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技术的概念、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_地球大气层论文

空间技术的概念、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_地球大气层论文

论空间技术的概念、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技术论文,概念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以及地球以外其它天体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又称为航天技术。空间技术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突出标志。它的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开拓宇宙的新的质的飞跃,并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1 空间概念

空间概念是空间技术这一新兴领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弄清它在空间技术领域中使用的特殊含义,对于理解空间技术的本质和作用有重要意义。

空间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加以研究,就形成不同的空间概念。从物理学方面进行研究,空间是指事物之间的一种次序,用以描述物体的位形,它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它与物体运动的各种联系表现出来〔1〕。从哲学上探讨,空间是指物质的存在方式, 它与物质、运动和时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2〕。 而空间技术中所使用的空间概念则与哲学和物理学上的空间概念有所区别。哲学和物理学上的空间概念主要是一种理论上的概括,而空间技术中的空间概念却把空间作为一种被开发和利用的实践对象,被理解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但它们之间也不是截然对立的。在空间技术中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的空间不过是人类这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的一种生存方式或存在方式而已,而且它也是一种具有物理特性的物理空间。因此,可以把空间技术中所使用的空间概念看作是哲学和物理学上空间概念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扩展自己的生存环境,这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从有人居住的陆地空间到无人居住的陆地空间; 从陆地空间到海洋空间;从海洋空间到大气层空间;从大气层空间到外层空间。这实际上是从地表空间向地上空间,从地球空间向地外空间扩展。相应地,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的空间概念也不断发展。首先是地表空间概念的发展,即从与陆上各个孤立的文明区域,如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区域相联系的空间概念,扩展到与所有这些区域相联系的陆地空间概念,再扩展到把海洋包括在内的地表空间概念。其次是地上空间概念的发展。18世纪末刚发放探空气球时,地表以上几公里就算是“空间”了。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探空气球,人们就把几十公里以上的高层大气称为“空间”。50年代发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以后,空间概念则主要是指大气层以外的外层空间。

但是,外层空间的下限在哪里?目前尚无确切的界定。一种意见认为,外层空间应始于地面之上1000公里到3200公里这个区域,因为在这个范围内可以忽略大气中气体分子的无规则碰撞,粒子密度只有每立方厘米1~100个,气体性质有了很大变化,较轻的气体分子可以逃脱地球的引力。另一种意见认为,外层空间的近地边界始于约160 公里这个高度上,因为在这里大气层已变得极端稀薄,空气动力学已不再适用而适用天体力学的定律。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外层空间是指地球大气层外,一个没有动力装置的人造卫星能在轨道上停留的区域。离地面约112 ~160公里。1981年,在国际宇航联合会第32届大会上, 把外层空间称为人类除陆地、海洋、大气层之外的第4环境。目前,通常把离地表100~120公里以下的大气层称为稠密大气层,而100~120 公里以上称为外层空间。有人还把外层空间分为航天空间,即从稠密大气层到整个太阳系,以及航宇空间,即太阳系之外的无限空间。

因此,现代空间技术中所使用的空间概念并不是指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仅仅是指人类生存发展空间的新领域,即离地100~120公里以上的外层空间。

另外,空间技术中的空间概念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空间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资源,这主要表现在:相对于地表的高位置资源;高真空和高洁净资源;微重力环境资源;太阳能资源;超低温资源,等等。

2 重要特点

空间技术是当代高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由于它涉及的是人类从未涉足过的、极其遥远的外层空间,这就使它的发展势必受到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条件的严重制约,同时又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空间技术正是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1)特异性

人类要出入外层空间,进行空间活动,所面临的是极端的空间环境条件和极其复杂的技术要求,这就使空间技术成为一系列新的特异技术的生长点和发生器。

为了冲破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就需要特殊的火箭技术,包括比冲高、机械性能和燃烧性能好、便于控制的火箭推进剂技术;大推力的火箭发动机技术;增大推力的助推器技术;精确的制导与控制技术;多级火箭的整合和分离技术;减少阻力、耐高温的整流罩技术等等。

为了避免真空条件下航天器材和器件的粘着、冷焊、重量损失、老化等效应,克服高能粒子辐射、太阳电磁辐射、微流星体对航天器一些表面材料造成的辐射损伤和沙蚀作用,解决超高温和超低温条件下的烧蚀和脆化问题,就必须发展特殊的航天材料技术。

为了实现航天器的回收,就需要特殊的脱轨控制技术、精确的自动控制技术、坚固和稳定的密封舱结构技术,以及软着陆技术等等。

为了发射载人飞船,必须具有特殊的生命保障技术。

为了成功发射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就需要特别复杂的轨道设计技术和特别精确的制导技术。

为了登上月球,就需要崭新的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技术。

为了研制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就需要解决难度很大的垂直起飞、垂直降落技术,垂直起飞、水平降落技术,水平起飞、水平降落技术。

(2)综合性

空间技术是将航天学的理论应用于航天器的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发射、运行以及返回的一门工程技术,它主要包括喷气推进技术、火箭制导技术、航天器和火箭的试验和制造技术、航天器姿态和轨道控制、热控、电源、通信、遥感、测控、生命保障和环境控制等。显然,这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它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集中应用了20世纪的一系列工程技术新成就,它涉及力学、热力学、材料学、医学、自动控制、电子技术、计算机、喷气技术、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等等。这些科学技术在航天应用中的交叉和渗透,还产生了一些新学科,如空间工艺学、空间材料学、空间生物学、空间地理学、卫星气象学、卫星海洋学等;以及一些新技术、如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侦察等。空间技术的这种综合性使之成为新技术的移植、嫁接、融合和综合应用的促进剂和实验室。

(3)宏遥性

“宏”指宏观,“遥”指遥远。宏遥性是指空间技术能获取遥远的大范围宏观信息的特性。古代人类只能通过地表现察获取小范围近距离的信息。近代出现了气球,特别是20世纪初有了飞机以后,人类可以在上万米的高空进行大面积的观测。随着空间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人类才实现了在遥远的空间轨道上对整个地球进行观测。由于航天器飞行速度快,运行高度高,可以超越常规手段快速地大范围覆盖地球表面,从而大大缩短了人类获取地球信息的时空间距。在观测方法上,过去从小区域入手,待汇集大量微观资料后,再归纳出大区域的宏观特征。恰恰相反,空间技术的宏遥性,一开始就提供大面积的宏观信息,然后确定关键性地区深入研究。传统方法是从小到大,从部分到整体,空间技术的宏遥方法则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而且利用宏遥方法获得的宏观信息,不是微观信息的简单叠加,而是有质的变化。例如,航天遥感图象是一些小比例尺图,对于微细结构难于识别,但却能清楚地显示出一些在普通地质图和地理图上不能发现的表征地壳薄弱区的线状宏观特征。

(4)系统性

空间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至少包括航天器、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器发射场、航天测控系统、航天器回收系统、用户台站以及其它保障系统等。这些系统或设备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各由一些分系统和许多装置组成。象这样复杂的大系统,每个组成部分的设计、制造、试验和应用在技术上需要有统一协调的要求,才能使全系统的运转协调一致;对参与研制的所有单位要按照统一的计划和协调的程序进行高度集中的调度,才能使研制的管理处于最优的状态,使研制费用最节省,时间最短。同时,要在同一个信息控制中心的统一指挥下进行试验发射,使各个台站统一行动,各项工作协调一致。对于这样一种极其复杂的总体协调工作,由于其具有显著的系统特性,只有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才能加以完成。因而空间技术或航天工程促进了系统工程和管理工程学科的诞生。

(5)全球性

由于对外层空间的开发利用复杂程度高、受益面广、投入多、风险大,特别是涉及全人类的利益,所以空间技术具有显著的全球性特点。首先,空间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1966年签署的《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的外层空间活动原则的条约》规定,各国有权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但不得据为己有。1975年订立的《关于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规定,月球和其他天体及其自然资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应为所有缔约国公平分享。其次,空间技术的应用具有全球范围和全球目的。例如,利用空间卫星,实现全球通讯、全球导航、全球定位、全球气象预报、全球资源考察等等。又如,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利用只有在空间才拥有的观测能力,把地球作为一个全球环境系统的整体,来研究其变化的规律。再者,空间活动的国际合作和全球计划。空间技术是当代典型的大型系统工程,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不是任何一个国家能全部承担得了的,势必要进行国际合作。1975年,美国和前苏联为了给载人宇航的“空中援救”研制一个共同的连接和会合系统,实施了美国“阿波罗”飞船和前苏联“联盟号”飞船利用前苏联巨大的“礼炮号”不载入航天站进行空间对接和联合飞行的国际合作计划。1992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国际性空间活动的国际空间年,其宗旨就是发扬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国际合作精神,使世界各国联合起来,从空间全面探测地球,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共同努力,并为此制订了“全球使命计划”。

(6)“人地天合一”性

这是指在人类的空间活动中人地天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它与自然科学中天地人的演化关系不同,与中国哲学史上对“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的哲学探讨相异,也与上述从系统工程、管理工程角度阐述空间技术的系统性特点不一样,它是从人地天三者的内在关系方面揭示空间技术的新特点:①在空间实践中,人地天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人”是空间实践的主体,“地”是空间实践的条件,“天”是空间实践的客体。空间技术,又称航天技术,实际上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利用地球上的各种条件,对外层空间和地外天体这样的客体进行探索和开发利用的综合性工程技术;②在人地天三者中,人处于核心地位,人控制着航天过程中的地上活动、天上活动以及天地之间的往返和联系。只有在空间实践中,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深入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切实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才能真正实现“人地天合一”的和谐关系;③在空间技术产生以前,人类只能以思辨和理论的形式对天人关系和天地关系进行研究,空间技术产生以后,天人关系和天地关系变成了一个实践的课题,并融合成人地天三者之间的关系。空间技术使人类从开拓地球、“人地合一”的地球文明,向开拓空间、“人地天合一”的宇宙文明扩展。

3 对社会的影响

空间技术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它一旦产生出来,就反过来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50、60年代,空间技术经历了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行性论证、探索试验和初步应用阶段,其特点是以技术成就为目标;70年代以来,转向以经济、社会效益和科学成果为目的实际应用阶段,开始形成了通信、导航、气象、资源、科学、军事等应用卫星系统,对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空间技术通过应用卫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还可以跨越一些传统的技术发展阶段,加速实现现代化。

(1)加快信息革命

卫星通信由于享有相对于地球的高位置资源,因而比传统的地面通信方式具有显著的优越性:①直上直下,不受地形地貌限制;②信号覆盖面大;③减少信号传送中间环节,提高了可靠性和清晰度;④灵活机动程度高,通信容量大,还能更有效地发挥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作用。

由于卫星通信具有上述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国际、国内和区域通信、军事通信、海事通信、电视无线电广播、资料检索,以及航天器的跟踪和数据中继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的信息传输和交流,开始了以全球卫星通讯为标志的全球信息革命。近年来功能密集的高技术小卫星,甚小孔径终端(VSAT)以及低地球轨道多卫星星座系统的研制,是卫星通信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将使个人用户不经过设置在地表面的卫星通信地球站这个中间环节,直接利用手持机通过卫星进行通信。那时人们会更切近地感到,世界似乎真的变成了“地球村”,从而进一步加快全球信息革命的进程。

(2) 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

70年代以来,随着应用卫星的发展,加速了空间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并且开创了卫星信息服务业,对产业结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工业。至今世界各国已发射了5000多颗卫星,空间技术的应用遍及170多个国家,投资万亿美元, 航天工业已成为当代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航天工业还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在空间活动中还发展了几千项有潜在工业应用价值的新技术。另外,将利用空间的微重力、高真空和高洁净资源,发展太空工业,进行材料加工和生物、药物制取。

②农业。利用对地观测卫星可以了解农业作物的生长情况,估算作物产量,早期预报病虫害、干旱、洪涝、风暴等灾害,调查土壤和水源情况,发现新可耕地等等,这对于加强农业生产的管理、规划,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收益有重要价值。

③信息服务业。随着卫星通信的发展,卫星通信业逐步走向产业化和商业化。1964年成立的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拥有120个成员国, 世界上170多个国家使用该卫星系统。该组织至今已发射了8代卫星。用于同一区域的国际间通信的区域通信卫星,由于节省投资、方便使用,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已有“欧洲通信卫星系统”、“东南亚通信卫星系统”、“北欧通信卫星系统”、“太平洋盆地通信卫星系统”等。发展最快的是为一个国家内部提供通信和广播的国内通信卫星。国内通信卫星已成为一个国家通信能力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现在卫星通信业已能提供100多种业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外,地球资源卫星、 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对地观测卫星等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卫星信息服务。

这种航天产业和卫星信息服务业,实际上就是一种空间经济,其意义不仅仅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经济产业结构的变革,对整个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为向未来新型社会的过渡准备了条件。

(3)导致军事上革命性的变化

空间技术在军事领域内的运用使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过去,以陆地为基地或依靠专用飞机和水面船只的通信,遥感侦察和导航方法,已不可逆转地被崭新的卫星技术所取代,卫星能以高超的手段,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快速、经济地完成这些常规方法的军事使命。现在军用通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和早期预警卫星等已成为现代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所构成的侦察、通信、导航、预警和指挥系统是国家现代防务系统的“神经中枢”。目前军用卫星发射的数量最多,约占世界各国发射的航天器总数的70%,其中侦察卫星又约占世界军用卫星总数的70%。海湾战争期间,仅美国“国防通信卫星”Ⅲ号就完成了各战区间通信联络的75%。谁占有空间优势,谁就具有军事战略优势。因此,空间技术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和军事革命的主要标志。

(4)文化教育的空间化趋势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空间技术所导致的信息革命的加速进行,文化教育越来越显示出空间化的特征。

①加速全球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空间化。由于卫星广播具有全球转播能力,卫星通信可以采用全球统一的卫星数字通信网,从而可以实现全球空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现在利用卫星通信网已有可能出版“全球电视报纸”和“全球电视杂志”。由于图象传真和卫星通信相结合、全部采用数字技术的第4代传真机, 可以在瞬间把一页文稿或图表传递到全球任何地方。利用卫星电视可以开展全球性的文化学术交流,使人们可以享受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节目。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古代遗迹、遗物进行感测、分析和辨认,可以促进对古文化的研究。卫星通信还能使用户通过国际图书检索网络了解世界上的最新图书资料,通过国际数据库网络获取最新的设计参数、图纸和工艺文件,使文化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更迅速地传播,更充分地利用,使人类共享自己所创造的全球文化财富。

②产生了特殊的航天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方式。教育具有时代性。空间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的核心部分之一,对人类未来具有巨大影响,因而成为学校教育、普及教育和公民科技素养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导致产生了专门的航天教育,开设了航天课程,培养了大批航天人才,而且还创办了航天博物馆和科技中心,出版了航天书刊,作为航天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园地。另外,空间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产生了卫星电视教育这一新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使在学校的阶段性的集中教育之外,又开展了快速、方便、广泛的、社会分散的、终身教育的新形式,大大提高了全民文化素质,而且对于偏远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作用更大,因为它投资少,见效快。

(5)国际空间政治的出现

空间技术的社会功能也表现在它对政治的影响上,它已经和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的政治格局,使国际政治显示出空间化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①扩大政治影响。发展空间技术应是和平利用空间资源。但因为空间技术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人们就把代表国家的太空计划的成功看作是“谁领先”的象征,并进而把太空飞行与民族自尊心和国家威望联系在一起,因此空间技术在政治上的影响很大。50、6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在发射人造卫星和载人登月方面的激烈竞争就是两个生动的实例。

②超级大国推行霸权政治。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把它作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新工具,军备竞赛和军事活动逐渐从陆地、海洋、空中延伸到外层空间。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以核心威慑为基础的二极结构。随着空间技术的实际应用,逐步形成以空间技术和核武器的结合为基础的二极国际政治结构。两个超级大国不仅相互争霸,而且对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推行霸权政治。它们利用空间技术窃取其它国家的经济军事情报,进行思想政治渗透,作为军事威胁和军事行动的手段等等。可见,空间技术已经成为超级大国推行霸权政治的重要工具。前苏联解体后,这种情况也并未改变。

③维护国家主权。前苏联解体后只剩下美国一个超级大国,尽管其仍在推行强权政治,但世界政治结构已不可逆转地由二极结构向多极结构转变。相应地,空间技术主要由两个超级大国垄断的时代将变为多极集团竞相开发的局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空间技术是与维护国家主权和争取平等权利密切相关的。因为空间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全球的信息化过程,因此只有重视发展自己的空间技术,才能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独立和主权,并且获得分享空间资源的平等权利。

④抗衡中的稳定作用。空间技术是一把双面刃,它既有被超级大国利用来作为争霸工具的一面,又有作为在抗衡中保持稳定的特殊因素的一面。对空间的研究和开发具有全球性的特点,需要国际合作,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了解和信任。同时,由于侦察卫星的出现和遥感技术的发展,敌对双方都可以准确了解对方的力量部署,减少错误估计和相互讹诈的机会,有利于减少发生突然袭击以及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的签订和实施。这些情况对世界稳定是有益的。

(6)开创宇宙文明新纪元

空间技术使科学研究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它使传统的地面观察发展为空中观察,被动的间接考察发展为主动的实地考察,地球上由人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发展为空间天然的特殊条件下的实验和遥控实验,因而地球观察和地球实验方法发展为宇宙观察和宇宙实验方法,地球思维方法发展为宇宙思维方法,开辟了研究和开拓宇宙的新时代。

①开辟空间探索的新阶段。传统天文学对宇宙天体的研究,是借助于设置在地面的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接收天体的电磁辐射来进行的。但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只让可见光和波长较长的射电波通过,却把大部分电磁辐射,如红外、紫外、X射线、γ射线等部分吸收掉了;而且大气的流动和污染会影响观测图象的清晰度,从太空进行观测就突破了大气层的上述限制,实现了全波段、高分辨率、高灵敏度观测。另外空间技术还能利用航天器对天体进行近距离考察,甚至把探测器发射到天体上或者使人直接登上天体进行实地探测和实验,从而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天体观测和实验资料。由于空间技术的发展和空间探测的新成就,正在或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新兴学科,如:空间地质学、空间物理学、空间化学、空间生物学、高能物理学、紫外天文学、γ射线天文学等,这些学科的产生又反过来推动了空间技术和空间探测的进一步发展。

②开创了地球研究的新局面。由于空间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得了人造卫星这样一个从空间研究地球的现代化新型手段。其显著特点是:a)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性的综合观测能力,能获得全球性任何地区的实时数据;b)由于能进行长期、重复的观测,就可以揭示全球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动态变化、发展过程和相互关系的规律和机理。因此人造卫星把人类的观测点从地面搬到空间,是人类对地球认识手段和方式的一个质的飞跃。1992年国际空间年的一项为时15~20年的宏伟计划,即“地球使命计划”,就是利用卫星观测手段,把地球作为一个全球环境系统的整体来加以研究。它的实施和完成,不仅会推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地球环境的进程,而且将加速地球基础科学研究,如地球动力学、地球流体力学、气候系统、生物圈演化、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制约等方面研究的发展。

③创造了科学实验的新形式。传统的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科学,所谓科学实验是指一种被动实验,如研究恒星演化,只要观测宇宙空间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恒星的特点就能探知其在时间上的演化规律,因此,宇宙空间被称为天文学的天然实验室。现在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人类不仅可以继续利用这个天然实验室,而且还可以直接到宇宙空间和宇宙天体上去做实验,这就是新的宇宙实验方法:a)利用空间特殊条件,如利用空间的高真空和微重力这样的特殊条件进行地面上难以实现或不可能实现的科学实验;b)发射探测器到其它天体上进行遥控实验,如前苏联的“月球”13号探测器实现软着陆,进行遥控的月球土壤实验;c)人直接登上天体进行实验,如美国阿波罗飞船宇航员的登月实验等。

④走向宇宙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地球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明形态,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必然要向宇宙空间辐射,从而创造出在地球之外的宇宙文明形态。宇宙文明按其发展程度,可以分为行星际文明,恒星际文明,星系际文明等等。20世纪中叶以来是人类从地球文明走向宇宙文明的重要转折时期,其中空间技术的发展所迈出的重要几步是: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的实现等。但轨道空间站是“广泛征服外层空间的决定性手段”,是人类从地球进入行星际文明的入口处。它在为人在空间活动提供了生命保障的条件下,对高位置信息资源、空间材料和能源资源进行开发,一方面为解决地球的生态、环境、人口、能源、资源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促进地球文明的健康发展,同时又孕育着行星际文明成为未来太空城和空间移民站的雏形。

关于未来社会的性质,目前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信息社会、生态社会、智能社会等等。这些说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未来社会信息化、生态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和特点,深刻揭示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高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本文从另一个侧面,即从空间技术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高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似乎认为空间技术是有关“上天”的事,与“地上社会”的关系比较远,但岂不知空间技术的影响在数十年中已经悄悄地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空间技术开创了新的宇宙时代,这并不是仅仅表示人造卫星上天这样一种简单、肤浅的理解,而是预示了未来社会势不可挡的空间化的趋势。社会的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科研在空间化,社会生产、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观念也在空间化,而且连信息、生态、人工智能都在空间化。目前是空间技术使人类社会在地球上实现空间化,即向内的空间化;未来随着人类逐步移居太空,将实现更加名副其实的空间化,即向外的空间化。因此,未来社会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空间社会”。

当然,这只是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社会的性质,只是揭示了社会科学技术化的一面,但同时还有科学技术受社会制约和科学技术社会化的一面。因此,要了解未来社会的性质,正确的方向应是从科学、技术和社会两个方面,即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性方面来理解,从整体上揭示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显然,未来社会是人和自然、物质和精神统一、协调的社会,也就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的社会。因此,把未来社会称为STS社会也许更合适。

标签:;  ;  ;  ;  ;  ;  ;  ;  ;  ;  ;  ;  ;  ;  

空间技术的概念、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_地球大气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