过在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及堆积区内,首先对断裂带进行封闭,防止水流进入后山体进一步扩大滑动,再修建一系列相应的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排导工程及停淤工程等来削弱泥石流灾害的影响。

3.1封堵断裂带、蓄水、引水工程:主要布置在泥石流发生的形成区(即上游),首先对一些破碎山体和断裂带进行堵水封闭,防止水流进入造成山体进一步扩大滑动。再进行引排洪水,减小地表径流,削弱洪峰,减轻泥石流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减少泥石流的灾害,。

3.2拦挡、排导工程:主要布置在泥石流发生的流通区(即中游)内,拦挡工程包括挡土墙、护坡、坝体、抗滑桩等,可在上中游建拦沙坝、护坡(群)等工程,以拦截泥石流固体物质,减缓沟床纵坡,并利用回淤物压埋坡脚,稳定护坡,此工程还可防止固体松散物质的形成,防止泥石流灾害的再次发生;排导工程包括排导槽、导流堤、顺水坝等,可在泥石流沟的流通段,将拦挡的泥石流固体物质排泄至预定地点,防止泥石流对下游建筑物和耕地造成危害。停淤工程:主要布置在泥石流发生的堆积区(即下游),在堆积区可设置停淤场,将拦挡不住的泥石流停留在指定的停淤场,避免造成堵塞江河、淤埋村庄农田及毁坏水利工程等。

4.生物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一种通过种植植被来防止或减少泥石流危害的重要方法,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此外,还有一种常见分类方法,它是根据生物类别,将生物措施分为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三种类型。林业措施是指在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种植一些植被,可以改善土壤、稳固沟床等。农业措施则为了少了水土流失,根据地形、流域等特点,合理规划,开发坡地农田耕地,让土地被重新利用。牧业措施是指在易发生泥石流山区要避免过度放牧,防止草场退化和水土保持能力的降低,减少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量。

五、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泥石流成因、危害的同时,重点论述了防止泥石流的措施,以期望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将泥石流的发生率及危害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希林,莫多闻.泥石流风险评价[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赵昌.山洪泥石流灾害防御工作的对策与措施[J].科技传播,2011,11(下)

【3】方茜娟,任军旗,郭书科.矿山泥石流形成条件综述[J].岩土工程界,2008,11(5)

论文作者:陈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  ;  ;  ;  ;  ;  ;  ;  

浅析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论文_陈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